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2016-12-18林建成

关键词:视角社会学价值观

吴 静,林建成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WU Jing,LIN Jian-cheng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吴 静,林建成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知识社会学"视角"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视角是由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决定的,各种思想差异都可以归结为视角差异,而视角差异又可以归结为群体归属的差异;视角意味着思想具有片面性,视角的综合使认识越来越客观,视角的扩大有助于克服认识过程的片面性。这些观点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高校教师应把握学生的不同视角,根据学生视角的不同进行分类教育,并意识到自身视角的局限性,在把握视角差异基础上打破沟通障碍。

知识社会学;“视角”理论;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视角是人从不同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出发看问题的角度。自近代以来,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各社会阶层的水平流动特别是垂直流动的加速,各种思想方式不断产生、相遇、碰撞,思想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开始思考思想多样化的原因,并越来越重视对视角的研究。培根的“四假相说”、康德的图式理论、现代的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主体认识结构理论等都对与视角有关的问题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

知识社会学探讨知识和社会的关系也即思想和社会的关系。在这一探讨过程中,知识社会学形成了自己的“视角”理论。在知识社会学看来,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中,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造成了人看问题的角度或视角,人又总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形成思想的。这样,思想是由人的视角决定的,而人的视角又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决定的。可见,视角是连接思想和社会的关键环节。知识社会学认为社会决定思想,但是这种决定是要通过中介的,这个中介就是视角。知识社会学还探讨人与人之间视角的差异及其社会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合适的沟通方式。

知识社会学认为,视角是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一种思想的视角,也就把握了这种思想的本质。这里说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或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思想。知识社会学创始人卡尔·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本质上就是视角,他甚至用“视角”这个概念来取代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曼海姆不仅要分析隐藏在意识形态中的各种视角有哪些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把不同的视角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应起来,指出不同的视角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造就的。由此,可以说人的价值观形成和演变也必然与“视角”相关,因而,研究和理解 “视角”理论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梳理知识社会学 “视角”理论主要观点基础上,就“视角”理论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做些探讨,以期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知识社会学 “视角”理论的主要观点

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的扩展和延伸。马克思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则认为,社会存在通过视角这个中介决定人的思想。具体地说,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包括以下观点。

1.视角是由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决定的

“视角”理论认为,一个人在空间的指定位置观看一个物体时,只能从指定位置的观察角度看到这个物体的某个侧面,不能再现物体的全貌。因此,任何观察都有它特定的视角,而观察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造就了人看问题的视角,人又总是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看法是由人的视角决定的,而人看问题的视角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周围环境、所处群体以及社会地位等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会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曼海姆举例说,在农村长大的一个年轻人,他觉得农村人的生活和农村人的想法在他身上的体现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这个年轻人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生活和工作了一段时间,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就会随着他的社会境况的改变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也自然会产生“城市人的看法”和“农村人的看法”这样的区分,不再把农村生活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了。

“视角”理论提出的视角由社会境况决定的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曼海姆扩展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认为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思想的存在决定在下面这种情况下也必须被承认为一个事实:如果这些存在因素对知识的具体内容的影响不仅仅是外表上的影响,如果这些存在因素不仅同思想的起源有关,而且还渗透到思想的形式和内容中。而且,它们还实质性地决定了我们的经验和观察的范围和强度,也就是决定了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主体的‘视角’。”[2](P547)在曼海姆的“视角”理论看来,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案例研究说明社会存在因素影响和决定了思想的起源、思想的内容、思想的形式、特别是决定了人看问题的视角,那就说明社会对思想的影响是实质性或决定性的,从而证明了“思想的社会决定”或“思想的存在决定”这一知识社会学的根本原理。

2.各种思想差异都可以归结为视角差异,而视角差异又可以归结为群体归属的差异

这是“视角”理论的又一重要观点。曼海姆曾举例进行说明。例如,不同思想家喜欢使用不同特点的范畴,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差异,而这一思想差异是由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视角造成的,而这不同视角又是在不同的群体中形成的。思想家们因其所属不同派别,他们所使用的范畴本身的特点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保守派思想家喜欢使用的范畴的特点就是维护整体性,而革命派思想家或左派思想家所使用的范畴却具有破坏整体性的特点或者说具有瓦解性的特点。曼海姆认为,是不同群体社会境况和立场上的差别决定了这种特点上的差异。因为保守派要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要从整体上维护现有的社会结构。所以他们对任何东西都是从整体上加以定位,并且不希望它们有什么变化。他们要稳住那些不稳定因素,他们认可的是事物不变的现状。维护整体性成了他们的一个思维习惯,以至于他们喜欢使用那些强调整体性的范畴,如“国家利益”、“民族精神”等等。与此相反,革命派思想家代表的是革命力量,革命力量的使命是对旧社会从整体上进行瓦解,以便建立一个新社会,因此他们的目光是从现在转向将来。他们变得与现实格格不入,一心想颠覆现存的社会秩序,拆散现有的社会整体结构,所以他们不喜欢整体性的范畴,而喜欢使用颠覆整体性或者说瓦解性的范畴,如“批判”、“重建”等等[3](P56)。“视角”理论还认为,视角差异也可以表现为使用的思维模式不同。所处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式,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无不体现着一种思维模式,同时,这种思维模式总是同一定的群体所处的社会境况以及这个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3](P57)。曼海姆由此得出结论说,人们在规定概念时,这一规定的角度与他们所属群体的利益导向是相关的。也就是说,思想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期望的那种东西引导的。

