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域下武术文化的认同与自觉*

2016-11-28李信厚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

李信厚,郑 健

( 1.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2.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文化视域下武术文化的认同与自觉*

李信厚1,郑健2

( 1.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100084;2.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当前武术文化发展面临文化流失,技术传授与文化学习脱节等问题。针对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武术文化由"认同"向武术文化"自觉"转变的发展思路和策略。研究结果发现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认同主要有:1.“礼”的教化立场是武术文化的本体价值;2.“身韵”-形神兼备人文情怀塑造;3.“德艺双馨”-弘扬民族精神。技能教学和文化传授相结合是武术文化认同向自觉转变的起点,重点是增强武术文化凝聚力。在文化视域下,探讨武术文化认同和自觉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梳理出武术文化的内核,为武术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方案指导。

文化视域;武术文化;认同;自觉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在古老的华夏文明的滋养和哺育下发展起来的。武术融合传统哲学思想,以功套用一体化作为武术教育载体,形成了独特民族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1]。”武术文化体系系统独立,内涵丰富,严谨科学。通过武术套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修身、健心意识和竞技体育价值观念完美的展现出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倡“重天道”、“法自然”,要求“反省自求”,提倡“克己复礼”,这些传统文化观点对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柔性,而且为中国文化影响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今时代,文化成为影响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2]”。武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肩负着复兴民族文化的责任。然而,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形式和背景下,武术文化在西方主流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下艰难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3]。”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着人文精神失落,学校教育名存实亡等问题[4]。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倡导传统武术文化观念的价值认同和自觉的回归。在文化视域下,探讨武术发展存在的障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使武术文化实现由认同到自觉的转变。研究的意义在于梳理出武术文化的内核,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促进武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1 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障碍

1.1套路教学与文化传承的脱节

武术套路教学和训练就像一面镜子,透过现象应该学到的是武术文化的本质内涵。儒、易、道等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为武术理论构建提供支柱,经络、脏腑等中医学说为武术学科提供医学方面的理论基础。王芗斋先生说:“拳术理论博大精深,里面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学”[5]。传统武术文化提倡将个人品格、气质修炼与技能学习相结合。随着时代的演变,武术功能也随着时代变迁。当今社会,武术的主要功能是健身和娱乐。武术的文化特性和攻防技击属性在淡化。当前,武术教学过程中,对动作演练的艺术性追求和健身作用往往放在第一位,对于套路动作的用法和动作发展的历史源流等内在文化的展示不足。其次套路教学过程中,对武术套路背后隐藏的文化本质内涵的重视程度不够,套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授的脱节,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深层内涵需要当代人去挖掘、传承和发展。文化发展应该成为主流,也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2武术文化地域性差异明显,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

武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6]。例如南拳是广东的典型拳种,查拳是山东的地方名拳。武术鲜明的地域特征可以用“圈”这个概念来阐述。武术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表现为:武术存在于一定的区域内,和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武术拳种流派的存在具有区域地方性的特点。拳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河北沧州形意拳,徐州北少林,胶州螳螂拳等。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展形态,传承方式不同导致了武术拳种价值观及拳种流派的差异,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地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也造成了武术地方拳种流派林立,技术纷繁复杂,无法形成统一的评判标准和价值推广理论体系。这些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文化传播。武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是武术运动发展的一个障碍,打破地域性差异与门户之见,梳理拳术内在的价值体系脉络,形成统一的武术价值观念,也许是时代对于武术文化发展的要求。

1.3学校武术教育缺失造成武术文化流失

《文化传承视域下学校武术教育管窥》一文中,提出由于国家倡导的教育诉求与武术文化追求的价值观出现强烈的对比和差异,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邱丕相教授提出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之下,中国武术的课程教学沿袭了竞技体育教学的模式来指导武术教学,[7]“技术型武术”和“理论型武术”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武术文化内涵在大多数青少年思想之中变得非常模糊,学生对武术缺乏认识,无法培养从事武术运动的兴趣。

