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推动方志事业进入新境界 迈上新台阶——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北京志》主编段柄仁

2016-12-10高生记,杨欣

史志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百科全书辞书志书

大力推动方志事业进入新境界迈上新台阶——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北京志》主编段柄仁

2016年9月,正值北京天高云淡、景色宜人的金秋时节,我们有幸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北京志》《北京年鉴》主编段柄仁先生取得联系,虽然段主编公务繁忙,但当我们提出访谈的事宜,段主编还是欣然同意。

段柄仁1938年1月生,山西祁县人,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人大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志》和《北京年鉴》主编、北京市地方志协会会长、北京市杂文学会会长。曾主编北京百科全书系列、《方志百科全书》等;专著有《主编的印迹》《主编的脚步》《主编的功课》《百科全书总体设计》《机关应用文写作概论》《机关应用文写作方法》《轴心——论秘书长》《新世纪北京十年》等,以及杂文集5部。

问:段主编作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请谈谈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的认识。

答: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方志界久已企盼的十分重要的文件,对于新形势下的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具有明确具体的引领性、进一步完善的规范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对于地方志事业的全国性规划,具有里程碑意义。《纲要》第一次把地方志事业纳入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国从严治党”的总体战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紧密联系,成为国家战略在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把地方志这项文化基础建设真正放在国家层面的应有位置,可以大大提高人们修志问道的自觉性,强化修志事业生存发展的保障性,解决有些地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问题。《纲要》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措施可行,不仅可引导全国地方志事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还会引发全国各省市的学习效应,促进规划空白的地区起而仿效,已有规划的地区进一步完善提高。《纲要》突出强调了地方志事业的体系化建设,把基本形成地方志事业“五位一体”的综合体系,作为近期规划实施的目标,即在2020年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一旦形成必将为地方志学科的构建创造成熟条件,给地方志事业开辟崭新局面。《纲要》提出到2020年“完成第二轮地方志规划任务,列入规划的省市县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等要求,用“依法治志”概念,替代了“依法修志”,还对志书开发利用、建立方志学科、方志走向世界等难题提出了方向性破解思路等。总之,《纲要》的颁布必将使地方志在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做出更大贡献。以上认识我曾写过文章,发表在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中国方志报》第一期上,内容更详细一些。

问:您担任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20多年,除规划志书外,还主持编写过《北京百科全书》第一版一卷本、第二版20卷本,北京旅游、文物、体育、京剧等百科全书,以及《北京风物图志》20卷、《北京古镇图志》10卷和《北京胡同志》《北京四合院志》等,又承担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交付的《方志百科全书》的主编任务,这些书都是您亲自审稿吗?

答:我担任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是从1993年任中共北京市委秘书长时开始的,北京市规定市委秘书长兼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主要负责人、财、物保障工作,另设一位常务副主任担任主编,负责业务工作。1998年,我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任上,又接任市地方志主编工作,从此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地方志事业中。《北京百科全书》系列,主要是我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和市委秘书长期间主持编纂的。图志和胡同志、四合院志等,我们把它叫规划外特色志书。北京志书编修规划第一轮为172部,其中包括18部区县志,这些都由市编委会办公室及主编会议统一规划、设计、组织编写和审定。我们实行主编负责制,但我的副主编先后20多位,多是已离退休的市委办局负责人中能够担负编纂工作的精英,他们分兵把口,各负其责,我只参与审定志书的总体设计、篇目结构(很大部分是我的前任干的)、对敏感和有争议问题的判定和终审定稿。我们实行三审定稿制,我参与了部分志书的初审、再审和全部志书的终审。参与初审和再审都曾通读过一次,终审前,有通读的,也有摘要选读的。摘要选读主要是我在一、二审已看过的和我的知识水平所不及的。比如科技志等,专业性很强,我只审查框架结构是不是志体,是否遵守志书的编纂原则,具体内容交给专家读审,我只认定专家是否可靠。志书的内容涉及百科,主编个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承担所有专业性记述的审定。我的办法是依靠办公室的同志、依靠专家、依靠主编队伍,形成审读团队,以确保志书质量。对于规划外志书,我下功夫较多,可以说每一部的初稿都看过,并提出修改意见,有的还不止一次。但它多属于专家编著,主要靠的是地方志办公室组织落实。《方志百科全书》编委会主任是时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同志,我任主编,有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参与指导和审读,全国各省市地方志办公室给以大力支持,所以我这个主编主要是主持编纂计划、框架制定、条目分类原则、条目选定和纂写要素。全书初稿、二稿、三稿都曾通读、审改过,现已结稿,即将出版。

