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花锈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及不同品种抗锈性鉴定

2016-12-20许新江陈遂中

新疆农垦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锈菌负荷量锈病

许新江,陈遂中

(1.兵团第四师六十二团6连,新疆伊犁835000;2.新疆农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红花锈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及不同品种抗锈性鉴定

许新江1,陈遂中2*

(1.兵团第四师六十二团6连,新疆伊犁835000;2.新疆农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红花锈病是红花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通过对红花锈菌冬孢子萌发的观察,发现红花锈病冬孢子在18℃时萌发率最高;通过对红花锈菌夏孢子萌发的观察,结果显示红花锈病的夏孢子在22℃时萌发率最高,5℃和35℃时不萌发。红花锈病远距离传播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其主要初侵染源是种子上的冬孢子。经室内外抗锈性鉴定表明,供试的6个红花品种中,新红花4号和裕民无刺感锈性较强;而新红花2号和塔原1号抗锈性较强,在红花锈病重发区,应注意因地制宜的种植抗性较强品种。

红花锈病;抗病性鉴定;气候条件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属于菊科红花属(Carthamus L.),1~2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在古埃及已有4 000年的历史。现在公认的红花属有20~25个种。红花是红花属中唯一的栽培种,原产地为大西洋东部、非洲西北的加那利群岛及地中海沿岸。红花集药用、食用、染料、油料和饲料于一身,是著名的药用植物和新开发的优良油料作物,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红花种子油在国际上被作为“绿色食品”,其亚油酸含量是所有已知植物中最高的,号称“亚油酸之王”。红花花冠不但可作为药用,还可提取天然食用的黄、红色素。红花种壳在化工方面也有多种用途。红花具有耐寒耐旱、抗盐碱、抗虫害、不落粒、不怕杂草等特点,同时红花种子还具有含油多、油质好、用途广等特点,现备受人们的关注。所以在我国红花有很大的发展前景[1]。

红花锈病的病原是锈菌[2](Puccinia carthami),它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主要为害植物茎叶,大都引起局部侵染,在病斑表面往往形成称作锈状物的病征。已知锈菌目的锈菌约6 000多种,通常认为是专性寄生。寄生在寄主细胞间的菌丝体一般都形成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有的锈菌是单主寄生的,有的是转主寄生的,红花柄锈菌是单主寄生的,其寄主主要是红花。

红花柄锈菌[3](P.carthami(Hutz.)Corda)主要为害红花叶片、茎和根。性子器和锈子器生于叶片、下胚轴细胞和根上。红花锈病在新疆常年流行发生,危害极其严重。它不仅可在夏初首次灌溉以后引起下胚轴感染锈病,导致红花幼苗大量青枯死亡,且是红花含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红花锈病的严重发生,已成为新疆红花生产中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研究证实,红花锈病的病害循环是依赖冬孢子的作用而实现的[4],其初侵染源,一是遗散在田间的离体冬孢子和寄主病残体,二是附着在红花种子表面上的冬孢子,但后者的作用远大于前者。红花在初次灌溉后的死亡和生长期间的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初侵染阶段冬孢子在种子上的负荷量[5-6],因此探知在干燥越冬的生境条件下冬孢子生存规律就显得很有必要。随着人们对红花认识的深入,红花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在红花种植面积增大的同时,由于红花主要产区的连年种植,红花病害也越来越重。因此,对红花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开展研究,是红花增产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红花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材料和方法

1.1红花锈病与气候条件关系的研究

1.1.1温度对红花锈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用刀片从储存于4℃冰箱中的红花病叶冬孢子堆上刮取冬孢子,置于含1 mL蒸馏水的试管中摇匀,配成孢子悬浮液。取孢子悬浮液少许,在10倍低倍镜下调节孢子浓度为40~60个/视野。用干净吸管吸取l滴孢子悬浮液于洁净的凹玻片凹槽中,然后把凹玻片置于垫有潮湿吸水纸的培养皿中。分别于温度为5℃、10℃、15℃、18℃、20℃、25℃、30℃的恒温箱中培养24 h、48 h和72 h后取出,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孢子数,每个温度重复3次,每个重复观察100个以上的冬孢子,计算各自的萌发率。最后用DPS软件进行分析[7]。

