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研究①

2016-11-28王海军陈巍陈庆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生物力学运动康复

王海军 陈巍 陈庆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研究①

王海军 陈巍 陈庆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 要:在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体育向医学延伸、医学向体育渗透的“体医结合”视角,探究运动康复专业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构建符合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需求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为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的不断完善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医结合 运动康复 生物力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人们在保健、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不再单纯依靠医学这一手段,而更多的是通过体育锻炼这种自然的生态疗法实现自身健康,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和产生的依赖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中强调要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运动康复等服务产业,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方面的作用,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方面的特色作用。如何将体育与医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弥补我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运动康复生物力学作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必修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将这门课程与医学的相关学科进行有效衔接,使学生能够将康复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动作改进、预防损伤和临床康复等领域,能够合理的将体育动作作为提高康复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崭新的值得探讨的课题。

1 体医结合的内涵

体育的目标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医学的目标是治疗疾病,促进健康,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共同目的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体医结合”的内涵就是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如:中医学基础、针灸、推拿按摩等)与现代康复理论与实践技能(如运动疗法、康复心理学、牵引、运动支具和辅助器等)与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易筋经、导引术、八段锦、五禽戏和健身气功等具有健身防治功效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医学向体育渗透”,“体育向医学延伸”的新兴、交叉和符合社会重大需求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目的。

2 运动康复专业的现状

运动康复专业作为体育和医学的交叉、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专业,教育部于2004年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等3所高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100307 W。而在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运动康复”作为特设专业,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专业代码为040206T。截止到2015年全国共有42所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主要由医学类院校(如:湖北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师范类院校(如:哈尔滨师范大学、鞍山师范学院)、体育院校(如:首都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苏州大学)。虽然各高校都在争先开设运动康复专业,但其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存在诸多争议。截止目前教育部尚未明确给出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各高校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等确立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该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品质;以运动人体科学、中医学等基本知识为基础,系统掌握运动康复、物理治疗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能够进行运动保健与营养指导、运动训练医务指导、健身健美指导,能够在医院、疗养院、养生馆等保健康复养生机构,从事运动损伤与退行性病变的治疗与预防、理疗与康复等工作。

3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的形成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学科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那时亚里士多德就已对生物体运动的力学问题进行了探究。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到15世纪末,达芬奇利用人的尸体通过解剖学和力学的角度研究人体不同姿势的运动,19世纪末谢夫琴诺提出人体的活动要从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标志着生物力学的形成,而直到1970年亚历山大正式出版了生物力学专著;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们注重将生物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与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不同门类的生物力学,此时《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体育院校、体育系本科生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社会对康复需求的增多,各高校也在相继开设运动康复专业,此时运动生物力学作为部分高校的专业课基础课列入课程体系。但通过走访与调研了解到该课程的授课主要内容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运动特征与力学规律,或如何通过力学的原理来提高竞技体育的成绩。却很少涉列到与康复相关的领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仅有一本《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教材,由南京体育学院钱竞光教授根据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专业特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所编著,但此教材不适合该校以中医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通过借鉴已有教材,结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将解剖学、医用生物力学、体育学和中医学等学科进行整合,形成符合该校运动康复专业需求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

4 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研究

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学科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课程的建设,而课程内容是保障学科与专业达到开设目的并有效实施的根本。如何通过课程建设,实现从点到线、面、体的方式来完善专业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运动康复生物力学作为该校运动康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将课程内容建设体系从主要研究竞技体育过渡到运动康复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并不断与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学进行不断融合,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它是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用力学原理探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寻求人体运动的合理化与最佳化,分析运动损伤的力学原因和运动引起的功能障碍,是研究人体在运动损伤、疾病预防、康复和治疗过程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体医结合教学融合了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的特点和实际,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与现代结合、运动与医学结合,融合了“体育向医学延伸、医学向体育渗透”的运动康复专业办学理念。实现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医院康复科、疗养院所、健身俱乐部、体育运动队和各类康复中心等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4.1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体医结合”视域下的课程教学内容,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有关医学、生物力学、体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将体育与医学能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渗透,能够为毕业生将来从事运动康复指导、体育保健指导和运动养生保健咨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如在讲解关节与运动关系时,要讲解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等的特性,还要讲解关节疾病形成的原因(如:关节畸形、超出生理状态的载荷环境影响),提出治疗方案(既有体育锻炼的方法也有中医学的基础)和有效的预防措施。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提出人体机械运动的力学原理和相关参数变化规律;确定体育康复运动中动作技术的合理化与最佳化;探索骨组织、肌肉组织和关节等在运动负荷下的力学性质和变化规律,为预防骨损伤,关节扭伤,肌肉拉伤、治疗骨科疾患,进行骨矫形、骨移植等提供理论依据;介绍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的常规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如影像解析、足底压力分析、测力平台等与人体运动康复有关的测量手段);将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应用到步态分析、动作纠正与节能分析等运动康复和临床康复领域。最终构建符合该校运动康复专业职业能力需求《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内容。

