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棣华堂里的教育世家

2016-12-13辛贵强

文存阅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元好问教育

辛贵强

棣华堂里的教育世家

辛贵强

棣华堂主人——元代名儒郝经

金末元初,出生于逃避战乱途中的郝经,跟随父亲郝思温来到保州(今河北保定),终于结束了数度迁徙、漂泊不定的逃难生涯。一代大教育家郝天挺,却长逝于逃难途中。郝经少年,边做沉重的家务,边跟做私塾老师的父亲读书。初为学时,郝经喜欢诗文。蒙古统治者初定天下,首次在中原开科取士,郝经有心前往“决科文”。其父劝诲他说:“汝学所以为道非为艺能也,为修身非为禄养也。”郝经于是立平生之志于“道德之理,性命之源,经术之本”,下决心“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移,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在这一志向鞭策下,他“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加上遍地游历,广交高士,终于成为辅佐忽必烈完成江山大一统的国家栋梁之材。

郝经之父郝思温教诲郝经的话,是郝家几代人传道授业形成的教育思想的浓缩与精华。

如果说,郝经和在郝家读书达六年之久的元好问,是郝家教育思想结出的硕果。那么,郝天挺就是郝家教育思想之集大成者。

郝氏是一个大家族,五代之乱时,自太原迁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之龙庄,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由龙庄迁来陵川,遂为陵川人。郝家居所名“棣华堂”,取《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韡韡”之意。其位于陵川城南大街西侧,清初改名“郝公祠”。清泽州知府朱樟说:“郝公祠即棣华堂旧址。”1941年,“棣华堂”被侵华日军一炬焚毁。

郝家族谱记载,郝家远祖乃“殷帝乙之支子,封于太原郝乡”。以郝经定位,九世祖郝仪,由太原迁潞州龙庄;八世祖郝祚,由潞州迁泽州陵川;七世祖郝善;六世祖郝从义;五世祖乃郝经高祖郝璋。

郝经曾祖为郝升,弟兄三人:郝升、郝昺、郝震。

郝经祖父郝天挺,叔伯弟兄五人:郝天祯、郝天佑、郝天禔、郝天挺、郝源。

郝经父亲郝思温,叔伯弟兄四人:郝思直、郝思温、郝辇、郝舆。

郝经辈弟兄三人:郝庸、郝彝、郝经。

郝经的子辈:郝采云(早卒)、郝采凤(早卒)、郝采麟。

郝家多代人读经学史,郝昺、郝震、郝源、郝天挺、郝天佑、郝思温、郝经、郝采麟,皆为通儒达士,是个习儒授业的书香世家,闻名华夏的文化望族。

按郝氏的祖制,嫡长子总领家事(正房夫人所生长子)。在郝天挺的父亲郝升这一代,兄弟七人,郝升行二,任县功曹,是协理县令的佐官。其伯父名郝昺,掌管家务。叔叔郝震,是有名的儒学大师。到郝天挺这一代,是其长兄郝源掌家。

从郝源掌家中,可窥见郝氏代代相守的严谨家风:家教严格,人人勤勉。郝源经常对族人说:“衣食足而后知廉耻,仓廪实而后知礼仪。士所以忘义失守,乃至沮气坠节,多为饥寒所迫。故孟子以农桑为王政之本。今我既为家长,要以此督责宗族弟子,一则治身,一则为学,二者兼进,不得少怠。”郝源要求家中诸人,都按儒学的要求,正心、习文、修身,以道齐家,为学、做事、做人,要积极,要勤勉,不可慵懒懈怠,虚耗时光。

量才分工,用人所长。郝源在给族人、子弟分工中,量人材器,扬其所长:适合务农的,让领人去种田;会植树的,让种植果桑;家中妇女,命之养蚕;善做生意,给以资费,令其率人经商;适龄儿童与适合于攻取学业的,供给学资,让其就学或择良师以深造。

家规森严,行为有范。郝源给族人立了六条家规:一、饮酒不得醉,酒醉则罚;二、衣冠须周整,不正则罚;三、尊师当如父,不敬则罚;四、求学务勤勉,怠惰则罚;五、相处要和睦,离间则罚;六、入庭则噤声,哗乱则罚。由此,棣华堂上下肃然,各司其事,一切以知礼守礼为行为规范。

严于律己,率先垂范。郝源每日黎明即起,衣冠整肃,扶杖立于庭院,来往察看的行走中,杖击地面发出“笃笃”声响,成为对族人的一种无声警示。此时天尚未明,各房子弟、年轻夫妇,闻声即起,点亮灯烛,开门打水。洗漱完后,到长辈房中问安,然后各行其是,各司其职。

在这样一种家庭生活氛围中,族人很容易做到知书达理,遵从礼教,恪守礼仪。自然,子女都听父母教诲,孝敬长辈,彼此亲善和睦,做到“尊卑壮稚,比次以序”、“道为人师,礼为人则”(郝经语),少有兄弟阋墙、反目成仇的事发生。人们都羡慕郝家的仁义家风,称赞他们是礼仪周全的榜样。