1.1.2红花锈菌夏孢子萌发实验

用刀片从红花病叶上刮取夏孢子于含有1mL蒸馏水的试管中,玻片培养的制作方法同1.1.1。温度梯度为5℃、10℃、15℃、18℃、20℃、22℃、24℃、26℃、30℃和35℃,培养48 h后取出,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孢子数,每个温度重复3次,每次观察100个以上的冬孢子,计算萌发率。最后用DPS软件进行分析。

1.1.2.2湿度对红花锈菌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用刀片从红花叶片刮取成熟的夏孢子,用接种针蘸取夏孢子,分别接种于有水和无水玻片上,将有水的和一部分无水的玻片放在湿度饱和的培养皿中,置于24℃培养箱中培养[7],分别观察其萌发情况。最后用DPS软件进行分析。

1.2红花不同品种抗锈性鉴定

1.2.1不同红花品种种子上锈菌冬孢子负荷量的观察

随机选取6个供试红花品种(吉红1号、新红花2号、新红花3号、新红花4号、裕民无刺、塔原1号种)的种子各100粒,放于50 mL的三角瓶中,加入20 mL的无菌水,充分震荡20 min后,将溶液倒入离心管中5000r/min离心15min,弃上清后加入100μL的无菌水悬浮,按常规方法镜检[8],并在血球计数板上计数,按通用方法计算冬孢子负荷量。每个品种重复3次,最后求出每粒种子上所带病菌的数量。

1.2.2不同红花品种室内抗锈性测定

(2)2000年运营指南内容体系分别对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学习进行了表述,而2005年改革后的运营指南将两者统一归纳为“信息设备的理解”领域。这是为了减少将作为教学工具的计算机本身当作教学内容,也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2015年则用“资料和信息”表述,要求学生学习资料类型及数字化表达、资料收集和信息的结构化处理等。新型词汇的浓缩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进程,折射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密切,也符合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重视学生社会性能的发展趋势[4]。

用刀片轻轻刮取红花叶片表面的冬孢子,称取供试6个品种的种子各1g,按种子重量0.2%拌入刮取的冬孢子,然后将拌好的红花种子分别种入温室内。

1.2.3不同红花品种田间抗锈性鉴定

试验地设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田间试验地中,其前茬连续10年种植棉花,近20年从未种过红花。将6个供试品种随机排列,3次重复,株距为0.08 m,行距0.5 m,四周设保护行。对种子未作任何处理,于2008年4月16号播种。发病后每个小区随机调查10株,每株选取主干上的15个叶片,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9](即当严重度为100%时,夏孢子在叶片上的覆盖率为35%),将红花锈病的的严重度分为8级(即1%、5%、10%、20%、40%、60%、80%和100%),调查其发病的普遍率和平均严重度,并依据普遍率和严重度算出其病情指数。最后用DPS软件进行分析。具体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红花锈病与气候条件关系的研究

2.1.1温度对锈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温度不同,冬孢子的萌发能力也不同。红花锈菌冬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18~20℃,30℃和5℃时的冬孢子萌发率最低。由表1可以看出:红花锈病冬孢子在18℃时萌发率最高,且与20℃在0.05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20℃时萌发率高于15℃,两者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30℃和5℃时的冬孢子萌发率最低。通过试验可以发现,24 h后冬孢子开始萌发,72 h时萌发率达高峰。

表1 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红花锈病夏孢子萌发率

2.1.2红花锈菌夏孢子萌发实验

2.1.2.1温度对红花锈病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表2 不同温度红花锈病夏孢子萌发情况

经试验可知,红花锈病的夏孢子在22℃萌发率最高,达87.3%。而24℃时的萌发率次之,与其他各处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15℃、18℃、20℃的萌发率在0.05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与其他各处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5℃和35℃时的萌发率很低,几乎不萌发,详见表2。由此试验可推知,红花锈菌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24℃,低温和高温均不利于其萌发。

2.1.2.2湿度对红花锈病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湿度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湿度对夏孢子的萌发有很大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夏孢子在水滴和饱和湿度环境中孢子萌发率很高,在水滴中可达到86.0%,在饱和湿度环境中可达到78.7%,两者在5%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干燥环境中不萌发。由此可知:湿度是夏孢子萌发的重要环境因素,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锈病的发生。

