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化拓展让新华社客户端保持领航
2016-12-20闫帅男
闫帅男
内容提要 2015年6月8日新华社客户端新版推出以来,大胆运用前沿技术和最新应用,创新新闻样式,让内容产品可视可感、入脑入心,满足“掌上新闻”的阅读需求和体验,在重大报道和新媒体产品上出新出彩。
关键词 全息化 新华社客户端 拓展
目前新华社客户端用户量持续迅速增长,下载量突破1.2亿,活跃度不断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客户端每日发布各类优质稿件超过1200余条,已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权威的新闻发布平台之一。
一、“现场新闻”带你空降全球现场
2016年春运的第一天,新华社的现场新闻通过文图视频直播把热气腾腾的春运现场带到了网友眼前。
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系列“春运现场报道”,让用户第一时间掌握车站、车厢的各种细节。对春运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现场新闻站在媒体传播新模式的前沿,以新华社客户端为平台,将传统的图文报道形式转变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的行进式报道。新华社派出几路记者分别进入春运列车车厢、车站、铁路调度运行中心、机场候机大厅等点位,以视频直播的全新视角向读者呈现一手讯息。
这是新华社客户端以“现场新闻”理念打通春运新媒体、全媒体报道的一次全新尝试。“现场新闻”的新闻样式以直播报道为主体,确保移动优先,全息化展现,探索加强新闻性、服务性和互动性,这在中央主流媒体中尚属首次。
全球现场,一端尽揽。直播当天,就获得良好反响,网友纷纷在实时直播页面下留言、点赞送红心,直播专题浏览量也超过千万。
全新的报道模式也激发了传统记者的报道激情和动力。他们胸前挂着直播镜头、手持云台、口袋里装着智能手机、背包里是无线装备;他们是记者、是编辑、是主持人;他们能写稿、能拍照、会摄像、会剪辑;他们是玩儿得转GOPRO、操控得了无人机的技术派……也许这是新华社记者的全新样子。
二、动新闻触发大视频时代报道样式创新
3D动新闻是使用3D动画技术模拟新闻主体、场景等的新闻视频产品,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新华社客户端经过大量技术攻关,不断创新完善,在主流媒体中率先具备了3D动新闻的采集、生产、加工能力,成为业内知名、各界广泛关注的新媒体品牌产品。2015年6月,新华社客户端先后以3D动画的形式还原“东方之星”客轮突遇龙卷风瞬间倾覆的场景,还原水下营救65岁老人细节,并对事故的已知信息做了可视化呈现,有效弥补了新闻发生之际报道者不在现场的缺憾,也对单一化的文字新闻做了具象化的补充,被各大新闻媒体、商业网站和广大网民广泛转载。取得极好的传播效果。
新华社还以动新闻的形式创新领导人报道。在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连续推出《剧透第一季之习主席美国七日行》《剧透第二季之习主席英国行》《剧透习主席的APEC会议之行》《剧透习主席津巴布韦、南非之行》等剧透系列动新闻产品,以动漫的形式,立体生动细致介绍习主席出访行程安排、重要活动和重大意义。备大媒体进行了广泛转载,每个动新闻浏览量均在百万以上,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目前,制作、发布动新闻已经成为新媒体报道工作的常态。过去一年,新媒体中心共制作动新闻200多期。
专家认为,3D动新闻这种可视化的报道形式和视频传播路径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受众新闻信息消费方式、渠道的转变。代表了未来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华社客户端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值得深入研究。
三、轻应用、专题打造时政新闻掌上报道集
作为国家通讯社的移动门户,新华社客户端始终把坚持正确导向、发挥“耳目”“喉舌”作用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中央报道要求,做好重大新闻报道,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形式。
