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谁”的语用标记价值微探

2016-12-12李秀娟

文化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省力舌尖用法

李秀娟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语言与文化】

“那谁”的语用标记价值微探

李秀娟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那谁”是北京方言中的常见词汇,是在日常交流中出现舌尖现象情况下用来表示指称对象的权宜之称,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指别语和称呼语。本文基于语用标记论视角对“那谁”进行分析。首先,就“那谁”结构特征、语境依赖性以及不对称性和标记性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从关联论和省力原则的角度探究“那谁”的语用标记价值。

舌尖现象;“那谁”;标记论;标记价值

舌尖现象(tip of the tongue,TOT)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在某一个时刻,我们确定自己知道目标词的一些相关信息,却无法马上从大脑中提取出目标词本身,然而问题又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得到解决。北京方言“那谁”就属于这一现象。项开喜分析了舌尖现象的语法化,分别分析了北京话“那谁”和安庆话“小他”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1]基于此,本文从语用标记理论的角度对“那谁”这一常见的舌尖现象进行分析。“那谁”除了属于我们常见的舌尖现象外,还是特殊的指别语和称呼语。

一、“那谁”的语义特征

(一)“那谁”的结构特征

“那谁”是“那+谁”的复合形式,其中“那”既可以做连词,也可以做指示代词,因此,这个复合形式表示两种不同的意义:

“那”做连词的例子:

(1)你自己都不心疼自己,那谁还心疼你?

(2)既然他都已经决定了,那谁也拦不住。

以上两个例子中,“那”都做连词用,相当于汉语中的“那么”。而本文是要讨论北京方言中一个固定词汇“那谁”,其中“那”是指示代词。例:

(3)小沈阳:哟,你不是那谁吗?你是那个……蒙住了。朱军?!不是朱军。白岩松?!不是。老毕……你是毕老师吗?!(电视喜剧小品《不差钱》)

例(3)在我们日常交际中比较常见:突然遇上了某个人,但怎么也想不起对方的名字,这就是所谓的舌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用“那谁”来指称对方。

在北京话中,“这”和“那”有单元音韵母和复合元音韵母两种读法,即zhè/zhèi,nà/nèi。[2]“那谁”是口语化用法,应读作“nèi shéi”。

(二)“那谁”的语境依赖性

例(4)(某村某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的对话):

妻:村东门那谁家儿子要办喜事了。

夫:谁家啊?村东门那里住的人多了去了!

妻:不就那个叫什么来着,嗯……就是咱后面旺儿他哥家,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夫:噢,是根社家吧,那咱上多少礼呢?……

例(5):

甲:你家那谁呢?

乙:他呀,整天没个人影,也不知道做个正经事,肯定又和谁打牌去了。

例(4)中,妻子一时想不起来自己所表述的对象的姓名,但这并未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依据妻子提供的线索,最后得出答案。试想,如果未提供下文中的信息,那么丈夫在本话轮中不可能成功推断出“那谁”到底是谁。例(5)中,甲和乙曾经是闺蜜,现在乙已婚。某天两人在街上遇见。在她们的对话中,虽然没有提供像例(4)中的一系列可供推断的信息,但她们仍然理解“那谁”是谁,对话并未因模糊指称而中断。这是因为她们二人对此次谈话的背景信息,即乙已婚有共同的认知。

钱冠连[3]指出语境是语言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上下文(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环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两个大的部分。

在例(4)中,丈夫能够推断成功,是因为语境的帮助,话轮中的上下语为“那谁”提供了重要线索,体现了其语言符号内的语境依赖性。例(5)中,甲是通过语言符号之外的显性因素(对象:曾经的闺蜜)以及隐性因素(二人共有观念:乙已婚),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可见,“那谁”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

侯国金指出,指别语有“手势型用法”(gestural use)和“象征型用法”(symbolic use)之别。[4]“那谁”也不例外。在例(4)(5)中,我们已对“那谁”的“象征型用法”有所认知,即不依赖手势等“附着符号束”[5],依据交际的语境便能推断出“那谁”所指称对象。而“那谁”有时也需要依赖手势、表情等附着符号束,这便是其“手势型用法”。

例(6):哎,那谁,你帮我递一下醋,谢谢了哈。

这是在一次同学吃饭过程中的交谈,如果不附加手势或者表情,大家很难辨别清楚“那谁”到底指的是哪位。虽然我们也可以根据关联原则,结合认知语境,判断“醋”距离谁最近而得出结论,但这样会造成结果的不确定性。

(三)“那谁”的不对称性与标记性

指示代词“这”和“那”属于相对词。“这”指称距离说话人较近的人或者事物,而“那”指称距离说话人距离较远的人或者事物。但为什么将“那谁”中的指示代词换为“这”却不成立?例如:

(7)那谁,来一下。(公司经理向小张挥挥手)

*这谁,来一下。

(8)你和那谁那天分手,你泪痕像条绿色的绣。(苏永康《那谁》)

*你和这谁那天分手,你泪痕像条绿色的绣。

综上所述,德阳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出生低体质量、消化功能、添加辅食时间、妊娠期贫血、家庭饮食习惯,在早期关注孕妇及胎儿的营养状况,适时添加辅食及合理搭配儿童的饮食结构,可起到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作用。

例(7)中,“那谁”是称呼语,相当于第二人称“你”,避免了直呼其名或者直接用“你”的不礼貌成分,表现在此公司上级与下级之间不生分。而如果将“那谁”替换为“这谁”,句子是不成立的。例(8)中,“这谁”相当于第三人称“他/她”,属于远指,故意将本人与“那谁”所指代的人拉远距离,以表示心中对“那谁”的不满和“你”的心疼。同样,“那谁”不能被“这谁”所替代,否则句子不成立。可见,“那谁”具有不对称性。

