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素材解读的几种训练方法
2016-12-05毛克生
毛克生
摘 要:在议论文教学中,素材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学生与材料的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其能熟练运用素材。学生对素材的解读往往是随意的、不到位的,缺乏主动的把握,易缺乏辩证思维而有失偏颇。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用概念的新阐释、角度的博视野、问题的多思辨、事理的再判断等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教学;素材解读;训练方法
议论文写作教学是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思想观点肤浅,缺乏自我的见解;语句表达牵强附会,阐述无力;堆砌材料,观点论证缺乏有效的分析说理;事例陈旧,用例呆板,不能围绕论点选用叙述。这些问题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在议论文作文中的折射,解决这些问题也是议论文有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对这些问题,大多数教师将之归因为素材问题,结果学生背诵了很多素材,可一到写作时还是使不上劲。笔者认为,解决之道在于素材解读。
素材,一方面指的是作文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社会现象等第一手材料;一方面指的是作文者从书籍、报刊、媒体中选择而得到的他人创作或编辑的作品等第二手材料。素材解读,就是通过分析素材来把握素材的内涵,或解释其现象,或挖掘其本质等。素材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个体性等特性。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素材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学生与材料的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其能熟练运用素材。
学生对素材的解读是随意的,自我经验式的,封闭的,因而往往不到位,尤其是对素材的背景、条件、角度、本质等缺乏主动的把握,常常因缺乏辩证思维而有失偏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解读素材的能力。
一、概念的新阐释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从而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不管是哪种素材,无论是第一手的还是第二手的,必然会出现一些概念。若从概念入手,亦可很好地理解素材。比如——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才学”“金钱”“荣誉”六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小船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材料)
这个材料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诚信,对它的理解和把握关涉作文的成败。通常,“诚信”的概念解释是: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是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的人格美德。如果对其适用范围从“利我、利他的条件”进行剖析,就会发现诚信的三种情况,如表1所示。
材料中的年轻人之所以抛弃了“诚信”,是因为在“利我”性极强的“健康”“美貌”“才学”“金钱”“荣誉”面前,他更多看到的是“诚信”的“利他”性,结果他用利(或材料中所说的得失)来衡量人格或美德,诚信降格为形而下的东西。
概念都有其含义和适用范围,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若我们抓住其适用范围,站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对概念进行的重新界定或阐述,就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从对表1的分析出发,我们也许可推导出如下观点:①诚信不能成为只对自我有利的手段(第三种情况);②诚信让世界双赢(第一种情况);③诚信虽有时不利于自己,但它是应该遵从的精神信仰(第二种情况)。
二、角度的博视野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角度造成的结果。训练学生对素材的解读能力,培养其角度意识很重要。因为不同的角度可以打开不同视野。比如——
屠呦呦,药物学家,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其研究成果青蒿素拯救了、拯救着、还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北京时间2015年10月7日夜,该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物学奖公布了,85岁的屠呦呦获奖了,这也是第一位中国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但其所获奖金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
黄晓明,演员,其在一季电视节目中的收入就远超诺贝尔奖的奖金数。2015年10月8日,黄晓明结婚,婚礼奢华,挥金如土,费用高达两亿。
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而对1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于是有人感叹,价值是什么东西?屠呦呦PK黄晓明,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
(根据网络媒体热点材料《屠呦呦PK黄晓明,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改编)
对这个材料,我们可选用五个角度去解读,示例如表2。
选用不同的角度,对同样的素材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就会有不同的思想认识。角度多维,解读也多元。但解读要占有材料,且观点要与所占有的材料保持一致,是选用材料的恰当延伸与提炼。这样因角度变化,可做到常事见新义,不落俗套。
在训练的初始阶段,最好加入某角度关照下的内容梳理环节,如上面“感叹之人”的角度,可将内容梳理为“屠呦呦的诺贝尔奖奖金数抵不过黄晓明一季节目的奖金数,媒体对二者的热度亦如此。唉,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然后在此基础上解读,循序渐进,如此,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三、问题的多思辨
生活是作文之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步骤。但许多生活现象可能只引起我们的随性思考,而不能使我们持续和深入地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学会审读生活,积累第一手素材,并对此多加思辨。比如——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热议连续多日荣登微博热门话题,而众多媒体的加入也让这个话题处于持续发酵中。
(摘自《中国式过马路引网友热议》,《北京日报》2012年10月19日)
为什么存在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我们的思考结果往往将之归结为中国人的素质问题。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是不够的,对素材的解读缺乏广度和深度。
还原于生活,一群行人闯红灯,除了素质和规则意识之外,也可能是红绿灯规则反映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有调查研究表明,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比德国人的60秒和英国人的45秒的忍耐度都大,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急躁心理。而且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容易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一定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快速变化的状况与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管制的不协调状况的显现。
还原于生活,为什么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呢?除了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外,从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过马路时,个人心理上就占了优势,这是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当下整个社会的缩影。因为很多人平时去办事,也总想走个后门儿,投机取巧,提高办事效率。
更让我们思考的是行人闯红灯现象在之前也有报道,为什么网友微博的报道引发了这么大反响?笔者认为与“中国式过马路”这顶大帽子,其语言表达的陌生化和创造力有关,还和“中国式”一词背后崇洋媚外的自卑文化心理有关。
总之,将素材转化为思考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多思辨,进而学会辩证看待,提升自己的认知力,做到思想透彻,行文必将更有深度。
四、事理的再判断
议论文最重要的是说理。议论文的素材,也有很多道理、事理。对事理之类素材的解读,是议论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下面三则事理材料——
1.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战国《孟子》)
2.人无志,非人也。(魏晋嵇康《家诫》)
3.做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2012年电影《少林足球》对白)
这三句话意思相近,有的跨越千年,依旧被人认可并传播。这启发我们对同一事理的正向简单的传述,依然有认知的价值意义。所以在议论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事理的再认识意识,在事理素材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见解力。
除了事理素材的正向简单传述外,我们对事理的再判断,亦可从反向进行思考辨析。例如:
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对此,我们可这样解读:
①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就算你是金子,早晚也会花光。
②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
当然,任何事理的正确性都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之下。对事理素材的前提条件或适用范围的剖析,也是解读素材的重要方法。比如“做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强调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而生活中即使是没有理想的平常人,与咸鱼还是有极大区别的。
正因为事理具有相对性,对事理的审读,就是对事理素材的前提条件或适用范围的剖析,就是或正或反或辩证地对道理的再判断、再认识、再挖掘等,以此来积累自己、提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进阶到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陆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