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概念转喻和隐喻审视下的方位对举词及其英译

2016-12-15戴凌靓

关键词:概念隐喻翻译

戴凌靓

(福州大学海洋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认知概念转喻和隐喻审视下的方位对举词及其英译

戴凌靓

(福州大学海洋学院, 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方位词“东”“西”“南”“北”对举结构固定词组,远远超出了方位词本身的意义,它们短小精悍又富含哲理,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对词条进行语义分类,重点关注不同认知概念的翻译,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灵活自如地选用恰当的表达,体现汉语中的文化色彩,实现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方位对举; 概念转喻; 概念隐喻; 翻译

“东、西、南、北、中”是汉语中表五方的基本方位词汇,“五方”的同族语中包含许多对举结构的词语,它们通常是由字数相等或相近,结构一致,语义相近或相反的字词,两两相对,组合而成的。它们摆脱了原有的空间方位概念,在认知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的作用下,在自然界,人与社会等认知域产生了广泛丰富的拓展。这类合成对举的固定词组,短小精悍又富含哲理,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翻译时,不能字字直译,也并不完全保留源语的结构形式,而应寻求意译的归化。词汇背后的认知概念的识别能帮助我们在翻译时更好地把握主旨,提高翻译的有效性。

一、认知理论研究框架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研究[1][2][3][4][5]:概念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两种基本的认知模式,它们源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是人类建构概念和词汇网络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认知词汇语义研究中,李雪认为:“认知语言学主张隐喻和转喻是历时语义扩展的背后最重要的认知机制,同时鉴于共时多义现象是历时语义扩展的结果,隐喻和转喻也是共时层面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联系产生背后的认知机制。”[6]

近些年,王小凤,曹志希探讨了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文化内涵比较和英译。[7]刘国辉对于英汉方位词的应用模式及其文化认知取向做了对比分析,他指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方位表征模式,英汉语也不例外。表面上看,英汉语都存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但在具体表征模式方面却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前者以‘南北’向为主轴,后者以‘东西’向为主轴;(2)前者以自然方位为主导,简明客观;后者以人文方位为主导,复杂主观,其主要理据在于英汉语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认知取向差异。”[8]可见“东、西”的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比“南、北”更加根深蒂固。古代中国人对于方位的认识是先认识“东西”后认识“南北”的,而这种认识是来源于他们对太阳等天象即日出和日落方向的观测,并且这种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古人知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这说明,凸显程度越高的,人们熟悉程度越高的概念经常被作为转喻的基础,并且在体验、心智与文化中相互作用,被反复识别,因此产生更多的语言表达。

然而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研究专注于“东西南北”方位对举词。Goldberg认为,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9]依此理论,一个词组的整体意义并不是其构成的字词各个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会产生出完全不同于各个部分意义的新的整体语义。徐通锵先生提出“字本位”,他认为:“汉语的基本结构格局隐含在传统所说的‘字’之中,‘字’所代表的语言现象是汉语的语音,语义,语法的交汇点,隐含着‘一个音节、一个概念、一个词’的一对一的结构关联。”[10]这就意味着,对于汉语中对举出现的词语,仅仅把握整体新意义是不够的,仍然需要同时考察每一个组成成分,也就是“字”的意义如何通过概念转喻和隐喻,一步一步衍生出“词”的新意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英译过程中达意。

二、语料检索发现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罗竹风主编的2011年版《汉语大词典》前十三卷[11]和《汉语大词典订补》[12],2009年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纂的《辞源》纪念版[13],王涛等著《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2007年版[14]。

汉语中,当几个词并举时,通常其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一般按“由尊到卑”“由主及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的。由于方位词的文化观念和民族语言习惯,“东、西、南、北”对举词条在汉语“四字格”(成语或固定短语)或是俗语中,遵守“尊在前卑在后”的规则,“东、西”成对出现。即“东”在“西”前,辞典中共检索得到“东、西”对举的汉语成语等四字格固定词组有119条,俗语13条。语料显示仅有三条“西”在“东”前的对举词条:“西除东荡”亦可看作是同义词“东荡西除”的变体。“西鹣东鲽”见《史记·封禅书》:“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翼鸟即鹣;比目鱼即鲽。后以“西鶼东鰈”代称四海珍异之物。“西颦东效”代指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语料另显示一条以两个尊贵的方位“南、东”对举的词条:“南金东箭”指古时以南方的金石和东方的竹箭为华美贵重之物,后因以比喻优秀杰出的人才。这个词条实指“西南之金石”以及“东南之竹箭”,这些都是贵重之物,所以取尊贵含义的“南”和“东”在借代,而摒弃了卑劣含义的“西”。

