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探析
2016-12-06时祖光栾林昊
于 瑾 时祖光 栾林昊
大学生择业观探析
于 瑾1时祖光2栾林昊2
【摘 要】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学生的择业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性、正确、有价值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前提。当前,大学生择业观择业期望较高、择业心理浮躁、择业倾向多样,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个人择业观发生了偏差。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择业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改变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择业观 影响 转变
(作者单位:1.大连大学师范学院;2.大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一、大学生择业的现状及特点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职业的规划、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场中对职业的认识和目标所持的根本观念和基本看法。每个人择业观的形成有两个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1]。大学生的择业观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正确的择业观能够使大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对行业有正确的选择、对职业有正确的评价;反之,错误的择业观对大学生的职场生涯将会产生致命的打击。因此,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前提。
当代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自己的工作岗位,使自己的才华得意施展,使自己的抱负得以实施。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凸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大学生的择业期望较高
择业期望是指求职者对于用人单位所给予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基本要求。工作地点、企业层次和工资待遇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三项重要要求。
首先,工作地点在一线城市[2]。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城市的占到大部分毕业生。其次,西部的成都、重庆、西安,东部的武汉、南京、长沙等城市也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城市。
其次,企业的层次要求较高。更多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首选的工作企业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世界500强和大型国企。希望到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或者到西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很少。
最后,期望的工资待遇越来越高。工资待遇是毕业生择业期望中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但是当前,大部分企业能给予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并不能满足毕业生对自己工资的期望。因此,供需双方的矛盾仍然存在而且在不断拉大。
(二)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多样化
择业倾向是指求职者对于就业的期望,包括择业的动机和标准等基本问题。目前,大学生择业倾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择业目标突出自我个性。大部分大学生择业更注重以下两个方面:同事关系融洽、是自己喜欢做的行业、更够发挥个人优势;薪资待遇高、一线城市。在择业动机方面,希望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追求个人发展、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大学生普遍关注个人的发展,而较少的考虑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2、价值取向功利化。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当代大学生普遍受到市场经济利益观念影响,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眼光比较短浅、只关注眼前经济利益,把薪资待遇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没有很好的一个职业规划,不能从长远角度看待自身职场的发展,只追求个人利益,确忽略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浓重的功利化倾向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
二、引导大学生择业观转变的基本思路
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并不是由一个或者两个因素组成,而是多方面的,引导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甚至于家庭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3];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指导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体制保障。
(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把个人理想的实现同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现实要求和社会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正确认识自我、定位自我,然后树立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发挥自身优势。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付出最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的把工作做好[4]。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精品课程来进行建设,并把这门课程融入到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低年级的学生着重强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年级的学生着重指导就业技巧。其中,以强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重中之重。同时,对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也要实现职能上的转变。将管理职能逐步转变为服务、指导职能。就业指导队伍要实现专家化、全员化,指导内容实现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白苏娣.大学生择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赖廷谦.思想道德修养[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吴洪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择业观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L12BZZ0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