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2016-11-29李雯瑛
李雯瑛
(朝阳市中心血站成分科,辽宁 朝阳 122000)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李雯瑛
(朝阳市中心血站成分科,辽宁 朝阳 122000)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方法 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的一年间,每月随机抽取新鲜血浆5袋,共计60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前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Fg)、总蛋白(TP)含量进行测定,并检测亚甲蓝残留量。结果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TP、Fg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等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灭活血浆中亚甲蓝的残留量仅为0.06±0.01μmol/L,其滤出率可以达到94.0%。结论 在单袋血浆病毒灭活的过程中,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质量影响相对较小,是一种有效方法,实用性强,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亚甲蓝光化学法; 灭活血浆病毒; 血浆成分; 影响
临床血浆输注是特殊危急情况救治患者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输全血或者血液成分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病毒性疾病传播风险[1]。虽然,在血液采集时,各采、供血机构的工作者会对采供血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积极的控制,但鉴于检测方法、病毒检测种类、检测试剂以及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新病毒出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血浆输注时仍无法完全达到“零风险”的目标,因而,选择有效的病毒灭活方法,提高血浆使用的安全性,对于降低经血传播相关疾病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血液成分病毒灭活技术的发展,输血安全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亚甲蓝光化学法是用于单袋血浆病毒灭活的一种方法,因其具有安全、有效、实用的优点,在临床输血过程中逐渐被推广应用,但其仍存在缺少灭活后血浆的各项质控指标的标准和非脂包膜病毒的灭活等技术问题。总的来说,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技术在我国的前景是美好的,其病毒灭活的效果已得到肯定,而分析亚甲蓝化学法灭活对血浆成分影响则是保证血浆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作者对2013年4月到 2014年3月间随机抽取的新鲜血浆实施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实验,并对其灭活前后血浆成分进行了检测。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的一年间,每月随机抽取新鲜血浆5袋,共计 60袋作为研究对象。每袋血浆的容量均为 200mL,分别在实施亚甲蓝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在无菌条件下留取血浆标本(样本的量为1mL),保存并待测。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血浆均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采集制备,且从血浆的采集到血浆样本的制备结束,总时长≤6h。60袋血浆中,A型、B型、O型、AB型分别有20袋、20袋、10袋和10袋,涉及的男性和女性人数均相等。
2 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费森尤斯传统血袋,日立CR7型大容量离心机,费森尤斯无菌接驳机,威图半自动生化分析仪,HDME-1A型医用病毒灭活箱,MBPF-B200ML型一次性使用病毒灭活输血过滤器,ACL-7000型血凝仪。总蛋白(TP)含量测定试剂盒、Fg含量测定试剂盒、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测定试剂盒。上述所有医疗耗材、仪器的质量均达标。
2.2 血浆病毒灭活 在经三联采血袋采血、离心(3800r/min)后,将新鲜血浆分离出来,并通过无菌接驳机将新鲜血浆与病毒灭活装置接通。使用亚甲蓝壶将新鲜血浆冲入到血浆病毒灭活装置之后,混合均匀,使其充分反应,并保持血浆中亚甲蓝的浓度在1μmol/L,热合断离原血浆袋,将含血浆的光照袋置于病毒灭活柜中进行照射,照射的条件设定为:光照度 30000~40000光照单位,温度控制 4~6℃,摆动频率为 60次/min,照射时间 35min。照射和病毒灭活结束之后,采用滤器将亚甲蓝滤去,导出并做好排气等后续处理,速冻,获得病毒灭活血浆。
2.3 检测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经凝固法对病毒灭活血浆的多个凝血因子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半自动生化仪经双缩脲法对血浆蛋白的浓度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血浆中的亚甲蓝残留量进行测定。具体测定方法:用含有1%乙酸的甲醇溶液作试剂空白,并在652~656nm波长处对其吸光度进行测定,按公式:供试血浆吸光度/对照血浆吸光度 ×对照血浆亚甲蓝浓度进行计算。所有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金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要求在所有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试剂盒及仪器上的相关说明书进行操作。
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配对 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血浆各成分的变化比较
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项前后的总蛋白(TP)、血浆纤维蛋白原(Fg)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的变化情况可见,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血浆各成分的变化比较
2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后血浆中亚甲蓝的残留量
病毒灭活血浆中亚甲蓝的残留量仅为0.06± 0.01μmol/L,其滤出率可以达到94.0%。
讨 论