新华社客户端精心策划推出《总书记和他(他们)》《这三年·治国理政新实践》《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新加坡会面》以及系列出访专题等10余个大型网络专题,集纳报道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实践和出访、会面等重大活动。专题权威发布总书记重要活动信息,及时报道最新动态,设置图丈、视频等栏目进行多角度多方式全景报道,集中展示权威评论文章进行深度解读。专题内容权威、准确、丰富。页面清新大气,栏目设置合理,被网民誉为总书记活动的掌上报道集和移动数据库。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制作推出《习总书记六到团组纪略》《习大大法治沦述新语汇》等H5轻应用,以场景化、可视化的形式,运用轻松活泼的网络语言。生动形象地进行了主题阐述,其中,《习总书记两会六到团组纪略》突出炳会期间总书记的妙言隽语,注重觯读分析,对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到的关键要素作背景延伸报道;《习大大法治论述新语汇》对总书记有关法治的论述进行梳理,精选出“铁帽子王”“丹书铁券”“关键少数”“法治素养‘门槛”等新词新语,配以讲话原文及新词释义。这种用动图和漫画等元素可视化表现的报道形式,有效提高了用户阅读休验。各火新闻客户端广泛转载,网民纷纷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转发、评论和点赞,两会期间重大主题系列轻应用产品累计浏览量超过三千万。
四、“问记者”功能创造读者互动新维度
新华社客户端着眼于新媒体的互动化发展趋势,在囤内独家推出独特的“问记者”功能。新华社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记者都可以与用户在客户端页面上开展即时互动交流,就最新热点事件交流问答,分享采访背后的故事,吸引用户提供新闻线索、报道素材和意见建议,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实现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新华社客户端还经常性推出碎片化短新闻、话题性新闻、“摇一摇”问答、在线调查等。吸引网民参与话题讨论,发表个人观点,提出意见建议,为广大网民搭建了畅通的互动平台,他们的意见建议也为做好新闻报道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这些创新手段有效提升了新华社客户端的活跃度和用户黏性,目前单条稿件最高评论数量已达10万条。
五、先进VR技术带你走近去不了的远方
新华社客户端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新媒体报道。新华社客户端率先推出的虚拟现实(VR)新闻报道,开创了新媒体新闻报道先河。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新闻提供了新工具和手段。改变了新闻报道的方式,甚至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近期,新华社客户端接连推出运用无人机航拍和移动VR视频拍摄技术制作的VR新闻《飞越南京古城墙》《身临其境!VR体验2015南京国际马拉松赛》《VR沉浸式体验——深圳滑坡灾害救援现场》,用户只需动动手指。或戴上VR眼镜,便可进入360度虚拟场景中,仰望、俯瞰、环视。享受“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给观看者提供了极好的视觉休验。这是新华社首次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报道。成为国内率先将此技术引入新闻领域的主流媒体,再次领业界之先,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
六、利用大数据挖掘肉眼看不到的新闻
通过挖掘机“挖”出来的海量数据,用“挖掘机指数”算出中国经济冷热;通过移动出行大数据,发现股市波动与出行之间想不到的关联;通过对被环保部约谈的城市和单位的大数据梳理,分析你在的城市被环保部约谈的概率有多大;通过团购外卖送餐服务大数据,看中国人舌尖上的生活变迁……
新华社大数据新闻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新闻价值的规律与联系,在呈现方式上,通过数据制图、3D动新闻、H5轻应用进一步提高数据可视化程度,让肉眼看不到的新闻入脑入心。
随着交通出行数据、大工业数据等各类数据的接入,新华社还将通过多种介作方式成为大数据的汇聚之地。未来,相当一部分编辑记者将熟练运用数据工具,分析发掘出见所未见的新闻,一些基本稿件将由机器人写作完成,新华社新闻产品生产将进入工业4.0时代。
大数据、云计算和4G技术让新华社丰富的全媒体资源在客户端上纤毫毕现,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深色蓝海,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只有紧盯发展趋势,持续开展新闻产品的创新升级,不断进行探索优化,才能努力满足用户的新期待、新需求,真正成为在新媒体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的“网上通讯社”。(作者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