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创新促进文化消费浅谈

2016-12-18张京成

关键词:消费融合文化

张京成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44)



融合创新促进文化消费浅谈

张京成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44)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已经多年,我国则在文化产业的语境下即将完成“倍增计划”。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取得新进展,催生了文化创意新业态。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文化与其他要素融合,通过与技术的融合,“把生意做成文化”,通过与金融的融合,“把文化做成生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大众消费也必然进入新阶段,而文化消费是新常态下消费的新趋势。北京市文化消费引领全国,带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早已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其跨界融合创新的发展模式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文化消费的增长,从而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的大市场。

融合创新;文化消费;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创新模式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也是政府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而作出的主动应对。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科技创新实力,使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文化创意融入传统产业,进行跨界渗透创新,产生了文化创意的新业态,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同时繁荣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形成了广泛的文化消费,消费的增加反过来又刺激了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 融合创新政策引导文化创意产业新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和积蓄能量,开始显示出较强的外溢效应,既主动向外延伸覆盖,又积极接纳外部力量的渗透植入,跨界融合创新在多领域、多层次展现。近年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新兴业态,成为政策支持重点,《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和《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强化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文化业态是政策支持的方向,融合创新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第一,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以创作、创造、创新为基本要素,是技术应用最广泛、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引擎作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调整和优化,推进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的要求。传统文化产业在新的消费需求下,急需寻求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新型文化业态也需要加深认识科技创新驱动对生产力释放的全部作用机制,以推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产品内容创新、传播渠道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体化整合。文化科技融合的重点是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以及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

第二,文化与金融融合。近几年,金融对文化产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支持和参与的姿态。文化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文化消费的力度、创新文化金融服务组织形式、建立文化金融合作实验区等一系列措施。在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引导的影响下,文化创意产业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目光,大量金融资本涌入文化领域,非常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催生更多大型文化企业和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为文化创意产业插上资本的翅膀,形成支撑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文化金融产业链和金融服务环境。文化和金融的融合体现了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结合,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需求,也是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第三,文化创意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以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升和跨越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创意的引领作用。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促进创意设计与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建筑、旅游、信息、文化体育和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并且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推动文化创意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提高大众生活品质、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也为北京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门类的融合与渗透,形成由跨界带来的叠加放大效应。

第四,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在城市中产生、发展、壮大,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重属性,不同于纯粹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的部门产业发生和发展规律,因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着显著的个性。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方向。并利用文化的软实力效应,推动文化产业与城市文脉的跨时空接驳。通过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意生产活动,留下新时代的文化印迹,联通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开展特色文化体验和交易,给更广泛的城市区域赋予文化气息,并融入居民文化生活,形成具有独特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街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凸显北京在全国的文化中心地位。

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除了规模外,支柱地位更多地体现在战略性和先导性两个方面。北京市较早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了长期支撑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大大提升质量和水平,但并不是独善其身即可,还需融合拉动其他业态。融合既是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传统业态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 模式创新开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思路

在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期的当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北京既要大力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又面临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深刻把握当前经济形势,不断创新理念,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凸显北京城市功能定位,通过模式创新探究优化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的新方式,利用市场化机制寻求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逐步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发展,按照新的投资和消费特点,紧紧依靠资本的驱动力和消费的牵引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迈上新台阶。发展模式是以发展为目标,对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市场营销等进行组织安排的形式。[1]187不同的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发展效果,文化企业可以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宜的发展模式,并加以改造、创新。

第一,资源型发展模式。发挥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包括历史文化资源、民俗艺术资源、人文景观、工业遗存等,通过人的创造力使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更深刻和更广泛的拓展,形成资源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尽管在产业形态上略显传统和单薄,但是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突出,只要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文化旅游消费趋势,就能够实现差异化发展。资源型发展模式的实质是将资源要素通过创新创意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资源是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不断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拓展资源利用和产业链的延伸。

第二,资本型发展模式。借助北京经济基础雄厚、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城市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等优势,通过资本、消费促动,如产权交易、投资大型文化项目、建立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形成资本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借助所在地区经济实力,结合行业发展规律,通过资本运作实现突破式发展。资本型发展模式的实质是借助大规模投资将资本要素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是要加强资本引进,创新资本运作,扩大投资渠道。

第三,技术型发展模式。基于强大的技术基础优势,通过技术的有效支撑,面向现代高技术消费群体,形成技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在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的同时,重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特点,实现超越式发展。技术型发展模式的实质是将技术要素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适合于技术基础好、高新技术发达的地区,关键是要提高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及其平台建设,同时不能因过分依赖技术影响到产品和服务的文化特质。

第四,品牌型发展模式。利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势和现代市场的品牌化趋势,通过树立形象和信誉,打造品牌,形成品牌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在行业内外和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实现依托品牌的扩张式发展。品牌型发展模式的实质是以品牌运营为主,辅以少量资本投入,创新广告宣传手段,提升品牌形象,使品牌资产不断增值。