问:您主持编纂《北京百科全书》,又编纂北京志书和综合年鉴,听说正在编《北京大辞典》。一个地区编了志书和综合年鉴,为什么还编百科全书和辞书?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志书、百科全书、辞书再加年鉴,我把它们叫作文化基础性著述,属于基础文化建设工作。基础文化是文化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是为建设先进文化打基础的文化,它们承担着民族文化的积累、传承和普及的任务,具有普惠性、长远性和优先性,在历史长河中,不论今天还是明天都具有很高的难以替代的使用价值,不仅效劳于当前,还服务于子孙后代。它们都是以记述一个地域或专业、单位特定时期的知识为任务的文化产品,都是提供人们查找资料和寻求知识的工具类书籍。在组织领导上,多是政府主导,众手成书,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这些是它们的共性。区别是:

1.性质不同。志书和年鉴是资料性著述。其中志书是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与中华文明共生长,记述内容时间跨度较长;年鉴是泊来品,19世纪下半叶才引入中国,只记载一年的情况。前者资料稳定性较强,后者则是资料的及时性和新鲜度,大大超过前者。百科全书和辞书是知识性著述。任务是记述、说明或传播某一范畴的知识,强调的是内容的丰富性、可靠性,对问题解释的准确性、权威性,编纂上的精粹性、规范性和查阅的便捷性。现代百科全书也是泊来品,我国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编纂,被称“知识宝库”“工具书之王”。《北京百科全书》就是以“浓缩古城精华,展示首都风貌”“建造全、精、新的北京知识宝库”为宗旨的。辞书是引导人们进入知识大厦的工具书,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两者的区别:一是知识的容量差距很大。百科全书规模没有限制,常以能获取特定范畴的知识为限;辞书规模则在确立特定知识范畴后,以方便人们移动查阅为限。二是对回答问题深度的要求不同。辞书一般只回答“是什么”,不必回答“为什么”;百科全书则不仅有结论,还常常有得出结论原因和结论的客观评价。三是条目撰写方式不同。百科全书条目有大小之分,有百字、千字的,也有万字以上的;语文辞书,一般百字左右,百科类辞书一般是百到千字。

2.功能不同。志书是为留存历史资料,传承文化精华,“存史、资治、教化”;年鉴实际上是“年度志书”;百科全书是向社会提供各类比较系统的基础性知识,以便于知识扩散,应用和人们的自学;辞书,语文辞书是为人们学习语言提供辅导,百科类辞书,相当于压缩精选的百科全书,提供的是面向更广读者,更便于传播的简明知识。

3.编纂原则不同。关于内容方面,志书强调“存真求实”“述而不论”“生不立传”等;百科全书、辞书、年鉴也不否定存真求实,但年鉴更偏重于求真、求新;百科全书偏重于求真、求全、求深、求精;辞书则更重视简约性、基础性、稳定性和精准性。关于议论,志书对事实不作直接评论;年鉴同此原则;百科全书则允许适当论证;辞书也允许必要的论述。关于人物,志书有“立传人物”“列表人物”“名录人物”,还有“以事带人”,但“生不立传”;百科全书则对在世和去世人物同等对待;辞书中字典词典类一般不收入人物专条,百科类辞书收录人物则与百科全书相近,只是繁简精细不同。