语料显示两条“西、南”对举的词条:“西眉南脸”借指西施、南威,都是春秋时的美人,后以“西眉南脸”比喻女子容貌美丽。“西贐南琛”见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西贐浮玉,南琛沒羽。吳歈越吟,荊艷楚舞。”后谓四方皆来朝贡为“西贐南琛”。贐,贡物。琛,珍宝。

本文主要探讨拓展最为丰富的“东、西对举”和“南、北对举”。 面对文化负载的方位对举词,研究旨在寻找这些对举结构背后的概念转喻及隐喻,发现其语义拓展的模式,以期在英汉翻译教学中,将这些文化负载词进行语义分类,重点关注不同认知概念的翻译,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灵活自如地选用恰当的表达,体现汉语中的文化色彩,实现中西文化交流。

三、对举词的概念转喻与英译

1. “东、西”对举

语料分析发现,概念转喻[“东~西~”替代五方]是“东、西”对举的词在语义拓展中最基础的概念转喻。即用方位[东]与方位[西]替代所有的方位,“东、西、南、北、中”五方。汉语取凸显程度最高的,人们熟悉程度最高的“东”、“西”两个方位概念,替代所有的方位。这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Whole ICM and its parts)中的一类: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Thing-and-Part ICM),由部分替代全体(part for whole)。

戴菲儿死去那天,秦川陪她整整一夜。死去的戴菲儿静静地躺在灵柩里,她形销骨立,全然没有一点动人模样。然后来了殡仪车,然后有人将灵柩抬上殡仪车,再然后,殡仪车离开豪宅,消失在山林之中。艾莉问秦川,你不去看看?秦川说,你认为将一个女人扔进报废机很好看吗?艾莉说,可是他们……秦川说,他们都是演员。灵柩和殡仪车,只是演出的道具。

基于人类的身体体验基础:“东、西、南、北、中”五方在地理位置上覆盖了基本上所有的方位,也就是所有的方向或地点。产生从属转喻[“东~西~”替代到处,处处]代指朝着各个不同的方向前进,或是散落在各个不同的地点。这一概念拓展出绝大多数东西对举词汇:“东冲西突”“东砍西斫”“东征西讨”“东征西伐”“东荡西驰”“东荡西除”“西除东荡”“东冲西决”“东躲西藏”“东诓西骗”“东横西倒”“东歪西倒”“东倒西歪”“东倒西欹”“东踅西倒”“东滚西爬”“东封西款”“东捱西问”“东张西望”“东望西观”“东张西张”“东张西观”“东睃西望”“东搜西罗”“东寻西觅”“东奔西走”“东跑西颠”“东奔西跑”“东驰西聘”“东奔西逃”“东逃西窜”“东奔西窜”“东投西窜”“东播西流”“东流西落” “东不着边,西不着际”“东转西转”“东飘西荡”“东扬西荡”“东飘西泊”“东飘西徙”“东迁西徙”“东徙西迁”。 这一类对举词的词性都是动词,多用于表达位置上的移动变化。英译时应凸显“everywhere, no matter where, or in all directions”。 “东冲西突”: “attacking in all directions”;“东征西讨”:“fighting everywhere”。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法:“East, west, home is best”意为“no matter how good other places are,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无论什么地方,哪也没有家好)。这个体验基础是中西文化所共有的。

基于经验基础:“东、西、南、北”四方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就是围绕在物体的周围,则“东、西”对举代指出现在周围的事物,进一步拓展从属转喻[“东~西~”替代周围],拓展词汇:“东舟西舫”“东家西舍”“东邻西舍”。英译时抓住“周围”“surrounding”这一概念即可。“东舟西舫”:surrounding boats;“东家西舍”“东邻西舍”:surrounding neighborhood。

2. “南、北”对举

同东西对举词一样,南北对举词也可以转借朝着各个不同的方向,或是散落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即概念转喻[“南~北~”替代到处,处处]。 拓展词汇:“南征北伐”“南征北讨”“南征北战”“南航北骑”“南棹北辕”“南舣北驾。翻译策略相同。

