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与家庭背景、性别、地区差异
——基于CGSS2013的调查数据

2016-12-12卫红丽

关键词:差距教育资源公平

卫红丽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 041004)

教育公平与家庭背景、性别、地区差异
——基于CGSS2013的调查数据

卫红丽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 041004)

教育公平是我国政府致力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备受大众关注。研究其影响因素对于推进教育公平有积极作用。通过使用CGSS2013数据,利用描述统计及OLS回归方法,分析家庭背景、性别和地区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可知,政府应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平衡东中西部及城乡教育资源,并从加大教育投资、家庭教育和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及地区之间良好互动方面分析,以此减少家庭、性别和地区差异对教育公平影响。

教育公平;家庭背景;性别;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使国民总体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同时地区、城乡、家庭间不均衡现象也日益显著,教育发展非平衡性凸显。教育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其发展失衡不仅会进一步拉大地区、城乡等差距,同时还会通过影响人才储备而放缓经济发展速度。教育资源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不匹配,使地区、城乡间教育差距扩大,加之户籍制度及家庭观念限制,进一步加重教育不公平性,并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如择校问题、贵族学校等。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建设,但部分偏远、贫困地区严重缺乏教育资源、教学设施投资不足,且部分家庭收入与需接受教育人数严重失衡,使这些地区出现低入学率、高辍学率、低教育质量现象。2013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显示“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有的地区甚至超过10%。初三学生流失严重,初中生外出务工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待遇不高、结构性短缺、队伍不稳等问题。”全国有20多万名代课教师,其中绝大多数工作在农村学校与教学点,工资收入水平低于在编教师,有的甚至不及在编教师工资收入水平的一半[1]。因此,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创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应有之义。

一、文献回顾

影响教育公平诸多因素中,初始禀赋影响最关键。初始禀赋主要包括影响教育决策的家庭背景,如父母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兄弟姐妹数量及家庭户籍等;还包括个人能力[2]。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不仅影响教育机会平等性,还是导致教育结果失衡的微观因素。父母教育程度较高、有丰富文化资本的家庭能为孩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3],家庭资产增加显著提高父母教育背景向男孩学校教育的传递性,而家庭资产与父母教育背景对女孩的大学入学竞争力具有显著交互影响[4]。通过与孩子有效沟通,参与孩子作业辅导及学校活动等,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习技能[5]。研究认为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家庭将帮助孩子获得更高程度学校教育,以使其能够继承家庭文化资本。教育传递有利于国民素质整体提高,且父母对孩子教育传递也存在差异[6]。然而,这种背景也可能对儿童成

长造成负影响,可能因过度享受生活或个人能力与父母期望差距较大,而放弃父母为其创造的机会。同样,家庭收入及教育投资意愿也是影响教育差距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水平基本呈正相关,收入水平较高家庭通常可为孩子提供更多及质量较高教育资源[7],教育投资意愿也更强,但此影响可能在低收入家庭中更明显[8],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为孩子提供早期教育情况相对较差,且这种劣势会不断积累并持续恶化,从而影响子女未来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也会影响教育公平性。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会影响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进而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9-10]。因此,缩小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有利于改善教育不平等。然而,这仅在短期内有效,长期则可能因教育资源数量与质量不匹配而使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11]。同时,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间的分配差异,导致不同学生教育机会及学习成绩差距。李春玲分析我国1940年以来教育机会不平等状况,提出1978年以后我国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逐步加剧,家庭教育背景和社会制度因素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力不断上升[12]。由于优势教育资源往往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规模及教学质量远高于偏远及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数与教学规模不匹配,加之需开设课程与师资力量失衡,使处于不同地区的学生接受的教育程度及教育质量差距更明显[13]。简单地突破地区、城乡限制或重新整合教育资源并不一定能提升教育公平程度,只能使更多人选择教育水平更高的学校,而部分普通学校可能因招生困难或学生数量较少而使教育资源进一步流失。

二、基于CGSS的数据分析

整理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中数据,分析教育公平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间关系。其中,主要研究被调查人及父母受教育情况、家庭收入、被调查人性别、父母就业情况、户口所在地等指标,借此分析教育公平影响因素。

(一)家庭背景差异

家庭背景不仅是早期教育差异影响因素的微观因素,同时这种负影响还可能不断积累,最终影响子女受教育情况。家庭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为子女提供良好学习、获取知识氛围,且子女学习能力可能较高,从而有利于子女接受更多更高质量的知识,促使其受教育水平提升。

由表1可知,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关系数较高,且为正相关,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可能性越高,这可能与在不同教育程度下,父母知识储备不同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其可能掌握有关照顾、辅导子女的知识,且能较好分配家庭内部资源,进而为子女提供较多教育投入并创造较好学习氛围。其中,子女与父亲受教育年限相关程度略高于母亲对孩子影响,表明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学业影响高于母亲。这可能与家庭教育中过度强调母亲作用的观念不相符,虽然母亲陪伴子女时间及程度可能高于父亲,但其对子女教育影响多体现在幼年时期,而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影响更长远。此外,农村父母与子女受教育程度相关性低于城市,这可能是由于除该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较多,如家庭收入、兄弟姐妹数量、性别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接受教育程度影响。越来越多农村父母意识到教育重要性,为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而外出打工,但这种缺少父母陪伴教育的子女可能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学习。同样,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能否在当地接受教育也是需关注问题。

(二)性别差异

过去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女性受教育机会程度与男性存在差异。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教育性别差距逐渐缩小,但农村性别差异问题仍比城市严重,见表2。

