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见“陆梁”补释新证
——兼说“梁山”

2016-12-07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梁山中华书局北京

严 明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京 100871)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见“陆梁”补释新证
——兼说“梁山”

严 明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京 100871)

本文在辛德勇先生《“陆梁”名义新释——附说〈禹贡〉梁州与“治梁及岐”之梁》一文对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见“陆梁”及相关问题所做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文字学的角度入手,利用出土文献材料,对“梁”字的字形结构和含义作了考释。又从文字训诂、历史文化以及地貌特征等角度对“鱼梁”、“梁山”等词作出综合分析,揭示了《说文》对“梁”字的解释在训诂上的错误。由此出发,结合历史地理研究,讨论了用作“地名”的“梁”的涵义,即“陆梁”就是指对其两侧的地区起到隔断作用的一块高地或一条山脉。

《史记·秦始皇本纪》;陆梁;梁;鱼梁;梁山

“陆梁”一语,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1]253司马贞《索隐》:“谓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1]253张守节《正义》:“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1]253显然多有牵强,不足徵信。辛德勇先生在《“陆梁”名义新释——附说《禹贡》梁州与“治梁及岐”之梁》一文(以下简称为“辛文”)梳理了历代的解释,佐以出土文字材料,结合历史地理学方法,得出如下结论:“从中原角度观察,对比秦岭山脉之于四川盆地与南岭山脉之于珠江流域等岭南地区,可以看到明显的共同特征,即二者同样犹如一道陆梁,因此,《禹贡》梁州完全有可能也是因其北界状若陆梁而得名。正像捕鱼的‘泽梁’原本仅单称为‘梁’一样,徒称“梁”字,同样也可以寄寓‘陆梁’的语义。”[2]203正如辛文所言,固然可以“增辟一条蹊径,与旧有诸说并行,终归有助于我们早日登上高处,拨云见日。”[2]210但也的确不无“臆度”[2]210的色彩。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看,辛文对于“陆梁”的语义如何“寄寓”,解释得并不十分明确。所以,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对“陆梁”一词作进一步的讨论,作为对这一问题的补证。

一、陆梁、梁和鱼(渔)梁

“陆梁”,又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陆梁,诏以为列侯,自置吏,受命长沙王。”[1]948司马贞《索隐》正作“陆量”云:“陆量,如淳据《始皇纪》所谓‘陆量地’。案今在江南也。”[1]948所谓“江南”,当然很不确切。而《史记·南越列传》:“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三岁。”[1]2968司马贞《索隐》也提及“陆梁”:“案:本纪始皇三十三年略陆梁地,以为南海、桂林、象郡。《地理志》云:‘武帝更名曰南。’”[1]2969而《汉书·地理志下》所谓:“曰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更名。”[3]2630此说亦不确,当从《汉书·昭帝纪》:“(元凤五年)秋,罢象郡,分属郁林、牂柯。”[3]231