亚甲蓝属于碱性生物染料的一种,它能够与病毒的核酸、脂质包膜等相结合,并能在光照作用下发生反应[3],生成单态氧,使得病毒的蛋白、核酸结构受到破坏,功能受到影响。研究证实,大部分脂质包膜病毒、部分非脂质包膜病毒都能够被亚甲蓝破坏[4]。因此,通过亚甲蓝光化学法来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的方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出现,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它直接关系到病毒灭活后血浆的质量。新鲜血浆所含的成分较多,其中,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对光照及理化作用的敏感性相对较为敏感[5-6],因而本研究就以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血浆中的总蛋白(TP)、血浆纤维蛋白原(Fg)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的变化情况为依据进行含量对比与分析。研究发现,病毒灭活血浆中各项指标与灭活前相比,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但灭活前后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回收率均在80%以上,含量既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也符合国际要求,不会对临床输注效果造成影响。同时,对滤除后的亚甲蓝残留量进行测定,发现仅为0.06±0.01μmol/L,远低于安全用量范围。因此可以确定,在单袋血浆病毒灭活的过程中,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质量影响相对较小,是一种有效方法,实用性强,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何锐洪.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有效成分的影响.国际检验医学杂,2013,34(13):1721-1722.
[2]赵淑艳.不同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中外健康文摘,2014,5(20):120-121.
[3]徐国胜.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质量的影响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92-93.
[4]王超英.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成分及白细胞残留量的影响.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3):290-292.
[5]马静瑶,徐元宏.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技术及应用.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82-284.
[6]张艳华,李广庆,杨丹,等.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前后各种成分含量比较.河北医药,2012,34(7):1079-1080.
(张增武编辑)
2015年国内医学十大新闻揭晓
1.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医闹入刑,最高判七年
3.“二胎”政策全面放开
4.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病毒疫苗Ⅰ期试验结果公布
5.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6.《中国器官捐献指南》首次发布
7.互联网 +医疗成为热点
8.国务院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9.基层以上职称评审取消论文、外语“硬指标”
10.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补充叶酸治疗科降低高血压患者卒中发生率
2015年国际医学十大新闻揭晓
1.精准医学计划启动
2.近30年来第一个新的抗生素 Teixobactin
3.一滴血检测病毒感染史
4.全球首款女性“伟哥”获FDA批准
5.加拿大科学家成功无创突破血脑屏障
6.APRINT研究提前终止,强化降压获益明显
7.1990 -2013年间,全球心血管死亡率持续增加
8.全球疾病负担分析数据:活得久,未必活得好
9.卒中血管内治疗地位凸显
10.韩国暴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第42卷1期
2016年1月7日
Effect of 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cal Virus Inactivation on Plasma Components
LI Wen-ying
(Blood Components Preparation Department,Chaoyang Central Blood Station,Chaoyang 1220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cal plasma virus inactivation method on plasma composition.Methods Total 60 bags of fresh plasma sample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from April 2013 to March 2014,and 5 bags per month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contents of coagulation factors,total protein(TP)and plasma fibrinogen(Fg)in plasma were determined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cal inactivation of plasma virus,and the residence of methylene blue was also detected.Results The TP,FG and coagulation factors II,V,VII,VIII,IX,X in plasma ha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cal virus inactivation(P>0.05).The residual amount of methylene blue in the virus-inactivated plasma was only 0.06±0.01 μmol/L,and its filtering rate could reach 94%.Conclusion The 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cal method has a relatively small effect on plasma 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virus inactivation of single bag plasma sample,and it is practical,safe method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cal method; Plasma virus inactivation; Plasma components;Influence
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16.01.030
2015-09-17;
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