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016-12-07齐俊霞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摘要:文章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与公益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及我国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基于高新科技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思路,探究了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8-0124-03
近年来,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掀起了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与思维模式。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将现代科技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是信息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具有辐射范围广、服务迅捷等优势。加快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不仅能够满足信息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1公共文化服务与公益文化服务体系
1.1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与公共服务具有类似的属性[1]。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当前推崇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应该从“马列价值观”的角度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一些学者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由公共部门主导的,能够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旨在提升全民文化生活质量与文化素养,并且能够维持社会发展所需文化环境的服务产品与行为的统称。文化部于2013年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依托公共财政支持,以保障公众文化活动、文化鉴赏等基本文化权利,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产品与制度的总称。开展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僅能够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也是保障公民享有文化权利的基本途径。
1.2公益文化服务体系的缘起
2006年,我国将公益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益文化服务网络。此后,地方省市相继将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列入政府文化发展规划中,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即具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机构,是文化产品以及体制形成的有机整体。除了公益文化服务体系之外,也有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内容,体现了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能的重新审视与定位。一些学者认为公益文化服务体系隶属于公共服务系统,可以理解为“公益性文化事业”[2]。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为公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了有效保障。
1.3公益文化服务体系的参与主体
公益文化服务体系中不仅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也包括公益性文化机构。参与主体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图书馆、文化事业单位与企业等,不同参与主体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关系相对复杂。结合2013年我国文化部下发的相关文件,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可以看作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主体,鼓励全民参与的公益文化事业。要想对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准确定位,首先应该明确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建设方案提供参考依据(见图1)。
2我国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将公益文化服务与数字化技术有机结合,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依托,由各类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参与,以数字化、泛在化服务为载体的文化服务形式。我国各类文化建设项目的广泛开展以及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必备条件。
2.1为我国文化建设项目提供坚实支撑
根据2011年文化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我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制订了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建设方案,并且大力兴建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公共文化建设资源共享。在依托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基础上,部分省市引入广电模式传播文化信息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电视网络,并且通过机顶盒频道解决了“文化共享进村难”问题,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精神大餐。而全国范围内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全面推进,提升了文化信息资源传播的时效性,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国家文化建设项目的广泛开展,起到规范文化资源传播秩序的作用,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园,也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2.2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技术与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大部分省市为建成覆盖广泛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相继推出总分馆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文献资源服务点,为公众获取文献资源提供了便利。同时,随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凸显了其在公益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价值,也为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载体。例如:辽宁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20余家,设有电子阅读终端2,200多台,省级图书馆网站的年访问量超过400万次,在全省14个地级市设有文献资源流通服务站,并且依托信息技术构建了文献资源检索平台,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数字文献资源。
2.3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提供资源保障
为满足信息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出台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尽快完善公益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大部分省级图书馆实现了与国家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部分省市构建了文献资源交流服务中心,形成独具规模的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网络[3]。例如:辽宁省于2010年构建了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资源合作网,利用全省公共图书馆已有的文献资源构建共享服务平台,依托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基础条件,全方位整合全省公共文化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文化资源服务网络,为公众获取文献资源提供了便捷途径。
3基于高科技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思路
3.1依托新媒体构建数字文化资源传播平台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数字广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以智能手机、计算机为终端的新媒体得到广泛应用,也成为公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新媒体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传播,具有个性化、交互性等特征,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的便捷性[4]。当前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通过新媒体构建数字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可以让公众借助移动终端随时获取文化信息资源,并且可以享受在线一对一服务,更容易被公众接受与认可。同时,借助新媒体构建网络交互平台,方便公益文化服务机构与大众互动,也可以整合优质文化信息资源,保障海量资源的有序存储与高效利用。例如:天津市构建了触摸式电子报刊阅读系统,用于替代传统的街边报亭,满足了市民的读报需求,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率。
齐俊霞: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3.2利用云计算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种类不断丰富[5]。公众面对海量文化信息,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的资源。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共享云,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实时传播与共享。云计算的应用为公益文化服务机构提供了技术支撑,它能够将庞大的计算程序进行细致拆分,然后交由多个子系统进行分类计算、检索与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推送给用户,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让公共文化资源的在线定制、即时交互与即时推送成为可能。
3.3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数字文化服务整合
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与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建设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并将实体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中的文化资源,以三维仿真模拟的形式上传至网络。这样公众借助互联网就可以进入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等,并且通过在线交互了解所需信息,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与实体场馆相同的服务体验。公益文化服务机构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分布式文化资源的无缝对接,打破时空限制,让公益文化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公共信息服务中心。此外,公共图书馆等服务机构可以引入电脑终端、广播电视等技术,打造家庭图书馆,以满足公众对文化资源的需求。
4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構建策略加快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创新公共文化发展机制,增强国家公共文化发展活力。在明确基础条件的同时可引入新技术开展机构协同工作,完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组织模式,提升公益数字文化服务质量。
4.1强化社会多机构协同机制
文化部在制定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指导文件中,明确提出“构建分布广泛的分级数字文化资源库,形成传播迅捷、技术先进、覆盖广泛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提供保障”。要建成大规模、集约式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就必须要求各级文化事业单位、系统或组织,实现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实现不同机构与系统的公共文化资源异构整合。在加强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协同合作方面,图书馆、博物馆及展览馆作为主要文化资源管理部门,在运行、维护、管理、资金来源及服务内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均将存储、传播文化资源作为主要服务内容,均将数字化和智能化服务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应鼓励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以网络交互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并通过数据整合、数据关联等方式实现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公益文化组织也应加强协同合作,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到公益文化服务中,并得到科研院所、高校与数据商的技术支持,形成外部控制与资源互补的良好环境。
4.2完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组织模式
公益文化服务机构、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实现了不同机构之间的文化资源整合,为制订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创造了条件[6]。在不同机构异构整合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则为服务主体,资金支持、法律保障、软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先进数字化技术是推动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机制,这就形成了关系复杂的组织模式。
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在保障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不同机构与文化资源的异构整合,目的在于促进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公益数字文化建设步伐。在政府引导下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组织模式,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在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中的积极性,改善城乡文化空间、虚拟与现实服务,基层与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关系,保障服务的有效性。
4.3优化数字文化服务评估机制
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制定合理的评估机制,通过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指导文化服务工作,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各项资金的合理投入,并以科学的数据反映绩效考核情况。依据公共文化服务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要求,结合经济、文化等因素构建绩效评估机制,将公益文化服务机构作为评估主体,并对文化资源分配、文化事务处理及文化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制定法规的方式保障公益数字文化服务的规范性,鼓励公众参与到监管工作中。在分析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制作科学的绩效评估模型,采用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对公益数字文化产业与产品进行综合评估,保障公益数字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提升公益数字文化服务水平。
5结语
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由各级文化服务机构共同参与,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全方位整合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文化服务形式。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覆盖范围广,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多个方面,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途径。各级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应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加强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协同合作,做到统筹兼顾、协同规划,保障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共同为大众提供优质数字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唐明,郑建明.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6):32-34.
[2]叶成伟,孙勤明.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问题、对策[J].观察与思考,2012(11):63.
[3]王英华.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4):132.
[4]张大尧.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J].图书馆建设,2012(4):62-65.
[5]刘欣,陆启成,田秀红.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秦皇岛市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2(17):195.
[6]杨思洛,王自洋.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研究:以长沙地区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