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加强党建带团建入手提高“青马工程”育人实效
——以江苏高校为例

2016-12-12

文化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青马党组织

岳 嵩

(南京师范大学团委,江苏 南京 210023)



【大学文化】

从加强党建带团建入手提高“青马工程”育人实效
——以江苏高校为例

岳 嵩

(南京师范大学团委,江苏 南京 210023)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源头问题。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的“青马工程”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发挥了阵地作用。很多高校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做法,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青马工程”实施现状入手,探讨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对提高“青马工程”育人实效的重要意义,尝试对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建带团建,提高“青马工程”育人实效提出建议意见。

党建;团建;青马工程;育人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源头问题。高校党的建设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目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为党的事业培养大批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各层党组织发挥优势。深化“青马工程”建设是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的重要渠道。

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了“青马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0多个省份在第一时间进行实践,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尝试和摸索,实践证明,“青马工程”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发挥了阵地作用。从对文献的梳理来看,培养方式基本可以分为原理掌握、认知学习、特色实践、挂职任用等方面。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有关培训绩效的评价也显得非常必要。[1]在这些维度中,很多高校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做法,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长期性工程,需要及时反馈和总结,以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培养体系。

为了解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情况,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有价值的经验,课题组对江苏省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团干教师分别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进行访谈。教师卷共回收了250个独立IP地址的334份有效问卷,其中56%来自本科院校,44%来自专科院校,59%的调查者来自学院团委,41%的调查者来自校团委;学生卷回收了739个独立IP地址的1037份有效问卷,其中59.9%来自本科院校,39.7%来自专科院校,并且有93.7%的学生为学生干部。

一、“青马工程”实施现状

(一)体系完备,机制完善,“青马工程”培训面较广

在基础设置方面,在334份教师卷中,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所在学校实施二级“青马工程”培养体系,即为校级和院级两级体系;23.7%的教师所在学校实施三级培养体系,即为校、院、系三级体系。36.5%的教师所在学校有高于10%的学生有机会参加“青马工程”培养,31.1%的教师所在学校的学生有2%-5%的比例参加培训。2007年团中央印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中表明,各高校校级团学组织每年对本校主要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200人次的轮训,若高校本科生有2万人,则上述两种情况下分别有2000以上和400-1000人次可以参加,基本符合这一指标。

在激励和考核机制方面,78.7%的教师所在高校将参加“青马工程”培训作为推优入党和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参考,但在“985”或“211”高校中,纳入参考的比例为近59%,相对较低。学校(学院)团组织对“青马工程”工作的考核和向党组织反馈来看,有73.65%的教师所在学校每年定期考核且积极反馈,同样这一数据在“985”或“211”高校中较低,仅为56.4%。这一部分高校中每年考核但不向党组织反馈的占12.8%,不定期考核但反馈的为20.5%。

(二)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参与热情较高

从理论层面看,“青马工程”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接班人。[2]这一性质决定了理论培养在“青马工程”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现行对大学生骨干的理论培养方式的比例较高的依次为听讲座、上理论课、座谈会,另外还有观看影片、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模拟等。而在学生最感兴趣的理论培养方式排列中学生对观看影评和情景模拟相对更感兴趣,反差比较大的还有上理论课和听讲座中。

数据显示,39.6%的学生经常参加或关注学校举办的形势政策相关的名家讲座,如前所述,被调查学生中学生干部占93.7%,在相对优秀的学生群体中,经常关注的比例却相对较低。学生认为导致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中居于最高位的分别占58.3%和59%的,认为原因在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创新和教学形式单一,激发不了学习热情,另外也有26.3%的学生认为积极性不高是学习交流氛围不好导致的。在从高校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商界成功人士、社会其他知名人士中选择最希望听到授课的回答里,各项数量差距不大,在全体学生中,高校学者、商界成功人士分居于一二,在本科学生中,社会其他知名人士居于第一。

在实践培养方面,学生普遍倾向于参观国家高精尖技术和在校外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两者分别占比67.9%和67.5%,在校内职能部门工作锻炼、体验基层人民艰苦生活也占有较大比重。

(三)领导重视,措施有力,“青马工程”培训支持力度较大

在政策支持方面,有63.2%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学院)领导对“青马工程”非常重视,32%认为重视。而学生反馈的重视程度相对略低,51.6%认为非常重视,38.2%认为重视。91.9%的学校(学院)领导能定期给学员上党课或做报告,这一数据同样在学生问卷中较低,比例为76.8%。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校(学院)在招募和培养“青马工程”学员过程中,校级或院级党组织会参与到“青马工程”的一系列工作中,如评比筛选、制定学员培养计划和学员考核工作。其中,学员考核工作方面,党组织参与度相对较低,在“985”或“211”工程学校中,有30.8%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党组织没有参与学生考核工作。

在物质支持方面,74.6%的教师所在学校有专项经费支持“青马工程”,11.4%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其余为不清楚或很少。

二、“青马工程”实施的主要特点

(一)选拔方式个性化。各学校通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测试、团体测验、个性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集体研究等方法选拔“青马工程”学员,选拔方式丰富多样,且结合就业面试方式一体,选拔突出人才。

(二)组织建设系统化。部分院校在青马班内部建立团支部,设立相关职务进行管理,有利于将团组织的精神上传下达,使工作更为高效、深入的开展。部分学校的“青马工程”培养工作采取小班教学,并设立“菁英学校”和“菁英学院”,与江苏省菁英人才培养班形成一体化链条式结构。

