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栾川县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2016-12-19樊万选王露

创新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

樊万选 王露

[摘要]栾川县生态资源优势明显,近年来注重产业转型,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把握原则、统筹兼顾,由此推进县域经济永续发展的进程。研究分析析了栾川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经验,对资源型县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栾川;产业转型;永续发展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3月24日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如今以及今后的时期来看,要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1.2研究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国家“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重要内涵体现在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所谓的人居环境,即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主要由人和空间内的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构成。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

栾川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14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河南省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栾川县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县意见》中特别提出要通过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来促使^居环境的不断优化,并指出到2017年底,绿化建筑比例在75%以上,生态用地比例在65%以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在95%以上,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在85%以上,城乡发展统筹推进。栾川县在“生态文明建设,走永续发展道路”的实践是河南省从整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生态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栾川县在产业转型发展中注重生态、强调绿色发展,对河南省同类地区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2.栾川县原来的产业布局与现状

2.1栾川矿产业

2.1.1矿产业的发展。栾川是我国著名的多金属矿床矿集区,已发现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四大类,近50余种,其中钼金属储量207万吨,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誉为“中国钼都”。铂、铅锌、硫、铁、金等矿产资源已成为该县乃至全河南省的主要优势矿产,为县域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栾川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栾川的矿产资源的优势条件,大力支持开办矿山,确立了“矿业兴县”的指导思想,采取增加资金投入、改造技术、规模经营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该县属矿山企业实力大大提高,由此带动了加工、运输等第三产业更好的发展。截至1998年年底,栾川县的工业体系已经基本转变为矿产业开发。全县形成各类矿山企业达到370个,形成总固定资产398 563万元。开发矿产20余种,占已发现和探明矿种总数的68%,日处理原矿25 286吨,冶炼的生产力达12 931吨/年,从业人员2万人。矿山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在通过企业改制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据1998年统计资料,栾川县的社会总产值中,矿业占比高达51.55%。

2.1.2栾川矿产业现状。国际钼矿价格像“过山车”一样,矿业城市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多年来,栾川靠山吃山,矿业在全县经济收入中贡献了70%。但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钼矿等价格暴跌,导致栾川经济一蹶不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栾川县一直是河南省出了名的经济贫困县,但随着栾川县的钼矿被大量开发,从2004年开始,栾川经济突飞猛进。2004年,钼矿价格一直飙升,以含量45%的钼精粉为例:1999年的价格是每吨1.89万元,到2004年,最高涨到每吨27万元,涨幅达到1 400%。栾川的县域经济从此次钼矿价暴涨中而得到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在河南的排名上升了71位。不但个体企业发家致富,整个栾川的县域经济也受益颇多,栾川瞬间成了全省经济强县。

但是,从2012年初开始,钼矿的价格一直处于下跌状态,钼精粉价格跌到了每吨12.5万元,与最高价相比跌了50%多。而随着全球钼矿业增长势头放缓,栾川矿业高利润时代也已终结,矿业发展进入“寒冬期”。随之各种问题也爆发出来,工矿业是栾川最大的优势,但是,矿业成本上升,矿产品价格下跌局面依然没有明显改观。矿山企业复工率不足20%,亏损面超过70%,大部分企业出现减发、欠发、缓发职工工资现象。

3.栾川转型发展及其成效

3.1栾川转型背景

在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栾川曾为之自豪的工矿业,也遭受重创。如今,和“铜都”铜陵、“钨都”赣州等地一样,之前依靠单一经济生存的矿业城市近年也正在谋求转型突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方案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2栾川转型发展

从2014年开始,栾川县政府通过资源整合,矿厂区告别了多年来“企业分散经营一盘散沙”的局面。通过近几年的持续整合,制定出“工矿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使栾川走上一条纵向以整合矿产资源、发展资源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横向以大力发展旅游、医药等非钼产业的纵横结合的经济转型之路。

3.2.1大力发展旅游业。2009年,栾川县全面启动了国家5A景区的创建工作,以栾川县内一个4A景区为龙头,联合2-3家4A景区,进行优化整合,打造“5A栾川”品牌,不断丰富“栾川模式”的内涵。而现如今,作为全国首批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作为全国唯—拥有6个国家5A景区的县份,栾川的成功经验是被业界充分认可的。