针对当代武术文化出现的危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要求武术文化能够认真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兼容并包,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文化体系,努力提高武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8]。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武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梳理出武术文化发展脉络,形成独特的武术价值理论体系。在规范的文化体系下,通过武术技能学习和文化培养武术文化认同感,逐渐形成武术文化自觉,增加武术文化价值的社会影响力。

2 武术核心价值观回归-文化认同

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文化是武术的灵魂[9]。武术文化价值认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礼的教化立场是武术文化的本体价值;其次,武术文化讲究内外兼修,追求人文情怀的塑造;再次武术文化学习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节。

2.1“礼”的教化立场是武术文化的本体价值

“礼”的教化立场是武术文化的本体价值。古语云:“欲先习艺先习礼”,“克己复礼”。礼仪是武术文化的“内核”。古语对“礼”的内涵解释如下:“不易之礼,乃礼之里面,礼之精髓;礼之意义,约略如此”[10]。“礼”解释为“道”,武术礼仪的本质即为“道”。 “礼“规定了社会中的人拥有的权力、享受的待遇和应尽的义务,规定了人的思想行为。”武术在“礼”的指导下构建形成 “尊师重道”、“武德戒律”等行为准则。这些武术修炼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与准则在历史的传承中, 文化的积淀下, 不断得到系统的完善、充实, 从而使武术运动逐渐地“礼”化。武术不再是一项简单的体育项目,有了内在精神和灵魂。武术与其他项目差异之处在于它更注重一个“化”字。通过修炼能锻炼我们的身形体质,增加我们的精神气力,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提升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通过武术“礼”文化的学习,细细品味武术文化蕴含的文化哲理,有助于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2.2“身韵”-形神兼备人文情怀塑造

武术是一种肢体语言符号,注重“身韵”的塑造。“身韵”从内涵上体现着形神兼备的要求。不仅讲究肢体动作自内而外的线性流动,更讲究外形、精神、劲力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身韵”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武术传统文化“和谐”的美学观,武术用富有韵律的肢体律动去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艺术特性,通过优雅的武术动作语言来表达。武术文化人文情怀的打造,赋予了武术文化长久的生命力。在“身韵”的基础上武术文化还追求“神韵”。“有韵则雅,无韵则俗[11]。”“神”就是习武者通过对形的把握和追求,凝化为自身内在的精神气质。武术演练追求“神韵”。既包括了对生命的感悟,还包括自我的情感指向和艺术追求。古语有云:“神无形则不显,形无神则僵死”,因此武术讲求形体与精气神的结合。修炼是武术项目的核心,修炼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中国古典美学的《形神论》所说,是一个从“形”到“神”至“道”的过程。

2.3德艺双馨-弘扬民族精神

费效通先生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这个传播手段,人们在习武过程中自觉地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感受武术文化的精髓。习武之人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武德。武德倡导“仁”。不仅要求以“礼”仪谦逊立人,还要求以“诚信守义”为本。武术文化学习倡导“德艺双修”。习武过程中,师父对弟子关爱、宽容,徒弟对师父尊重、敬畏,师傅与徒弟之间体现出一种互敬互爱的人际关系;同门兄弟之间坦诚相待、互帮互助,体现的是一种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与其他武林人士交往时,在技艺上切磋时也讲究点到为止,武术文化处处体现出谦虚礼让、友善待人的良好品质。武德的发扬与修炼是中国武术保持常胜不衰的源动力。道德不仅是人们对武术行为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评价武术行为的重要的道德尺度。武术练习者既追求高超技艺又要求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种特殊的文化学习过程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化教育作用。

3 武术文化认同向武术文化自觉的转变

“文化自觉指的是指充分的认识自身文化的的基础上,了解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12]。”武术文化认同向文化自觉的转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技能传授与武术传统文化学习结合有效的起来,在练习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学习领悟武术技艺内在的核心文化,逐渐提高对武术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从而增加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感,自觉从事武术学习。