水上之“梁”,就是“鱼梁”。正如辛文所说,“在川泽之中设梁捉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捕捞方法。”[2]197常见于早期文献,如辛文所引《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19]36毛传:“梁,鱼梁。笱,所以捕鱼也。”[19]36郑笺:“笱,古口反。捕鱼器。”[19]36再如《小雅·白华》:“有鶖在梁,有鹤在林。”[19]497郑笺:“今鶖言梁,鹤言林,是举鶖在梁得鱼,对鹤在林无鱼,故知皆以鱼为美食为喻也。”[19]497可见此条所见的“梁”就是用来捕鱼的“鱼梁”。又如《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19]1333郑注:“梁,绝水取鱼者。”[19]1333《荀子·王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20]160杨倞注:“石绝水为梁,所以取鱼也。”[20]160综合以上各条可知,《周礼·天官·人》:“人,掌以时为梁。”[19]663也正如郑众所说:“梁,水堰也,堰水为关空,以笱承其空。”[19]664而人就是渔人,则如孔疏所说:“一岁三时取鱼,皆为梁。”[19]664即利用鱼梁捕鱼,才能“春献王鮪。辨鱼物,为鱻薧,以供王膳羞。”[19]664对于鱼梁的功能和用法,《辞源》的解释则更加简明扼要:“一种捕鱼设置,用土石横截水流,留缺口,以笱承之,鱼随水流入笱中,不得复出。”[20]当然,如上所说,早期的鱼梁,可能更多的是断横木为之。《说文》“古文”“梁”的字形作“”,其右边二木中间的一笔,正是断木而留一缺口的写照。不难发现,“鱼梁”作为一种捕鱼的设施,其关键恰恰在于“用土石(或横木)横截水流”时,必须留一缺口,才能“以笱承之,鱼随水流入笱中”,从而达到“绝水取鱼”的目的。鱼笱和鱼梁是配套设施。辛文认为:“可见修筑鱼梁,在春秋时期已经相当普遍。”[2]197是否早至春秋,尚需进一步论证,但迟在战国时期,鱼梁已经出现。如《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21]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石绝水曰梁。”[22]成玄英疏“曰”作“为”,又云“亦言是濠水之桥梁”[23]。则非是,且犯了杂糅的毛病。徐坚《初学记·州郡部》引晋代郭缘生《述征记》:“濠汜,水公也,其水注泗。有旧鱼梁,庄子游于濠梁,则此地也。”[24]则是正确的。显然,以上几条所见的“梁”为同一类设施,就是鱼梁,也作“渔梁”,在唐宋以降的历代诗文中都有所见。例如,唐代陆龟蒙《和袭美钓侣二章》):“雨后沙虚古岸崩,鱼梁移入乱云层。”[25]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26]北宋王安石《歌元丰五首·其二》:“露积山禾百种收,渔梁亦自富蝦鳅。”[27]清朝查慎行《渡芦沟桥》:“草草渔梁枕水边,石湖诗里想当年。”[28]在古代,作为一种渔业水利设施,河流中的鱼梁往往是由官方修筑的,并且设有专人监管,称为“鱼梁吏”。东晋陶侃就曾担任过这一职务,《晋书·列女传》:“(陶)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29]

直到现代,仍可见到使用鱼梁捕鱼的方法。沈从文的《常德》中就曾描写过他在湖南桃源县所见的鱼梁:“或上去一点到桃源女子师范河边,看看河中心那个大鱼梁。水发时,这鱼梁堪称一种奇观,因为是斜斜地横在河中心,照水流趋势,即有大量鱼群,蹦跳到竹架上,有人用长钩钩取入小船,毫不费事!”[30]85只是这种鱼梁,应该是用竹子搭架而成的,所以使用原理也有所不同。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梁山”新证

“梁”,又可以用于地名,多见者如“梁山”。《春秋》成公五年:“夏,梁山崩。”[19]1090《公羊传》:“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19]2292“梁山崩,雍河三日不氵不。”[19]2292对于“氵不”字,需要补充论证。陆德明《释文》注:“音流。”[22]317其实,“氵不”就是“流”的异体或讹变。在《集韵》中,“流”、“氵不”二字作为异体同条:“流,《说文》:‘水行也。’或作流、氵不。”[31]按,此条或有倒文,当作“‘流’或作‘氵不’”。而这一点,也有异文材料为证。上引《公羊传》一条,亦见于《谷梁传》:“梁山崩,雍遏河三日不流。”[19]2419

这里所谓“梁山”,亦即辛文提到的《尚书·禹贡》所见:“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19]146的“梁”。吕祖谦说:“岐、梁皆是龙门左右之地也。”[37]而“龙门”,也就是黄河晋陕峡谷中段的壶口瀑布,古人或以为:“禹未治水前,岐梁壶口地本相属,因禹辟之,而后二山为河所绝。”[37]具体而言,壶口瀑布的地貌,正如辛文所说:“俯视这一段河道,黄河壶口处的整个横断面,又与鱼梁的形态非常相像。”[2]208壶口两岸的山,中间有黄河穿过,正类似于留有缺口的鱼梁,所以称为“梁”。山名“梁山”,地名“梁州”,也就是西周时期的梁国故地。所以,壶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也正是西周时期河上梁国国名所自出。按照《路史·国名纪乙》的记载,是“少昊后嬴姓国”,“梁,伯爵,本少梁夏阳,今同(州)之韩城有少梁故城。好城而亡,有梁山。”[38]也就是秦仲少子康所封的梁国。《通志·氏族略》:“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夏阳,今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39]

