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逻辑窥探*

2016-11-28姚良才季景盛宋双慧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逻辑改革体育

姚良才,季景盛,宋双慧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逻辑窥探*

姚良才,季景盛,宋双慧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

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受到内外部文化动力的强力支撑。面对观念的文化桎梏、文化张力不足、文化系统的断层、文化的惯性思维等症结,需要理性对待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文化迷失现象,遵循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逻辑,加强对体育文化本质研究,增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张力,形成改革文化系统,打破改革的固有思维模式。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文化逻辑

体育课程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与形式,也是体育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的关注。随着国情与教情的变化,体育课程也需要根据外部的环境变化而进行有机的调整,植入新的理念、措施与手段,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改良,解决原有课程中存在的症结,符合时代的需要与学科的发展需求。通常而言,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是对其进行升华的动态的螺旋过程,必须符合植根于本土的文化逻辑,同时受到来自文化领域各项因素的强力助推。

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动力

“课程文化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形式,是建立在主体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在不同的时代具有‘质和量’的差别性,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修正、改选的方式促进着文化的更新,具有文化的自为性品质。”[1]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文化动力是由多种要素混合而成的合力,具有方向性、动态性、协同性、差异性等特征,赋予了具有现代文化特质的价值属性,并从内外两个层面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1.1外部文化变革的强力助推

外部文化矛盾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支点,其蕴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文化形态,它涵盖了社会各领域,用于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质文化经过了频繁的变化、革新与改进,已经形成了以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为支撑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物质文化体系,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通过物质文化的变化,直接促使体育课程硬件条件的改善,理论教学中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实践教学中各种先进设备条件的更新,无疑提升了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实现了体育课程的革命性转变。与物质文化相比,制度文化对体育课程改革具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满足人的更深层次的需求,致力于更好的处理个人与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市场在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同时高校体育事业也在进行改革,破除固有的体制弊端,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下,实现体育课程体系的重构。“精神文化起源于人类在满足自己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时超越这些最基本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和自由的需要。”[2]精神文化具有内隐属性,能够植根于人的本能,具有超越性与创造性的本质特征,其属于文化的顶层设计,影响社会各领域的文化观念。体育文化也有其自身的逻辑演变过程,“健康”重新复归了其在体育运动中的核心价值属性,“健康第一”也成为了主导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也促使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以养成“健康”之理念,形成体育锻炼之习惯为核心。

1.2内部文化矛盾的动力支撑

体育课程改革离不开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序调整,面对体育教学这一复杂的矛盾体,其内部文化矛盾的衍生及演变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课程改革。教学系统由7个不同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教学目标、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3]这些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多种矛盾关系,并产生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动力。教师与学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两大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体育课程的基本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本主义理念得到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传统关系的矛盾激化,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强化,体育课程模式也受这一关系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体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体育课程评价指标的设计总是滞后于体育课程目标,造成体育课程质量下降,需要通过体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来源。

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症结

强大的文化动力促使高校体育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转变不符合文化逻辑的要素。但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内外部文化环境的影响较深,不免在实践中存在文化症结。

2.1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文化桎梏

伴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多种课程改革观念不断涌现,产生了众多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口号,以“技术”、“健康”、“竞技”、“快乐”等为核心的观念层出不穷,形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这些观念反映了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对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着眼于高校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确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观念过程中,传统的工具主义思想依然充斥着改革全过程,体育课程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却以将运动看作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手段为代价,这无疑是对体育课程人文精神的极大歪曲,也是对现有文化环境中的直接映射。

2.2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张力不足

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理清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关系及典型模式,依靠充足的文化张力。在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中通常会遇到主体混淆的状况,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实施者并非是从事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其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内俨然成为了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监督者,学生的潜能并没有随着课程的调整而被挖掘,说明目前高校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各主体之间的权责没有充分厘清。在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多以运动项目为主线进行划分,忽视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依然占据太多操控权与话语权,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模式的滞后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参与机会,且评价机制的缺失与监督能力的不足又加剧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实际上,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而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则符合学生的根本利益,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容易达成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选择向度上多以本土化的资源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资源供给,体育文化张力不足的现象显现。