就方位词本义而言,它们所表示的方向是固定的,不因为语境的改变而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境内的参照物(第二层参照物)的作用是次要的。“南”“北”更多的表现出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当两个空间义互相对比时,“南”“北”分别指代两者中相对偏南或偏北的地区。汉语则利用“南~北~”的概念并举位于中国南北方,却拥有同等社会地位,艺术水平,道德修养的双方。即概念转喻[“南~北~”替代中国南北方相互对比的两个人]这类拓展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Whole ICM and its parts)中缩减的转喻(Reduction ICM)。拓展词汇:“南能北秀”“南顿北渐”“南陈北崔”“南陈北李”“南施北宋”“南洪北孔”英译时只需强调“~ in the south of China, while ~ in the north of China” “南能北秀”:南宗慧能,北宗神秀,是唐代佛教禅宗的两大禅师,合称为南能北秀。慧能与神秀同事东山寺僧弘忍(禅宗五祖)。慧能接受弘忍衣钵,传教於岭南,故称南能。 弘忍死后,武则天徵神秀入京,传教於北方,故称北秀。(参阅《景德传灯录》卷四、卷五)“南顿北渐”亦指佛教禅宗的两个宗派。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南宗主张顿悟,北宗主张渐修。这两词可译为“two streams of Buddhism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China respectively”。

四、对举词的概念隐喻与英译

1. “东、西”对举

汉语中方位[东]与方位[西]被用来替代所有的方位,即各个地方,通过隐喻映射跨域映射,从空间域拓展到范畴域。以方位上的全面覆盖凸显在行事处事时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或是涉及事物的各个方面,出现概念隐喻[各种方式方法,事物各方面是“东~西~”],拓展词汇:“东也不成,西也不就”“东央西告”“东央西浼”“东行不见西行利”“东翻西倒”“东寻西觅”“东拦西阻”“东撙西节”“东挦西撦”“东挦西扯”“东鸣西应”“东敲西逼”“东抄西转”“东挪西凑”“东补西凑”“东那西辏”“东挪西借”“东挪西撮”“东拼西凑”“东东西西”“东指西画”“东怨西怒”“东遮西掩”“东猜西揣”“东量西折”。“东~西~”在这里则应该译为“in all aspects,in all means”。“东也不成,西也不就”:“being unsuccessful in all aspects”;“东央西告”:“plead in all means”。在同样的转喻基础下,通过隐喻映射以方位上全部覆盖凸显做事情时没有明确的方向,盲目行事,形成从属隐喻[行事盲目是“东~西~”]拓展词汇:“东闯西踱”“东蹓西逛”“东冲西撞”“东奔西撞”“东碰西撞”“东驰西撞”“东挨西撞”“东穿西撞”“东磕西撞”“东闯西跋”“东猜西疑”“东捞西摸”“东抄西袭”“东行西步”“东游西荡”“东游西逛”。英译时强调“blindingly”。“东闯西踱”“wondering blindingly”;“东抄西袭”“copy the others blindingly”。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尚中的思想,大到天地,小到排次,都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尚中思想,除了中间的方位之外,其他的方位任意可指。东、西两个方位在汉语方位概念中是凸显程度最高,熟悉程度最高两个对立的方位。形成了方位[东]与方位[西]替代非中心的任意方位,([种类替代主要特征] Category-and-Property ICM)这一转喻基础。东、西两个方位位于两个对立极端,离中心方位很远。通过隐喻映射凸显做事情时只抓局部,没有中心和重点。存在概念隐喻[缺少中心和重点是 “东~西~”]拓展词汇:“东一耙子西一扫帚”“东一筢子西一扫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东三西四”“东拉西扯”“东扯西拉”“东扯西唠”“东扯葫芦西扯瓢”“东猎西渔”“东涂西抹”“东抹西涂”“东摸西抹”。“东~西~”可译为“lack of center and focus”。“东一耙子西一扫帚”: “talking or doing everything without center and focus”;“东抹西涂”:“writing without focus”。基于经验基础:东、西两个方位仅仅是汉语方位概念“五方”中其中的两个方位,是“五方”包含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隐喻映射凸显做事情时缺少全局观,不全面。即概念隐喻[片面是 “东~西~”]拓展词汇:“东鳞西爪”“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可译为“odds and ends, bits and pieces”。

东、西两个方位是汉语方位概念“五方”中位于两个对立极端的方位。通过隐喻映射凸显各种事物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是相互对应的双方。存在概念隐喻[相互对应的双方,对立面是 “东~西~”]拓展词汇:“东手接来西手去”“东方不亮西方亮”“拆东墙补西墙”“东趋西步”“东声西击”“声东击西”“东西易面”“东驴西磨,麦城自破”“东扶西倒”“东奔西向”“东风压倒西风”“东劳西燕”。认知概念的核心可译为“in two opposite aspects”。“东手接来西手去”:“ earning money from here while spending it out there”;“东方不亮西方亮”:“failing in this aspect while succeeding in the other aspect”。 在这一概念的下一层级,概念隐喻进一步由空间概念映射时间概念,产生从属隐喻[春秋是 “东~西~”],利用“东”凸显生机勃勃,春天的气息,而用“西”凸显死气成成,秋天的气息,“东~西~”凸显春天,秋天相对应的两个季节。“东作西成” 犹言春种秋熟。译为“plant in spring while harvesting in autumn”。

