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自读的时空里构建新天地

2016-12-05张寰宇

关键词:阅读方法

张寰宇

摘 要:“自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既重视学生之“自”,也重视教师之“导”。要正确理解“自读”,务必要将其放在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框架中去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自读;阅读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课程结构,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创新,其旨在连通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走向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整合,融入语文阅读的必要方法与策略,构成内在的阅读知识和能力体系。

在这样一个阅读课程体系中,“自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于习惯于教读的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既感到概念上的迷惑,又困于教学中的无措。“自读”,肯定不同于以往的“放任性略读”,这是大家的共识;“自读”,也需要教师的“导读”,这也是大家的共识。然而,究竟该怎样定位自读课?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自读教学?是大家目前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笔者在新教科书公布之始,即关注专家的相关阐述与建议,亦在自我实践中进行自读教学的尝试,同时观摩同伴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思考。现从几个关键词入手,对自读课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策略进行一定的辨析。

一、如何认识自读课

“自读”的概念是相对于教科书单元中的“教读”“课外阅读”而言的,要正确理解“自读”,务必要将其放在“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框架中去认识。

【关键词一】重点——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所谓的“三位一体”阅读结构,是分别从不同阅读课型、不同阅读思维、不同阅读能力的角度进行建构的,它们共同完备并丰富着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

按照人教社专家王本华的观点,“自读”和“教读”都属于课内阅读的范畴,但如果将二者加以比照,我们会发现自读课文更侧重于学生自主的阅读,其在选文的典范性上轻于教读课文,但在阅读方法的代表性上又强于教读课文。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中,《春》《济南的冬天》均为大家之作,久经岁月的“考验与沉淀”,附着有较为浓郁的人文主题,已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因此更适宜于教读。自读课文《雨的四季》是刘湛秋的代表作品,堪称唯美之作,语言的优美与灵动相当突显,代表着写景类散文的普遍特点,适宜提炼出一般写景散文的普遍阅读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二】定位——阅读的联系与迁移

从单元结构上看,自读课居于教读课和课外阅读之间,其在足够的教读基础之上,又在有效的课外阅读形成之前,应当为连接这二者的纽带与桥梁。学生在教读课中习得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需要在自读阅读中进行自主、灵活的运用;同时,学生通过“自读”,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发出更具提炼性、更具迁移性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而转化为课外阅读中的个体经验,沉淀为阅读的能力。在七上第一单元中,《春》《济南的冬天》的阅读侧重于借助朗读、想象进行品读,通过比喻、拟人进行体会。这些方法到了《雨的四季》中依然可以继续,但同时又可以提升至“把握多感官角度的景物描写”,细化至“一个景物的不同情态”,进而可以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生动细腻的笔墨”。在单元的篇目之间,阅读的要点、策略、方法是在不断累积、演进、提升的,进而形成联系和迁移的阅读链。自读,就是这一阅读链的关键一环。

二、如何有效开展自读课教学

通过对自读课的辨识与定位,我们可以发现自读课对教师的教学视野、思维惯性、课堂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需要对阅读教学价值有新的探索与追寻,需要有单元整体的意识和把握能力,需要有更新的教学观念和更好的课堂组织。我们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读空间、更适宜的方法指导、更深入的教学效果。自读,并不是像表面上的“自读”二字那么简单。如何开展有效的自读课?以下笔者就几个关键词作出辨析。

【关键词三】自读

1.自主的阅读

何谓真正的自读?就是教师不介入的学生阅读。需要指明的是,自读课中的教师不介入,并不是整堂课或者整个过程的不介入,而是在一些必要的阶段或环节中,需要教师的不介入,以此保证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比如自主性的原初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原初阅读中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所获,以此与课文的批注和提示、教师的指导与建议形成比照,产生学习的张力;又比如方法学习后的新阅读,让学生在新的阅读中进行一种自然的迁移,获得个体的体悟,完成对前面自读的超越,与教师的指导形成对应;再如多种活动任务的选择,可以保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兴趣、需求自主选择,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能力层面上实现自主的成长。

2.合作的阅读

在一个学生自主性很强的阅读课堂中,如果要把握、提取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必须将团队的不同声音进行比较、筛选、整合。我们知道,同伴的介入与教师的介入有着迥然的区分,同伴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和自然的交流。与认知、兴趣、意见相近的同伴一起,会收获学习的欢愉感;与认知、兴趣、意见不同的同伴交流,会收获学习的丰富感。当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内部有着自主生成、自主消化、自主解决的学习任务时,其效果必是惊人的。因此,自读课堂的学习不仅限于个体的学生,更应指向群体的学生。自读,亦是有合作的自主阅读。

【关键词四】方法

1.方法的整合

前面已提到,把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是自读课的教学重点。在整体单元背景下,自读课中形成的阅读策略和方法绝不仅仅来自自读文本本身,而是来自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方法的融通和整合,前可以照应教读,后可以迁移至课外阅读。“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方法的知识在单元导语、教读课文预习提示、教读课文思考探究、自读课文旁批、自读课文阅读提示中均有所呈现,需要教师整体观照、通盘考虑,整合选取。

以新教材七上第三单元为例,单元导语、自读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预习和思考探究,均强调了默读的完整与速度,这就是单元总体的一个阅读要点。在自读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的旁批和提示中,我们会发现其尤为关注标题及文中相应的关键句,还有就是“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由此,我们可以将此课的重点设定为“把握关键句进行快速的阅读,从抒情与议论中理解文本”。而自读课文《窃读记》,没有旁批,只有阅读提示。该提示引入“悬念”的术语,引导学生理解并思考悬念的设置方式与连续设置悬念的写法。同时,也强调“一口气”读完全文,在过程中思考“为什么”“会怎样”。因此,教师可以将《窃读记》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在快速默读中体会悬念”“理解悬念对情节的作用”,进而推广至其他相似文本的阅读。

