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户金融合作下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

2016-12-16郑晓栩

商业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构建

郑晓栩

[摘 要] 在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中,采用农户金融合作模式,可以较好的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发展。但是农户金融合作模式的构建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农户借贷在非生产性方面的比重较大、农户借贷的金额较小、还款期限较长;信用社的农业贷款的比例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乏相应的培训制度和监督机制。基于农户金融合作下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策略是:降低对农村信用社的依赖;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强化税收改革及体系监督;加强培训及资源共享。

[关键词] 农户金融合作;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F830.341 [文献标识码] B

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中,传统的农户资金流通主要是通过农村信用社来完成,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逐渐趋于商业化,导致农户的资金流通受到较大的限制[1]。农户金融合作属于新型的金融体系,可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并且促进农村资金回流,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因此,探究基于农户金融合作下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户金融合作下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现状

(一)农户借贷现状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户的借贷情况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户借贷在非生产性方面的比重较大,根据人民银行统计资料显示,在2014年,农户生活性借贷占据农村贷款的48.02%。其主要应用于子女上学、建筑以及看病等几个方面,用途较为分散。第二,农户借贷的金额较小,根据资料显示,农户借贷的年平均金额为3895.9元,其中2万元以下的贷款比例占据75.9%[2]。第三,在还款期限方面较长,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并且农户需要保障日常生活,因此还贷期限相对缺乏稳定性。

(二)信用社贷款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用社逐渐向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导致信用社的农业贷款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无法满足农户贷款的使用需求。根据信用社2015年资料显示,信用社在2008-2015年的农业贷款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3]。其具体数据如上图所示。

从图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信用社的不断改革,在农业贷款的比例方面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

另外,根据信用社农业贷款信贷结构的情况看,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信用社的信贷结构呈现较大的变化,并且农户信贷主要集中在其他贷款种类中[4]。可见,信用社已经逐渐趋于商业化,对农户的支持作用在逐渐弱化。

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表(2008-2015,亿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结构发生较大的转变,每年的贷款余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信用社的收益情况较为良好;信用社的开发性贷款前期较大,2012年后为0,说明信用社投资的开发项目已经完成。信用社加工贷款的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说明信用社已经逐渐提升了对加工产业的重视。而其他贷款的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信用社已经降低了农业贷款的比例。

(三)农户金融合作现状

随着农村信用社逐渐商业化,我国推行了农户金融合作制度,以此来推进农户资金的自给自足,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导致该模式的发展较为缓慢。根据政府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5年,采用农户金融合作的资金总数仅仅为398.6亿元,远无法达到农户借贷的需求。另外,在对农户的调查资料中显示,76.2%的农户缺乏对农户金融合作的认知,并且在认知的农户中,51.2%的农户存在不信任的态度[5]。可见,在农户合作的金融体系构建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四)政府管理现状

在基于农户金融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可以推动该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在我国农户金融合作体系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5年,各地政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数量不足15%,大部分地区对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缺乏细则上的指导和规范。正是由于政府态度不明确,导致农户对该模式的信任程度较低。同时,政府缺乏相应的培训制度,导致农户对该模式认知程度不足,不了解如何通过该模式进行融资或者资金的借贷。最后,政府在引导农户金融合作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资料显示,建立监督机制的地区数量不足5%,并且在人员配置方面多为工会或者政府工作人员兼任[6]。

二、基于农户金融合作下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措施

(一)降低对农村信用社的依赖

目前,农户对信用社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随着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导致信用社的结构形式逐渐发生变化,并且对农业借贷的支持力度逐渐降低。针对这种情况,农户应该降低对农村信用社的依赖程度,更多地依赖以农户为主体发起设立的社区性互助金融组织,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来完成资金借贷。首先,农户在考虑借贷资金来源渠道时,需要降低对农村信用社的考虑,以便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资金问题。其次,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户的引导,使其产生对农村金融体系结构的新认知,从而可以积极的采用农户金融合作模式。

(二)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

在农户金融合作体系的构建中,政府等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以此来推动制度体系的改革。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来规定农户金融合作的性质,明确其合法性和农户的产权,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政府在建立规章制度过程中,应该明确资金来源以及分配方式,但是只能够通过引导的方式来进行,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法律约束来完成。总之,只有政府部门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才可以引导农户金融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加快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进程。

(三)强化税收改革及体系监督

在农户金融合作制度下,以农户为主体发起设立的社区性互助金融组织,其属于农户自发的组织,目的是方便农户解决资金问题,但是对于农户互助性组织,政府依然存在税收及监督问题,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强化税收改革,并且对其进行完善的监督,以此来推动农户金融合作的发展。首先,在强化税收改革方面,由于该组织致力于农民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减免组织的赋税,并且给予其适当的补助措施,如经济补助或者行政补助,以此来推动农户金融合作的发展。其次,在该模式的发展中,政府等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对农户金融合作组织进行包括业务管理、价格管制、资产负债表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控活动,强化监督人员的岗位职责,聘请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进行日常业务监督,一旦发现组织存在制度及模式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般采用协商的方式进行解决,而不是强制性的干预解决,只有促进其自主发展,才可以逐渐健全组织形式,从而可以科学的构建农村金融体系。

(四)加强培训及资源共享

在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视角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中,由于农户的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足,同时政府的引导性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农户对该模式的认知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户的金融培训,提升农户对于该模式的认识,并且引导农户进行金融合作。首先,政府部门要成立专项宣传队伍,通过逐级培训的方式来完成,采用省-市-县-村四级结构,最终将责任落实到村级领导,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培训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培训次数,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其次,在培训农户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户之间的资源共享,对于相关产业或者相关经济体的农户,可以引导其实现资源共享和经济合作,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制的构建。

[参 考 文 献]

[1]李爱喜.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视角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博弈分析[J].财经论丛,2012(6):50-56

[2]马九杰,吴本健,周向阳.农村金融欠发展的表现、成因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理论探讨,2013(2):74-78

[3]李明贤,罗荷花.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4):110-115

[4]贾蕊.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变迁及其优化——基于农户融资需求的视角[J].中国市场,2013(5):93-96

[5]陈希敏,侯英.农户金融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部五省农户调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6-23

[6]王颂吉,白永秀.一个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框架——基于不同类型农户信贷需求的视角[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65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