沈家煊指出,“按有无标记项的判别标准,汉语里‘这’是无标记项,‘那’是有标记项”[6]。“那谁”,这一含糊指称,可以代指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侯国金指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本该清楚却用了模糊表达,一方面是由于言语能力有限,属于“负向(有)标记”(negative markedness),标记值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说话者有意为之,这是“正向(有)标记”(positive markedness),语用标记值高。[7]这两个方面在“那谁”那里均得到体现。

例(9):

甲:嗨,你不是那谁吗?你忘记我啦?我是李倩啊。

乙:啊,李倩呀,真的是好久不见啊。

甲:恩,对啊对啊,你是以前咱班的学委,叫……

(10)“那谁,今天是光棍节后的第一天,天气大寒,我觉得我冷的不光是身体还有心……”(雨露文章网)

(11)那谁,少和我老婆套近乎啊!

在例(9)中,“那谁”是甲一时想不起来乙的名字时所用的模糊表达,不是有意为之,属于负向有标记,标记值低。在(10)例中,“那谁”是笔者心知肚明的一个人,但却故意用了模糊表达,语用标记值高;例(11)亦是如此,用“那谁”而不直呼其名是有意为之,一方面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也给对方留了面子。语用标记值高。

二、“那谁”语用标记价值

关联原则(Relevance Theory)与省力原则(the least effort)是支配指别语使用的两个重要原则。[8]S&W的关联论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9]这就是说,话语的关联度与语境效果有直接关系。而语境效果并不是影响关联的唯一因素,还包括听话人处理话语所做的努力。根据S&W“内容条件”(content condition)可知:关联度与语境效果成正比关系,而与处理话语所做的努力成反比。如果得到最大关联,那么说明在会话过程中付出的心力小。此观点与“省力原则”相符合,即以最小的言语和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语效。[10]如果将省力原则和经济原则共同放在标记论的理论范畴,我们可以得出表1[11]。

表1 语用关联-不关联标记模式

根据表1可以看出,符合关联原则和省力原则的指别属于无标记用法,反之,则是标记性用法。在交际过程中,使用“那谁”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在舌尖现象情况下,用“那谁”代指指称对象;代指交谈双方都比较明了的人;在言者听者空间距离相对较远的情况下,作为称呼语使用。

(12)周末和男友逛书店,正好《哈利·波特5》的中文版上市,赶紧买了一本……刚看完,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人物的名字了,“唉,算啦,就是那谁。后来哈利回到学校,发现校长……就是那谁,也不见啦,那个大巨人……就是那谁,也失踪了。他就只好和他那两个好朋友……”

还没等我说完,男友就在电话那头打断了我:“拜托,你别再说了。我都被你‘那谁、那谁’地说晕了。幸亏你还记得主人公叫哈利·波特,要不这本书就得改名叫《那谁》了。”(《那谁》,《京华时报》 2003年9月30日)[12]

(13)方芳上完厕所回来,一边甩着湿手一边哼着小曲,谢红马上转向她,一脸认真地问她:“你说那谁跟那小妖精还会和好吗?”方芳跟小陶一样,她话一出口马上就知道说的是谁。(程青《发烧》,《当代》2009年第1期)[13]

(14)“哎,那谁,你等一下嘛,我话还没说完呢!”(一人正出门,另一人对他这样说)

例(12)中,“我”由于一时想不起来《哈利波特》中各个人物的名字,就用“那谁”来代替言谈对象。“那谁”本身与这部作品中的任何人物并无关联,但根据会话中“校长”“巨人”等线索,看过《哈利波特》的人便可以推理出“那谁”分别代指哪些人物,说明通过推理,可以获得语效,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在推理过程中,“男友”如果想要明了“我”说的这些人的名字,那么他为之付出的心力比较大,说明关联性相对较弱;“我”为了让“男友”更好了解《哈利波特5》中的情节,牺牲了“最省力原则”,但在舌尖现象发生时,“那谁”是权宜之计,属于标记用法,但标记值不高。

例(13)中,方芳和小陶因为是谢红的好友,她们知道谢红曾经受过“那谁”的伤害,所以马上就知道谢红口中的“那谁”是谁。但如果换做不知情者或者陌生人,定是云里雾里,“那谁”的姓名和基本情况也就不能知晓。在言谈中,谢红故意用模糊指别,违背了“省力原则”,标记程度高。例(14)中,用“那谁”这一口语化的称呼语,表明交际主体的心理距离小,属于语用礼貌。如果使用“您好”“请”等词汇,反而会疏远两者的关系。因此“那谁”表面上因指代不清晰违反省力原则,但实际上在交际中更好地实现了合作,语用标记价值高。标记程度高。

三、结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舌尖现象这类临时失忆的情形。“那谁”可以用来指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但只可以做主语。这一特殊的指别语不仅仅是出现在舌尖情况时,也可以作为礼貌用语,委婉表达。在语言不断使用并发展过程中,“那谁”由个人的、非正式性的词语固化为北京方言中的词汇,本文透过关联论和省力原则来探究“那谁”的语用标记价值,旨在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标记论的认识。

[1][12][13]项开喜.“舌尖现象”的语法化——“那谁”与“小他”[J].语言科学,2010,(9):449-463.

[2]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343-356.

[3][5]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73.113.

[4][7][8][10][11]侯国金.语用标记价值论的微观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43.94.106.94.12.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66.

[9]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122.

【责任编辑:周 丹】

H146.3

A

1673-7725(2016)11-0171-04

2016-09-10

李秀娟(1987-),女,山西临汾人,助教,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省力舌尖用法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顶端托管”增收省力省心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自动化养鸡 省力又高效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省时、省力、高效的2步法抛光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