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人对《通雅》的刊刻

2016-12-06

长江丛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刊刻四库刻本

郑 涛

试论清人对《通雅》的刊刻

郑 涛

《通雅》是方以智篇幅最长,用力最深,现今影响最广的著作,笔者拟从文献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通雅》在清代的刊刻情况,以期了解《通雅》在清代的传播与影响。

《通雅》 文献学 清代 刊刻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鹿起、龙眠愚者,安徽桐城人,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他少习家学,博采众长,贯通百家,举凡文学、历史、哲学、地理、医药、物理、数学、生物、书画等,无所不知,靡不毕精。据侯外庐主编的《方以智全书》[1]介绍,方以智在颠沛流离中仍不废著述,其所撰著,约达四百万字以上。不过由于方以智身处明清交替的动荡时代,又志在反清复明,故其著述“率多失亡”,现除《通雅》、《物理小识》及《药地炮庄》三书较为通行外,其余大部分以孤本形式流传,有些至今湮没未见。[2]

其中,《通雅》一书是作者早年在为《尔雅》作注的基础上加以编纂的,大约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至十二年(1639年),后经多年补充修改,直至顺治九年(1652年)定稿。而到康熙五年(1666年),桐城姚文燮刊印此藏轩本时,方以智已经五十五岁,距去世仅有五年,正如钱澄之在《通雅·序》中所说:“要其三十年心血,尽在此一书矣。”

作为一部方以智篇幅最长,用力最深,现今影响最广的著作,却被作者“秘而不章”,既不肯轻易示人,又不愿意率尔刊布。钱澄之在《通雅·序》中提到:“今道人(按:方以智出家后自称愚道人)既出世矣,……若所谓《通雅》,已故纸视之矣。姚子(按:指姚文燮)曰:‘《通雅》者,道人今日之唾弃,而昔日之秘藏也。’既久秘而不章,今又弃焉,将此三十年心血付之流水乎?”可见,方以智雪藏著述的做法,连昔日的同窗密友也无法理解。

由于方以智对《通雅》的束之高阁,使得这部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在很长时期里并不被世人所知,只是珍藏于门下弟子黄虞稷的“千顷堂”。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通雅》才由方以智的另一门人揭暄始谋刊刻。由于《通雅》底稿已付黄虞稷,揭暄只得于桐城抄录《通雅》的家藏稿本。康熙元年(1662年),揭暄抄得《通雅》五十卷,经“晓夜校雠,一字无伪”后,开始刊刻《通雅》,但他并没有完成所有的工作。康熙五年(1666年),揭暄刻《通雅》过半,遇到了任职于福建建宁推官的姚文燮。当得知社会地位、经济状况都优于自己的姚文燮也要刊刻《通雅》时,揭暄慷慨无私地将稿本尽奉于他,而自己改刻《名物小识》(即《物理小识》)。

姚文燮以揭本为底本,在删去原有序跋后,自为《序》及《发凡》,并将方氏有关医学的论著《脉考》、《古方解》等编入《通雅》,使得原本五十卷的《通雅》增至五十二卷。此外,姚刻本中还有不少姚文燮的按语。虽然姚氏的做法有画蛇添足之嫌,但姚刻本考订精细,剞劂精良之功不可抹。康熙八年(1668年),《通雅》有了第一个完整的版本,即流传至今的“浮山此藏轩本”。

其后,《通雅》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据题注,“四库本”《通雅》所依据的“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应该也是姚刻本,只是删除了姚文燮、钱澄之的《序》和《姚氏发凡》,而代之以《四库全书·通雅提要》。

因“四库本”是多方转写,虽经多方校雠,仍有不少讹误,所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桐城张裕叶著有《通雅刊误补遗》一卷。张裕叶访得《通雅》原本,并以旧稿订正今本,校正了姚刻本和“四库本”中的不少讹误,同时还增补了不少被姚氏删削的内容,如揭刻本序跋,他人的部分批注,及方以智的书信等。这不仅对恢复《通雅》的本来面目有所帮助,也为后人研究《通雅》提供了宝贵材料。

不过,作为明朝遗老,方以智坚定的反清复明思想注定了他会被裹挟于文祸之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方以智的《浮山全集》被列入《应缴违碍书目》,后又由军机处奏准列入《全毁书目》。[3]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通雅》“因书中有悖谬之语,为安徽巡抚富躬奏缴”“十二月二十六日奏准禁毁。”[4]

“尝谓清人禁书,也如‘瓜蔓抄’,每每因其人对清朝不满,而并禁其书(虽然其书并无所谓悖逆之处)”。从《四库提要》可知,《通雅》本身并无“悖逆之处”,仅因方以智的政治倾向而被打入冷宫。

就在国内学者对《通雅》噤若寒蝉、谈虎色变之时,《通雅》却在海外风行一时。据现今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日本立教馆刻本可知,《通雅》在嘉庆年间已广泛经流传于朝鲜、日本等国。在文禁渐弛后,国内曾一度出现了《通雅》不易得的局面,还不得不依据日本立教馆刻本重新翻刻。

光绪六年(1880年),方氏后裔在抽去钱澄之的《序》,增加张裕叶的《刊误》后,重刻了《通雅》。这就是总共五十三卷的“桐城方氏重刻本”。不过这次重刻后不久,藏版便毁于兵燹。于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方氏族孙方宝彝守姚氏之旧,加张裕叶《刊误》,并附《四库全书·通雅提要》及自己作的《跋》,重付剞劂,成其为方宝彝跋本。

[1]侯外庐.方以智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7.

[2]任道斌.方以智著述知见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3]侯外庐主编.《方以智全书》第一册《通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8.

[4]王彬主编.清代禁书总述[M].北京:中国书店,1999:430.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

郑涛(1989-),女,湖北洪湖人,文学硕士,南昌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籍整理。

猜你喜欢

刊刻四库刻本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终南捷径,帝王心事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清代私家藏书开放流通思想研究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论王先谦《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