第五,营销型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营销体系,捕捉消费习惯,拓展市场空间,形成营销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强化产销对接,扩大营销网络,实现增量化发展。营销型发展模式的实质是以市场营销为主,辅以品牌推广,关键是要重视文化市场的研判,以消费者为核心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巩固市场优势。

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创新与发展,一是对创意的依赖,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和技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二是对文化的依赖,从业人员的文化积累和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所处的文化环境对于企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三是对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不同于传统的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差异化的文化品位体验。四是对经济社会的系统性改造,通过与技术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让工业制造、商业、贸易等传统产业释放出更加浓郁的文化气息,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把生意做成文化”;通过与金融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更快地做大做强,从而“把文化做成生意”。

三、 科技创新催生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科技创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文化服务的水平,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消费终端的信息化,催生了移动互联网、网络音视频、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基本完成了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又为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地方政府要抓住时机,加强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从而加大新兴业态的文化消费规模。

第一,培育和壮大龙头文化企业,引领文化消费发展方向。许多地方城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相继培育和打造出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文化企业,尤其是动漫网游、数字新媒体和设计创意等新兴领域的龙头文化企业,并给予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拓展产品种类、提高技术含量,生产出特色鲜明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品牌带动效应。

第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文化新业态高端集聚。随着文化消费网络化、碎片化,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数字技术提升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力,革新文化传播方式,是文化新业态的基本形式。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手段,建设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促进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信息传播平台为载体,整合资源,提升高端产业集聚度,增强区域文化创新能力。

第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文化消费数字化。数字技术改变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数字电视、数字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方式,刺激了文化消费需求,扩大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服务范围,拓宽了文化消费渠道,丰富了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内容,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差异化,带动了新兴业态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第四,广泛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新一代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互联网技术兴起的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产业等新业态文化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网上购票、网上挂号等网络支付方式,其方便和易用性使科技真正走进广大普通百姓的生活,掀起了新兴业态文化消费的热潮,大大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延伸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

四、优质文化内容供给刺激消费新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形成适应当下文化需求的内容供给。“供给侧改革”明确了我国推进产业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成为当前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主题词。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快文化内容生产,增加文化投入,拓宽民众文化产品获取渠道,提高文化内容供给质量,以创造文化消费需求,拓展文化消费空间,真正从文化供给端发力来实现消费升级和产业的升级。[2]11

第一,电影市场释放巨大潜力应对消费需求。近年来,不断刷新记录的电影票房让我们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3]全年故事影片产量686部。公开上映的影片中,票房过亿影片共81部,其中国产影片47部,全年有4部影片进入“10亿元俱乐部”,单片票房最高纪录达到24.39亿元。全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2.6亿,同比增长51.08%。全年新增银幕8 035块,相当于平均每天增长22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31 627块。[3]电影市场的火爆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收视率高涨。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年生产电视剧395部16 560集,[4]整体数量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湖南卫视独播剧《武媚娘传奇》以3.062%的收视率问鼎当年电视剧收视率第一名。综艺节目中季播节目数量再度刷新历史记录,全年共有200余档综艺节目播出,从恒高传媒发布的2015年省级卫视平均收视榜单上看,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四大综艺豪强囊括了榜单的大部分。收视率方面,全年共有35个综艺节目破1%,其中周播节目3个、季播节目32个,浙江卫视凭借两大现象级节目《中国好声音》和《奔跑吧兄弟》,频频刷新中国电视综艺收视记录,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综艺最强王者。

第三,文艺演出种类丰富引爆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关键是要构建繁荣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化程度和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供给源头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新消费增长点。从全国演出市场规模来看,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10.78 万场,比上年增长21.2%;国内观众9.58 亿人次,增长5.3%;总收入257.65 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演出收入93.93 亿元,增长24.1%。[5]我国文化演出市场正逐渐走向成熟,文化创意产业迸发新活力。

第四、原创IP开发革新文化消费方式。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大电影、网络自制剧、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全新的文化模式异军突起,成为当下最受年轻人青睐的文化消遣方式,民众文化需求的增加、原创IP全产业链开发的持续升温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网络文化消费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网络自制剧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它以看点鲜明、受众精确、题材多元等特点,吸引大量资金、团队和演员纷纷加入其中,网络自制剧在影视行业渐获“话语权”。它的火爆源于号召力强大的原创IP(知识产权),深度挖掘顶级文学IP的价值,打通IP的全产业链,充分发挥其品牌价值,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成为文化消费的新趋势。

