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①
2016-11-28朱军王丽芳丁哲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朱军 王丽芳 丁哲(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①
朱军王丽芳丁哲
(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摘 要:该研究在分析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顶层设计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外实践活动为支撑,构建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体系;以项目和竞赛为牵动,构建创新创业训练体系;以革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手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通过培育创新创业专门师资,完善激励机制,整合有效资源、搭建共享互通平台等手段,构建全程化的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范式。
关键词:体育院校 创新创业 体系 构建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进入21世纪的时代命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军。
体育院校承担着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社会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适合于体育院校大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体育院校办学发展新的增长点,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大学生创业数量,带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而且还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创业型的体育人才。
1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存在偏差
传统的教育观是以知识传授为本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踏入社会后找到对口的工作[1]。这种认识导致大学生过分注重学习的成绩和学历学位,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尽管近年体育院校都在极力倡导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尚未形成,教育活动局限停留在实务层面,狭隘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造事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素质和创新创业技能的重要作用。
1.2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课程建设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要有完备科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因素[2]。体育院校除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进行一些相关的职业生涯辅导外,大多进行的是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创业辅导专家等的创业讲座,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多数体育院校缺乏本科层次的创新创业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流于形式。
1.3师资力量薄弱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创新创业学师资匮乏。体育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除邀请校外创业专家或企业家外,校内则多由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类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但通常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经验。同时,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权责分离、管理混乱的状况。团委、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协调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
1.4缺乏创新创业环境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服务系统不健全,缺乏有效支撑。存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单一、校企合作利益和风险投资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等问题。[3]体育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较少,缺少来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缺少必要的创业技术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持续发展。
2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1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从顶层设计入手,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教育和实践能力养成,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中。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中增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或相应的能力培养环节;各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中增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内容,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系统性地嵌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项目和质量工程为牵动,实现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凸显体育特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2以校内外实践活动为支撑,构建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体系
结合体育专业院校自身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体育行业发展现状,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类课程为依托,构建体育特色实践类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平台。该体系由三类模块有机构成:课堂教学模块(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内科研实践、创新作业实习);校内实践模块(创业俱乐部活动、大学生科创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校外实践模块(校外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
2.3以项目和竞赛为牵动,构建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在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国家级—省级—校级)基础上,打造与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一站式”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该体系以“机构完善、项目牵动、竞赛驱动、全程培训、导师指导、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多维保障”为优势和特点。尤其对项目和竞赛在团队要求上,强调跨专业、跨年级,以形成专业融合,以大代小,以老带新的训练体系,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2.4以革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手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竞赛的开展
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研讨和改革,强化“做中学”的理念,革新性地选用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和实训式的教学方法,变“教学”为“导学”;鼓励学生参加项目开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课堂讲授转变为指导学生研究;构建学习型组织,强化创新型学习团队,使每个创业团队的创业过程产生一个适合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围绕创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教师创新带动学生创新。
2.5以资源整合为依托,搭建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积极对现有实验室和师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互通和人才优势互补。在现有各级各类校外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基础上,积极联合校外基地,依托现有质量工程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搭建体育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平台。
2.6以制度和师资建设为保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给予学分和奖金奖励;对参赛获奖的师生在学分、评优、奖金、工作量等方面给予奖励和支持;结题项目可替代毕业论文等。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一定规模且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对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分期分批外派学习交流,加强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聘请校外相关领域专家进校讲学,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搭建专家和教师交流平台,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3 结语
通过培育优质师资,完善激励机制,以项目牵动,竞赛驱动,有效整合资源,各专业共享互通,功能拓展和服务升级,可以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成果的孵化,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和技能实践活动提供基础,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多维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敬良.创新与创业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振忠,哈增红,王芳,等.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32-35.
[3]王洪彪,冯琰,赵红明.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13,35(6):82-85.
[4]魏万珍,王清芳,韩学锋,等.高等体育院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15-18.
[5]陈勤,谢继莘.当前大学生创新性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46.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a)-0060-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3.060
课题来源:①2015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