表1 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关系数

表2 受教育程度的性别与收入差异

总体而言,接受教育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但差距较小(1年左右),男性收入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受教育程度有关,由于男性受教育年限高于女性,表明其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此外,由表2可知,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城市,但其性别差距高于城市,而这种差距较小,表明获得教育的性别差异现象依然存在,这可能是由于性别差异通过代际传递影响后代,在家庭教育投入一定情况下,父母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男性身上;同时这也会影响女性社会化过程,降低其受教育意愿,此影响可能会延伸到后代,使性别差异持续。因此如何化解我国(尤其是农村)性别差异对教育平等性影响值得重视。

(三)地区差异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及政府对教育支持力度差异,使教育地区差异日益明显。如何解决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差异问题,促进优势资源在地区内合理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重点。表3主要分析东中西部及农村与城市受教育年限与收入等方面差异。

表3 子女、父母受教育年限地区差异

由表3可知,东部地区的子女、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中西部,且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收入却与受教育程度变化方几基本相同。2012年,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6%,而中西部则达14%,且相比于城市居民,大部分农民除农业收入外,还有其他职业收入,且在被调查人中,中、西部农村居民分别达到70%、79%,而东部仅43%[14],因此,被调查人的选取情况可能造成地区间受教育程度与收入不匹配情况。东部地区城市与农村受教育差距最小,但其父母受教育差距最大,而西部教育情况略优于中部,表明其基本呈较好发展态势,总体而言,教育的地区差距仍然存在,东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占全国40%,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更大,教育设施较完善,进而使更多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城市,拉大其与中西部差距。因此,政府还需进一步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进而缩小地区教育差距。

(四)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教育公平影响因素,可知家庭背景、性别及区位均影响被调查人受教育情况,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验证各因素如何影响被调查人受教育水平。被解释变量为被调查人受教育年限,其中小学为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16年等。解释变量主要有父母受教育年限、性别、户籍、父亲就业情况及区位,其中后四个变量为虚拟变量。具体变量设置及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回归检验,调整后的R2为0.46,F值为1 230.38,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且解释能力较强。由结果可知,解释变量基本通过显著性检

验,且影响方向基本与上述差异分析一致。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影响高于母亲,因此在注重家庭教育同时,也要关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地位。虽然母亲对子女陪伴时间及程度高于父亲,但其影响可能多体现在子女幼年时期,由此可见,父亲陪伴的缺失可能会严重影响子女接受教育情况,甚至影响其未来发展。女性被调查者受教育年限可能比男性低1.34年,可见获得教育的性别差异依然很明显,还需进一步提高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步降低教育性别差异。通过检验可知,区位及户籍仍是教育差距影响因素,其中户籍对教育公平影响较大,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学高2.73年,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相差不足1年。因此不仅需要平衡东中西部教育资源,更应注重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此外,被调查人14岁时,父亲就业情况也会影响孩子受教育情况。由于14岁是关键时期,此时家庭情况对被调查人受教育情况有重要影响。该阶段,父亲有无职业影响家庭收入,进而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决策及投入量,最终影响孩子教育情况。

表4 回归结果

三、建议

提高家庭教育关注度。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链之基础,是关键所在,但也是教育中易被忽视部分。人们往往把过多关注集中于学校教育,而忽略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一方面,要弘扬和推动良好家风家教的养成,父母要增加陪伴子女的时间,尊重子女兴趣爱好,积极营造有利于子女成长的良好家庭氛围。收入较低且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也要尽可能尊重子女受教育权利,保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要关注边远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一方面,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城市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同时通过建立寄宿制中小学、创办托管中心、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等多种途径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环境。

突破城乡教育限制,尤其是落后思想观念局限,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同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但这种城乡限制的突破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教育差距,如何合理扩展城市教育规模以满足受教育需求增长及如何分配城乡间学校教育资源,还需政府全局考量、合理统筹规划。同时,还需进一步提高女性维权意识,保证其拥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努力解决城乡特别是农村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国民教育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指引下,各级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但是,从我国教育发展全局情况可见,仍存在严重失衡,还需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在平衡东中西部教育资源的同时,不仅要促进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均衡发展,还需重点发展中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向其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完善师资培养及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教师待遇,吸引外部优势资源进入,逐步缓解教育地区差异。当地政府和学校需完善奖助学金机制并开通绿色通道,帮助困难家庭完成义务教育。

[1]王晨.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4.

[2]熊艳艳,刘震,周承川.初始禀赋、资源配置、教育扩展与教育公平——关于教育不平等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

[3]Bourdieu P,Passeron J C.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Society and Culture[J].Comparative Education,1978(1).

[4]Huang J.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The Role of Household Asset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13.

[5]Guryan J,Hurst E,Kearney M.Parental Education and Parental TimewithChildren[J].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8(3).

[6]孙永强,颜燕.我国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7]Hill M S,Duncan G J.Parental Family Income and the Socioeconomic Attainment of Children[J].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87(1).

[8]Blau D M.The Effect of Income on Children Develop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2).

[9]孙继红,杨晓江.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10]杨俊,黄潇,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1).

[11]龙翠红.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12]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13]金久仁.不同因素对我国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J].教学研究,2015(3).

[14]段思凡,卢慧贤.教育收益率的地区、性别差异:基于CGSS2013的研究[J].创新科技,2015(11).

G521

A

1672-3805(2016)05-0030-05

2016-08-28

卫红丽(1979-),女,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史。

猜你喜欢

差距教育资源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笨柴兄弟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公平比较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