4.编纂方法不同。主要体现在体式、体例和总体设计上。志书的体式曾有繁辑体、编年体、记事本末体、分期体、类同体、章节体等;年鉴、百科全书、辞书主要使用条目体。志书的基本体裁是述、记、志、图、表、录,另有序、跋、凡例、索引、编后记等;年鉴、百科全书、辞书的体例则是以条目的分类或不分类的大排列,是以条头、文字或拼音字母排列顺序。总体设计上,志书叫篇目结构,关键是志的框架结构设计,“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年鉴也是以事物属性分类分层次,栏目相对稳定,保持年度连续性,全书不设概述;百科全书,首先确定的是总的规模,选条的知识分类体系和门类比例;辞书首先定词典类型,选词立目原则,然后按一定方式编排词目。总之,它们不同性质、内容、编纂原则和方法,来源于不同的需求。它们都有各自的读者对象,可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

问:据我所知,您结合工作实践,撰写出版了多部专著。在地方志领域已集结三部文集,《主编的印迹》《主编的脚步》《主编的功课》,即段柄仁方志文丛(一)、(二)、(三)。请谈谈您担任主编的感受,或者说怎么才能做一个称职的主编。

答:感受都在这三部书中。其中有两篇是专谈主编的,一篇是《地方志主编的职位、职责、修养》,另一篇是《做一个称职的主编》。概括地说,地方志主编对地方志编纂“命运攸关”,能否按要求完成任务,其质量高低、速度快慢,往往取决于主编的水平、精神状态和工作的投入程度。其职责主要是:主持制定总体编纂方案、主持设计篇目结构、指导编纂工作和解决编纂中的难题、全书的审改定稿。要承担这些职责,应具备一定的修养。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敢于秉笔直书,为真理而献身,并甘坐“冷板凳”。地方志编纂有两个特点:一是作为基础文化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常常和党政领导班子换届不同步,很难给某一届领导人提供明显的政绩。因此这项工作也极容易被眼光短浅、只追求短期显形政绩的领导人忽视,常常被边缘化。二是众手成志。参与者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在业务上有一个主心骨,一个有权威的协调、裁定、统筹的总揽。众手成志后面还有四个字“笔削一人”。因此,主编必须周密思考,周全协调,周到工作,全身心投入。切不可“挂帅不出征”或“出征不出力”。二是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地方志编修需要有较厚重基础性知识并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特别要重视学习基础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知识。人们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是和知识的广博成正比的,知识渊博,认识和处理问题就会触类旁通。作地方志主编,还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本地区或行业的历史和现状,密切关注这个范围内以及影响这个范围发展的多种重要动态和重大事件。主编只有对所定的范畴和对象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有驾驭编纂的能力,这叫“钻入志书,跳出志书”。三是作为主编还需具有比较丰富的地方志编纂知识,熟练掌握地方志工作原则和编写原则。比如地方志是什么?和其它文种有什么区别?这需要搞清地方志的特点,即记述内容的资料性、记述空间的地域性、记述时间的时代性、记述结构的系统性,基本体裁、基本体式、基本文件,文风语言应用,以及地方志的类型、方志史、方志应用、方志管理等等。四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志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修志者来自各行各业,主编不仅应有广博知识,还需有组织协调,汇众人之力、采百家之长的能力以及亲和力、执行力等。五是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五条既是选取定主编的条件,也是担任主编后应进一步充实提高的方向。当然具备了这些条件,还不等于就能胜任工作,称职的主编还应十分注意工作方法。比如修志工作涉及范围很广,问题多种多样,主编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全局、关键、疑难问题上。全局问题主要是人才的选定,即选好助手,这是能否完成任务的前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是编好志书的基础;编目结构的制定,这是志书编纂的框架。关键问题,主要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重大事件和关键性人物。它们是志书的核心内容,是志书最应记述,读者也最为关注的地方,应尽可能避免遗漏和差错。疑难问题主要是政治敏感性强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涉及人物的问题。

问:您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是如何处理工作、学习、写作关系的?

