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区域资本积累、要素匹配与动态效率差异

2016-12-14张月玲林锋陈宝国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要素动态

张月玲 林锋 陈宝国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开放型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202)



中国区域资本积累、要素匹配与动态效率差异

张月玲 林锋 陈宝国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开放型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202)

针对我国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的客观现实,基于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本文利用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供给侧视角探讨并解读三大区域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差异及其成因。结果显示:尽管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变化轨迹显著不同,但前沿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适配是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源泉。其中,东部因“适用技术”选择惰性致使前沿技术变迁滞后于要素禀赋结构演化而历经资本积累由动态无效到有效的过程;中部虽然选择了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对匹配的适宜技术且资本积累始终处于动态有效区间,却受制于高质要素供给上的“天花板效应”约束、各级人力资本技术吸收能力尚未达到溢出门槛,致使资本边际生产率持续下倾;西部前沿技术选择背离其非技能劳动比较优势而未能实现对总体要素的有效配置,资本积累动态效率提升缓慢并长期处于无效率运行状态。

资本积累; 动态效率; 适宜技术选择; 随机前沿分析

一、引言

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人们的一个共识是,资本的快速积累是三十多年来经济高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我国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高投资和资源配置无效率广泛共存,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经济新常态的不争事实。我国经济中的资本积累是否过度?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禀赋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经济增长的潜力及潜力发挥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增速下降趋势?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关于中国经济运行动态效率研究的既有文献,普遍采用AMSZ准则,通过观察资本收入序列和投资序列来检验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分解了资本、劳动、技术诸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协同增长效应。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从供给方提高潜在增长率,而不是一味地从需求侧解读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漠视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对前沿生产技术的影响,一旦政策结论着眼于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则只能把实际增长

率提高到潜在增长率之上,反而加重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各种扭曲,欲速则不达。

要素禀赋与要素禀赋结构对一国经济生产构成约束条件,要获得经济更大的产出和更持续的增长,不仅投入要素的质量需要不断提升,还要通过新的要素组合优势突破原有要素结构束缚,以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最大化收益。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无论是对中国经济运行动态效率的评估,还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变化的甄别与开发,都需要从生产函数入手,强调劳动、资本、技术进步以及体制等影响有效供给的要素,而经济增长过程本身也正是资本、劳动、技术、体制等生产要素共振耦合的结果。

二、文献评述

在宏观经济学发展史上,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理论是由Phelps(1961)、Diamond(1965)、Cass(1972)、Blanchard和Fischer(1989)、Barro和sala-i-Martin(1995)等学者提出并发展的。Phelps[1]根据索洛增长模型推导出经济最优增长所要求的资本存量,他断定,当经济中的资本存量超过黄金规则的资本存量时,经济是动态无效的;Cass[2]则把动态无效率定义为资本过度积累。检验资本积累动态效率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其一,判断经济中的资本存量是否超过了黄金律水平;其二,估计资本边际生产率,比较资本边际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大小;其三,AMSZ准则。这是Abel等[3]为区别于经典增长模型偏离现实经济的非随机假定而提出的,适用于检验不确定成熟市场经济中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方法。

既有文献对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研究的方法还比较单一,普遍采用AMSZ准则,通过直接观察资本收入序列和投资序列来判断经济运行效率。一方面,因对总收益和总投资指标数据的选取受到作者对中国经济运行宏观把握直觉的影响[4],导致检验结论存在较大分歧;另一方面,对资本积累动态效率成因的解释也仅从理论角度局限于金融市场发展、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分析,缺乏基于实证结果的解释与论证,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史永东和齐鹰飞[5]、袁志刚和何樟勇[6]等人的研究显示,90年代的中国资本积累大多处于动态无效区域,认为动态无效源自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由资本深化或者技术选择偏差带来的资本边际生产率迅速降低;以及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相对资本过剩而未能形成内生经济增长态势[7];黄飞鸣[8]则认为消费不足是造成资本积累过度的深层原因。而刘宪[9]、黄伟力[10]、项本武[11]等人的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经济是动态有效的,并不存在物质资本过度积累的问题。吕冰洋[12]分别利用AMSZ准则和资本边际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比较法进行核算,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资本积累具有动态效率性,并将其归因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改进、静态和动态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另有少数学者从区域、行业层面丰富了对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的研究[13,14]。