除了晋陕之间,在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叫做“梁山”的山地,也多得名于类似的地貌。例如位于今北京石景山区的四平山—黑头山—石景山,就是《水经注·鲍丘水》所谓梁山:“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也。高梁水注之,水首受灅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径梁山南,又东北径刘靖碑北。”[40]然而,关于北京石景山区的“梁山”,究竟是指哪座山,学者们也一直有所争议。侯仁之先生认为:“梁山即今石景山,曹魏时曾由此引水入高梁河,故称‘高梁水出焉’。”[41]5而吴文涛女士则说:“1991年出版的《石景山区地名志》说,车厢渠以北的‘梁山’只能是今天的‘四平山’而不是‘石景山’。这一论断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学者的观点。”[42]89根据上文对“梁山”地貌特点所做的分析和阐释可知,这两种对立的论断都是不够准确的。其实吴女士也曾对四平山—黑头山—石景山一带的地形地貌做过较为精确的描述:“位于石景山西北约1.4公里的‘四平山’及其东南相邻的黑头山,同样处在永定河东岸,与石景山之间具有‘两山夹一谷’的天然地形缺口,既为开渠引水提供了低洼易行的沟谷通道与双峰共扼的坚实倚靠,由此修建水门也能大大减少工程量,理应成为刘靖主持兴修水利时的首选。”[42]89显然,这也正是“梁山”得名的由来。吴女士所说“天然地形缺口”,也同样类似于留有缺口——亦即“关空”之地的“鱼梁”结构,故称为“梁山”。《水经注·鲍丘水》记载:“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灅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40]今日,站在黑头山或石景山山顶,向西北方向回望远眺,正是永定河—桑干河的上游,可见郦道元所言不虚。

“石景山”,元明两代称为“石经山”。元《一统志》:“在宛平县西南二十五里石经山洞内,石上刻经文者二十余处。”[43]而“石经山”这一名称,就是包括了四平山和黑头山在内的。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李东阳所撰《敕封崇安侯谭公神道碑铭》:“我太宗文皇帝有心膂爪牙之臣曰谭公,讳渊,其先滁州人也。[44]251……子忠及孙新宁伯璟,别葬石经山。”[44]252出土于四平山、现藏于北京田义墓的谭祐墓志记载:“石经之麓,唯旧有阡。若马之鬣,新封岿然。”[45]其妻柳氏之墓位于黑头山,墓志铭记载:“葬以卒之年八月壬寅,墓在宛平县石经山祖茔之侧。”[46]综合以上几条,可见当时人所谓“石经山”(即“石景山”)是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即包括四平山和黑头山在内。那么,同样的道理,历史上位于北京石景山区、侯仁之先生所说“即今石景山”的“梁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平山—黑头山—石景山的总称。而这一名称,也正是得自今天的黑头山与石景山之间的“关空”地貌。这可以为《春秋》所见“梁山”为黄河两岸之山合称提供一条旁证。

三、“陆梁”释义——兼释“蒙茸”

以上对同样用作地名的“梁山”的探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陆梁”的涵义,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陆梁”的“陆”,当如《尔雅·释地》所云:“高平曰陆。”[19]2616所以辛文说“犹如一道陆梁”[2]203,意思大体是对的,但又不免有同语反复之弊。对此所作的进一步解释,却又偏离了这条意见:“南岭山脉中间尚分布着一些诸如湘、漓谷地这样的山间通道,犹如鱼梁上面的‘关空’之地,源出于南岭的赣江、湘江等河流则犹如鱼梁‘关空’之处泻下的水流。而‘陆梁地’就是指南岭及其以南的岭南地区……可证用‘陆梁’来形容南岭,非常合乎情理。”[2]200南岭山脉中间当然有如辛先生所说的山间通道,但以此“证用‘陆梁’来形容南岭”,却并非那么“合乎情理”。首先,但凡山脉,几乎都有“犹如鱼梁上面的‘关空’之地”,且为数众多,并无特色,不具有标志性。更重要的是,这些通道即使多见类似“关空”之地,也不过是整个山地中的个别存在的小型地貌,并不能反映整个南岭山地的总体地貌特征,以此为由而称南岭为“陆梁”,显然并不那么合理和贴切。

