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脑钠肽监测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指导效果
2016-12-03李铮刘蕾蕾华玮
李铮,刘蕾蕾,华玮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200090)
血浆脑钠肽监测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指导效果
李铮,刘蕾蕾,华玮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200090)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监测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86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43例。监测组根据血浆BNP降低幅度指导β受体阻滞剂用药,对照组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指导β受体阻滞剂用药。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用药情况、心率变异性(HRV)和预后。结果 监测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P<0.05);与对照组比较,监测组β受体阻滞剂启动时间提前,β受体阻滞剂使用剂量(住院期间、出院后)、ACEI使用剂量增加,利尿剂、地高辛使用剂量降低 (P均<0.05);治疗后第12个月,监测组各HRV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均>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1年期间,监测组复发再住院率较对照组降低 (P<0.05)。结论 监测老年CHF患者血浆BNP水平,有利于指导β受体阻滞剂的早期安全服用,延缓病情进展,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预后。
慢性心力衰竭;脑钠肽;β受体阻滞剂;心率变异性;老年人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约占80%[1]。β受体阻滞剂是CHF的基础性用药,已被证实对于降低交感张力、改善心肌重塑和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其负性肌力作用使临床上需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患者难以掌握用药规律[2]。血浆脑钠肽(BNP)作为心室肌细胞在心脏容量负荷时分泌的一种心脏神经内分泌激素,是评估CHF的严重程度及治疗转归的重要指标[3]。本研究通过对86例老年CHF患者进行动态血浆BNP监测指导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探讨其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预后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标准:①采用Framingham的CHF诊断标准,并经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②年龄≥60岁,且可耐受目标剂量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③排除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肾功能衰竭、严重肺功能减退及肝功能异常等。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就诊并成功出院的老年CHF患者,共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68.1±7.4)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原发病为冠心病34例,心脏瓣膜病24例,高血压心脏病21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
1.2 治疗方法 监测组患者入院后给予CHF常规治疗,根据血浆BNP水平决定β受体阻滞剂的启动时间。血浆BNP 水平测定采用免疫荧光法,以BNP≥100 pg/mL为临界点,升高幅度超过50%时开始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商品名:倍他乐克,规格:23.75 mg),初始剂量控制在11.88 mg,1次/d;下降幅度超过10%时及时减少药物剂量,下降幅度不足10%时适当增加药量[4]。出院后,于随访时检测血浆BNP水平,结合临床、超声、胸片等检查结果调整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及利尿剂、ACEI(贝那普利)、地高辛等其他抗心力衰竭的药物剂量,达最大耐受量后长期维持。对照组入院后给予CHF常规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超声、胸片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指导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使用。初始剂量控制在11.88 mg,1次/d;之后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直至达到患者能承受的目标剂量。出院后每隔3个月复查,并调整用药剂量。
1.3 随访方法 出院后每隔3个月门诊随访1次,随访时间为1年;记录抗心力衰竭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心血管性死亡、复发再次住院例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年,应用2-3000 Holter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查系统连续监测24 h,数据导入电脑自动计算分析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包括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50 ms占全部窦性心搏的比例(pNN50)。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化、死亡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住院期间,监测组出现心力衰竭恶化3例(7.0%)、死亡1例(2.3%),对照组分别为5例(11.6%)、3例(7.0%),P均>0.05。监测组住院时间为(11.0±1.7)d、对照组为(13.6±2.1)d,P<0.05。
2.2 两组β受体阻滞剂及其他抗心力衰竭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监测组β受体阻滞剂启动时间明显提前,β受体阻滞剂使用剂量(住院期间、出院后)、ACEI明显增加,利尿剂与地高辛使用剂量明显减少,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β受体阻滞剂及抗心力衰竭药物使用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HRV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SDNN、SDANN、rMSSD、pNN50比较,P均>0.05。治疗后第12个月,监测组各HRV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RV变化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两组预后比较 随访1年期间,监测组心血管性死亡1例(2.3%)、复发再住院8例(18.6%),对照组分别为4例(9.3%)、20例(46.5%);监测组复发再住院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心血管性死亡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CHF是由于心脏舒缩功能严重低下,心输出量不足,难以有效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病症。多数患者表现为心肌细胞坏死、凋亡及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后者又是内皮细胞迁移增生的刺激因子,促进新的血管形成,从而导致心室重构,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5,6]。目前CHF的治疗策略多样,但是由于缺乏对病情的准确评估方法,导致临床用药上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循证医学已证实,规范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中国心力衰竭指南2014也推荐将其作为NYHA Ⅱ~Ⅳ级患者常规治疗药物。Madhok等[7]研究发现,使用β受体阻滞剂1年可降低轻中度CHF患者的1/3病死率,重度CHF患者1/5病死率。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负性作用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抑制窦房结与房室结的传导,从而改善心功能。同时,其也常导致患者在治疗早期出现水钠潴留、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迫使临床医生减量、停用或延迟使用,且多数患者出院后无法按照医嘱规范服用β受体阻滞剂,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
