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时超声造影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

2016-12-17胡毓婷林鹏生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肾癌造影剂皮质

胡毓婷, 缪 恺, 林鹏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超声医学科,福建宁德 352100)



实时超声造影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

胡毓婷, 缪 恺, 林鹏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超声医学科,福建宁德 352100)

目的:通过对小肾癌实时超声造影增强特征的观察,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诊断小肾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43例超声造影患者资料,同时经手术病理证实,观察并总结小肾癌造影增强特征,与二维图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维超声诊断与实时超声造影对于小肾癌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4.4 %、89.4 %,实时超声造影对于小肾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二维超声诊断(P<0.05)。本组43例可疑小肾癌患者行超声造影,多数表现为“快进快退”,开始增强时间﹤18 s。小肾癌的增强方式为高增强者23例、等增强者18例、低增强者2例。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常规超声诊断有困难肾脏小占位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实时超声造影;小肾癌;诊断价值

临床上,小肾癌症状大多数不明显,只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腰部不适等症状,约有75 %的患者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的[1]。近几年,随着超声造影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其应用也是越来越广。尤其是对于直径≤3.0 cm的肾脏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 3年来43例小肾癌的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资料,旨在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可疑小肾癌方面的应用价值,现报吿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行超声检查可疑小肾癌患者43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0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1.5岁,病灶直径约在0.8~3.0 cm之间。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透明细胞癌36例(Robson分期Ⅰ期30例、Ⅱ期4例、Ⅲ期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嗜酸细胞瘤1例(具有潜在恶性),囊性肾细胞癌 5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U 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为C5-2,频率2.0-5.0 MHz,PM/PI成像造影软件,机械指数(mechanical index,MI)0.06-0.08,超声造影剂采用声诺维(SonoVue),聚焦点置于所查病灶的下方。检查前向造影剂瓶内注入5 mL无菌生理盐水,待冻干粉溶解后反复用力摇匀形成悬浊液。

1.3 检查方法 造影前对所研究病灶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内部回声、周边及内部血流特点,同时做出初步诊断并存储图像。然后选择最佳的超声造影切面,进入造影模式。经肘静脉将1.2 mL微气泡造影剂快速团注,之后用5.0 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在注入造影剂的同时按下计时键及动态存储键,记录并存储动态图像。在团注造影剂后 5~30 s之间嘱患者屏气,避免因呼吸运动造成的影响,以获取病灶最佳的血流灌注图像,30 s后可嘱患者缓慢呼吸。连续观察给药后3 min动态造影数据并进行分析。

1.4 图像分析 观察整个动态显影过程,并与周围正常肾皮质的强化时相及程度作为参照对象[2],记录如下参数:(1)增强时间:即从团注造影剂开始至病灶内造影剂显影的时间,分为早于、同步和晚于周围肾皮质,即快进、同进、慢进;(2)消退时间:即从病灶内部某一部分开始消退至周围肾皮质开始消退的时间,分为分为早于、同步和晚于周围肾皮质,即快退、同退、慢退;(3)增强强度:根据病灶内部显影达峰时与周围肾皮质比较,分为低增强、等增强和高增强;(4)增强模式:分为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43例可疑小肾癌患者中,病理与二维超声诊断相符合病例32例,二维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74.4 %,误诊率为25.6 %。

2.2 小肾癌增强时间 团注造影剂后,可疑小肾癌的病例中肾皮质开始增强时间为6~24 s,开始消退时间﹥42 s。本组43例可疑小肾癌患者行超声造影,多数表现为快进快退,开始增强时间﹤18 s,最快者为4 s,开始消退时间早于周围肾皮质;其中28例表现为快进快退,11例表现为快进慢退,2例表现为慢进快退,2例表现为慢进慢退。