针对中国经济动态效率在实证结论上的分歧,有学者对AMSZ准则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杨传凤[15]认为,世代交叠模型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并不适合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李毅[16]进一步发现,世代交叠模型动态效率源自经济的跨期结构,而内生增长模型动态效率则取决于生产的外部性是否存在。虽然他意识到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协同增加将会避免物质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情况的发生,但并未建立总量生产函数以实证分析资本积累动态效率问题。尽管吕冰洋和王鑫[17]采用非AMSZ方法,在C-D生产函数假定下,以资本边际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比较法证实中国及区域经济具有动态效率。但是,仍明显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C-D生产函数技术进步中性假设偏离中国经济现实中的技术进步物化和技能双重偏向性特征[18],正是偏向性技术进步对要素生产率产生非对称影响;而且C-D生产函数形式设定相对简单,不足以揭示资本、劳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影响;尤其是C-D生产函数对要素同质化假定忽视我国相对丰裕的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的动态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二是,C-D生产函数的完全技术效率假定无视要素价格扭曲下我国高投资与资源配置无效率广泛共存的现实,忽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诸多随机扰动和不可观测因素影响,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受体制转轨和国际市场环境等不完全可控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20]。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二人均采用非参数生产函数模型,由于缺乏区域总量增长模型的构建,尽管是从供给侧探讨中国区域资本积累动态效率,但王鑫却转而从需求侧解释经济运行动态效率成因,而吕冰洋仅对资本收益提高源泉进行了理论分析,难以从要素匹配视角揭示要素禀赋与要素禀赋结构如何对一国经济生产构成约束条件。

实际上,应用AMSZ准则考察中国经济动态效率存在固有缺陷:一是,国民经济核算并非严格按照要素收入归属情况进行划分。生产税净额既不属于劳动收入也不属于资本收入,而是资本和劳动之外的“楔子”。二是,为创造资本形成环境,中国采取低价工业化策略,以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和实际低税收来鼓励国际生产性资本进口。AMSZ准则以劳动和资本按边际产出获得报酬的假设前提显然偏离中国经济现实。三是,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不确定性,中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体制转轨期,影响资本回报的制度变革和随机扰动经常发生,资本过度积累可能源于制度或资源配置层次上的低效。因此,直接运用AMSZ准则研究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有可能导致误判,进而导致错误的政策建议。

尽管从供给侧视角基于生产效率理论研究我国地区增长差异的文献较多,但普遍假设中国所有区域具有相同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忽视了发展中大国的地区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对其适宜性技术选择的影响。在任一经济体的要素组合生产中,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可能处于相对过剩、短缺或适当状态,要素丰裕程度不同导致要素之间具有不同的协同作用方式,因而不同的要素匹配组合及其适配性决定了要素的组合效率。所此,不同区域受制于自身要素禀赋条件,在经济生产中更倾向于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的技术即适宜技术以实现经济增长。无疑地,假设各区域拥有同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其实质是将生产过程中的要素交互影响方式都进行了趋同化处理,消弭了区域之间要素的多样性、要素结构的异质性及技术选择的适宜性。立足于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在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假设下,张月玲等[21-23]更关注地区要素禀赋特质及体制环境变量差异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其一系列研究表明,区域前沿生产函数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技术效率并不必然低于东部;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选择之间的动态适配性对区域TFP增长率变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由此推断,我国丰裕劳动力比较优势存在动态变化,进而要素禀赋结构由量到质的积累有可能改变要素在生产函数中的相对重要性,从而经济增长动力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影响到区域经济运行动态效率的变化。

本文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区别于AMSZ准则检验中国经济运行效率,不仅割裂资本、劳动、技术、体制等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共振耦合效应、无视要素异质性演进及要素结构动态匹配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且忽视我国经济转轨期随机扰动及价格扭曲下的资源配置无效率。本文基于供给侧视角,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以容纳更多要素禀赋异质性和地区体制变量,探讨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运行动态效率差异并阐释其成因,拓展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二,不同于既有文献假设中国各区域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忽视不同区域受制于自身要素禀赋条件制约而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的适宜技术以实现经济增长。本文利用三大区域各自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以充分考虑地区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特征、尤其是异质性人力资本结构变动与区域适宜性技术选择之间的动态匹配对总量生产函数、进而对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影响。第三,有别于利用非参数生产函数模型检验中国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既有文献,因缺乏总量生产函数的构建而难以从供给侧视角阐释经济运行动态效率变化的原因。本文通过拟合三大区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得以从要素匹配视角解读各区域经济运行动态效率源泉之差异。

