从两张图看欧佩克的“冻产”
2016-12-21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抗
□ 文/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抗
从两张图看欧佩克的“冻产”
□ 文/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抗
价格是商品和市场的灵魂,油价牵动人心。对于在低油价“寒冬”中为生存、为扭亏增效而苦斗的石油人和油气企业来说,油价走势更是绕不开的议题。近来欧佩克重拾“冻产”之议,他真能实施吗?即使能部分实施又真能马上扭转油价走势吗?应对此做出点评。
欧佩克控制油价的能力越来越弱
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其在上世纪后期的石油产量、出口量占明显优势,如1973年其产量占世界的55.5%,1980年其出口量占世界的76.6%。此时他能通过集体行动影响油价,可以说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享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主动权。新世纪以来油气生产消费的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油气生产、消费中心趋向多元化。首先,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优势已明显削弱,如2014年他在世界产量、出口量中的份额分别降到41.0%、56.5%。与之相应,其对油价的话语权、控制力也明显降低了。其次,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不但提升了油气自给率、具有了相当数量的油气储备,而且通过其国际能源署(IEA)建立了对人为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供应短缺的集体应急能力。因而石油输入国方面的话语权却越来越弱。还应看到在新世纪石油作为大宗国际贸易商品而显示出更多的金融属性、石油期货成为金融的衍生品。经济和金融大国(集团),如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在石油市场上有更大的话语权。以美国为首的OECD实施“市场力量战略”,调动包括金融运作的多种手段对付欧佩克的石油国有化和石油武器,反而在度过了石油危机之后使欧佩克处于相当不利和被动地位。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际石油市场上力量对比中量变的积累终于在页岩革命后达到拐点,总体上供大于需的局面将使欧佩克控制油价的能力更进一步弱化。
与上述外部环境变化并列的是欧佩克内部也有很大的变化。为摆脱外国控制的共同的民族主义精神消亡了,而将自己国家利益至于首位的民粹主义成为主流,成员国内部国情产生巨大差异(如沙特与伊朗间,海湾国家与西非南美国家间)。这一差异(矛盾)在经济形势恶化时更突出,这时很难有一致的油气对外政策。因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其限产保价的行动多以失败而告终,其对各成员国的限额并没有得到遵守,超限几乎成为每个有能力增产的成员国的常态。图1典型的表现出这种“常态”的特点:(1)欧佩克的实际产量总是超过其限产量,一般大约高于其限额200万桶/日;(2)这期间产量与限额相近的两个例外都是因为突然受外来因素影响使其产量不得不降低,一个是2003年3月爆发了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另一个是2011年11月开始的西方对伊朗的联合制裁;(3)2014年下半年以来油价持续降低,但欧佩克的限额未能及时调整,反而竞相增产,显示其根本无力及时以产量起伏影响油价了。
图1 2004-2014年欧佩克产量限额与实际产量和油价的关系图内注:①美国入侵伊拉克,②西方实施对伊朗制裁
新“冻产”动议能实现吗?
因总体供大于需的累积导致的低油价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已持续了两年多。对于石油生产国、特别是主要依靠石油出口收入支撑国家财政的石油输出国,经济形势发生重大负面影响。首先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提高产量,但这仍难以弥补损失。欧佩克的某些成员国开始谋求达成降低产量的协议以稳定、进而提高油价。从2016年的现实出发,降低到2014年或更早些时候的产量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退而求其次,冻结在稍早时的产量是否可被接受?于是出来“冻产”之说。今年4月欧佩克的一些成员国提出将产量限定在2015年初水平上的动议。过去,只要欧佩克内部鸽派和鹰派主要成员达成一致即可约定限产指标并分配给各成员国。但今非昔比,如今鹰派为首的委内瑞拉、利比亚、尼日利亚等都陷于严重的内部危机中,与其近年的峰值比2015年分别仅为75.1%、23.6%、91.6%,且尼日利亚因2016年的动乱产量又大幅降低。显然,鹰派再也硬不起来。从原定限额出发,冻产也好、减产也罢对他们都无所谓。现在关键是其“老大”沙特是否同意,而沙特与其主要竞争者伊朗间处于尖锐的对抗中,沙特限产的条件首先是在欧佩克内伊朗必须采取同等措施。但伊朗却在处于西方制裁后的恢复期,尽管2015年同比增产4.2%,但仍仅为此前峰值2011年的85.8%,要其此时减产无异与虎谋皮。同时,仅欧佩克减产而非欧佩克产油国如不减反增产,也无异是要欧佩克自刎。非欧佩克产油国首要生产国和输出国是俄罗斯。俄为了应对西方制裁一直使其石油产量稳步增加,2015年在同时减少国内消费的基础上出口同比增加5.4%,更突出了其与沙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因此,他对“冻产”的官方回应是“可以商量”,但行动却是加紧生产和出口。看到这些事实,世界多数人认为“冻产”必将流产。果然,在欧佩克维也纳会议上对此问题的讨论无果而终。业内人士对这次“冻产”解读为:赞同者表面上程度不同的支持(当然是针对别国的)“冻产”,实际上各公司都在埋头于尽力增产增加出口。
今年9月欧佩克阿尔及利亚会议上又有人提出建议,欲将总产量限制在3250万桶-3300万桶/日,即大致要求减产80万桶/日,要求在今年11月欧佩克维也纳会议上正式议决。对这次“冻产”的前景业内亦多不持乐观的态度。
