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母与刘姥姥形象对比
2016-12-06朱嘉佩
朱嘉佩
论贾母与刘姥姥形象对比
朱嘉佩
名著《红楼梦》塑造人物角色之丰富多彩,堪称中国文学作品之最。该书不仅刻画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众多经典人物,同时展现贾母和刘姥姥两位老者的形象亦是生动传神。贾母和刘姥姥命运截然不同,生活条件更是天壤之别。二者在中国文学作品的众多女性形象之中有着独特璀璨的闪光点,本文将进行贾母和刘姥姥的分析对比,更好地解读二者形象。
贾母 刘姥姥
一、世侯之家与芥微之妇
贾母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嫁与贾代善为妻。她出生于诗礼簪缨之族,一生享尽富贵荣华。她是贾府地位最尊贵的人,掌握着整个贾府的最高权力。且从贾母“八旬大寿”来看,“右边下手方是贾母主位,邢夫人、王夫人带领尤氏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1]由此可见贾母是这个大家族的中心人物,是贾府最高权力的象征。贾母站在了封建社会食物链顶端,荣宁二府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看似平和的表面之下实则危机潜伏,矛盾重重。正是因为贾母的存在,使这种微妙的关系得以保持平衡。
“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刘姥姥就是从她的贫穷小家里走出,迈开了靠近贾府的步伐。生活的艰难使她不得不腆着老脸来贾府“打秋风”,可喜的是,刘姥姥不仅和贾府攀上了关系,还拿到了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从刘姥姥眼里看贾府,是一个完全陌生和光怪陆离的世界,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切都精贵到极致,吃穿住行样样是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刘姥姥很难想象在她为生计发愁之际,竟有这样的人家,生活富贵至此。《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写道:“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1]这是两位老者第一次见面,贾母在榻上歪着,有左右丫鬟细心体贴地伺候。刘姥姥站在贾母跟前边赔笑脸边作福,贾母问一句刘姥姥答一句。上层贵族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贫穷百姓的卑微低贱鲜明的对比了出来。刘姥姥的小心谨慎和刻意讨好映照出了以贾母为首的贾府,乃至整个贵族阶级的浮华奢靡。贾母遇见了刘姥姥这么一个“穷亲戚”,给她贵族的生活注进了一股新鲜血液,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实际享乐。而刘姥姥得到了物质上的回馈和心理上的满足,但是二者现实间的差距是当时社会阶层难以跨越的一道鸿沟。曹雪芹充分挖掘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黑暗腐朽,揭开了重重矛盾,引人深思。
二、雅俗文化的交流碰撞
《红楼梦》中以贾母为首的上层贵族日常生活多以吟诗作赋,赏花下棋,煮酒品茗,设宴听曲等高雅活动为主。“红楼梦从第38回至第41回,连续以‘华彩’的文字写了贾母参与史湘云的‘螃蟹宴’、两宴大观园、品茶栊翠庵····· ·贾母带着宝玉及众女眷,还有一个特殊的‘清客’刘姥姥,赏景、游船、盛宴、品茶,再加上刘姥姥的‘逗趣’,实在是既欢乐和谐,又品味高雅。而这一切,都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贾母特有的性格与素质”。[2]由此可以看出贾母品味的独特和情操的高雅。原著经常描写贾母带领一众人等设宴玩乐,如《红楼梦》第54回中写贾母听戏,让芳官唱《寻梦》,只用琴箫不用笙笛,让葵官唱《惠明下书》,演员不用抹脸等,贾母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大观园’中的雅事,分明是雅到了极点,雅得甚至不沾一丝尘渣。正可谓‘深颦浅怒,总不离花香鸟语之中;绰态柔情,自矜有天上人间之怒”。[3]大观园里的高雅活动融享乐和文学教化于一体,使人尽情徜徉在花鸟虫鱼、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高雅世界里。