(三)导师选聘优质化。大多数高校都会采用导师制,聘请校内外优秀专家、教师组成导师团,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个别院校选聘已退休的校领导作为导师,老领导们热情高涨,同时也尽自己所能为学生解决困难,收效较好。

(四)培养内容多元化。各学校以模块教学为指导,完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挂职助管、对外交流、课程研究五大模块内容体系,完成全面系统的培养课程;以创新式理论学习为突破,除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主题讲座,一些学校还推出成长论坛、校史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等项目,形式多样,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

(五)实践培训外延化。部分学校拉动各方资源,有联合团市委、团区委等组织建立挂职锻炼计划,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启航计划”是和南京市市级机关建立挂职锻炼合作;有和其他高校合作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个别学校整合校内资源,开展青马学院海外交流学习项目,让学生开拓眼界,增长才干。

三、“青马工程”实施的主要问题

49%的学生反映对“青马工程”培训非常有收获,43.4%的学生认为有收获,其余则认为没有收获或收获不大的。满意的学生占62.1%,不满意和说不清楚的占7%。总体而言,学生对“青马工程”的现行实施效果倾向于满意,但是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到位。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一题中,日后跟踪培养不到位是教师卷中占比最高的选项,占42.5%,虽然个别学校已建立了跟踪培养管理体制,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应该加强重视。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培养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必备条件,少部分学校将参加“青马工程”培养作为学生入党的必要条件,使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没有把“青马工程”培训作为推优入党、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参考,尤其在一些综合实力强的学校更为普遍。

(二)培训内容缺乏吸引力,学员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和形式吸引力不够一项的比例在学生卷和教师卷中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为53.5%和41%。调研中可以看出,各所高校都在试图在培养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显然,效果并不是特别突出,在创新的过程中针对性有待加强,盲目创新可能易让学员一头雾水,适得其反。

(三)管理团队力量弱,保障政策需落实。总体来说,在“青马工程”工作开展过程中,党组织对团组织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是随着培训内容的日益丰富和“青马工程”人才队伍渐趋庞大,原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用来满足现行的培训模式捉襟见肘。在教师卷中,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62.3%的教师选择了团干队伍力量单薄,比例最高,经费紧张问题占50%,次于前者。过程中,党组织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问题的比例依次降低。

四、对策与建议

(一)党团联动,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共青团只有为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才能推动自身事业的不断发展。团的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只有党组织政策支持,团组织积极配合才能将“青马工程”的理念落实。一要建立反馈机制,团组织应积极反馈工作。46.7%的受访教师认为在“青马工程”开展过程中,团组织对党组织的反馈主动性较弱,认为缺乏反馈机制和反馈效率太低的分别占39.8%和37.7%。因此团组织应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情况,特殊情况也应不定期及时汇报,以寻求支持。

二要建立指导机制,党组织应加大支持力度。在参与程度上,党组织应参与“青马工程”开展全过程,包括选拔制度、管理制度和课程内容,并参与到考核中来;在团干队伍力量方面,应加强团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高校团干部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可以适当扩充团干队伍,集中力量加强“青马工程”工作的管理;在经费支持方面,应建立专项经费,加大支持力度,以保证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整合资源,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一要注重培养对象的选拔。数据显示,有84.3%的学生是从团干教师和辅导员渠道了解到“青马工程”,因此应加强宣传,只有增强学生认知度和认可度,才能切实将有真才实学的、踏实肯做的精英学生选拔出来,由此避免因学员内在原因造成的培训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选拔制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充分考虑与团组织密切相关的学生组织以及新兴组织的优秀学生。

二要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利用新媒体时代特点,建立“青马工程”培养的新媒体平台,实现交流、沟通的无阻碍无限制,同时从定期考核到入党评优、跟踪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均可网络登记和处理。无论线上线下平台,可以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培养,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网络精神家园。

三要建立跟踪培养管理制度,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学员管理持续化。将学员从进入青马班开始到毕业后的情况及时记录,形成系统的电子资料,同时不定期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回访交流,与学员分享经验,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不足,以调整现行管理模式。

(三)发挥第二课堂优势,突出实践教育环节。共青团组织第二课堂是“青马工程”实施的主要依托,高校团组织要进一步强化导师制度,创造实践机会,提高育人实效。一要完善导师制教育模式。学员加入“青马工程”后,有业界导师和学界导师进行指导交流,建议学员尽早进行未来规划,业界导师在专业领域指点迷津,学界导师可以结合本校资源和项目,通过导师指导,完成专门提供给青马班成员的课题,完善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为就业、升学打好基础。二要增加多类型实践锻炼机会。高校应当更加重视课题研究、基层锻炼、参观交流、高端研讨等方面,同样针对学员的不同需求和规划,可以进行必修和选修课程,多聆听学生的意见,制定符合学生兴趣和学生所需要的实践锻炼内容。另外,抓住特殊时间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育,效果尤为突出。

[1] 金亚红.基于黑箱理论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成效考察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73-76.

[2]董陶陶,胡孝四.重视加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谈“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43-46.

【责任编辑:周 丹】

G411

A

1673-7725(2016)11-0114-04

2016-10-27

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研究”(项目编号:ZD2016004)的研究成果。

岳嵩(1980-),男,江苏盐城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青马党组织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清华党组织公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参考答案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