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检测的临床观察
2016-12-13尹恒冲
尹恒冲
(汝阳县人民医院,河南 汝阳 471200)
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检测的临床观察
尹恒冲
(汝阳县人民医院,河南 汝阳 471200)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心绞痛不良事件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C反应蛋白的测定,并根据其含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12例、心绞痛7例、心肌梗死3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3.14%;而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7例、心绞痛3例、心肌梗死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5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LVEF分数明显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它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冠心病心绞痛不良事件的发生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C-反应蛋白;冠心病;左室射血分数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使冠状动脉的功能发生变化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脏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胸痛、发作性胸闷[1]。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稳定性佳,昼夜改变幅度较小,操作简单方便,是早期监测心功能受损的一项重要指标[2-3]。为了更好地明确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心绞痛不良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笔者对1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C反应蛋白的测定,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汝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C-反应蛋白的水平分为高C-反应蛋白组(观察组)和低C反应蛋白组(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41~75 (59.8±1.23)岁;冠心病病史3个月~10 a,平均(6.4±0.9)a。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48~74 (60.4±1.19)岁;冠心病病史4个月~8 a,平均(6.1±1.3)a。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4-5],患者胸部疼痛、时感憋闷、气短、呼吸急促、无力。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类型:①初发型:2个月之内新发疾病。②恶化型:病情突然转变,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增加,诱发性因素的阈值明显下降,且硝酸甘油的缓解作用下降。③静息型:主要发生在安静状态下,持续时间明显增加,硝酸甘油缓解作用差,且病程在1个月内。④梗死后型:在急性心梗发病后24 h内,或者是在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⑤变异型:指在休息时或在日常活动时发生,伴有ST段抬高。
1.3 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入选标准:①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没有其他器质性胸腹部疾病及内科等严重疾病。③所有患者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并且该实验临床研究经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
1.4 监测方法 所有患者在住院第2天空腹采集5 mL静脉血,用离心机将血清分离,并运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监测C反应蛋白的含量。采用全自动特定蛋白散射比浊进行测定,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在2个SD 范围内。
1.5 疗效观察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水平。
2 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人数为22(43.14%),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VEF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
3 讨论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发病率致死率很高,在美国,其死亡人数约占心脏病总死亡人数的50%~75%;在我国,约占10%~20%[6]。因此,医生要积极寻求方法快速准确的做出诊断,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疾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机体的损伤、炎症等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形成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机体炎症的发生占居首位原因。血清C-反应蛋白是属于一种正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在肝脏形成,由肝细胞合成,在整个机体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积极作用,属于人体内非特异性反应极其重要、极其敏感的标志物。C-反应蛋白在健康人体内的浓度很低,通常不易监测出;而当机体组织发生感染、出现损伤、肿瘤以及缺血等情况时,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极速升高,其水平同机体的损伤程度成正比,损伤愈严重,C-反应蛋白水平愈高[7]。C-反应蛋白引发冠心病的机理可能是, C-反应蛋白能够促进炎症的形成,直接参与炎症反应; C-反应蛋白促进氧化应激反应,释放组织因子;由于磷脂肌醇信号的诱导,其能够灭活CD32和CD64。所以,C-反应蛋白能够促进炎症的发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最终引发冠心病[8]。
综上分析,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心绞痛不良事件的发生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王奕忠,陈永丰,杨宏生. 血清肌钙蛋白I 和肌红蛋白测定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河北医学,2010,16( 5): 524-825.
[2] 刘 蓉,杨跃进,乔树宾.等.高敏C 反应蛋白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J]. 中国循环杂志,2011,26(1): 19-22.
[3] 高 燕.CRP 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2):86-87.
[4] 朱文锋.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47-248.
[5] 梁茂新,洪治平.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若干问题的商榷[J].中国医药学报,1996,(6):4-7.
[6] 张剑青. 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研究[D].延安市:延安大学, 2008.
[7] 康 静,成 蓓,戚本玲. 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9):667-669.
[8] 叶 萍,赵德军,胡昭宇,等. 冠心病患者C 反应蛋白及血尿酸检测的意义[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2): 5230-5231.
[责任编校:柯 莉]
2015-01-10
尹恒冲(1980-),男,河南省汝阳县人,学士,主治医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
R 446.11+2
B
1008-9276(2016)06-05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