反观刘姥姥,她代表的是一种大众的通俗文化。进入了大观园这个集“雅”于一身的世界里后,她给贵族的高雅文化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大观园的雅文化产生了碰撞摩擦。刘姥姥早已与乡村融为一体,她有一种朴实的智慧。她是社会底层地道的庄稼人,所以她的智慧和文化是一种充满世俗性的通俗文化。二进荣国府之际,刘姥姥可谓是大出了风头。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刘姥姥皆随行。她插着满头鲜花,接着又滑稽摔倒,一路行来窘态百出,逗得众人哈哈大笑。难得的是刘姥姥把握住了这些上层贵族的兴趣点,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写道:“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地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地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 ··”[1]刘姥姥用其充满世俗性的语言,以一种“俗态”在大观园这些“雅人”面前扮丑逗趣,给众人呈现出了底层社会群众特有的世俗风情,让雅俗文化得到了碰撞交流。再如红楼梦中写贾母等人引刘姥姥去妙玉处饮茶之事。饮茶品茗是上层社会豪奢之家盛行的风流雅趣之事,可刘姥姥是个俗人,她接过贾母的半盏剩茶之后便一饮而尽,丝毫品味不出其中的韵味和雅致。妙玉见此更是不喜,连刘姥姥饮过的茶杯都欲扔掉。刘姥姥说道:“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1]刘姥姥平时喝什么茶?农家小院的粗茶,只作解渴或提神之用,因此不讲究茶味等一层层复杂的工序。刘姥姥自然品不出妙玉这茶中的功夫,反而还是喜欢自己平日喝的粗茶。可贾母不一样,她见识不俗,享福惯了,所以她说她不吃六安茶,于是妙玉给她上了老君眉。显而易见,这又是一场雅俗文化之间的冲突较量。
贾母和刘姥姥都是聪明之人,虽然二者具备的文化涵养性质不同,但无优劣之分。《红楼梦》中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雅俗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文化的发展反映着社会的发展,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意义。雅俗文化没有高低之分,都是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不同群体的精神和涵养。
三、宠溺失度与训诫有方
贾母和刘姥姥都对子孙后代有着很深的情感,贾母疼爱宝玉至极,甚至可以说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但刘姥姥对孙子板儿的教育却和贾母大相径庭。《红楼梦》伊始便说道贾宝玉便如那老太君的命根子一般,后来通过宝玉犯错遭受贾政杖打之事,更加充分地表现出贾母对宝玉的疼爱和宠溺。贾母护孙骂儿,拿自己的性命来要挟并痛斥贾政,使得贾政再也不敢对宝玉太过严厉苛求。所以宝玉从此无人敢管,更加胡闹起来。贾母获悉没有耳提面命,反而帮着宝玉隐瞒贾政,最终导致了宝玉荒废学业。北静王初见宝玉时说:“只是一件,令郎如此资质,想老太夫人自然钟爱;然吾辈后生,甚不宜溺爱,溺爱则未免荒失了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未必不如是也”。[1]贾母对宝玉的爱是没有原则性的、糊涂的爱,助长了宝玉的反叛精神。最后不仅让宝玉于国于家无望,也间接造成了其遁入空门的悲惨命运。
而刘姥姥和板儿却给我们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祖孙关系。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带着板儿随行,此前刘姥姥对板儿已有所训诫。刘姥姥带板儿进贾府的目的,其一是为了让孩子能开开眼界,其二是想借着板儿的孩童心性打点秋风。但板儿年幼无知,缺乏历练,进了荣国府后胆怯怕生,甚至看到些吃的便有些忘形了。“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1]从刘姥姥一巴掌打了板儿这个细节我们能发现,刘姥姥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较为粗暴的农民教育方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板儿的忘形是孩童天性使然,但他能迅速转变回安分守己的样子,遵循贾府礼教规则,这跟刘姥姥的训诫有方是分不开的。
板儿和宝玉最后的结局说明了上层社会的教育体系可能是一流的,但是未必能培养出人才。普通百姓之家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但正因为缺失了先天能够得到的物质优势,才更能让人在困苦贫穷中奋发进取。
四、结语
贾母和刘姥姥无论是性格特点、身份地位,还是在文化背景上都有很大差别。贾母尊贵高雅、刘姥姥卑微贫穷,看着毫无相似之处,但在巨大差异背后却有着互相映照的方面。二人皆多智慈爱,对子孙后代的舐犊之情让人津津乐道。她们所象征的雅俗文化交相辉映、碰撞交流,使《红楼梦》的艺术性更加突出,同时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红楼梦》最成功的地方便是塑造出这两位丰满立体的老者形象,在整部作品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段启明.论贾母[J].红楼梦学刊,2013(06).
[3]红楼一梦.雅俗互转的逆差——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文化意义[J].山西老年,2009(04).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