三、模型设定与结果估计

(一)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设定

根据Battese和Coelli模型[24],利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各自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其中的前沿生产函数部分为

(1)

生产无效率方程部分为:

mit=δ0+δ1Pit+δ2Mit+δ3Hit+δ4TRDit+δ5Pit*TRDit+δ6Mit*TRDit+δ7Hit*TRDit+δ8FDIit+δ9Pit*FDIit+δ10Mit*FDIit+δ11Hit*FDIit+δ12Pit*Mit+δ13Pit*Mit+δ14Hit*Hit

(2)

上述模型中,Y、K、L、S分别为各省生产总值GDP、资本存量、非技能劳动投入数量和技能劳动投入数量;时间趋势t=1,2,…,T表示技术进步。vit为随机误差项;Uit>0,表示技术非效率;η为待估参数;γ表示技术无效率对生产波动的影响。在生产无效率方程中,将人力资本结构分为接受过基础教育P、中等教育M和高等教育H的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类型。贸易开放度TRD和外资依存度FDI与各级人力资本与TRD和FDI的交叉项,表示相应级别人力资本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各级人力资本之间的交叉项表示结构匹配或溢出效应;δi为负值表示相应项促进技术效率改善,为正值则意味着对技术效率存在抑制作用。

在得到三大区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参数计算资本产出弹性,进一步求得资本边际生产率。其中,i省t期的资本产出弹性计算公式为

(3)

相应的资本边际生产率为

(4)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在前沿生产函数中,地区生产总值(Y)是以1952年为基期的不变价生产总值,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资本存量(K)采用永续盘存法,这里沿用了单豪杰[25]计算方法并将其结果扩展到2014年;非技能劳动(L)和技能劳动(S)按《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各省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比例”区分,非技能劳动以就业人员中未上学和小学教育程度二者所占比例之和表示,初中以上所占比例之和为技能劳动比例。各省就业人员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在生产无效率方程中,外资依存度(FDI)为实际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亿美元)以各年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折算成人民币后再除以真实GDP(亿元);贸易开放度(TRD)做类似处理。用接受基础教育(P)、中等教育(M)和高等教育(H)进一步区分人力资本结构,其中,基础教育包括未上过学和上过小学,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高等教育指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记为0、6、9、12、16年,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比例数据乘相应学历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得到地区人力资本结构。

(三)模型检验及结果估计

随机前沿分析依赖于模型生产函数形式的先验设定,不正确的模型设置将产生误导性的结论,因此需要对预先设定的生产函数进行严格的假设检验。首先,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有效性检验。若表示生产过程中存在技术无效率,适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若γ≠0,则无需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其次,技术非效率的特征信息检验。时,服从半正态分布,否则Uit服从截断正态分布;η=0时,Uit具有非时变性,否则具有时变性。最后,生产函数设定形式的检验。若β5=β6=…=β14=0成立,则前沿生产函数为C—D形式。若成β4=β8=β12=β13=β14成立,则表明前沿生产函数中不存在技术进步因素。

采用FRONT4.1最大似然估计法对上述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三大区域生产前沿模型特征检验结果

注:备择假设H1是技术效率均值服从截断分布且具有时变性的随机前沿模型。

依据上述检验,筛选得到表2中的三大区域生产函数适宜形式。表中的σ2和γ值都显著地不等于0,表明模型中存在技术无效率,各区域选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是合理的。

表2 三大区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1%、5%、10%显著性水平。

在构建三大区域异质前沿生产函数后,中西部技术效率水平分别为0.845和0.778,并不低于东部的0.724,这与李胜文等[26]基于技术集差异下的区域技术效率估算排名结果具有一致性。由表2,三大区域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形式明显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各区域的技术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我们注意到,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存量的要素累积效应迥然不同,东、中、西部依次为-6.399 7、0.811 0、-2.374 8;而间接影响资本累积的因素-资本规模报酬效应(二次项)及资本与其它投入要素的协同增长效应(交叉项)-各不相同。显然地,因各区域的生产函数不同而资本边际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有所差异,因此,对区域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差异形成原因的解释也就各自不同。

那么,在不同的资本边际生产率计算方式下,区域经济运行动态效率有何差别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别呢?