2.方法的转化

从淡化知识到重视知识,从忽略方法到强调方法,这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相对于老教材的进步。然而,教科书上的知识只是固化的知识,唯有在自读课堂中加以尝试、验证,将其概念具体化,将其方法过程化,甚至规律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理解和“活的经验”。因而,在自读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将书本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发现、让学生体悟、让学生阐释、让学生习得、让学生运用,将阅读的方法变成学生的“活的智慧”,而不是“死的知识”。达成这一目标,很需要教师的设计与引导。

在《再塑生命的人》自读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迅速找到与题目相对应的关键句子,一一读出。这既能快速把握文本内容,又能很好地理解何谓“再塑生命”。若是进一步探寻,就可以发现这些抒情与议论的句子,皆基于情节依次展开。由此可以展开探究的任务,让学生谈谈“何谓关键句”“记叙、抒情、议论该有怎样的关系”,即能形成“活的智慧”。《窃读记》的重点阅读方法在于把握悬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猜读感受后进行探究式的研读,分组讨论“悬念在何处”“通过怎样的方法造成悬念”,从而走向“读而致用”。

【关键词五】批注

1.借助批注

课文的旁批与课后阅读提示是新教科书自读课文的特色所在。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将“借助旁批读懂文本”上成了“学习怎样旁批”。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旁批和提示的足够研读,不能明确它们的定位和作用。笔者以为,编者精心写就的旁批和提示,应有其充足的考量。一是基本性,旁批和提示旨在给广大师生一种最为基本的阅读指引和路径,使得不同的自读教学均有章可循。二是关联性,阅读旁批和课后提示之间是紧密不可分的,二者与整个单元其他方法提示又是紧密不可分的,教师要联系把握其内在的体系和隐含的路径,引导学生思考批注背后的东西。比如,有教师上《女娲造人》自读课,让学生思考教材仅有的三个旁批各有怎样的特点,就比较轻松地将学生导向了对“人物形象”“文体特点”“生活联系”等神话特质的思考。

2.超越批注

作为通行教材,“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助读栏目面向的是广大教师基本的教学需求。教材虽然提供了许多操作性颇强的助手,但我们并不能就此限制师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自读课文教学可以基于自读课文中的“旁批和提示”,又可超越“旁批和提示”。只要教师将文本、旁批、提示作为一个整体深入研读,必能创造性地利用“旁批和提示”,引导出精彩深入的自读课堂,进入自由开放的自主阅读空间。“旁批和提示”,可回答,可改写,可深入,可仿照;我们也可以从“旁批和提示”中引出话题、引出问题、引出活动。比如:《女娲造人》中仅有三个旁批,完全可以就其中“神性人性”这一点,在文本其他地方写出“对旁批的批注”;《窃读记》只有提示,没有旁批,也可以在文中诸多处出写上“对提示的批注”;《雨的四季》的旁批则比较全面,可以让学生选择角度,模仿补写批注,再通过小组讨论推荐组员的最佳批注。

【关键词六】活动

1.走向生活

自读课是有自主阅读时空的课,是将阅读活动化的课。活动,将知识真正的“活”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将阅读还原为一种生活的姿态。我们在自读课堂中设置一种富有生活情境性的语文活动,不仅有利于进行过程性的阅读指导和疏导,也有利于将课内的方法习得导向课外的方法运用,将课内的语文阅读导向课外的综合生活,将教学导向立人。

有教师在《雨的四季》自读课上设计了一个“名家散文推荐”活动,让学生担任杂志栏目编辑,为推荐文章《夏感》写出旁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欣赏、感悟美文。这一活动极具真实的生活情境,将课内自读所学的方法自然无痕地迁移到课外去,不仅锻炼了语文能力,更培育一种综合的素养,对某些孩子而言,或许还有一种对文字职业的兴趣和理想,令人心动。

2.引导思维

通过情境性的活动,自读课走向的是一本书的阅读、一类文本的阅读、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这种开阔的时空走向,使得自读课相比于教读课更利于开展探究性、批判性、比较性、反思性、关联性的阅读,进而培养我国学生(或语文学习中)长期缺乏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审辨性思维乃至理性的精神。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以思维力的要求来设计活动,这是自读课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的一次改变的契机。

三、进一步的辨析

无疑,自读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一次自我改变与进步,但正如前面对自读课文“旁批和提示”的分析一样,教材用自读课型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辅助和引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限制性和局限性,使得一个整体单元的教学框架走向固化。

另外,我们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相比较,可以发现其对“它山之石”有了一些切实的借鉴,引入了许多新的、序列性的知识,让语文教学有了切实的抓手。但是,生活情境化的活动任务依旧不足,这点在自读课文的编排中尤为明显。从整个单元体系来看,虽说自读课链接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却难以将阅读自然地迁移到写作,当然,这也是教材“读写配合”而不是“读写结合”的一种现实性的考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也是暂时性的保留。

或许,这就是教材本身“有意”留给我们的空间,或许,所有教材都是“未完成的作品”,与自读课文中“旁批和提示”一样,自读课、单元教学,新教材,最终都需要语文教师主动性的整合和创生。

(责任编辑:陈玉赛)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
让阅读由量变走向质变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传授途径探究
有效进行亲子阅读教学管见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