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减压与常规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6-12-21何明亮易铭佳何永通陈日朝杨上帝何若安赵千山罗民新
何明亮 易铭佳 何永通 陈日朝 杨上帝 何若安 赵千山 罗民新
控制减压与常规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比较
何明亮 易铭佳 何永通 陈日朝 杨上帝 何若安 赵千山 罗民新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疾病,传统治疗方式是急诊开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该方法往往存在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等问题[1-3]。因此,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神经外科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各级医院开始采取控制减压术,本文就控制减压与常规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重型颅脑损伤参照我国创伤外科学会诊断标准[4],并具备手术指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昏迷,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CT检查提示为幕上病变,有脑挫裂伤、脑内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血肿量>30ml,脑池变窄或封闭,中线结构移位>5mm;年龄18~60岁;无原发性脑干损伤、重要器官严重疾患、失血性休克、呼吸循环等多系统衰竭、凝血功能异常,且同意手术者。其中控制减压治疗44例为观察组,常规开颅减压治疗42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和损伤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2 手术方式 (1)颅内压监测: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受伤情况,均在两组患者颅骨适当部位钻一小孔,于硬脑膜的骨窗缘处用穿刺针刺一小洞或切一小口,以刚好能置入颅内压探头为准,将颅内压探头置入,测定初始颅内压值。(2)对照组:按照标准大骨瓣开颅快速减压治疗。(3)观察组:参考潘氏阶梯式控制减压方法[5],去除骨瓣后用咬骨钳咬除蝶骨嵴,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呋塞米40~80mg静脉推注,并增加吸氧浓度、过度换气以降低颅内压,过度换气时间约30min,再在硬脑膜下发蓝处依次剪开几个小口,缓慢放出血肿后,于外侧裂附近硬膜上作弧形切口,将颅内压监测探头经外侧裂处放入颅底,深度>2cm,缓慢释放外侧裂处的血性脑脊液和附近血肿,控制颅内压下降速度为10~15mmHg/10min;待颅内压下降至20mmHg以下,即可放射状逐步剪开硬脑膜,清除颅内血肿及坏死的脑组织,从而再次减压,必要时作内减压,切除部分颞极脑组织。当颅内压监测显示持续在20mmHg以下,用人工硬膜减张修补缝合硬膜,并在侧裂处置硬膜下引流管至颅底,常规关颅。若颅内压先降后升或清除血肿后脑组织外膨明显,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脑梗死、脑肿胀或对侧继发血肿形成,应立即复查头颅CT加以明确,再作进一步处理。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2 术后处理 术后均予20%甘露醇、呋塞米降低颅内压;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术后24~48h根据肠功能恢复情况予以鼻饲营养或静脉营养,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作气管切开;积极预防感染;术后5d拔除监测探头,早期予以高压氧、康复理疗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2.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颅内压值(初始及术后1、3、5d)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别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各时点比较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颅内压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初始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各时点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颅内压检测结果比较(mmHg)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出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术后随访1~12(6.0± 2.7)个月,按照GOS评估预后发现观察组预后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存在广泛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因此,降低颅内压、清除血肿可有效减少脑功能受损,及时挽救生命。自Becker等[6]提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单侧急性幕上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后,该术式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常规治疗方法,并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但是刘涛等[7]发现术中快速清除血肿会引起颅内血流动力学骤变,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此外,由于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可直接引起脑血管调控失常,导致脑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脑肿胀。因此,当术中颅内压骤降、压力填塞效应突然解除时,易发生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和大面积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危及患者生命[8]。
然而,控制减压术可实现对快速减压的可控性,减轻严重并发症。它以标准外伤大骨瓣术为基础,利用颅内压监测仪,对术中颅内压实现“可视化”,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或减慢术中急性脑膨出、术后脑梗死等并发症。该术式多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其优势如下:(1)避免或减少术中因突然失去填塞效应引起的血管损伤、板障出血或硬脑膜剥离,减少或避免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9];(2)硬脑膜分次逐级剪开,可避免快速减压所致脑组织明显移位,从而有效防止局部脑膨出形成;(3)因脑组织无明显快速移位,脑血管无进一步牵拉扭曲变形,可减少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李军等[10]研究指出,控制减压组患者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脑膨出,术后脑梗死、颅内感染、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控制减压术能有效减少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大面积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初始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患者颅内压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经控制减压术治疗后,患者颅内压处于相对平稳的下降状态。分析原因,可能与术中压力梯度变化较小,对脑组织血管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减轻脑组织水肿、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等相关。此外,观察组预后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这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生存质量的的提高均有积极意义。
国内外专家总结手术关键点如下[11]:(1)术中使用颅内压监测仪,控制颅内压下降速度,以10~15mmHg/ 10min为宜;(2)首次切开硬脑膜减压时,开口宜小,以刚可放入吸引头为佳;(3)分次剪开硬脑膜,待压力降至20mmHg以下再完全敞开硬脑膜,位置应避开血管较多区域;(4)当颅内压居高不下时,不要急于减压,可采取过度通气、脱水和扩大骨窗等措施缓解颅内高压;(5)敞开硬膜后,应尽快止血,清除血肿及坏死的脑组织;(6)术中切除脑组织、施行内减压应作为万不得已的选择。
综上所述,本文证实在常规大骨瓣减压基础上行控制减压术,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朱诚,江基尧,于明琨.我国颅脑损伤研究与现状与展望[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15(1):27-28.
[2]付伟奇.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8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32-33.
[3]王飞,李封,冉红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14(4):128-129.
[4]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128-129.
[5]潘文勇,孟庆海,李环亭,等.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1):36-39.
[6]Becker D P,Gade G F,Young H F,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oderate and severe head injuriers in adult[M].Philadelphia: Yumans-JR Neurologicalsurgery,1990:2017-2026.
[7]刘涛,法焕卿.控制性阶梯式颅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5,1(3):20-23.
[8]李千军,郭根明.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348-349.
[9]徐守仕,田福.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3):116-117.
[10]李军,管义祥,缪永华,等.控制性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5(4):325-326.
[11]袁雪松,卞晓星,魏文峰,等.分步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的临床应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42(2):155-158.
2016-02-18)
(本文编辑:陈丹)
529023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神经外科
何明亮,E-mail:iamp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