2.3体育文化系统的断层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活动,需要进行不断的经验积累与反复实验。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同样是一个持续探索研究的过程,必须具有宏大的视野与缜密的文化系统。所谓的文化系统有横向与纵向之分,贯穿整个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从横向上看,我国体育课程改革通常以政府推动为主,相关专家提供智力支持,教师与学生则是课改成果的具体实践者,不参与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这是一条至上而下的改革路线,充分反映了我国文化系统的一般特征。但由于不同场域内的体育课程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自上而下的改革极易忽视差异性的存在,导致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体育文化系统的断层。从纵向上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教育领域范畴内的调整,其出发点往往具有本位主义特征,只从高校单一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了整个教育系统的体育课程衔接,无形中造成目标、内容、形式的重复或缺失,无法以一个文化系统的视角解决体育课程中存在的症结,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各级教育系统中体育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与契合度。

2.4传统体育文化的惯性思维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对于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理解多停留在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这一肤浅的认识,即便是从高校走出来的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也不免存在如此传统的观念,这是传统体育文化惯性思维的表现。实际上,社会赋予了高校体育更加沉重的使命,旨在通过体育课程树立健康运动的理念,体育教师受制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充分将其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长期的惯性思维使然,也难以打破这一固有模式。与此同时,社会功利化的观念在教育领域显露无遗,学生与家长往往关注与其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升学科目,忽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导致体育课程造成冷视,影响体育文化的传承及价值的宣扬。

3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迷失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植根于我国本土文化体系中,存在严重的文化症结,而其在背后有着较为深刻的原因,在文化逻辑、学科逻辑以及认知逻辑上均有迷失现象。

3.1传统文化逻辑的根深蒂固

我国传统的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在教育领域表现为尊师重教的思想文化,并逐步在实践中衍生出独特的文化逻辑。随着近代以来,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文化,新思潮涌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逐步确立,这时的教育思想较为活跃,但此时的体育课程并不是以文化的现象而存在,也无法形成求真、向善的文化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彻底改变了受制于西方政治及战争因素的控制,形成了标准化的体育课程体系,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文化属性,遵循体育课程的一般逻辑与本土化特色。但是,体育课程的文化逻辑仍然受到来自传统领域的束缚,尤其是有些等级观念及教条主义的糟粕文化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构建与革新,甚至背离了体育课程的根本宗旨,虽然目前此现状大有改善,却也深深的镌刻着传统文化逻辑的深深印记。

3.2学科逻辑的忽略与迷失

学科逻辑是体育课程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是体育课程在高校的场域内进行设置的天然属性,其在文化逻辑之下构成了具有微观层次属性特征的逻辑体系。“学科逻辑的强势构成了一个凌驾于教师和学生生活、经验之上的符号系统,各种形式的标准化、效率化、定量化研究成为课程的必然追求。”[4]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体育课程从本体上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这是由来已久的社会快速向前发展所植根于各领域的理念与逻辑,尽管体育课程的开发与研制经过了文化选择与加工,保证运动技术传授与育人相结合,复归体育课程的文化逻辑,但课程的工具属性并没有改变,导致体育课程改革忽视了自身的学科逻辑。伴随着近些年来社会各因素对体育课程的袭扰,体育学科本身追求向善与求真的逻辑被颠覆,社会中的不良文化浪潮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要求,难以兼容教育性与文化性的核心特征。