3.1文化自觉的起点—技术传授与传统文化学习相结合

在武术文化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上向文化自觉转变,目的是为了复兴武术传统文化,意义在于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中国武术文化。在学校中开设武术课程,将教学内容纳入升学考试的范畴,这是复兴武术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学校教育中,将拳术和器械套路教学和武术理论、礼仪传承等文化层面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13]。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功套用”一体化的传授模式。武术文化的内核是“礼”,重要的文化价值表现形式是“德”。 德强调刻苦,要求练习者能承受大的运动负荷,能忍受住肌肉的生理反应。德要求坚韧不拔,武术练习者能长期坚持练习。对于习武人,通过对“形”和“神”的深刻理解和长期体验,内化为高尚的品德规范和人格魅力。综上所述,通过学校武术文化德育教育,在德的规范和要求下,学生在修炼过程中,在思想上有所恃有所依,内心自然平静,目标自然明确,行动自然坚毅。因此在武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单纯的套路动作的传授和武术文化学习结合起来,逐渐实现武术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的转变。

3.2文化自觉的重点-增强武术文化凝聚力

文化凝聚力是促使人们自觉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武术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和文化性已被国人以及外国朋友所接受。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历因比认为:“传统中国人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的文化将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的黏合剂和凝固器。”[14]所以,通过增强武术文化的凝聚力,促进“文化自觉”意识的树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对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5]。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首先需要从习武者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将武术文化的学习和武术功套用修炼结合起来,每天都练功,每天都修行,时时反思总结,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体悟武术文化的深遂,塑造自己的文化品格。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武术文化发展的脉络,构建系统的武术文化体系,对于扩大武术文化影响力,复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当前,武术运动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1.武术套路教学与武术文化教育脱节;2.武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造成武术文化价值观念难统一,武术评判标准不统一;3.学校武术课程教学不完善造成武术文化流失。针对武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武术文化“认同”向“自觉转变”的思路。武术文化价值观念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礼”的教化立场是武术文化的本体价值。2.“身韵”-形神兼备人文情怀塑造。3.“德艺双馨”-弘扬民族精神。武术文化认同向武术文化自觉的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武术文化学习贯穿于武术技能教学过程中;其次需要提高人们对武术文化本质的认同感,倡导“文化认同”向“文化自觉”转型。随着武术的教育功能和健身价值被人们所关注和认同,大家自觉意识到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这是武术“文化认同”向“文化自觉”转变的重要体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家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推崇既需要重视技术层面,更需要重视民族精神、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发展。

[1] 邱伟.审视传统武术中的古典美学元素[D].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2011: 6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07,10

[3] 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7):72-73

[4] 付常喜.论中国武术软实力[J].内江科技,2009(2) : 47

[5] 郭玉成.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7(5):56-57

[6] 郭守靖.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71-72

[7] 刘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7-128

[8] 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于重构[J].学术界,2007(1):59-60

[9] 马运军.在文化自觉自信中培养文化认同[J].学理论,2013(2):171-172

[10] 周谷城.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47-384

[11] 马振峰.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J].河北学刊,1993(1):37-43

[12] 刘伟林.气韵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3-45

[13] 费孝通.文化自觉和而不同[J]. 民俗研究,2000(3):13

[1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132

[15] 李 萍.哲学视域下中华武术文化研究[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5

Identifica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Wushu-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LI Xin- hou1,ZHENG Jian2

(1.College of WuShu,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Chin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re valu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e research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identity-value of WuShu- culture contains several aspects.1. The Enlightenment position of "Li" is the core value of WuShu culture; 2. Body charm - vivid humanities building; 3.Performing skills and moral integrity. In our daily teaching progress, we could combine the skills with culture together, also need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hesion of martial arts. By the view of cultu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WuShu -culture is to find out the core of WuShu- culture so as to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guidance for the bette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WuShu- culture ; Identification ;consciousness

2016-04-18

李信厚(1984-),男,山东临沂人,在读博士研究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英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QNYC20140205)的阶段性成果。

G85

A

1007-323X(2016)05-0091-03

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华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武术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