四、区域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分析

Tobin[27]、Solow[28]和Feldstein和Summers[29]认为,判断资本积累是否存在动态效率,关键在于资本边际生产率是否超过经济增长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认为具有动态效率;否则,资本积累不具备动态效率。根据公式(3)和(4),计算资本产出弹性及其边际生产率,通过比较资本边际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大小来判断各区域经济运行动态效率。

(一)东部经济运行动态效率分析

从东部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变化趋势看,如图1所示,资本边际生产率MPK相对于经济增长率GY存在着阶段性波动。在1996—2008年间,资本积累缺乏动态效率;在2008-2014年间,MPK>GY,资本积累具有动态效率。在整个样本期间内的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变化契合其前沿生产函数中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显著的负向累积效应。对于GDP占中国经济大半壁江山的东部地区而言,东部经济增长基本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特征。在2003年我国加入WTO之前,尽管东部GY仍保持上升趋势,MPK却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负值,即东部经济表现为有量无质的增长,而这一时期也恰值我国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而走出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阶段;2003年之后,资本边际生产率MPK疾速提高,虽然仍低于经济增长率GY,但资本积累效率不断优化,这一时期也正逢“中国在产业升级投资上的潮涌现象至为明显”阶段[30]。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的加工贸易型外向经济造成极大冲击,经济增长率GY在波动中走向下滑,但资本边际生产率MPK虽增长速度放缓仍不减增长势头。刘宗明[31]曾就投资效率演进对中国实际总产出波动的历史贡献进行评估,他发现2002—2012年投资效率呈现总体改善趋势,“投资效率改善对2007年中期以后的产出增长有显著拉动作用”,“如果没有投资效率改善所形成的产出拉动,2008年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衰退要比实际情形严重得多”。这与本文刻画的东部资本边际生产率变化具有相当的契合性。

图1 1996—2014年东部地区资本边际

实际上,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也可以看出,东部更倾向于要素数量投入而忽视不同要素交互作用产生的协同增长效应。一方面,虽然资本直接产出弹性值显著为负((lnK)<0),但资本投入仍具有规模报酬效应((lnK)2>0),即在东部地区投资饥渴和投资浪费共存;另一方面,资本与非技能劳动、资本与技能劳动因不存在交互影响而缺乏溢出效应,却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t*lnK<0),进而诱导规模报酬递减(lnS2<0)下的技能劳动再投入(t*lnS<0),陷高质要素于低效配置。即东部地区高涨的投资并未转化为有效的生产能力或转化为有效的生产性物质资本,反而造成资本积累过度(lnK<0)、技能劳动低效配置或闲置,并制约经济增长质量提升(t*lnK<0)。

从生产无效率方程看,初级人力资本水平(P<0)和中级人力资本的技术吸收能力(M*FDI<0)是提升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而中高级人力资本结构并不匹配、相互之间存在挤出效应(M*H>0)。这进一步佐证东部“适用技术”选择惰性与要素禀赋结构演进之间的动态匹配失当即技术与技能结构不匹配是其经济运行缺乏动态效率的根本原因。

(二)中部经济运行动态效率分析

从中部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变化趋势看,如图2,在整个样本区间内,尽管资本边际生产率MPK持续存在下倾趋势,但其值始终大于经济增长率GY,即中部资本积累具有动态效率。显然地,在整个样本期间内的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变化契合其前沿生产函数中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显著的正向累积效应。

资本边际生产率的计算源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结果,因此,对中部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解释也需从分析其前沿生产函数入手。