经过8年发展的栾川旅游业已成为该县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带动功能最强的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栾川按照“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特色农庄”的发展模式,着重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打造出了独特的乡村旅游新形式。全县累计流转林地、耕地76.6万亩,建成有彩叶林、高山牡丹的花卉种植园8个,农业观光游示范点16个。正是依靠发展乡村旅游,那些昔日无人问津的山沟沟,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度假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3.2.2赏石之乡。栾川县国土面积为2 477平方公里,县境内有黄蜡石、伊源玉、河洛玉、黑珍珠、梅花石、钟乳石等观赏石资源30余种,并且储量大、石种多、石质佳。改革开放以来,栾川矿业经济驶人陕车道,当地村民对观赏石喜爱有加,从单一的拣石、售石,逐渐发展到赏石、玩石。为促进观赏石的开采、加工、销售,栾川先是建成四个总面积3 000平方米的观赏石精品展馆,随后又有几十名奇石爱好者的23个观赏石精品馆在县城东区建成。该县还专门建起了“栾川奇石城”,形成了观赏石一条街。在主要景区,一个个奇石馆(店)相映争辉。2001年以来,栾川县先后成功举办38次大规模的观赏石精品展和赏石博览会。

2012年10月,栾川旅游产业集聚区筹建一座4 000平方米的观赏石文化城开始动工。观赏石文化城建成后,可集国内名石展示、销售、研究于一体,使栾川逐步成为中原乃至全国的观赏石展示、销售集散地。

3.2.3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第一,林下养鸡。栾川有林地面积29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4%,居河南省第一位,有“中原肺叶”之称。丰富的森林资源、良好的气候给栾川县林下养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其相对应的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林下养鸡产业已经发展为巩固退耕还林造林成果、扩大林改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栾川县指导林农从传统的饲养方式逐步的向科学饲养方式的转变,科学规划,科学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第二,高山冷水养殖虹鳟鱼。自2010年,栾川县朱家村村民外出考察时,发现了养殖虹鳟鱼这一条致富路,回村后潜心研究出高山冷水鱼养殖技术,并在区域内推广。通过搞合作社经营,带动村里90余户农民参与虹鳟鱼养殖。之后,朱家村走上了依托虹鳟鱼养殖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许多游客都慕名到此品鱼赏景,朱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渔村。第三,种植猪苓让高山深沟变成金山银沟。猪苓是著名中药,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含猪苓多糖,试验抗癌。抗辐射作用。栾川县政府经过多方考察,选择了投资小、收益大的猪苓种植项目,种植猪苓种子可以循环使用,而且省劳力、不毁林。政府带动全村人民种植。截至目前,该村猪苓种植总量已达1.1万穴,猪苓销售产值达3 000余万元,全村203户村民中猪苓种植大户就有40多户。在该村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的村庄也逐步发展成为猪苓种植专业村,实现了经济增长。使得栾川的林业有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永续发展。

4.栾川县转型升级永续发展的启示

栾川县一直是矿产资源大县,仅靠矿产资源来支撑县域经济,经济结构单一。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县经济下滑态势明显。近年来,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打造美丽乡村、推进全景栾川”的战略布局,推动经济转型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对于经济的发展,始终要把生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要素,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道路,绝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而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坚守生态红线,保障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曾经的栾川是有金山银山,而忽略了青山绿水;现如今的栾川,是既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

4.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放弃当今社会的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发展规律为准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栾川县并没有放弃矿产业的发展,只是拉长钼矿加工产业链,更好的永续利用矿产业。与此同时,也开发了许多新兴产业,来改善矿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论述,深刻清晰的表明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饱含了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

栾川对已有的旅游业和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使得绿水青山又回归到百姓身边,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从新兴产业中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更是保护了生产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
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村减贫效果影响研究
职业学校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互联基地建设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廊坊市实施转型发展打造产业新支撑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以服务为宗旨 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