3.3认知逻辑的偏差

受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逐渐消解高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导致高校体育课程在人们的认知逻辑上出现了偏差,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被粗俗的、恶劣的、懒散的文化习性所取代,体育的不良形象开始在高校的场域内蔓延,甚至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体育人的基本素养,体育的教育功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体育的艺术价值与道德修养渐行渐远。近些年来,人们对于高校内所设学科的学术性极为热捧,不断挖掘学科的理论深度,这与我国学科发展长期滞后有关,经济条件改善后极力恶补,造成似于体育的学科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认为体育课程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课程的代名词,体育文化的精神性、社会性与艺术性没有得到认同,同时也忽视了健康与快乐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忽视了对于高校学生人格的塑造、意志的磨练与团结合作精神的养成,功利化与工具化的课程目标往往占据主流地位。在急剧变迁的当今社会,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价值漠然的现象已十分严重,缺乏对体育教育的理性认识,也没有形成具有向善与求真意义的价值观,导致对于体育教育学科发展的责任意识极为欠缺,直接影响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4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逻辑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为应对社会形势及主体之间关系变化而进行的有机调整,需要在改革过程中正确的面对各种文化冲击,妥善处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迷失现象,遵循科学的改革文化逻辑。

4.1加强对体育文化本质研究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展现出了太过于急功近利的状态,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养成个性化、生活化、终生化的思维观念,导致体育课程的功能相对单一,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及价值,归根到底是缺乏对体育文化本质属性的理性认识。因此,进行体育课程改革首要的是加强体育文化本质研究,复归体育课程丧失的价值,加大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把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注重通过对体育文化的本质研究,提取符合体育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理念与经验,改革体育教育教学制度,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改革制度形式,做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的有机统一,以制度形态变迁加强对体育课的理性认识,改变体育课程改革背离体育文化本质的现状,改变单一主体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局面,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4.2增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张力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以大量的资源开发为基础,而其依赖于持久的文化张力,赋予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文化理念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来说大有裨益,不仅给予课堂与课外的显性资源,同时也能够吸纳校外资源、社会资源,甚至是国际资源等隐性资源,给予改革充足的空间及雄厚的资源。另外,学生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增强文化张力,积极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隐性价值。

4.3形成改革文化系统

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要遵循“重实质、轻形式”的原则,以严谨的精神对待改革中的每个环节,打破各教育阶段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相互割裂的状态,形成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方式改革的一体化,将改革放在一个系统内进行总体规划,全盘考虑改革的措施,严格把握不同教育阶段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个性化特征,形成差异性的改革方案,真正做到形式多样而主旨不散,保证体育文化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4.4打破改革的固有思维模式

在我国的体制内,进行改革的方式往往是至上而下的,政府在改革中控制性较强,决定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但这种改革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改革内容,就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而言,政府主导下无其它主体参与的改革容易限于对“经典”理论的注释与演绎的狭窄巢臼里,同时也阻滞了理论自身的发展与创新。[5]这种改革参考文献:

模式难以发挥一线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真实地了解体育课程的一般形态及存在的具体问题。政府要具有改革创新的思想意识,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进一步规范改革程序,大胆的放权给高校与教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试验,养成体育课程改革新思维。

[1] 段健芝,黄晓华,王金稳.体育的文化认定与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超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2):109-112

[2] 刘旻航.体育课程改革文化动力本质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01-106

[3]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17

[4] 何劲鹏,杨伟群.以育化体: 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迷失与探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5):89-93

[5] 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2-86

Cultural Logic of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O Liang-cai,JI Jing-sheng,SONG Shuang-hui

(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supported by the stro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ltural dynam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with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shackles, lack of cultural tension, fault culture systems, culture, etc. The crux of the inertia of thinking, rational treatment need exist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lost our culture phenomenon, following the cultural logic of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to strengthen the Essence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tension of PE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mating cultural system reform, reforming to break the inherent mode of thinking.

Universities;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Cultural Logic

2016-07-21

姚良才(1975 -),男,齐齐哈尔人,汉族 , 在读硕士研究生 ,讲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变及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2CTY002);齐齐哈尔大学校级创新课题“高校武术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5020)。

G807.4

A

1007-323X(2016)05-0115-03

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社会

猜你喜欢

逻辑改革体育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父母的神逻辑
改革之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改革备忘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