相较之下,黄永年先生在给顾颉刚先生的信函中对此问题所做的解释就显得更为合理:“盖南越之地,北有五岭,乃秦进军南越所必经,越人且凭此山险以抗秦,窃谓‘陆梁’之名殆由五岭而来,所谓‘陆梁地’即‘大陆上的山岭地区’之谓。”[47]但从训诂角度来看,黄说对“陆梁”一词的训释,仍然显得不够精确。“陆梁地”是“山岭地区”,当然没有问题,但“梁”用以指“山梁”,则是后起的用法。在秦代,“陆梁”之“梁”,取的仍是“断木”义的比喻性用法。正如 “鱼梁”或“水梁”是以缺口将横木隔断为之,“陆梁”就是指对其两侧的地区起隔断作用的一块高地。在“隔断”这一关键点上,二者有类似之处,故以“陆梁”称之,是比喻性的用法。而其他解释,如对于扬雄《甘泉赋》“蚩尤之伦,带干将而秉玉戚兮,飞蒙茸而走陆梁”[48]所见,《文选》李善注引晋灼曰:“飞者蒙茸而乱,走者陆梁而跳也。”[48]吕延济注:“蒙茸、陆梁,乱走貌。”[48]亦皆非是,主要是“走”字无据。从语法上讲,“蒙茸”与“陆梁”对举,显然都是就环境条件而言。“蒙茸”本是草木丛生之义,较早的例子见于《史记·晋世家》,但却是比喻的用法:“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1]1647裴骃《集解》引服虔曰:“蒙茸以言乱貌。”[1]1647即以杂草丛生比喻狐裘上的毛。而其本义“草木丛生”也在历代诗文中都有用例。如唐代罗邺《芳草》:“废苑墙南残雨中,似袍颜色正蒙茸。”[49]北宋苏轼《后赤壁赋》:“履巉岩,披蒙茸。”[50]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吴保安弃家赎友》:“只见万山叠翠,草木蒙茸,正不知那一条是去路。”[51]清代魏际瑞《诸葛公墓》:“定军山下柏蒙茸,旷古精诚在此中。”[52]清代龚自珍《江城子》:“假山修竹隐蒙茸。”[53]民国邹鲁《丁未镇南关之役》:“我军披蒙茸,拔钩藤,以绳缒于断涧危崖间,直进第三炮台。”[54]等等,都是这种用法。“蒙茸”是说草木繁盛,“陆梁”则指高山阻隔,可谓文从字顺。而上面列举的苏轼《后赤壁赋》中的“履巉岩,披蒙茸”的用法也正与此类似,毋庸强作它解。而这高山阻隔,指的正是南岭,又称五岭。它横亘在中国南部,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不但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也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见“陆梁地”,原本是指南岭或五岭地区,之后词义发生转移和扩大,甚至进而包括岭南地区了。所以,“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1]253就是说秦始皇夺取了称为“陆梁地”的岭南地区,设置了三个郡。但是,通过以上的论证,可以看出,“陆梁地”中“梁”字的这一用法,仍然是从 “断木为梁”之义类比、引申而来。

以上通过文字考释、文献引证并结合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梁”、“梁山”及“陆梁”的涵义作了补释和新证。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充分利用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包括文字训诂材料,并注意结合田野调查,对于研究工作应该是不无裨益的。或许这样,倒可以如辛先生所期许的那样,“增辟一条蹊径”,“有助于我们早日登上高处,拨云见日”。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辛德勇.“陆梁”名义新释——附说《禹贡》梁州与“治梁及岐”之梁[J].历史地理:第26辑.2012(5):191-210.

[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周世荣.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有关问题研究[J].考古,1978(3):55-63.

