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毛泽东与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2016-04-12冯荣
冯 荣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浅论毛泽东与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冯 荣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西柏坡精神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更与毛泽东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毛泽东是民族精神优秀传统的传承者,是西柏坡精神的塑造者、实践者和发展者,更是西柏坡精神理论的创建者。西柏坡精神中永不懈怠的赶考精神、不折不扣的执行态度、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思想武器。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精神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不竭动力。
毛泽东; 西柏坡精神; 形成; 发展
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西柏坡精神的内容主要包括敢打必胜、攻坚克难的亮剑进取精神;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的民主合作精神;革命到底、破旧立新的开国创业精神;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执政赶考精神等。西柏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对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是这一精神的杰出代表。
一、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
解放战争后期,特别是三大战役后,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已成定局。这样,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都将面临着执政全国的重大任务,同时,党的政治地位、现实任务、工作重心、工作方法等都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一切对即将全面执政的共产党是个严峻考验。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1]1407党在西柏坡时期的特殊历程孕育了西柏坡精神,而在革命胜利前夜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不仅为这种战略转变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是西柏坡精神初步形成的标志。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紧紧围绕如何走向全面执政进行了一系列伟大革命实践活动,取得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基础,西柏坡精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三大使命的考验:其一,如何排除各种干扰夺取全国最后胜利;其二,如何就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其三,如何使党自身建设适应新形势、新地位和新挑战。这一切都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用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正是有了这些伟大实践,才有了西柏坡精神赖以产生的土壤。
二、毛泽东与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是20世纪中华民族最杰出的代表和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毛泽东深受中国近代湖湘文化精髓的熏染,养成了经世致用、心忧天下、敢于担当、脚踏实地的优秀品格和作风。1910年秋天,毛泽东首次离开家乡,临行前留给父亲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2]诗中展现出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民族担当。
作为共产党人的杰出领袖,毛泽东从实践到理论都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毛泽东与西柏坡精神的形成
“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为了防止个别党员干部在胜利面前骄傲自满情绪的出现和执政后腐败堕落意识的滋长,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1438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做了“六条规定”,作为进京前的约法。“两个务必”是对中国共产党28年来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传家宝,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赶考敲响了警钟。
敢打敢拼、攻坚克难是西柏坡精神的时代特征。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即将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能否抓住有利时机,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战略大决战,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一项重要历史课题,也是对共产党人决心、意志和能力的严峻考验。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给予这个重大问题明确的回答:“我党我军正准备一切,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借此以争取和平。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1]1186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战阶段。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布置并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1949年又粉碎了国民党的“求和”阴谋,并取得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正是在这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阶段,形成了共产党人敢打必胜、攻坚克难的亮剑精神,这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毛泽东是这种精神的杰出代表。
依靠群众、坚持民主是西柏坡精神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立党为公、为民谋利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神圣追求。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各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农村土地问题,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毛泽东还把共产党执政后能否实行民主提到关系共产党生死存亡的高度去认识。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与来延安访问的黄炎培先生探讨历史周期率时,就信心十足地指出,我们已经找到这条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978。这种依靠群众、为民负责的民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和力量之源。
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是西柏坡精神的内在要求。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围绕历史转折的主题,在解决如何彻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特别是如何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等重大课题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思考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学习中有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面对国内外各方政治势力对共产党管理国家能力的种种质疑,毛泽东豪迈地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乞讨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1]1439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崭新国家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种敢破敢立、开国建政的进取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奋勇前进。
党在西柏坡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打必胜、攻坚克难,依靠群众、为民谋利,发扬民主、团结统一,敢破敢立、开拓创新等多方面的精神素养共同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对此的贡献居功至伟。
(二)毛泽东与西柏坡精神的发展
毛泽东是西柏坡精神的塑造者,又是西柏坡精神的践行者、发展者和传播者。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是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在这方面堪称表率。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将最好的房子安排给年事已高的朱老总住。进驻北京西郊的双清别墅后,他竟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曾经穿着补丁衣服会见张澜及其他民主人士[4]。解放后,更是过着简朴的生活,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从不搞特殊。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毛泽东节衣缩食,与百姓共渡难关。
毛泽东还是关心群众、遵守纪律的典范。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总是挤出时间到田间地头、街头巷里与群众交谈,询问群众的衣食住行,同农民谈耕地、整地、插秧、施肥,交流如何种好地。自己严格践行群众路线,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也严格要求。当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不久,毛泽东便安排他去参加土地改革,让他深刻了解百姓疾苦,增强对人民的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毅然将毛岸英送上前线。
