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灵丈量城市的灵魂

2016-11-28徐志耀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钟山乡土南京

徐志耀

2012年,莫言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著名作家张大春如此评价他:“他作品中博杂的叙事传统,不是移植过来的,而是他从民间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莫言的作品中,其家乡高密的高粱地、剽悍朴实的乡民,时时在字里行间展现。可以说,莫言的乡土意识成为了其创作的根源,也赋予了他的作品以震撼世界的力量。由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乡土意识,特别是思考其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的展现。

要让乡土意识在课堂中呈现,首先要明白乡土意识的范畴。李徽昭先生在《论“乡土意识”及其本土价值》一文曾指出:“乡土不但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存在,也是中国人寄托情思的精神性存在,即乡土既是地理空间,又是文化空间,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乡土存在的可能与意义。”换言之,乡土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亦可以看成一种地区特有的文化及精神。李先生进一步指出:“乡土意识指的是对于曾经出生或成长的土地的一种情感状态以及生命形态,即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情感、价值观、社会风貌、道德风尚,等等。”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要让乡土意识在课堂中呈现,就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故乡的几个景点或相关的故事,而是要让故乡的精神体现在课堂之中。

我校在2012年就推出了文化寻访课程,该课程以寻访南京各个时代的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作为一项课外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全校推广。我曾经将这一课程的精神归纳为“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心灵阅读文化”。随着课程的推进,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将活动的内容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并有意识地开始将乡土意识渗透其中。通过数年的实践与思考,我从中总结出几点经验。

一、以点带面

前文已经说过,乡土意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渗透进家乡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不可能在每个层面上都进行推广,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点进行切入。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曾经有十个政权在此建都,每个政权都曾在这座城市中留下过自己的印迹。因此,朱自清先生将南京比作“古董铺子”,每走一步都能遇见历史的沧桑,这些厚重的历史感构成了南京文化所特有的内涵。如果我们让学生去梳理南京的历史,必定会冲淡课程中的语文元素。因此,我选择了一个点,即从南京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地——钟山开始,我让学生去寻找钟山曾经有过的名字,这些名字各自是在哪个时代出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学生们发现,钟山曾经叫过“金陵山”“蒋山”“紫金山”等等,这与历史上朝代的变迁与不同时代人们的企求有关。将这些背景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的时代企求平稳,有的时代充满志气,有的时代则显得失落。这些精神面貌在今天南京发生的一些事依然可以看到,例如青奥会的建设,对南京新风景的选择。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就可以接触到南京拥有的不同面貌,再来描写他心目中的南京,就有了依托。

在这个层面,我原本给学生一个很大的题目《我眼中的南京人》,但当他们了解了不同时代的不同面貌后,就找到了切入点,写作亦有了方向。当然,名称的变换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其他著名的风景,乃至这座城市本身的名称变化中。选择这个点,有一个很大的面可以参考,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认识。乡土意识这个看似很大的面,就有一个切入的点。

二、点线结合

考察城市的精神还应建立在更加丰厚的文化积淀上,这样学生的认识才更有深度,描写起来也会有更加丰富的材料。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如此描绘南京:这里酒店的伙计身上都带有“六朝烟水气”。南京实际上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历史上,它曾经被彻底摧毁过,又曾三次重建。这决定了这座城市必然有着大量外来的移民,这让城市的文化多元。但是,南京的秦淮河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居民密集的地方,从没有消失过,这就让城市的发展又有了不变的核心。上文提到的“六朝烟水气”就是一例,南京作为明清江南乡试的考场,乡试之年就有数万考生聚集于此,这些来自各地不同的读书人不同的喜好必然给南京带来不同的艺术形式及习惯。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六朝时留下的飘逸脱俗的习惯,又深深吸引着这些文雅的读书人,并一直传承下去。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寻求这样的一个个有关文化的点,将之贯穿成线,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慢慢体会城市中的文化意识。

以唐代诗人为例,李白特别喜欢南京,其留下的与南京有关的诗篇据说有百余首,占其先存诗篇的十分之一强。我从中选择一篇有关南京著名景点玄武湖(亦名后湖、北湖)的:“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金陵三首·其二》)我再选了一篇李商隐同样写道此处的诗:“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杍,前朝神庙锁烟煤。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两首诗中都回顾了历史,但是各有侧重。太白诗注重以景物的巨大变化表现一种感叹,而李商隐诗则注重历史的细节,其实是对当时政治的一种暗示。经过比较,学生们感受到了诗中的时代背景,再来比较今日看到的玄武湖的印象,其描写就多了许多内涵,或者说多了深度,这便是乡土意识在写作上的体现。

三、重点拓展

任何的讲述,必须以文字的形式落到实处。因此,当学生描写时,还应选择一个重点内容启发他们的思路,而这一内容必须能让学生意识到家乡最有魅力的所在。我在苏北支教时,曾经让学生归纳他们心中家乡最美、最吸引人的事物,然后以我所在的小镇中心道路为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师生共同创作成文。在结合我校文化寻访的主题时,我就有意识地给学生选择他们能够描写的重点内容进行拓展。

仍以钟山为例,我就给学生一个话题,描写不同颜色的钟山。我提示他们,清晨与正午、四季的变化,晴雨的转变,当我们眺望钟山时,或走入山中时(我校在钟山脚下,可以直接望见钟山),看到的钟山有什么不同?你会有什么颜色来形容钟山。学生们开始描绘,当学生的习作写完后,我又从中挑选一些描写较好的,将学生之前寻访到有关钟山的文化内涵与其描写结合起来。例如,有学生以“黄色”描写钟山,我补充上了钟山的历史,成文如下:

“秋风紧了,一层层的秋雨渐渐剥去它们曾经辉煌的色彩,让它们渐渐变淡,随涓涓的山水一点点融入城墙、树干和大地,将那份属于炽热阳光、五彩花季的记忆深藏,随大山一同沉沉睡去,做一个长长的梦,将那六朝的金粉,南唐的风月,大明的辉煌都埋进它厚重的山脊深处。直至温和的阳光再次把它唤醒,再给它镀上一层灿烂的金黄色,再去高唱一曲那属于阳光、属于历史、属于未来的音调,伴随着这个城市匆匆的身影。”这样,南京特有的历史底蕴就融入了景物描写之中,而这就呈现出了乡土意识的精华。

这样的描写内容应当被教师重视,处处体现。例如,在文化寻访中,我们曾经数次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博物院。南博有许多展厅,我重点给学生介绍六朝馆与民国馆。因为这两个馆中,囊括了南京古代最主要的精神内涵及现代的国家意识。特别是民国馆,一些精美的、富有内涵的建筑到今天还是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写作的绝好题材。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觉得乡土意识的体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可以将一个小小的种子藏在他们心中,当他们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对这座城市的认识也会一点点丰厚起来。此刻,他们的乡土意识就已经开始感染其生命了。

(江苏省南京市弘光学校;210000)

猜你喜欢

钟山乡土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金钟山秋色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青年学者风采 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