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特征与启示

2016-12-06梅仪新

长江丛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协同大学教育

梅仪新

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特征与启示

梅仪新

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开展的合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其发展较好地反映了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特征。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特征主要有多方协作、互利共赢、运作规范、保障有力、形式多样等。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发展与特征对我国高校与中小学的教育合作有着有益的启示。

美国 教师教育 协同创新

自2011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校庆时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要求后,教育部随后制定并实施了“2011计划”,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大批协同创新中心。在教师教育领域,我国教师教育中各类协同创新改革与模式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探索中。然而,由于我国高校传统上过分注重学术、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理念兴起的时间较短等原因,其中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开展的合作协同创新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包括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维度比较单一,已有的合作关系缺乏深度等。实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U-S协同合作创新的经验。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做法及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借鉴。

一、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特征

(1)多方协作。PDS强调的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合作主体是理论见长的大学与实践见长的中小学。但是,PDS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了多方参与者。珍妮斯(Janice L. Nath)等人的研究表明,PDS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大学教师、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师、大学行政人员、职前教师、社区成员、学生家长等。

(2)互利共赢。PDS的合作模式之所以能够长期有效,很大程度是因为合作各方特别是大学与中小学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大学与中小学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各有所长,彼此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3)运作规范。PDS的构建有一系列比较成熟的标准指导与操作规范。比如在PDS评价标准方面,美国很早就开始了研制工作。全美师范教育认可委员会在2001年出版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标准》中,以五项指标与四个发展阶段为架构为PDS评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评估标准表。

(4)保障有力。依赖充分的制度与政策保障,PDS才得以快速且健康的发展。这些保障条件包括国家相关政策法律,如1997年的《美国挑战卓越教师法案》(Teacher Excellence in America Challenge Act)。也有财政资金方面的保障,如美国福特基金会也出台政策支持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当然还有各个州及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

(5)形式多样。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全国大约有18000个学区,权力分散带来了教育合作的多样性。因而美国PDS合作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启示

著名的教育学者艾伦·琼斯(Alan H. Jones)曾经追问:“在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恰当的平衡究竟在哪里呢?”可以看出困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今天的社会。在我国,随着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改革,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多。从西方看,教师教育中高校的理论与中小学的实践的分离也不是一个新问题。科赛尔斯(Jos Kessels)曾经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研究者们的思维受困于或者说习惯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只是在近几十年,美国强化了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合作,形成了成效明显的协同创新关系。

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特征无疑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包括这些协同关系必须是多方面的,是合作共赢的,而且要保障有力,运行规范,才可能使得合作关系良性发展。当然,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以特色鲜明的密西西比大学-PDS为例,其发展初期就由于学生增加、PDS网络扩大以及四个大学校园合作伙伴的加入,P-12学区和教育学院之间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开始偏离了霍姆斯小组最初定义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宗旨。当时,经过“蓝丝带小组”的仔细检查发现,密西西比大学教育学院与地方学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不符合NAPDS鉴定的关于“真正”PDS协同合作伙伴关系九大关键要素的要求,他们的协同合作只是一种表层次的“事务性关系”。也就是说,虽然认可一个共同目的,但他们彼此的合作只是为了达到他们个人和集体的目标,双方经常将重心放在了个体上,他们的合作不是互利的。虽然职前教师在该地区学校完成临床实践实习,但其与PDS的协作关系已不再明显。“蓝丝带再设计委员”为改变这种协作关系而提出重新设计的要求,大学也赞同与P-12学校的协同合作关系需要转型和改善。当时的情况尽管困难重重,但最终他们通过调整方案,通力合作,将PDS的合作关系纠正到了正轨。不同利益群体一起合作,出现矛盾及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关键是发现问题后要积极面对并努力解决。这一经验也是我们大学与中小学构建协同创新关系时需要注意的。

[1]黄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分会年会召开:聚焦协同创新[EB/OL].http://news.cqnu.edu.cn/info/1035/6017.htm,2016-6-16.

[2]Holmes Group.Tomorrow's Teachers [M].East Lansing, 1986.2.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课题培育项目“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4PY74)。

梅仪新(1980-),女,四川南充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协同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