2.3 小肾癌增强模式 小肾癌的增强方式:高增强者23例,等增强者18例,低增强者2例。在增强过程中可见较粗大的血管在病灶内走行迂曲,增强后可见病灶边界较二维超声更加清晰明显,造影剂在病灶内分布多不均匀,这可能与病灶内癌细胞生长发育不平衡有关;其中23例实性小肾癌内局部始终无明显造影剂充填,形成不规则的液化坏死区(23/80,54.1 %),经病理证实,多数为肾透明细胞癌,这与肾癌细胞快速增长,周边血供供应不及时引起病灶中心的细胞坏死有关。其中另有27例小肾癌患者的病灶周围可见弧形的高回声假包膜围绕(27/43,62.0 %),其出现多早于病灶增强时间、消退晚于病灶消退时间。

43例可疑小肾癌患者,病理与超声造影诊断相符合病例38例,占89.4 %病理与超声造影诊断不符合病例5例,占11.6 %。二维超声诊断与实时超声造影对于小肾癌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4.4 %和 89.4 %,实时超声造影显示对于小肾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二维超声诊断(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及广泛应用,肾癌尤其是早期肾癌,甚至是小肾癌的检出率更是在不断的提高。有研究显示,肾癌检出时体积的大小与此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的关联性[3]。对于小体积的肾脏占位性病变,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的预后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将超声诊断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不仅可以使微小血管清楚的显示,更加可以使操作者实时、动态地观察病灶内部及其周边血流灌注情况[4]。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优势,在诊断符合率方面较普通二维超声表现的更加明显。当被检查者存在肾功能不全、心脏疾病等方面的基础疾病时,超声造影的优势就会被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超声造影剂是一种微气泡,可以通过肺循环呼出,无明显的心脏及肾毒性,注入体内2 min后,约80 %可以由肺部呼出体外,15min后几乎全部被清除。造影剂的微气泡在共振频率下产生的回声强度是血液的1亿倍,同时产生的二次谐波信号要比组织信号大1 000倍,并且可以显示直径40 μm的微血管,这不仅使彩色多普勒敏感性得到提高,也使病变显影效果明显提高,再者配合全过程的动态回放技术,可重复观察和分析所记录的图像,提高诊断准确率。

本次检查小肾癌病例中:造影显示多数为富血供的,表现为早于或者同步于周围肾皮质增强,早于或周围者同步于肾皮质减退,呈快进快退、快进慢退,增强方式多数为高增强,增强过程中可见患侧肾脏内扭曲增粗的血管向病灶内部或沿其周边走行,与正常肾脏“树枝样”血管走形不同,病灶内部也可见到扭曲的血管团,病灶的大小、形态、范围在造影后显示的更加清楚。大多数肾癌周围都有一层纤维膜包裹,较小的病灶也存在假包膜。超声造影后假包膜的显示率得到提高,呈环状高回声包绕病灶,其增强早于病灶实质而且增强持续时间也较长,比普通二维超声更容易识别。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小病灶内的出血坏死灶在普通二维超声上多表现为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或呈低回声,难以辨别,超声造影后出血坏死灶无明显增强,与增强病灶形成明显对比,提高检出率,为小肾癌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随着外科学的不断进步,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渐的增强,使得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小肾癌的预后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对于普通二维超声诊断有困难的肾脏占位性病变,实时超声造影有助于发现直径≤3 cm的无症状的早期肾癌,对小肾癌的诊断以及其鉴别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李丽娟.超声体检在小肾癌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1):80.

[2] 姚春晓,马晓华,傅宁华,等.三维超声造影评价肾肿瘤的应用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3):254-257.

[3] 王丽.微囊蛋白-1、细胞周期蛋白D1和上皮钙黏附蛋白在肾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15-16.

[4] 韩洁,吕珂,姜玉新.超声造影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11(11):6-8.

林鹏生

2016-05-15)

猜你喜欢

肾癌造影剂皮质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基于基因组学数据分析构建肾上腺皮质癌预后模型
皮质褶皱
迎秋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自噬与肾癌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