3.视角意味着思想具有片面性

曼海姆的“视角”理论认为,人看问题的视角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他所处的群体、周围环境以及社会地位等息息相关的,一般人是这样,思想家也是这样。因此“视角”理论强调人们看问题总是从特定的视角出发的,而特定的视角意味着只能认识事物的特定的方面,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全体,因此任何视角都难免会带有片面性。作为个人怎样才能意识到自身视角的片面性、局限性并加以克服呢?“视角”理论提出我们要跳出自己的视角,而要跳出自己的视角首先要做到克服自以为是的毛病,不是局限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而是把自己的视角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视角有什么不足之处。“视角”理论的这一观点类似于我们说的要“走出庐山”。我们经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庐山,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我们还意识不到这种限制,意识不到我们的视角是由身在庐山决定的。只有“走出庐山”,作为局外人来进行观察,才能看到我们原来的视角是受“身在庐山”制约的,才能获得一种独立的视角。

4.视角的综合使认识越来越客观

“视角”理论强调:两种不同的视角虽然都有片面性,但是它们可以被综合,综合后的视角偏见性就更少了,就向客观性迈进了一步。在“视角”理论看来,要对两个视角进行综合,关键是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公分母”或共同点。“当观察者的视角不同时,‘客观性’只能以更间接的方式获得。在这种情况下,这两种视角所正确地但以不同方式感知到的东西,必须根据这两种不同观察方式的结构差别来加以理解。人们必须努力寻找一个公式,来把一个人的结论转化为另一个人的结论,并且努力发现这些带有不同观点的洞见的共同特性。”[2](P615)这里说的“共同特性”也可以叫作公分母或共同点。“视角”理论强调,要达到客观性即要在不同视角之间达成共识,首先需要弄清不同的视角各自处于什么样的结构中,即要弄清每一种视角分别对应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境况和什么样的社会群体。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寻找不同视角之间的共同点即公分母。而只有找到了公分母,两种视角才有可比性,才能在此基础上找到两种视角的共识即达到客观性。因此,在不同的视角之间寻找共同性和连结点是十分重要的。

5.视角的扩大有助于克服认识过程的片面性

视角本身具有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如何克服呢?只有通过扩大视角的办法才能超越环境的决定,才能摆脱认识的局限性。当然扩大视角是需要客观条件的,其实“视角”理论已从多方面提供了这些思想。“不断扩大知识基础的思想,不断扩展自我的思想,把各种有利的社会论点都结合进知识过程的思想(即所有建立在经验事实基础上的观点),以及受到人们追求的无所不包的本体论思想——所有这些思想都在向这个方向前进。”[2](P615)也就是在向扩大视角,超越原有的环境对思想的限制这个方向前进。“视角”理论指出,从思想史上看,视角的扩大是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相互接触相互渗透的结果。“视角”理论认为,由集团相互渗透造成视角的扩大可分两个阶段:“在其第一阶段,这种趋势中和了各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也就是使它们失去它们的绝对性);在其第二阶段,它从这一中和中创造出一个更广泛、更有用的视野基础。”[2](P617)在这里,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消除不同视角的片面性,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创造一个更全面、更宽阔的视角。

二、“视角”理论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视角”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决定人看问题的视角,人看问题的视角又影响着人的思想认识。因此把握了一种思想认识的视角有利于把握这种思想认识,要分析思想就有必要对包含于其中的视角进行把握。

这些认识启示我们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握视角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无论是相对于中老年群体还是相对于其他青年,他们的思想都更加活跃,他们的价值观有更多的变易性和可塑性,他们既有已形成的视角,更有未形成的视角,因此,他们更需要在视角上加以引导。另一方面,从字面上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中,有同西方国家主流价值观表述相同的的“民主”、“自由”等概念。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区分这些相同概念的不同含义,使他们不至于把两种民主、两种自由混为一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不引导大学生在民主观和自由观上确立不同于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视角。

另外,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还应对自身的视角有所把握,在此基础上把握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视角差异性,并进一步揭示造成这种视角差异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方面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既了解自己又了解教育对象,切实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1.要把握大学生的不同视角