图2 1996—2014年中部地区资本边际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比较

不同于东部经济倚恃资本、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的规模投入,中部经济增长则明显得益于不同投入要素之间的协同增长效应。比较三大区域前沿生产函数,我们发现:截然不同于东部和西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负向累积效应,中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累积效应;截然不同于东部和西部资本投入存在规模报酬效应,中部地区缺乏增量资本的规模投入,显然,资本投入匮乏一直是中部经济增长的硬伤[32]。但是,资本与非技能劳动之间的互补效应意味着,资本投入增加有助于非技能劳动就业,并提高非技能劳动边际生产率,资本与技能劳动之间的替代效应则意味着,技能劳动投入的增加将缓解资金投入短缺瓶颈。可见,受制于自身要素禀赋资源约束,中部地区选择了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对匹配的适宜技术来实现经济增长。

从生产无效率方程看,高级人力资本水平H、初级和中级人力资本结构匹配P*M是技术效率的改善因素,但是,偏向技能劳动使用的技术选择(t*lnS>0)因过于倾向高级人力资本而对初、中级人力资本形成挤出效应(P*H>0;M*H>0)。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各级人力资本对FDI和TRD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尚未达到门槛值(P、M、H与FDI、TRD的交叉项系数为0),这也许正是造成技术进步难以扩散(t2项系数为0)的真正壁垒。综上所述,中部地区前沿技术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结构水平存在着适度匹配,虽然因资本和技能劳动在规模供给上的天花板约束而不得不依赖于非技能劳动与资本、与技能劳动投入之间的协同增长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东部和西部存在着要素积累过度,中部地区的资本存量、技能以及非技能劳动对经济增长均表现为正向累积效应,较为合理地利用并配置了各要素资源。因而,尽管资本边际生产率MPK呈现下行态势,但相比于经济增长率GY的变化,在样本期间内中部地区资本积累持续具有动态效率。

(三)西部经济运行动态效率分析

从西部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变化趋势看,如图3,资本边际生产率MPK总体呈波动上扬走势,在1996—2011年间,MPKGY,资本积累具有动态效率,但并不稳定。在整个样本期间内的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变化契合其前沿生产函数中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显著的负向累积效应。

从西部前沿生产函数看,一方面,资本要素积累存在显著过剩(lnK>0),但资本增量投入仍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效应((lnK)2>0),即在西部地区投资饥渴和投资无效共存;另一方面,资本与技能劳动之间显著的替代关系(lnK*lnS<0)可以缓解西部缺乏技能劳动增量投入的问题((lnS)2=0),但资本过量投入也会挤压技术进步空间(t*lnK<0)。

从生产无效率方程看,各级人力资本水平都对技术效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各级人力资本对FDI、TRD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虽然尚不显著,却能促进生产效率提高,这表明虽然西部人力资本整体质量水平都比较低,但“干中学”型技术进步却是人力资本技术积累的重要途径。另外,不同于东、中部地区的中、高级人力资本结构存在匹配失当,西部各级人力资本P*M、M*H普遍具有溢出效应且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这可能是西部因人力资本质量引起的技术非效率占产出波动的比例仅有17.27%(γ=17.27%)的真正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西部资本积累长期缺乏动态效率呢?我们注意到:截然不同于东部地区的非技能劳动投入只会拖累经济增长,也截然不同于中部非技能劳动对区域增长的显著正向累积效应,对于非技能劳动占比居三大区域之首的西部地区而言,在其前沿生产函数中,非技能和技能劳动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协同增长效应(lnL*lnS>0),但是,非技能劳动对经济增长竟不存在累积效应(lnL=0)显而易见,西部经济运行动态无效率源自未能实现对具有比较优势的非技能劳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并影响到资源从总体上得到有效配置。即相对丰裕的非技能劳动并未进入真正劳动过程,低成本比较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资本的有效形成和积累,造成资本投资效率低下和资本无效积累共存。

(四) 三大区域资本边际生产率变化比较

通过比较区域资本边际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可以明显看出,不仅三大区域的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且各区域资本边际生产率及其波动趋势亦明显不同,见图4。

三大区域资本边际生产率变动轨迹契合我国市场化改革成就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效果。在1996—2006年间,中部资本边际生产率远远高于东西部地区,即内陆地区的资本收益率虽高,资本却没表现出从沿海流向内陆的趋势[33]。这意味着,在我国不仅资本的跨区域配置存在资本流动壁垒,而且中部难以有力地吸引外部资金流入。这凸显出上世纪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双重压力下“中部塌陷”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现状。