毛泽东坚持践行西柏坡精神,适时地将其升华为理论,并在实践上贯彻下去。建国初期,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要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的进取精神[5]。为了进一步防止党内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和脱离群众现象,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提倡谦虚、学习和坚忍的精神,坚持集体领导制度。鉴于高岗、饶漱石事件的教训,经毛泽东提议,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加强对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的监督[3]1245。这是从制度上加强党建的有益尝试。
建国后,毛泽东出于对共产党面临长期执政考验的深沉忧虑,对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和范畴又加以适度扩展,即从精神层面延伸到政治层面,从作风倡导提升到治国原则、治国方针的高度。他说:“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俭、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6]这就深化了“两个务必”的政治涵义,拓宽了其适用范畴。
三、毛泽东与西柏坡精神对后世的启示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毛泽东的塑造,西柏坡精神的发展因毛泽东的突出贡献更彰显其生命力。时至今日,毛泽东在塑造、发展和贯彻西柏坡精神方面的一些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对后世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永不懈怠的赶考精神
建国前夕,毛泽东并没有被迅速到来的胜利冲昏头脑,及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一行从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毛泽东又提出了“执政赶考”的政治课题,誓言共产党人决不当李自成。为此,他要求全党全军干部“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1]1481。建国初期,毛泽东并未满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在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前夕的筹备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中国蓝图的最初设想。他说,以中国的幅员、人口、历史和社会制度诸因素而论,如果新中国在建国60周年后仍赶不上美国,就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危险[7]。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这种不懈奋斗的赶考精神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
(二)不折不扣的执行态度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深知腐败对一个执政党巨大的杀伤力。因此,建国后他旗帜鲜明地、长期不断地坚持反腐败,并且真正贯彻执行下去。1951年底,他亲自部署和领导了“三反”运动,并下令处死了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收到了良好效果。他用实际行动向全社会表明,我们党决不当李自成,党内绝不容忍腐败现象的存在。这种执行政策的魄力和决心对我们当前破解执行难问题提供了参照。薄一波在其回忆录中说:“我觉得‘三反’斗争经验中最可贵的一条,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清除党的肌体上发生的腐败现象,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巨大的决心与魄力,真正做到了从高级干部抓起,敢于碰硬,从严治党。”[8]
(三)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处处注意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他一生艰苦朴素,生活工作上从不搞特殊。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日理万机,忧国忧民,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衬衣。建国初期,他写信给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和省长王首道,明确拒绝当地政府为他建房修路[3]1182。他个人不仅勤俭朴素,廉洁奉公,对自己的亲属故友也从严要求,不徇私情。解放后,他曾多次拒绝家乡亲友的各类请托,甚至连夫人杨开慧之兄杨开智的求职请求也予以婉拒。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率先垂范,西柏坡精神在建国后的革命和建设中才得以发扬光大。
结语
西柏坡精神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是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西柏坡精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和执政规律的总结和升华;西柏坡精神具有恢宏的开放性,吸收、学习和改造世界先进文化,并使之中国化,让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实现多次飞跃。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后世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更富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指导意义。邓小平将“两个务必”的精神明确写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江泽民、胡锦涛更是将“两个务必”精神提到了兴党、强国的政治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知现在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以更加自觉的决心和行动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即出台了改进干部作风的“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初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9],既而打出了一套兴党强国的“组合拳”,从整顿“四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风气)到清理“三公”(消费);从清退各种名目的会员卡、狠刹送礼吃喝风到开通中纪委反腐举报网站;从地方反腐延伸到军队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从中国梦的提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总体布局的出台,这一切无不闪耀着西柏坡精神的光辉。正如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考察时所强调的那样,“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还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10]。这是对西柏坡精神时代内涵的准确诠释,也是对每一位共产党人的有力鞭策。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
[3]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 北京市海淀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在香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06.
[5]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3.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0.
[7] 人民网.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论球籍[EB/OL].(2003-08-30)[2016-08-29].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830/2830.html.
[8]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52.
[9] 人民网.习近平论党的作风建设[EB/OL].(2014-06-03)[2016-08-29].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603/c385524-25097802.html.
[10] 李斌.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人民日报,2013-07-14(01).
责任编辑:张文革
Mao Zedo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Xibaipo spirit
FENG R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Party School of Shijiazhuang CPC Committe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51, China)
Xibaipo spirit as a product of the great era is owing to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s of CPC,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by Mao Zedong, who inherits the national tradition, shapes and founds the Xibaipo spirit. His arduous passion,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 and exemplary efforts in the continuous struggles for the new China help form the spirit of Xibaipo, and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
Mao Zedong; Xibaipo spirit; formation; development
2016-06-02
冯 荣(1966-),男,河北蔚县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共党史党建及西柏坡精神.
1009-4873(2016)05-0001-04
A84;D2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