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2016-12-02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理论课教学内容

邓 小 丹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09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邓 小 丹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09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与功利化倾向明显,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教学内容脱离职业教育实际,大班授课方式能“施教”不能“因材”。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决定其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程度不足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胜任力不足等导致因材施教难以实施。建议构建以专业为背景的课程体系,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不同专业

为了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引导,从而为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现实依据,课题组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追踪调查、访谈等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60份,其中,有效问卷932份,追踪调查学生98人次,访谈学生49人次。

调查了解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面临一定困境,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且给出了建议,以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帮助。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面临困境

(一)高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与功利化倾向

当下的高职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彰显出独特的个性:崇尚自我、热心参与、理性务实。调查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不大。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38.5%的理科类学生选择“必修课必须上”,6.8%的理科类学生选择“单纯应付考试”,8.1%的理科类学生则是“受学校课堂纪律约束”。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关系不大,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放在各类考证、考级上,学习的目的和方法都呈现出功利化色彩。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常态”的调查中,62.3%的理科类学生表示“只听,但不互动”,11.4%的理科类学生“玩手机,聊天”,7.3%的理科类学生在“看其他书或者睡觉”,只有19%的理科类学生选择了“认真听课,积极互动”。关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调查情况见表1。

(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理想

随着“工学交替”模式在各高职院校的普遍运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然而凸显教师权威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较大比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体特征被忽视。学生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时,近半数学生选择了传统的“讲授式”,在对“希望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选择中,超过半数的学生都希望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却没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另有统计显示,在“认为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问题上,选“很好”的只有5.1%,选“较好”的占36.1%,选“一般”的占52%,选“不好”的占6.8%。这值得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反思。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调查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脱离实际,理论性强,职业性弱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依托全国统一的教材展开教学,这对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和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显得不够科学:理论性强,缺乏可传授性;职业性弱,缺乏可融入性。还有统计显示,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的选择上,32.1%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而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大的问题”的回答中,比重最多的两项是“重理论轻实践”“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分别占47.9%和29.8%。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难度大。教学内容的职业色彩薄弱,致使要求传授更多操作性知识的高职学生难以掌握和接受。

(四)大班授课方式,能“施教”不能“因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高移化,学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班级授课制逐渐代替个别教学成为主导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存在一定矛盾。“班级授课制要求‘同一’‘统一’,因材施教却提倡因人而异,讲究差异,甚至是求异。”[2]为了节约教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高职院校大多采用大班授课,一个课堂有时上课人数超过200,有的还是几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在实际的授课环节,教师很难精细、具体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教师能“施教”不能“因材”,这样的教学内容很难“入耳、入心、入脑”。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难以实施的原因

(一)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关于因材施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大都是从教师“施教”的角度出发,着重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较少关注学生“如何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从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到任课教师,不少人对因材施教都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实际上,班级集中授课的模式若不根本改变,因材施教就难以实施。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面向全体”而搞“一刀切”,忽略学生在个性特点、专业背景、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重“施教”轻“因材”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因材施教理论的发展,也制约了因材施教的实施。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功利化色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在行为决策中考虑成本与收益,在行为评价中过分注重结果,充斥着浮躁气息。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国家意志、社会价值的需要,忽视大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片面追求即显的、表层的形式和效果,忽视课程长远的、深层的效应。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欠缺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胜任力是指高质量地承担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改和科研所需的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择业导向力等行为技能和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素养、个人魅力等特质[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因材施教之所以难,一是教师在观念和认识上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二是教师缺乏专业的个性“诊断”技术,无法准确识别和判定“材”。究其缘由,既与现行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体制有关,也与教师的胜任力缺乏有关。不少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专业课教师队伍,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专业训练不够等诸多原因,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具有特殊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发展道路、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特殊规律,在教学重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深化改革。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4]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已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在培养模式上,高职院校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育人主体呈现出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的“双元性”,其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别是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

(二)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具有差异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基于两种假设:第一,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同样的智力、能力和潜力;第二,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知识传授的进度,以同样的步调学习[5]。高职院校的专业数量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理论基础、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性别比例和发展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调查显示,文科类、理科类和艺术类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上与要求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由于学生起点和专业背景的不同,特别是高中的文理分科,多数理科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对文科专业重视不够,因而对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艺术类学生情感丰富,富于观察力和想象力,感性思维强,理性思维相对较弱,大多忽视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本科、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6]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存在不相符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材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这保证了教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但许多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在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大的问题”的调查中,47.9%的学生选择了“重理论轻实践”,29.8%的学生选择了“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16.1%的学生认为“与之前所学有重复”,6.2%的学生认为“与其他学科有交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有不同的期待(具体调查情况见表2),近半数的被调查学生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艺术类学生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让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他们比普通的文理科生更关注专业而忽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表2 最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

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的建议

(一)构建以专业为背景的课程体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在不断调整和精简优化,但对于高职的短学制和“工学交替”的实际来说,还是显得比较繁琐。构建以专业为背景的课程体系,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符合其职业化特点,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体系。例如,可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整合为“走进大学”“走进职场”“走向社会”三大模块,将模块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并因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对财经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增加财务职场的职业道德和财政法规方面的内容。

2.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对接专业实习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规划。”[7]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三大模块——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校外实践。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学生实践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布置企业调查、企业家采访、实习日志等实践活动任务,并根据教学内容完成书面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了解国情民意,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科背景、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及教学流程;在实践教学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实践形式。对于理工类学生,主要是营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索研究问题的学习氛围;对于文科类学生,应侧重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而对于艺术类学生,更适合采用情境体验、表演等形式,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

(三)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体系,既要遵循课程的属性规律,又要遵循高职人才的培养规律。第一,将教育评价新理论引入考评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结果为中心的目标取向评价模式,采取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表现;第二,将实践教学纳入考评环节,打破以理论考评为中心的局限,将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与工作环节结合起来;第三,将企业纳入考评主体,由教师单项考评转向校企双向考评,实现校企合作育人;第四,将专业要素融入考评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突出对学生专业素养方面的考查。

[1] 刘彦文.教育基本问题专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17.

[2] 李宏,张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演进与现实困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89-91.

[3] 郑美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新模式的思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83.

[4] 中华人民国和国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5] 王雷,张淑苹.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1.

[6]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Z].教社政〔2005〕9号.

[7]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责任编辑:张文革

The 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DENG Xiao-dan

(Department of Politics, 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1, China)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are passive and utilitarian tendency is obviou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s should be improved. Moreover, the teaching contents are out of occupation and practice. Students are not given a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terms of their subjectivity. Worse still, teachers are not able to adapt to th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vocational college; 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daptable teaching; different specialty

2016-02-06

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3ZY037);2013年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邓小丹(1981-),女,四川广汉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09-4873(2016)05-0069-04

G718.5

A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理论课教学内容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