这样的礼仪家风,为郝氏家学(亦称陵川家学)形成成熟的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程颢于宋治平四年(1067)任晋城县令时,“大兴文教,广建书院”。“(郝)经之先世高、曾而上,亦及先生(程颢)之门,以为家学。传六世至(郝)经,奉承绪馀,弗敢失坠”(郝经《宋两先生祠堂记》碑文)。受程颢的影响,郝氏世世代代从事儒学。到了郝震这一代,兄弟七人都治经力学,教授州闾,名声很大,成为陵川家学第一。

郝经在其先曾叔祖父郝震的墓铭中说:“陵川学者,以郝氏为称首。郝氏之学,浚源起本而托大之者,自东轩君始。”又说郝震教学“以经旨授学者,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尤长于理学”。可见郝氏家学的教育思想在郝震时期已基本形成。

郝震,是郝天挺的叔父,也是郝氏家学的主要开创者。他曾在京城太学就读,回归故里教书育人,曾执教庙学。他讲授经学,能抓住主旨,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尤其擅长理学。他写诗,警句迭出,晚年的诗愈发平实、淡泊。“读书不为谀闻之学,有高世意,而无复世味。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体现了其教授学生的基本愿望与要领,是郝家教育思想的发轫与雏形。相传他深得古遗音之妙,能弹一手好琴,可令家里养的鹤闻声起舞,是个饱学、务实、充满雅趣而隐于乡间的高士。

郝天挺从小跟叔父郝震读书,郝震除教授他学业的必修课外,还从方方面面启发诱导他读书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郝震还经常带郝天挺游历山水,体悟自然之道与人世之道。郝震带郝天挺出游时,边弹琴边即兴作歌启发郝天挺:读书,不一定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哪怕做官做到王爵公侯,还是会受皇家的气。依我看,做一个蒙馆授学的老师就很不错,专心执教乡里,闲暇了,就徜徉于山水之间,禅悟自然,修身养性,何其乐哉!郝震还因势利导,启发郝天挺要追求学问的真谛,淡泊名利,不求富贵。这些,对郝天挺影响很大。

郝文忠公祠——棣华堂(郝经故居,1943年被日本人烧毁)鸟瞰示意图

然而,这样一位学问高深、性情洒脱豪放的郝震,却为郝家发生的一件事痛哭流涕。

原来,这时郝天挺已娶妻,生子思温。郝氏同族中,兄弟七人;郝天挺辈二十余人,孙辈多达数十余,全家不下百口,“聚则溢诸堂,退则逼诸庭”。可人多了,思想也复杂了,族人中有一些人想“分家析居”。这时的掌家人是郝昺,年近六旬,体力渐衰,听这些人念叨得多了,便让兄弟们讨论此事,于是有要分家的消息传出。郝震在弟兄中最小,不与兄长们争,可心中非常不悦,便在院子里抱着棠棣树哭。原先植棠棣树于庭院内,就是寓意一大家人和睦相处,院子也才叫了“棣华堂”。棣华即棠棣,俗称棠梨,数花朵为一簇,如樱桃状,花不离萼,萼不离花,彼此相依,象征互依互存、不离不弃的兄弟之情。可现在,弟兄七个却要分家析居了。他为此而痛心,一连三日不吃不喝,任谁劝都无用,后竟至于卧床不起。诸兄问他因为何悲哭,他说:“吾业儒而为是,何以为训?终无数人,传子孙为之,则吾食矣。”兄长们商量后,约兄弟七人齐来堂房就餐,以示不分家之意,他大喜过望,翻身起床,欣然就餐。不期久饿而饱食,竟因此丢失了性命。

可惜的是,郝震这位学问高深、超凡脱俗、有着像童孩一样心地纯洁的真性情人,享寿仅四十九岁。

郝震去世后,郝天挺撑起了郝氏家学,并将郝家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郝天挺,字晋卿(1161-1217),是元初大思想家、学问家郝经的祖父,也是金元文坛领袖元好问的老师。据元好问所撰墓铭说,郝天挺年轻时,“以太学生游公卿间”,并中进士,两次参加廷试,“予春官氏之荐书,便能出诸公之右”。“春官”是礼部的主官,推荐郝天挺的官可以在诸公之上!可郝天挺因体弱有疾,更重要的是受叔父郝震的影响,疏于功名,无意官场,故一生未仕,专以教学育人为业。他恂恂如一村夫,却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生性豪健,为人磊落。《金史·隐逸传》说他:“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魄困穷,终不肯一至豪富之门。”在执教县庠和兴办家学中,他向以“治经行己”为宗旨,教出许多名流、高士。