答: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曾提问过,简单回答:写作是我生活的主旋律。在机关工作的绝大多数时间、精力多用在了文秘工作上,业余时间大体是读书和写喜欢也有条件写的文章,特别是杂文。回过头来看,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较好地处理本职工作和学习、写作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曾苦恼过,也走过弯路,最后找到了一条大体可行的通道。具体讲,一是写作应围绕本职工作进行,干什么,写什么。我从小喜欢写作,大学读文学,曾想从事文艺理论和批评工作。但毕业后分配到政策研究部门,从事工业企业管理的调查研究。对此既无思想准备,也不是爱好,但我们这一代人,是绝对服从国家需要的一代。便硬着头皮适应新情况,主动积极地把主要精力花在自己不熟悉的工作上。原想可用业余时间研究文学,但写了几篇文学评论后发现,没有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业余时间的使用如果与本职工作脱节,只能“两头俱失”,因此忍痛放下了文学评论,只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写点杂文。度过“文革”的冲击后,主要从事文秘工作。从参与到主持北京市大型会议文件、政府和市委的工作报告等的撰写中有所感悟,与同事合作,写了《机关应用文写作概论》和《机关应用文写作方法》两部专著。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8年和市委秘书长5年,写了《轴心——论秘书长》。编完《北京百科全书》后,编著了《百科全书的总体设计》。1990年到2010年,每年给年鉴工作人员讲一次年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也是尽市综合年鉴主编职责,后10年集结出版《新世纪北京10年》。此外有机会有感触就写杂文,共出版5集,多与主业紧密结合,可以说是主业的副产品。二是围绕主业,读书学习,也就是干什么,学什么。主要是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偏重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特别要关注国内外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我国重大的方针政策的调整。要抓住这些变革,阅读有关著作和文件,使自己的视野尽可能宽广,思索有一定深度,思维保持活跃状态。这样不仅对主业有促进,也从中产生一些领悟,为写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和丰富材料。三是在工作和学习中,注意积累资料。一些自己感到新鲜的有利用价值的资料,分门别类地保存下来,在读书或工作中产生的灵感,随手记录下来,长期坚持,形成习惯。一旦要写作,可随时查阅,使用。这叫“平时多费心,用时少费力”“积土成山,草木自然生也,集水成渊,鱼蛟尽可游也”。

问:当前各方面对地方志事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发展的客观环境是新中国建立后最好的,方志界也信心十足地向前迈进。您认为当前方志事业的短板是什么?如何尽快赶上来?

答:这也是大家多次讨论,但仍然还在七嘴八舌阶段。我觉得方志事业要向前推进,除领导体制如何适应新形势外,还有四个问题应给以充分重视。一是建立独立学科。地方志编纂和研究至今未被学界作为学科认可,原因主要是我们对地方志的体系研究不足,特别是方志理论和方志史的研究,距离成为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还有差距。现在从实践到理论都已具备了建成学科的条件,差的是方志界公认的、有权威的、系统的研究成果。应努力修建这“最后一公里”。二是培养人才。目前修志人才普遍缺乏,老一辈已逐步退出舞台,新一代还未成长起来。队伍不稳定,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较为普遍。更重要的是缺乏适应新形势的培养机制,没有形成层次递进的格局和后备力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需有计划地培育。三是志书应用。修志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志书的编纂,已按规定有计划地进行,一大批成书,作为文化产品陆续出版,但出版后如何使用?如何寻求和拓展市场?却是较长时期未能完全解决的难题。多数志书是方志界内部使用,不仅很难成批走出国门,就是在国内的书店里也难以见到。应强化志书产品的市场开拓,有为才有位,只有使志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地方志事业才能被重视,真正立足于社会。四是利用信息技术。现在我们已进入网络时代,各项事业都在因互联网的应用发生深刻变化,经受着严峻挑战。地方志事业也不应例外,特别是在编纂、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地方志事业+互联网,是我们应认真研究、着力解决的问题。抓住有利时机,推动地方志和互联网的结合,一定会大大推动地方志事业进入新境界,迈上新台阶。

谢谢接受我刊的采访。

(本刊记者:高生记杨欣)

高生记(1962—),男,山西尧都区人,编审,记者,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年鉴期刊处处长,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史、年鉴编纂。杨欣(1982—),女,山西太原人,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年鉴期刊处《史志学刊》编辑部主任、编辑。

猜你喜欢

百科全书辞书志书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百科全书
特殊的“百科全书”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百科全书
“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