“视角”理论强调不同人的视角是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决定的,这实际上也给人们提出了要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及视角的类型的要求。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应承认大学生视角的多样性,并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类型的视角:一是民族视角。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深深烙印着本民族代代相承的民族习俗、民族传统以及民族文化,因此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导致了大学生在同一问题上看法的差异,由此形成他们的民族视角。二是时代视角。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时代状况以及时代特点存在着差异,造成了不同时代的人们看问题的差异性,由此形成他们的时代视角。三是年龄视角。大学生属于特定年龄段的人群,有着特定的兴趣范围、思想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思想差异,由此形成他们的年龄视角。四是性别视角。在大学生中,男生和女生因为生理特点上的差异,以及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因此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包括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都存在观念差异甚至观念冲突,由此形成他们的性别视角。五是家庭视角。家庭环境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每个家庭的家庭成员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家庭氛围等等,这些差异性也就形成了来自不同家庭学生们的家庭视角。 六是专业视角。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接受不同的专业训练,这些不同专业训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由此构成他们的专业视角。

2.要根据大学生视角的不同进行分类教育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我们应善于把握教育客体的视角,分析这种视角背后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应从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年龄视角、性别视角、家庭视角、专业视角等方面出发,对大学生开展分层、分类、分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对于来自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因其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应运用民族视角分析民族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形成的他们之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对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因其受传统的性别观念影响,应运用性别视角分析男女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的差异;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按其社会阅历的多少,运用年龄视角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思想差异;对于不同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因其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应运用家庭视角分析家庭因素养成了大学生各自不同的视角习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因其通过不同的系列课程的学习训练形成了相关学科的思维模式定式,应运用学科视角分析分属于不同学科的大学生长期专业学习养成的思想行为习惯。

3.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视角的局限性

“视角”理论认为,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中,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造成了人看问题的角度或视角,而这种视角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意味着看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也就是说,按照“视角”理论的看法,一切人的视角包括作为教育者的高校教师的视角也都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从业经验及职业习惯也会使高校教师形成特定的视角,同样存在自身视角的局限性。特别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面临着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这一转换过程往往会出现职业发展预期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对事物的认识出现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或局限性。按照“视角”理论,人们看问题虽然都受视角的制约,但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见解受视角支配这一点是无意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般人都容易犯自以为是的毛病,都自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也往往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因此,对高校教师来说,要有自知之明,认识自身看问题的视角;而自知之明的首要途径是意识无意识,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自觉地意识并清楚地认识到在面对特定的教育客体时自身视角存在的局限,在意识到自身视角存在的局限基础上与对象进行沟通与交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尊重教育对象的已有视角;要时时将教师的视角同大学生的视角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把握沟通的方向,避免各说各话。尤其重要的是,在沟通过程中,切不可把教师自身的视角强加给教育对象。要努力寻找沟通的平台和“公分母”,实现教师和大学生的视界融合。

4.要在把握视角差异基础上打破沟通障碍

我们要看到,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我说你听”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沟通过程,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两种视角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其视角的客观存在以及存在的差异和优劣,要看到这种差异有可能造成沟通障碍。因此,高校教师要尊重和承认大学生的视角差异,要善于发现由视角不同引发的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原因。高校教师要把握青年个体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对青年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形成的视角差异性进行细分,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克服这方面的沟通障碍,避免单向灌输,注重思想和情感的互动交流;同时,要看到即便是具有同样身份特征和角色认同的不同教育主体之间也存在着视角差异,这种视角上的差异也要求沟通方式上的差异。所以,既要考虑主客体的视角差异又要考虑主体间的视角差异,要避免沿用传统封闭的方法手段,注重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和开放意识的需求,把握高校教师的个体特征,将对视角差异的把握直接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选择上,以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效果。

总之,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改进方式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让不同视角在交叉中相互碰撞,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做到既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又能在互补中形成共识,并在共识中创新教育观念、构建具有时代性、知识性、科学性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英汉对照本)[M].姚仁权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3] 林建成.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WU Jing,LIN Jian-cheng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责任编辑:刘 越)

The Inspiration of Perspective Theory i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for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theory i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eople's perspective is determined by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social context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oughts at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s, which can in turn be ascribed to the differences in group affiliation. Perspective implies narrow-mindedness in thoughts, which can be overcome by broadening the views and perspectives. These viewpoints indicate that, in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professors should know exactly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s and educate them accordingly; Meanwhile, professors should also be aware of their own limitations so as to break communication obstacles with students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erspective theory; professors;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2016-05-06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研究——以北京高校为例”(12JYB033)。

吴静,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人文社会科学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林建成,男,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意识形态理论、知识社会学。

G641

A

1672-8106(2016)04-0142-05

猜你喜欢

视角社会学价值观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我的价值观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