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规律
2016-12-06沈梅红
李 霞 沈 洁 沈梅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规律
李 霞 沈 洁 沈梅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目的 分析、总结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文献中的选穴、归经、施灸方式等规律。方法 利用2000~2013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归纳、分析、总结灸法防治本病临床研究文献中所选用的腧穴、经络、施灸方式等规律。结果 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资料共28篇,涉及18个穴位,应用频次由多到少的腧穴为神阙、关元、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百会、涌泉;频次较多的经络依次为任脉、膀胱经、督脉和脾经。施灸方式以隔物灸应用频次最多,其后为温和灸、温针灸、艾盒灸。结论 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所灸穴位以神阙、关元、足三里最为常见,经络主要集中在任脉、膀胱经和督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施灸方式繁杂多样,客观评估疗效标准不一,有待于向客观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方向发展。
灸法;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规律
灸法作为我国传统外治法之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防治。近年来国内学者运用灸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进行了诸多临床研究,但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选穴、施灸方法均较繁杂多变,客观评估疗效标准不一。本文对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所选穴位、归经、施灸方式进行归纳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检索策略 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医药卫生专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词:为“更年期”、“围绝经期”分别与“灸”、“麦粒灸”、“温针灸”、“温和灸”、“隔物灸”、“针灸”,“艾盒灸”、“艾炷灸”、“药线灸”等进行组合检索;检索方法:CNKI为主题检索,VIP为检索任意字段检索。检索时限:CNKI及VIP均为2000-2013年。
1.2 纳入标准 ①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文文献;②病例数≥20例的临床研究;③第1次文献。
1.3 排除标准 ①数据库间交叉重复的文献取一篇;②述评、个人经验总结、个案报道。
1.4 数据处理 ①将穴位别名进行统一化处理;②同一项研究发表多篇文献者,资料统计处理时按一项研究计算。对查阅到的64篇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整理及剔除后,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有28篇,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每个穴位选用频次及所属经络、采用的施灸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常用经络 按取穴所属经脉分布总穴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任脉、膀胱经、督脉、脾经、肾经、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共涉及9条经脉。见表1。
2.2 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常用腧穴 按主穴选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百会、气海、命门、涌泉、脾俞、肾俞、太冲。见表2。
表1 入选文献中所有腧穴的选用频次及归经
表2 主要穴位报道频次
2.3 围绝经期综合征常用施灸方式 围绝经期综合征施灸方式繁杂多样,有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温和灸、麦粒灸、药线灸、梅花形灸等,间接灸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药灸等。按选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隔物灸〔隔药灸(5次)>隔姜灸(4次)>隔盐灸(3次)>隔附子灸(2次)〕、温和灸(8欠)、温针灸(5次)、艾盒灸(2次)、麦粒灸(2次)、药线灸(2次)、梅花形灸(1次)。
3 讨 论
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多处于七七之年,由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尤其是肾、肝、脾失于濡养,引起机体阴阳失于平衡而致,故而治疗上应注重滋阴补肾健脾,佐以扶阳,调养冲任,充养天癸〔1〕。临床治疗本病以任脉和神阙最为常用。任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为阴脉之海,可调节全身阴经之经气。神阙穴,是外界与人体内部五脏六腑接触最密切的“通道”,阴阳气机运转的枢纽。《道藏》中强调了脐与心、肾的重要联系:“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以示显贵,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此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之神阙。”通过神阙穴施灸,可以充分发挥经络的联络作用,沟通外界与人体五脏六腑,从而调节五脏、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达到防治更年期的目的〔2〕。可见灸法防治本病选穴紧扣病因病机,注重对冲任气血调节作用。
由于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围绝经期综合征又常兼有其他脏腑功能变化:可见心烦易怒,胸胁胀满,眩晕,腰酸,面浮肢肿,小便频数,月经量多或少,经期延长甚至崩漏或停经等征候,涉及肾、肝、脾等诸脏。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并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肝肾同源,肾精不足,不能化血,可导致肝肾阴虚,肝失濡养出现肝火旺盛证候;脾为后天之本,赖肾阳以温煦,肾虚阳衰,火不暖土,可导致脾肾阳虚诸症;气血生化乏源,经脉空虚,而致冲任失调,出现月经量多或少,经期延长甚至崩漏或停经。因此,更年期综合征以天癸渐竭为本,又常并发肾、肝、脾等脏的功能失调。