首先,与年初相比,这个期间产量更进一步走高了。自今年3月到8月欧佩克已持续了6个月的升势(图2)。据IEA报告:欧佩克9月产量又增长0.5%,达3364万桶/日;非欧佩克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增产最多;这样,全球9月增产了60万桶/日。在欧佩克内今年产量上升最猛的是伊拉克,近年的战乱并未明显影响到南部大油田群和最北部库尔德自治区的石油生产。2015年其年增率达4.5%,2016年上半年又达6.9%,在中东仅次于沙特而居第二高。近期的战局已显示“伊斯兰国”恐怖武装可被赶出石油产区,更有利于其出口量上升。可以理解,财政收入95%靠石油且受尽动荡折磨的伊拉克必将以石油增产来缓解其严峻的经济压力,逞论减产。哈萨克斯坦世界级大油气田卡沙甘恢复生产和出口首批原油最令人瞩目,其9月初始产量仅9万桶/日、2017年底可达37万桶/日,而一期的产能目标是45万桶/日。显然。在历经磨难而完善其设施后,他必努力增产以弥补其长期的亏损。
其次,全球石油需求低迷的趋势不仅未改变甚至有加剧之势。从经济发展上看,金融危机带来的低增长一直笼罩着全球。IEA在今年10月发表的预测中进一步调低了今明两年的需求,为仅增长120万桶/日。换言之,按今年9月的增量计2个月的增产就可满足全年的需求增长。显然,供大于需的趋势将更加明朗。
9月欧佩克阿尔及利亚会议后,市场对其反应平淡。刚透露出要讨论“冻产”的消息时油价略有抬升,但油价仅能在51美元/桶左右维持月余,而11月初再度下跌至50美元/桶以下。评论界多认为维也纳会议上能按动议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很小。退一步说,即使勉强达成(或降低指标达成)所谓“冻产”并把限额艰难地分配到每个成员国,也难以抵消这一阶段的增产,更谈不上使全球产量降低到2015年初的水平。至于今后各成员国将在多大程度上超过这个配额,则更难确定。
准备迎接低油价时期的挑战
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这次低油价不是偶然的,而是供应明显大于需求的市场形势积累的必然。他以“腰斩”之势已持续了两年多,带来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大动荡。与世界经济形势走向相应,到目前为止供需形势并没有重大改变,需求增速低迷而产量仍不断增加。换言之,形成低油价的基本条件仍没有改变。笔者预计:短期(如2020年前)以不变美元计年均油价将在50美元/桶上下,石油工业(特别是上游)仍将处于“寒冬”;中期(如2025年前后)以不变美元计年均油价将在60美元/桶上下;中长期年均油价80美元/桶以上将成为低概率事件。综合国际石油市场的各种变化,可以说,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形成了新格局。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除对世界经济形势和油气供需变化的整体认识外,还依据科技进步已做和将做出的巨大贡献。(1)企业为求低油价下生存更加强调依靠科技降低成本,如近两三年美国多处产区页岩油气的平均成本降到50美元-55美元/桶,这种现象在其他常规、非常规油气领域也存在并随科技发展越来越明显。当油价接近、超过这个已大为降低了的平均成本线时便会有大量油气井恢复或投入生产。这无形中使之成为制约油价上限的“盖子”。(2)迫于环境压力,节能节油和加大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已成为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科技进步使其发展步伐逐渐加快。有可能使能源和石油消费的峰值提前到来,中长期对石油需求的压力也将趋减。
图2 欧佩克2014年至2016年(8月)产量变化据欧佩克统计公报
在低油价初期(如近两三年)油企可能以不增加或尽量少增加投入而增产石油、获得现金以支撑其生存,但这种办法难以长期有效实施。继之而来的将是大批企业破产倒闭,相应的出现并购重组的高潮。而对于国内动荡不止早已陷入困境的一些石油输出国(如委内瑞拉、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苏丹和南苏丹等)可能使其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此外,低油价造成的困难达到相当大程度时也可能使中东和俄罗斯等主要输出国达成协议,共同降低产量。以上这些变化可能使供需达到新的近平衡状态,使油价有所回升。
中国既是油气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和进口大国,低油价对我国有利有弊,必须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具体分析,但总体上却对上游油气生产带来巨大压力。按目前的状态看,估计有至少40%左右的油气生产成本高于国际油价,这成为近年陷入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为此,整个行业须采取以下对策。(1)将投资集中在近中期能带来增产的项目上,所有生产项目均强调以效益为首要目标,尽量降本提效。为此,要关闭一部分成本明显偏高的“落后产能”。这是石油产量增加缓慢、甚至近年有所降低的重要原因。(2)改变以投资拉动生产的传统做法,强调以科技水平的提高、创新为驱动,使整个石油产业链的各环节,供应和消费两方面的发展都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将开源节流的革命性进步依靠科技快速发展。(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石油工业体制改革步伐。以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提升石油企业的活力,使我国的石油工业以更强的实力应对国内、国外的新常态,进行新时期的新创业。
最后,笔者着重指出,目前我们对国际国内油气市场所出现的新形势还缺乏更深入的分析,还没能就战略、战术上的应对方案形成明确统一的认识,对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适应新形势的路径还不够明确,这方面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莫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