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2016-12-12闫悸茹
闫悸茹
摘 要: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所有科目中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肩负着知识传授与“三观”养成责任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层次的审美,这都需要高层次的人文基础,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育;人文教育
一、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中的语文教育就一直肩负着向学生输出价值观与人文情怀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中输出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成熟完善。早年时,我国语文教材输出的价值观还以阶级对立为主,而发展至今日,我们的语文教材,尤其是全国普及率最高的人教版,已经可以在其中包容多元的价值观以及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普世价值,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1.学生人文素养水平较低
教育具有传承性和连续性,一代人的知识是接续上一代人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
当前我国教育中,对于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并不重视。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的原因,我国小学语文现状的第一目标还是以应试为主。在应试过程中,就把教材中的内容分为重点和非重点。有些人文类的课文因为考试中不多涉及,所以就被定位了选读、甚至不讲的内容。这会使学生对于这一类的内容产生倦怠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对于人文类的知识积累不足,甚至会对人文知识彻底失去兴趣,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很低。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教授课内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向学生做延伸阅读的教育,比如,在学习《孔子拜师》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由孔子编订的《诗经》来阅读。讲解《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做延伸讲解,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中国古代的建筑史,这会大大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
2.学生审美情趣普遍低下
当前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娱乐主要是看动画片和打游戏。这些内容的审美情趣一般简单粗暴,对于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审美解读过于粗浅,长此以往,学生会对高级的审美失去兴趣,不愿意去理解高级审美趣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即使学生日后的知识含量增加,审美情趣依然是低下的。
我国自古就有“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一个人自小就接受高级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当今社会发展极其迅速,这是前所未有的,很多人在这样的急速发展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放弃了做人做事的底线,这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人教版语文课本选取了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法国语文老师在德国即将占领法国时,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教育学生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强权可以使一个国家毁灭,却不能让一个民族屈服,要懂得领会自己母语之美,坚守自己人格的故事。当讲到这样的课文时,教师除了教导学生要爱国之外,还应该教育学生,要理解自己所使用的语言之美,文化无高低之分,要懂得理解中华文化之美,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喜爱。
二、小学语文中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个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但是所有行业发展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使人本身达到更大限度的自由,使社会的运行更加有序。人文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三观”养成时期就可以理解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让学生可以对世界的万物投射更多的人文关怀。
1.培养学生的道德底线
人教版的教材由多名知名学者编纂,其中收录了很多包含了中外优良道德传统的文章,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假如》等。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教师应该为学生解释正确的价值观是什么,社会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有些时候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确实可以达到目的,但是这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对于一个社会的永续和法治也是不利的。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观念,会使学生在未来的成长中做事做人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全、对社会有利的人。
2.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处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一块块未经雕刻的璞玉,都有着很大的潜力。在这样的阶段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大气的人生格局。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纂者设计了多个内容板块,其中包括介绍世界上的自然景观、人类的科技发展、自古以来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事迹等等。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应该把人生的格局扩大,不应该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眼前利益,做人应该有更远大、更有价值的目标。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自己“三观”基础的重要时期,语文教育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责任,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并且可以将目光投射到更远大的地方。培养出内心纯净、志向高远的人才,这也是教育的最终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忠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20(3):94-97.
[2]于唯.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0(3):40-41.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