艾灸具有温通效应,即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可以产生促进人体气血运行通畅的效应和作用〔3〕。《内经》指出“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陷下则灸之”,无论阴阳还是气血的亏虚,都可以并且也需要艾灸治疗,也意味着艾灸都可以通过扶阳补气、阳生阴长的作用,达到温补的效应〔4〕。灸法防治本病选用腧穴相对集中在神阙、关元、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百会、背俞穴、气海等具有温补作用的穴位上。这一方面与灸法的特色与优势有关,灸法的临床治疗优势在虚证、寒证上,不仅应用在病理状态下,同样可以应用于生理状态下,起到“治未病”的作用。另一方面,关元、足三里等腧穴具有多方面的补益作用。《医学理解》认为,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与胞宫、冲脉、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三阴经等关系密切〔5〕。灸治关元具有培肾固本,补益精血,调理冲任,调养机体元气,维持生命机能的作用,能激发经络之气,减缓更年期肾元虚损、冲任不固所造成的机体急骤的动荡、紊乱的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更年期疾病的症状。足三里穴则为胃经合穴,具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舒经活络、祛邪扶正的作用,也能够调节机体抵抗力,增强抗病能力,对更年期女性体质状态的改变发挥重要作用。
隔物灸是指在艾炷下垫一间隔物如药、姜、盐、附子、蒜等,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有着双重功效。同时,温针灸的应用愈受重视,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能使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适宜于更年期综合征中体质偏虚寒的患者。综上,隔物灸在灸法防治本病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其他灸法也多有报道,施灸方式繁杂多用,同一临床研究亦有两种施灸方式交替应用,这可能与本病证型及临床表现多样、艾灸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及医患双方希望进一步提高疗效有关。
目前临床上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所选穴位以三阴交、百会、肾俞、足三里、关元最为常见,常用经络则是在膀胱经、任脉和脾经上〔6〕。与针刺相比,灸法治疗本病有以下特点:①灸法选穴较单一,多用对全身各脏腑都有调节作用的一些强壮穴为主,如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而针刺选穴较繁复杂乱,主穴以补益肝肾为主,配穴注重调神宁心。②灸法治疗本病作用较持续和缓,效应累积,能充分调动机体自身潜能,产生多靶点和多环节调节作用。与针刺相比其刺激轻缓,尤其是灸法不侵入人体,作用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无副反应。③与针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解决和进一步完善。比如:不是所有文章都设立了基本特征一致的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几乎全部文献都没提到盲法;有些研究样本量明显不足;文章忽略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制定和描述,诊疗标准不规范;在疗效判定标准方面也缺乏统一的“金标准”;全部灸法文献都没有记录失访原因和解决办法等。
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涉及穴位和经络众多,施灸方式多样,灸材不定,客观评估疗效标准不一,具体操作技术及量效关系不明,表明临症中经验主意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中医虽然鼓励因人施治的“个体化”治疗,但灸法对本病的防治要想得到更加广泛推广应用甚至走向世界,必须要“标准化”发展,艾炷的大小、壮数、灸治时间、频率、疗程及病人的耐受度等灸量的界定标准要有统一的规范可循。明确量效关系,制定灸量客观标准,揭示灸、量、效关系与应用规律,建立灸、量、效关系与应用规律的技术平台,形成灸、量、效理论体系〔7〕,为灸法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使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更好地向客观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方向发展。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8-71.
2 齐 萍,杨振杰,韩兴军,等.治疗时间及灸量对灸脐疗法疗效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3(2):83-5.
3 王玲玲.艾灸的特点及温通效应〔J〕 .中国针灸,2011;31(10):865-8.
4 常小荣,刘 密,严 洁,等.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2;8(8):875-9.
5 王洪彬,李晓泓,莫 捷,等.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抑郁症临床选穴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36-8.
6 王洪彬,李晓泓,莫 捷,等.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选穴规律〔J〕.中医杂志,2012;53(8):693-5.
7 常小荣,严 洁,易受乡,等.关于灸法标准化研究的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2):172-6.
〔2014-10-17修回〕
(编辑 安冉冉/曹梦园)
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LZ13008);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XZR15)
沈梅红(1970-),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防治老年病及机制研究。
李 霞(1988-),女,硕士,主要从事针灸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
R246.3
A
1005-9202(2016)21-5411-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