BNP是主要由心室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通常在心肌缺血、容量负荷过大及室壁张力加重等情况下合成分泌增加,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均已广泛证实,其对CHF具有独立预测作用[8]。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将其作为指导CHF治疗的指标,指导临床用药[9,10]。本研究结果显示,监测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β受体阻滞剂启动时间更早,β受体阻滞剂使用剂量的增加更为顺利,且均在耐受范围内;同时,在血浆BNP监测下CHF病情控制较好,利尿剂、强心剂的使用剂量有所下降。由此可见,血浆BNP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心室负荷,指导早期科学用药。对照组仅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判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安全性,受医生的临床经验及主观性影响较大,难以保证药物的规范合理性和疗效[11]。
HRV是指逐次心动周期之间的时间变异数,是整体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随访发现,出院后患者CHF呈进行性加重,监测组由于药物剂量方面控制相对较好,SDNN、SDANN、rMSSD、pNN50各HRV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复发再住院率明显降低;但对照组各HRV指标仍不断下降,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明显下降。说明定期监测血浆BNP并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措施可保障用药的安全性,并一定程度延缓CHF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其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对血浆BNP的监测能及时评估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至患者可耐受而又不致加重CHF后予以维持[12]。Kamano等[13]对出院后CHF患者的预后追踪发现,失代偿性CHF患者血浆BNP水平增高与再次入院率和病死率明显相关。
综上所述,通过对老年CHF患者血浆BNP水平进行监测,有利于指导β受体阻滞剂的早期启用和增量使用,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用药安全,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
[1] 陈游洲,袁建松,乔树宾.心力衰竭中能量代谢重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4,10(4):306-308.
[2] 惠汝太.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4(1):98-99.
[3] Bhardwaj A, Rehman SU, Mohammed AA, et al. Design and methods of the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outpatient trailored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rapy (PROTECT) study[J]. Am Heart J, 2010,159(4):532-538.
[4] 黄峻.中国心力衰竭指南2014(新指南)解读[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29(18):22.
[5] Thayer JF, Yamamoto SS, Brosschot JF. The relationship of autonomic imbalanc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J]. Int J Cardiol, 2010,141(2):122-131.
[6] 程摇寅,冯媛媛.老年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末端脑钠肽前体变化[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7):828-831.
[7] Madhok V. The accuracy of symptoms, signs and diagnostic tests in the diagnosis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primary care: A diagnostic accuracy systematic review[J]. BMC Family Practice, 2008,9(1):56.
[8] Ritchie RH, Rosenkranz AC, Kaye DM.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endogenous regulator of myocardial structure,biomark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J].Curr Mol Med, 2009,9(7):814-825.
[9] 魏朝阳,漆波,王德荣,等.BNP监测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3,28(2):117-120.
[10] 王敏佳,龚仕金,李莉,等.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RV与Tei指数的影响[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10(3):246-248.
[11] 李江津,田晓沂,杨静,等.监测血浆BNP对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合理应用β1受体阻滞剂的指导价值[J].江苏医药,2011,37(14):1680-1682.
[12] 姜玲,丁立群,王礼彬,等.血清脑尿钠肽水平监测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β1受体阻滞剂合理使用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6(2):89-91.
[13] Kamano C, Osawa H, Hashimoto K, et al.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s a predictor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out fluid overload[J]. Blood Purif,2012,33(1-3):37-43.
华玮(E-mail: 779036012@qq.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6.38.020
R541.6
B
1002-266X(2016)38-0057-03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