五、 问题导向建立文化消费与产业发展新关系

相对于传统的物质消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更强,除了拉动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的餐饮、交通、服装、小商品等行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逐年上升,文艺演出、影视传媒、文化旅游等渐成消费热点。文化消费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消费的水平决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要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努力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第一,文化消费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化消费数量不足,中国城乡居民的潜在文化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我国人均7 000美元GDP未能出现国际上人均5 000美元时的文化消费倍增现象,说明还有许多人口未充分参与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供需两端衔接不够,不能激发所有人的消费需求。[6]27二是文化消费层次不够,一般的大众化消费难以满足需要。文化消费反映的是一种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年龄层次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文化生产者提供专、精、特、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文化消费意识不清,市场价格有虚高成分。一些消费者存有“免费”的思维惯性,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没有树立起付费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理念;也有部分文化生产者自恃清高,孤芳自赏,使得文化产品价格虚高,限制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第二,文化消费是创意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迎合文化消费需求,文化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而人的精神需求往往是模糊的。文化生产者必须通过市场机制了解和尊重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供给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适当超前文化消费需求,文化生产者要有创新思维,主动领先消费者思考,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既不能过于超前导致曲高和寡,也不能单纯尾随被动跟踪模仿。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也要善于自我营销,通过撮合达到文化消费的目的,既能按照市场规律打造出文化产品与服务,也能按照市场规律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增长阶段,无论是要素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在逐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上,产业发展从最初的主导地位变为长期的服务地位,文化消费逐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创造新的消费动力,实现文化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六、 产业升级促进文化消费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意味着大众消费也必然进入新阶段,而文化消费是新常态下消费的新趋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来的模仿型、跟风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而个性化、多样性消费渐成主流。[7]29中国消费结构的第一次升级主要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第二次消费升级是彩电和冰箱,第三次升级是汽车和住房,第四次消费升级正在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转变,文化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首先要实现消费的“升级版”。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呈逐年提高趋势,但是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12%的一般水平,增长潜力很大。[1]4

第一,明确文化消费的政策目标,坚持鼓励文化消费的原则。文化消费的范围与深度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代表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水平。根据北京当前文化消费的实际,坚持把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强化对文化消费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杠杆调控;坚持把保持文化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作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坚持把文化消费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第二,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文化消费结构升级。立足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特色,通过支持文化设施运营单位与文化创作、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打造各具特色的原创文化精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文化消费补贴等多种途径,引导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展适应消费者购买能力的业务;根据需求层次向上发展的规律,通过政府政策支持或委托社会组织推介文化精品等方式,拓宽文化消费领域,增加文化消费节点,扩展文化消费链条,不断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以消费升级带动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增效。

第三,培育多元文化消费主体,优化文化消费市场环境。多年来北京各类文化消费设施不断健全,民众文化消费经济基础逐步增强,文化产业化、市场化促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文化消费实现了从计划性供给到尊重人民群众自主性和选择权的转变。立足自身优势,根据不同区域文化发展要求,积极参与文化消费推广活动,尽快形成以居民消费为主体、单位或机构消费为补充、政府消费刺激为引导的多元文化消费格局。同时,要从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相统一出发,规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形式以及各类产业主体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市场行为,培育健康的文化消费市场。

第四,规范文化消费市场秩序,理顺文化消费发展体系。文化市场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公民,是一个覆盖面广、层次丰富、需求多样、产品多元的综合体系。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消费发展,必须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坚决扫除一切阻止市场要素合理配置的障碍,创新体制机制,把握文化消费新趋势,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各行各业的互动融合,优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形成合理的文化消费市场体系。

文化创意企业是生产和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载体,可以为消费新常态提供良好的内容支撑。不同于传统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和服务是通过对其文化价值的挖掘和美学符号的诠释,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价值的关注和追求,能够更好地向消费者传达新的观念、情感,让消费者产生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和精神体验,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差异化需求。

北京经济发展经历了早期要素驱动阶段,中期投资驱动阶段,目前处于创新驱动阶段,即将走向消费拉动阶段。特别是文化消费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层面,满足人们艺术修养、旅游休闲、心灵净化等方面的高端需求,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服务拉动经济发展。因此,北京市应当高度重视和发挥消费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拉动作用,把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和提高文化消费结构层次作为重点,引导、扶持和促进居民文化消费,尤其是要发挥好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消费型产业的特质,通过强劲增长的文化消费刺激文化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增值、提质增效,反过来又促进文化消费的进一步增长,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市场。

[1]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报告2014》,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

[2]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6》,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

[3] 刘阳:《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440亿》,《人民日报》2016年1月2日。

[4] 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5年统计公报》,http://gdtj.chinasarft.gov.cn/showtiaomu.aspx?ID=4dc0183c-e3e3-4715-81ef-6851fd2e844e。

[5] 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xinwen/2016-04/25/content_5067614.htm。

[6]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7] 张京成、王国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创意城市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责任编辑 孙俊青)

Integrated Innovation to Promote Cultural Consumption

ZHANG Jing-cheng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44, China)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round the world for many years and China is about to accomplish its Income Doubling Program in this context.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has made a new progress and given birth to new format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innovated the developing model and made a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 to the economic society. By integrating with technology, it has been transforming business into culture, and by integrating with finance, it has developed culture into business. Chinese economy has come to the stage of new normal, which means that mass consumption is bound to enter a new stage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the new trend in the new normal economy. In Beijing, cultural consumption drove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led the whole country.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Beijing have become the 2nd largest pillar industry after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not only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ut also the growth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ll of those will further establish the cultural industry’s big market.

cultural consumption; integrated innovation;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industry; innovative model

2016-09-05

张京成(1963—),男,山西应县人,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

F127

A

1672-4917(2016)04-0017-06

猜你喜欢

消费融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融合》
40年消费流变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