郝天挺鼓励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反对把应试科举作为教育学生的终极目标。“其教人以治经行己为本,莅官治人次之,决科诗文则末也。”(郝经)当时流行一种“欲令科举,诗非所急”的说法,只让学生去学应试的那一套,而不让多学诗。但郝天挺却坚持让学生学诗。元好问回忆说:“先生工于诗,尝命某属和。”先生回答质问的人说:“所以教之作诗,正欲渠不为举子耳。”郝天挺善于写诗,常让学生唱和酬对。他毫不含糊地告诉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学习作诗,是正儿八经的学问功夫,绝不仅仅为了应考。急于功名场,欲速则不达。换言之,做学问没有捷径,下足下够做学问的真功夫,才是学问道路上的正门正途。

元好问之父元格,就是因为“濩泽……俊造辈出,风俗既成,益久益盛。迄今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虽闾巷细民,亦能道古今,晓文理”,才丢开中都的官不做,“乃就陵川令之选”,带十四岁的元好问来到陵川,特意为元好问择师郝天挺。元好问在郝先生门下的四年头上,元格任满离开陵川,元好问从郝天挺学又二年。

元好问忆及先师、评价先师曰:“学者贵其受学之器。器者何?慈与孝也。今汝有志矣,器如之何?”你有志学习,这个没有问题。但你有孝与慈之心吗,可以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有仁慈待人之心吗?这可是为学者至关重要的“器”,你的“器”如何呢?

又曰:“今人学辞赋以速售为功,六经百氏分裂补缀外,或篇题句读之不知。幸而得之,且不免为庸人,况一败涂地者乎!”“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知义者能之。今世仕宦,多用贪墨败官,皆苦于饥冻不能自坚者耳。丈夫子处世不能饥寒,虽一小事,亦不可立,况名节乎。汝试以吾言求之”。读书不是为了图名,做官不是为了取利,真正懂得大节大义的人才可做到。那些贪婪的做官者与势利之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连饥寒的小苦都忍受不了,哪能有坚强的意志抵挡种种诱惑而保持名节呢?

从郝天挺对元好问的训诲可以看出,郝天挺施教于学子,所要求的不单是为了科举入仕,而是着力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根本,首先要有“器”,把人做好,然后才可以把学问做好,把事做好,把官做好。总之,郝天挺教授学生,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立德、立志、立才,做到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成之为“器”。

郝思温教育郝经的“汝学所以为道非为艺能也,为修身非为禄养也”之语,是对郝家教育思想的一个概括、提炼和总结,是核心和精髓:郝家的教育主导思想和目标是,培养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人才。

郝天挺逝世后,其子郝思温夫妇,在河朔兵乱中,千里迢迢徒步启殡而回。遵照郝天挺生前遗嘱,安葬于陵川县城北郊祖茔东轩老人之墓侧。元好问不尽悲痛,为老师写了载悲载叹、内涵深邃的墓铭,文中便有对老师教育思想的精辟概括。

郝思温也是一位熟经通史博学多才的郝氏家学继承人,不仅为郝经启蒙,还开馆授业,教育了好多学生,使得郝氏家学虽处乱世,幸有薪火相传。

棣华堂科考范文

郝氏家学的教育思想,属于传统的儒家政教理论体系,服务于现实的政治统治,即通过复兴儒学,达到仁政文治的目的。在教育手段上,则坚持以人为本,“授之以器”,由塑造人的品德而造就人的材器。

郝氏家学除具备了成熟的教育思想外,执教者众,颇具阵容。可惜的是,多佚于战乱。可幸的是,郝经除是元朝的开国栋梁之材外,还是继承郝氏家学的传人,尤其在被拘真州十六年中,一边著书,一边教授学生。

在金代,陵川庙学与郝氏家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创建望洛书院碑记》言:“陵川郝氏,世守师传,巨公硕士出其门者甚众。”郝天挺以“隐逸”贤士,载入《金史》,其上记载了郝天挺“器利而功成”的育人授业基本思想和要领。

郝氏这样一个教学世家、文化望族,究竟结出了什么样的硕果呢?首先有郝天挺的得意门生元好问,有郝天挺之孙郝经。郝天挺另有门生杨士表、武从善等;郝思温有门人赵泰、尚文等。郝氏家学传到郝经这一代,更加发扬光大,郝家的教育思想也走上巅峰,不仅门生众多,而且出类拔萃,主要有张弘范、张弘略、苟宗道、郭贯等。

值得一提的是郝经两个弟弟郝彝、郝庸,皆为名士。郝彝不喜欢做官,隐居以寿终;郝庸曾任颍州知州。郝经之子郝采麟,也读书有成,光耀门楣,曾任林州知州(今河南省林州与孟州),累官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改大中大夫山南江北道(今湖北荆州)肃政廉访使(正三品)。

郝氏教育思想,放灼灼光华于金元之际。直到现在,依然有卓然不凡的师者风范,依然是师者的楷模。

猜你喜欢

元好问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新起点,新期待:元好问研究展望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