图4 1996—2014年三大区域资本边际生产率变化趋势

在2006—2014年间,三大区域资本回报率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这意味着,区域之间的资本流动性障碍越来越小,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强,资本配置效率在不断改善。无疑地,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改善了资本配置效率、弱化了资本跨区域流动障碍,区域资本边际生产率渐近趋同。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区域资本边际生产率趋于收敛,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吸收能力、人力资本结构匹配必将成为重塑区域前沿生产函数的决定因素。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渐次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有效配置亦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主要结论及启示

本文充分考虑到,受制于自身要素禀赋条件制约,不同区域将不得不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的适宜技术以实现经济增长,故此,本文基于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通过比较资本边际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变化来甄别三大区域经济运行动态效率差异,并从供给侧技术选择与要素结构匹配视角解读区域资本积累动态效率成因。结果发现,三大区域前沿生产函数存在明显差异,资本边际生产率变化趋势显著不同,相应地各区域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变化及其成因亦迥然相异。主要结论及启示有:

第一,三大区域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首先,东部地区因“适用技术”选择惰性致使前沿技术变迁滞后于要素禀赋结构演化而历经资本积累由动态无效到有效的过程。东部前沿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其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水平,尤其是中、高级人力资本之间存在挤出效应,这意味着“适用技术”选择上的路径依赖与劳动禀赋结构演进之间的匹配失当是陷其经济运行缺乏动态效率的关键原因,东部地区亟需由规模经济向协调经济演化。因此,东部地区未来深化发展的契机在于强化其前沿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之间的动态适配性,尤其是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驱动作用。技能劳动已经成为东部前沿生产函数中的首要影响因素(直接产出弹性最大),而资本积累过度必然诱导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使用,进而导致技能劳动闲置或低效配置,因而推动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依靠充裕的物质资本和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积极进行研发创新,并避免技术引进依赖以及适用技术选择惰性,建立以高层次要素和自主研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次,中部地区虽然选择了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对匹配的适宜技术而资本积累始终处于动态有效区间,却受制于高质要素供给上的“天花板效应”约束、各级人力资本技术吸收能力尚未达到溢出门槛,资本边际生产率持续下行趋势明显。中部地区由比较优势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尚面临着高质要素供给瓶颈上的客观约束,资本存量仍是前沿生产函数中的首要驱动因素(直接产出弹性最大),在缺乏充足资本积累的条件下,不得不依赖于非技能劳动与资本、与技能劳动投入之间的协同增长效应。因此,对于中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对于地区内部要素使用,应继续扬长避短发挥不同投入要素之间的协同增长效应。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中低人力资本技术效率水平,同时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提高“干中学”过程中的技术溢出效应。充分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剩余,加速资本积累以推动要素禀赋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夯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并积极培植优势产业以加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过渡。另一方面,对于区域外部因素引入,还须高技能人才及对外部资金吸引政策的支撑。优化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济开放和技术引进力度,招贤纳士合理引进人才。最后,西部前沿技术选择背离其非技能劳动比较优势而未能实现对总体要素的有效配置,资本积累动态效率提升缓慢而长期处于无效率运行状态。西部地区尚处于有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阶段。西部经济发展着力点在于:一方面,加快地区金融发展以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非技能劳动比较优势;有效缓解资本过度积累,促进比较优势产业与竞争优势产业互补融合发展;另一方面,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以提高各级人力资本技术效率水平;注重吸引有利于中高级人力资本技术溢出的高质量FDI,以提升各级人力资本技术积累水平,有效促进各级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区域前沿技术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结构变迁之间的动态适配是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源泉,而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吸收能力及不同层级人力资本结构匹配不仅关乎生产效率改善,更对前沿技术结构具有重塑作用。随着三大区域资本边际生产率趋同,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吸收能力、人力资本结构匹配将成为前沿技术结构转换及区域增长差异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存在着动态变化,人力资本结构与前沿技术选择之间的动态匹配是制约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区域人力资本结构配置不合理而且缺乏流动性,造成区域之间人力资本短缺与闲置共存、人力资本结构与前沿技术选择匹配失当,削弱了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区域资本边际生产率趋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更取决于人力资本结构及其有效配置,人力资本积累及其合理配置亦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通过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使有限的人力资本发挥出最大效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Phelps E. The Golden Rule of Accumulation: A Fable for Growthme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4):638-643.