[5] 长沙西汉“陆暴尉印”应为“陆梁尉印”[J].考古,1979(4):67-71.

[6]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7]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 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EB/OL].[2006-02-01]. 简帛网.

[9] 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81.

[10]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罗福颐.古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5]张晗,陶正刚,张守中.侯马盟书字表[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16]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7]李零,刘新光.汉简·古文四声韵[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9]十三经注疏[M].阮元校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1]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 北京:中华书局,1961:148.

[22]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83.

[23]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50.

[24]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0.

[25]彭定求.全唐诗:卷286.[M].石印本.上海:同文书局,1887: 27.

[26]徐鹏.孟浩然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45.

[27]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28.

[28]査慎行,周劭.敬业堂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5.

[29]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12.

[30]沈从文.沈从文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85.

[31]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61.

[3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图版[M]//马王堆汉墓帛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3上.

[33]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摹本孙膑兵法[M]//银雀山汉墓竹简.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43.

[34]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5:818.

[35]王梦鸥.汉简文字类编[M].台北:艺文出版社, 1974:1.

[36]顾万吉.隶辨[M].北京:中华书局, 1986:114-115.

[37]吕祖谦.增修书说:卷五[M]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五十一:第5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11上.

[38]罗泌. 路史:卷二十五,页十八[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十四·别史类:第383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75上.

[39]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59.

[40]郦道元.合校水经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5:266.

[41]侯仁之.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J].文物,1959(9):1-7.

[42]吴文涛.戾陵堰、车箱渠所在位置及相关地物考辨[J].北京社会科学,2013(4):88-95.

[43]孛兰肹,赵万里.元一统志: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6:55.

[44]李东阳.敕封崇安侯谭公神道碑铭[M]// 沈榜. 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251.

[45]费宏.明故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太傅兼太子太傅新宁伯谥庄僖谭公墓志铭.该墓碑现藏于北京田义墓博物馆.

[46]刘吉. 封新宁伯夫人柳氏墓志铭[M] // 沈榜. 宛署杂记.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252.

[47]黄永年.愚修录(一)·致顾颉刚函[M] //顾颉刚读书笔记: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11:13-14.

[48]扬雄.甘泉赋[M]// 萧统,李善,呂延济,等.六臣注文选.北京: 中华书局,1987:141上.

[49]罗邺.芳草[M]//唐人选唐诗(十种)·才调集:卷八.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8:624.

[50]苏轼.后赤壁赋[M]// 茅维,孔凡礼. 苏轼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8.

[51]冯梦龙,陈曦钟.吴保安弃家赎友[M]// 喻世明言.新注全本.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127.

[52]魏际瑞.诸葛公墓[M] //沈德潜,等.清诗别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84.

[53]龚自珍.庚子雅词·江城子[M]//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580.

[54]邹鲁.丁未镇南关之役[M]//中国近代史学会. 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17.

(责任编辑:高士荣)

The Supplement and New Evidence of “Luliang” Found inShiJi-Qinshihuang’sBiography:Also Talking about Mountain Liang

YANM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word “Luliang(陆梁)” inShiJi-Qinshihuang’sBiographydone by Xin Deyong,firstly,taking the use of the relevant documents unearthed, collates and interprets the character “liang(梁)”, then analyzes the word “Yuliang(鱼梁)” and “Liangshan(梁山)” from the points of exegesis,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pography, and also reveals the wrong of the interpretation inShuowenjiezi, and goes ahead,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 “liang(梁)” found in the names of places, so as to brings out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Luliang(陆梁)”. The meaning of “Luliang(陆梁)” is a plateau or a range of mountains, of which plays a role of cutting-off or blocking-up between the two areas on both sides.

ShiJi-Qinshihuang’sBiography;Luliang;liang;Yuliang (weir);Mountain Liang

2016-01-16

严明(1972-),男,陕西乾县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思想文化。

K204.2

A

1672-2817(2016)06-0090-06

猜你喜欢

梁山中华书局北京
“知心姐姐”孙二娘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上大梁山(外四首)
梁山车展:最容易忽视的五款亮点产品
北京,北京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