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的创新思考

2016-12-06

长江丛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心理分析数据共享

王 欣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的创新思考

王 欣

【摘 要】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的建立对解决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大数据共享和受助学生心理分析两大机制着手,对资助工作中的资助对象认定,学生需求和资助形式进行指导,以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

【关键词】高校学生 精准资助 数据共享 心理分析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提高国家资助政策的精准度,依托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平台,确保国家资助、奖补等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2016年3月在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精准资助”的战略任务。

一、精准资助的大数据共享机制

数据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客观真实的数据在认定资助对象、了解学生困难需求、以何种形式开展有效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评判依据。大数据概念近年已深入到各行业领域并产生巨大变革力量,精准资助也亟需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实现数据共享。当前各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因无法利用大数据共享,精准资助还有很大的摸索空间。

目前的资助工作数据库信息范围较为狭隘,信息以结果为导向,且数据对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没有指导意义。目前困难生认定采用以学生提供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为基础,结合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学校审核的方式,通过公示制度、实地走访进行最终认定。在全国各地职能部门认定方式缺乏量化体系的情况下,标准政策不一而人为因素较多,对材料的真实性有很大影响。而实地走访工作在时间、人力、物力多方因素限制下,无法实现全覆盖。因而,当前资助工作易出现“助而不困,困而未助”的情况,直接导致对学生资助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资助工作亟需构建覆盖教育、民政、银行、公安、住房等职能部门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与学校的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为认定精准资助的工作提供可核实的学生个人及家庭信息。吴丽仙在《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一文中构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标准”,详细地从生源地指标、家庭情况指标、学生情况指标、辅导员评价指标和学校指标五个层面进行体系构建。该标准的制定较切合实际,符合当前资助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精准资助的受助学生心理分析机制

高校资助工作在精准认定的基础上,如何了解学生需求,做到帮扶形式的准确,实现差异性资助,是精准资助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重点。据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资助普通高校学生金额为716.86亿元,资助人次达到4064.25万。这一庞大的受助群体背后是独立的大学生个体,每个个体在接受资助时的心理变化不尽相同,消极的心态会成为受助学生学习生活的心理负担。近十年的研究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易出现自尊心过强、过度自卑、敏感、孤僻、焦虑,甚至抑郁的心理问题。显然只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无法满足受助学生在读期间心理承受的负担。

笔者对工作所在高校受助学生进行了关于受助心理的调查,向全校3754名在库受助学生随机发放问卷。结果分析显示,对于“有了资助后我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投入学习之中”的判断,有20.44%的受助学生选择了有点不同意,不同意甚至是非常不同意,显然目前的资助仍然未能使部分受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恩之心,而这正是“精准资助”机制下需要解决的对学生需求的精准判断。再如:对于“社会资助是一种作秀行为”的判断,有15.33%的受助学生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对于这部分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如何更为精准的选择资助形式尤为重要,不同的资助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资助政策的理解。对于“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我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的判断,有10.95%的学生选择了有点同意、同意或非常同意,因而对于生性自尊心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在资助过程中重点关注其心理接受能力,不能一味地把完成资助金的发放作为资助工作的终点,心理建设与辅导同样需延续在资助育人工作中。

受助学生心理分析机制的建立要求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心理学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心理的变化需定期监测,开设“资助育人”心理相关课程,更可结合感恩、诚信、励志、节俭等主题,最终形成具有全国资助工作的通用指导意义的课程体系。

三、结语

“精准资助”概念是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思想的延伸,虽然提出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但确是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亟需挖掘和创新的方向。从资助对象精准到资助需求精准,从而实现资助形式精准,离不开大数据共享机制的实现和受助学生心理分析机制的作用,两大机制的配合是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2]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9).

[3]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北京:教育部,2015(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德育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项目编号jgel201509)。

作者简介:王欣(1989-),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心理分析数据共享
科学大数据的发展态势及建议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数字化迎新系统宿舍分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理解和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