东、西两个方位在汉语方位概念中是凸显程度最高,熟悉程度最高两个对立的方位。隐喻映射中借用熟悉的概念凸显词汇表达中虚指的平衡对仗,仅仅为了表达的工整,无实际意义。产生概念隐喻[虚指,无实际意义是 “东~西~”]拓展词汇:“东支西吾”“东走西顾”“东抄西转”“东扭西捏”“东完西缺”“东来西去”“东闪西挪”“东偷西摸”“东零西散”“东零西碎”此类对举词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完全忽略“东”“西“语素。

2. “南、北”对举

“南、北”对举词的概念隐喻拓展模式与“东、西”对举词的其中一部分相同。 即存在[事物各方面是“南~北~”]拓展词汇:“南船北马”“南腔北调”。“南船北马”南方人善于驾船,北方人善于骑马。指各人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均有所长。“南腔北调”指南北各种戏腔。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南北方音。[相互对应的双方,对立面是 “南~北~”]“南辕北辙”“南枝北枝”“南熏北鄙”。“南辕北辙”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南枝北枝”南枝向暖,北枝受寒。比喻彼此处境的苦乐不同。“南熏北鄙”南薰,指虞、舜《南风》诗所表现的兴盛之声;北鄙,指殷纣所为北方边鄙之地的亡国之音。[虚指,无实际意义是 “南~北~”]拓展词汇:“南去北来”“南来北往”。英译的策略也等同与“东、西”对举词。

五、讨论

东、西两个方位在汉语方位概念中是凸显程度最高,熟悉程度最高两个对立的方位,因此,“东、西”对举的词条比“南、北”对举的词条要多得多,概念转喻和隐喻的拓展也更为丰富。

“南、北”对举的词条特有的概念转喻[“南~北~”替代中国南北方相互对比的两个人]转借同时期,在不同地区,拥有同等社会地位,艺术水平,道德修养的双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东、西”对举的词条虽然数量上居多,词义扩展更为细腻丰富,却独独没有这个认知上的转喻。仅有两个“西”在“东”前的对举词条“西鹣东鲽” “西颦东效”基于此类转喻借代。

在概念隐喻中,对举词共同拓展出[各种方式方法,事物各方面是“东~西~”],[各种方式方法,事物各方面是“南~北~”]。“东、西”对举另外凸显了人类活动和社会生活认知中的现象,拓展了从属隐喻[行事盲目是“东~西~”]。“东、西”对举的词条扩展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尚中”的观念,用凸显程度最高,熟悉程度最高两个对立的方位,“东、西”代指“东、西、南、北”四方和方位“中”相互作用,强调“中”的核心地位。在社会认知领域拓展了概念隐喻[缺少中心和明确目标是 “东~西~”]、[片面是 “东~西~”]。这些对举词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拓展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并且远远超出了方位词本身的意义。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译者要更新翻译观念,提高对译语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性。”[15]在英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面对文化差异,从认知概念的根源把握,能减少许多由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

注释:

[1] Lakoff, G. &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1-67.

[2] Taylor, J. Linguistics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22-141.

[3] Croft, W. 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 Dirven, R. & R. Pörings.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2:161-205.

[4] Barcelona, A. Clarifying and applying the no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update . Dirven, R. & R. Pörings.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2:207-277.

[5] Kö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179-184

[6] 李雪:《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外语学刊》2012年第4期。

[7] 王小凤、曹志希:《“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及其英译》,《中国翻译》2006年第5期。

[8] 刘国辉:《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应用模式及其文化认知取向对比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9] Goldberg A.ConstructionsatWork.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0] 徐通锵:《在“结合”的道路上摸索前进》,Newsletter,No.13,1992(5)

[1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

[12] 《汉语大词典订补》,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0年。

[13] 王涛等:《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14] 《辞源》纪念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15]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责任编辑:余言]

收稿日期:2016-01-25

基金项目: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与文化差异研究”(2014C021)

作者简介:戴凌靓, 女, 福建福州人, 福州大学海洋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16)03-00-0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翻译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