[2]Cass D. 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on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5, 32(3):233-240.

[3]Abel A, Mankiw G, Summers L, et al. Assessing Dynamic Efficiency: Theory and Evidence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9, 56(1): 1-20.

[4]陈宗胜,李清彬.中国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检验、解释和改善路径:一个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10(6):3-11.

[5]史永东,齐鹰飞.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J].世界经济, 2002(8):65-70.

[6]袁志刚,何樟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J].经济研究,2003(7):18-26.

[7]孟祥仲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的实证考察.世界经济文汇,2008(5):90-100.

[8]黄飞鸣.中国经济动态效率-基于消费-收入视角的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4):3-19.

[9]刘宪.中国经济中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吗?[J].财经研究,2004(10):84-95.

[10]黄伟力.我国经济的动态效率:基于协整的计量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21):74-77.

[11]项本武.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1992—2003[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3):79-88.

[12]吕冰洋.中国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1978—2005,经济学(季刊),2008(2):509-532.

[13]蒲艳萍,王维群.我国资本投入动态效率及区域差异:1952-2006[J]. 经济问题探索,2009(4):1-6.

[14]徐维祥等.中国制造业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变迁及其与空间集聚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3):78-87.

[15]杨传凤.中国经济真的动态无效吗?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7):32-36.

[16]李毅.基于经济增长模型的动态效率研究[D].湖南大学, 2005.

[17]王鑫.中国经济是动态有效的吗?——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检验[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6):33-47.

[18]张月玲,叶阿忠.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与技术选择-基于要素替代弹性分析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4(1):92-102.

[19]张月玲,叶阿忠,陈泓.人力资本结构、适宜技术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J].财经研究,2015(6):4-18.

[20]傅晓霞,吴利学.前沿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增长核算中的适用性[J].世界经济,2007,(7):56-66.

[21]张月玲,叶阿忠.中国区域技术选择与要素结构匹配差异:1996—2010[J].财经研究,2013(12):100-114.

[22]张月玲,叶阿忠,吴继贵. 基于技术选择差异的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软科学,2015(7):12-16.

[23]张月玲,吴涵,叶阿忠.要素集聚及外溢对中国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J].软科学.2016(7):24-29.

[24]Battese E, Coelli T. A Model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or Panel Data[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5, 20(2): 325-332.

[25]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7-31.

[26]李胜文等中西部效率低于东部吗?—基于技术集差异和共同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3(3):777-798.

[27]Solow M. Growth Theory: An Expo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28]Tobin J. Economic Growth Has an Objective of Government Policy[J]. Macroeconomics, 1965,54(3):174-194.

[29]Feldstein M, Summers L. Is the Rate of Profit Falling?[J]. Brooking Papers in Economic Activity, 1977,8(1):211-227.

[30]林毅夫等.“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31]刘宗明.投资效率演进与中国总产出波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1):54-70.

[32]任保平等.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2)—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省区排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3]何雄浪,赵峰.空间相关性、企业效益与我国地区资本流动[J].南开经济研究,2013(2):112-131.

责任编辑 王丽英

China’s Regional Capital Accumulation, Factor Matching and Dynamic Efficiency Difference

ZHANG Yue-ling, LIN Feng, CHEN Bao-guo

(Research Center of Open Economy and Trade, 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

In view of the fact of China’s unbalanced factor endowment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of regional heterogene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selection by using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during 1996—2014, and interpreted the three regional capital accumulation efficiency difference and its causes from the supply side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the reg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 chang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source of dynamic efficiency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lies in appropriate match between frontier technology and factor structure. Among them, because of “suitable technology” lags, the eastern’s capital accumulation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effective to invalid; while subject to the high quality elements of “the ceiling effect”, the central is kept in the dynamic range in capital accumulation, with 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continuing to tilt; the western’s frontier technology departs away from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so its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slow and inefficient for a long time.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capital accumulation; dynamic efficiency; feasible technology choice;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2016-09-24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FWB16001);福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J01283)。

张月玲,女,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开放型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林锋,男,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开放型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硕士生,主要从事产业政策研究;陈宝国,男,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开放型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创新创业研究。

F830.9

A

1005-1007(2016)12-0023-12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要素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动态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