2.3红花不同品种抗锈性鉴定

2.3.1不同红花品种种子上锈菌冬孢子的负荷量

测定结果表明,红花品种不同,种子上所带的冬孢子量也不同。供试6个品种中,新红花4号种子冬孢子负荷量最高,为281.3个,其次是吉红1号,187.5个,再次是裕民无刺和新红花3号,分别为156.3个和125.0个;塔原1号种子上锈菌冬孢子的负荷量最少,为31.3个。据了解,前3个品种是新疆主栽品种,因其种子冬孢子负荷量较大是新疆红花锈病发病较重的原因之一。

2.3.2不同红花品种室内抗锈性

用种子量0.2%的冬孢子拌种后,对6个红花品种进行室内抗锈性鉴定结果表明,新红花4号的病指最高,与其它5个品种的病情指数在0.05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裕民无刺和新红花3号的病情指数也较高,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差异。塔原1号和新红花2号的病情指数最低,发病最轻,与其它4个供试品种都有显著差异,详见表4。

表4 不同品种室内抗病性鉴定结果

表5 红花锈病田间发病情况

图1 红花不同品种病情指数随时间变化情况

2.3.3不同红花品种田间抗锈性

2008年7月13号、7月18号、7月23号、8月8号、8月13号对红花品种的5次抗锈性调查表明(表5),品种间发病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6个供试品种中新红花4号发病最重,其次为裕民无刺与新红花3号。新红花2号和塔原1号发病较其它品种轻,属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

由图1可以看出,2008年入夏以来由于高温干燥,该病发生较晚也较轻,直到8月上中旬才开始进入发病高峰期。由于本试验田近20年没种过红花,因此该病发生主要由初次侵染引起。可见即便种子带菌也可引起中后期病害发生较重,特别在种子带菌率较高、品种感病的情况下,若环境有利即可引起病害严重发生和流行。由于2008年6~8月新疆石河子地区气候比较干旱少雨,红花锈病发病较轻,不然,病情差异会更明显。

3 结论和讨论

(1)温度不同,冬孢子的萌发能力也不同,红花锈菌冬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18~20℃;红花锈菌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24℃,低温和高温均不利于其萌发;湿度是夏孢子萌发的重要环境因素,高湿气候可引起锈病的发生,而干旱则不利于红花锈病的发生。(2)经对不同红花品种种子上锈菌冬孢子负荷量的测定表明,不同红花品种种子上所带的冬孢子量不同,新红花4号种子冬孢子负荷量最高,其次是吉红1号,再次是裕民无刺和新红花3号,而塔原1号种子上锈菌冬孢子的负荷量最少。(3)经接种方法试验查明,用种子量0.2%的冬孢子干拌接种,可取得良好的发病效果。试验证明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抗锈性鉴定,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初步认为在抗锈品种选育过程中,可首先考虑采用室内鉴定的方法,以便节省时间和减少环境条件的制约。(4)2008年经对6个红花品种进行室内外抗锈性鉴定,查明抗、感、耐病的红花品种分别为塔原1号、新红花4号和吉红1号。感病品种新红花4号在红花生长中后期病情指数达到52.2,故若种子上冬孢子量较大,且品种又较感病时,即使在新的红花产区,当年也容易造成红花锈病的流行。

[1]赵丽娟,杜遵义,李恋.关于红花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3):75-77.

[2]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3]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邵邻相,周凌瑜.几种叶菜类蔬菜种子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J].种子,2005,24(4):31-33.

[5]林河通,陈绍军.龙眼果皮微细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其与果实耐贮性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95-99.

[6]赵玉新,杨莹光.红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2):91-92.

[7]刘素青.西双版纳锈菌夏孢子萌发速率的测定[J].云南热作科技,1996,19(3):22-23.

[8]刘西莉,牡丽丹.红花种子带菌率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J].植物保护,2003,29(6):49-51.

[9]商鸿生,任文礼.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的探讨[J].植物保护,1990(1):31.

2016—07—20

陈遂中(1984-),男,助理研究员,植物保护专业,E-mail:81009469@QQ.com.

猜你喜欢

锈菌负荷量锈病
玉米黄锈病现状和青贮调制措施
小豆Dirigent基因家族鉴定及锈菌侵染对不同成员表达的影响
禾谷锈菌转主寄主的研究进展
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利多卡因负荷量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试论天山东部云杉锈病及防治措施
广州地区鲜食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及其综合防治
舞蹈训练负荷对学生机体产生的影响及负荷量安排建议
基于RNA-seq数据的小麦条锈菌SSR标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