4.2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过程研究

“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应知、应会”内容为主体, 以未来的“岗位需求”为主线,让学生不仅要掌握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还要注意与医学(如:推拿、按摩、康复医学、运动损伤等)等相关内容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通过病例分析、现场观摩和实际案例操作演练等方式,利用活动探究、直观演示、讲授和讨论等方法进行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如在讲授膝关节损伤动作时→首先通过视频给同学们观看→些容易发生膝关节损伤的体育动作→设疑让同学们回答还有哪些动作容易发生膝关节损伤→探寻膝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有哪些→探究膝关节运动损伤的机制→引导与讲解膝关节的结构特点和运动损伤的力学原理,损伤后如何处理→问询损伤后的处理方法还有哪些→现场观摩膝关节损伤后的处理方法→迁移引出其它相关知识,(如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关节积水等)适宜做哪些运动等→讲解伤后如何采用“体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恢复→最终形成完整的运动康复处方等)。教学过程中采用自我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结合”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过程。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优化课程教学过程,为将来更好的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目标研究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综合考虑现代教育特点和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趋势等因素,在对用人单位和相关专家进行深入走访与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量,在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背景下,以“未来岗位需求”和“体育向医学延伸、医学向体育渗透”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来确定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的教学目标,要避免内容重复设置、自相竞争、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使学生能够掌握人体运动的常用力学参数、运动损伤后康复锻炼过程中的运动学问题,人体运动的转动力学,静力学、流体力学、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和骨组织、肌肉组织和关节等在运动负荷下的力学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并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渗透。

4.4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课程教学后对学生进行一定形式的评价,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检查与分析,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对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考核如何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考核学生能否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等相关知识应用到运动康复生物力学中,使其彼此渗透与融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按照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和计划性等原则,采用观察、测验和调查等方法,利用口试、笔试、实验技能、应用技能、自评与互评等方式对体医结合视域下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进行评价。

4.5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体医结合”视域下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是结合医学院校、体育院系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但培养学生的医疗和体疗处方的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拓展就业空间,培养“体医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注重将力学、医学、体育学等学科进行有效结合,知识结构由交叉到专业,由专业到复合,让学生能够掌握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康复生物力学知识。丰富了该校以中医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坚持以“未来岗位需求”“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体育向医学延伸、医学向体育渗透”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来确定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的教学目标和优化课程教材内容,进而构建以“未来岗位需求”和“体医结合”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专业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模式。

5 结语

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的建立,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以中医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和保健方向本科教学的初步尝试与探索。随着国家对运动康复事业的大力支持,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方法与师资力量的将不断改进与完善,更多的研究成果、先进教学理念、科研论文、实践内容和医学相关知识将不断填充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之中,将形成完善的“体育向医学延伸、医学向体育渗透”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钱竞光,宋雅伟.运动康复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王海军,董立叔.不同鞋跟高度对肥胖青年女性自然行走步态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26(3):63-67.

[3]王海军,陈巍.6~7岁肥胖儿童自然行走时的步态与足底压力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29(4):74-80.

中图分类号:G8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a)-0009-0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3.009

基金项目:①2014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基于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YB201402);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基于中医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YJA890003)。

猜你喜欢

生物力学运动康复
浅析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坐骨结节滑囊炎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行人下肢高精度数值模型与损伤参数研究
推拿与运动康复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
观察超声波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冠心病的疗效
有限元法在手部的运用
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真空搅拌骨水泥技术应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