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舆论视域下中国近代体育历史变迁解读*

2016-11-28付海燕廖慧平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报刊精英舆论

付海燕,廖慧平

(1.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广东 广州 510500;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播系,广东 广州 510500)



媒介舆论视域下中国近代体育历史变迁解读*

付海燕1,廖慧平2

(1.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广东 广州510500;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播系,广东 广州510500)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采用媒介舆论与体育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解读1840-1927年中国近代体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发现:从身体的视角看,中国近代体育话语经历了从技术主导到精神诉求再到文化启蒙的“身体话语”演变路径;从议程设置的嬗变看,近代媒介所设置的体育议程经历了从洋务时期的“西洋兵操”,到维新时期的“尚力、贵武”,再到清末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五四时期的体育则成为社会公共议题,在媒介舆论的引导下,国人逐步认识到体育的竞技、健身、娱乐价值;从传播方式的变迁看,中国体育近代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报刊舆论的引导下,“不自觉”——“自觉”两种不同方式的呈现,彼此交互融合,共同推进;从舆论引导的主体看,则经历了从士绅精英到思想家精英再到知识精英的变化轨迹。

媒介舆论;近代体育;身体话语;议程设置

“媒介舆论是指通过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舆论,它包括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刊登的言论、来信、社会讨论、社会调查、民意检测等。”[1]就近代媒介舆论而言,则主要是指通过报刊和其它出版物的信息传播而表现出来的社会舆论。中国舆论的雏形始于清流派的清议,“清议传统是在漫长的文化历史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代表了中国士绅阶层参与政治决策与议论国事的言论传统与文化惯例” ,[2]“代表中国士绅阶层以言议政的一种传统方式”。[3]近代中国社会舆论由于剧烈的社会变动逐渐发生演变,甲午战后,伴随着近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以报刊媒介为主的现代传媒与有一定西学背景的中国新兴知识阶层结合,催生了中国舆论的兴盛。报刊、学堂、学会等层出不穷,形成了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的基本空间。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期,“由于党派利益没有完全渗透到公共领域,使得这30余年成为中国公众舆论最强势的时期”。[4]这一时期也正是被视作“蛮夷小技”的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早期传入和传播的重要历史阶段,在客观上,它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舆论的形成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传播正是舆论形成的内在的机制”。[5]传统媒介(报纸、期刊及其它出版物)的介入和舆论引导对于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作用可谓功不可没,尤其是在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呼唤个性解放、发达肉体、贵武尚力的思潮便成了中国近代崛起的一代甚至几代新型知识分子的主调”。[6]

历史不是被意识形态控制和极度简化和粗暴的历史叙述,从后现代的视角看,它是被打破了的镜子,每一块碎裂的玻璃只能折射出历史的某个片断或侧面,我们需要做的只能将各个碎片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组合。从媒介舆论的视域观照中国近代体育历史变迁,这一碎片看似单一,其实涵盖了当时的种种社会因素。叙述与分析肯定不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标,借由历史记忆而试图寻求历史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更深刻的价值共识和情感共同体才是我们的目的。

中国近代体育传播方式的变迁始终围绕着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中心任务和媒介的演变而展开,从历史变迁的长远视角看,外报无意识不自觉中的自觉“体育文化”传播与国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体育文化觉醒,其中皆蕴涵着为达到某种传播效果,不同媒介所设置的种种体育文化传播议程。在这一过程中,由各类精英所主导的精英文化在近代体育传播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可以说,中国近代体育话语尤其是精英体育话语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舆论,思想家精英们抨击陈旧文化模式,打开国人眼界,改造既有体育文化心理结构,唤起近代体育文化觉醒,从而为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生与纵深发展,吹响了号角。政治家精英们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从初露微熹到无可阻挡地向前推进。后期的知识精英不但为中国体育现代化持续呐喊,并开启了中国体育文化启蒙之路。

目前史学界已基本统一了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以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作为近代史研究的研究对象。本研究把1927年作为研究结点,基于两点考虑,第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广播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广播的声音不像报刊等文字材料相对易于保存,史料缺乏,不易考证;第二,1840-1927年体育和舆论的变迁已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从洋务运动时期的选择性吸收,到清末民初开放性接收,至五四时期的创造性重构,中国近代体育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初步完成了从器物到制度到体育价值观念形成的体育文化形态。鉴于此,笔者尝试着从体育话语、议程设置、传播方式、舆论引导主体嬗变四个方面解读媒介舆论与中国近代体育的历史变迁。

1 媒介舆论视域下中国近代体育历史变迁解读

1.1体育话语的演变:从技术主导——精神诉求——文化启蒙的“身体话语”

从“身体”的视角思考体育原理层面的问题成为近20年来体育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其目的在于运用身体理论揭示处于历史结构限制与国家需求附加下的现代中国体育话语的生成状态。中国近代体育话语经历了从技术主导到精神诉求再到文化启蒙的“身体话语”演变路径。

鸦片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民族危机,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效法西方,走现代化之路。这一想法被洋务派付诸实践,他们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以“西洋兵操”编练新式军队,在军事学堂和新式军队中传播“体育”,提高军人身体素质,使“体育”成为强兵御侮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并首次将“体育”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近代中国人最初的体育强兵观念和意识。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面对清末此种现状,思想家精英从“身体”的视角审视和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身体话语表达着对未来民族国家的整体想象与精神诉求。就身体的象征性符号意义而言,身体话语主要体现在身体的隐喻与身体的再造这两个层面。身体的隐喻就是使“身体符码成为民族国家的喻体,并承载着国民对于民族国家未来的期待与想象;而身体再造强调的是对于身体国家化的意想,体现出对于中华民族自身问题的强烈反思与审视”。[7]从严复对中国形象“病夫”喻说而提出“鼓民力”之举,到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尚武”论,再到军国民主义者直接倡导对国民身体的改造,以国民身体为直接载体的话语成为思想精英表达救亡图存的象征符,它不仅承载着对未来民族国家的想象,也使得体育成为民族主义旗帜下国民启蒙和改造的介质,“身体国家化”的隐喻和意想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语境中通过精英主导的媒介舆论演变成公共体育话语,引导中国近代体育由军队开始走向学校、走向社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暗含着诸多反传统文化的身体话语支流,譬如妇女体育的兴起和发展等。

晚清开辟的以民族主义话语为主的身体话语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中的身体话语打开了一道闸门,他们呼唤自然的生命力和原始的蛮性,从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到民主之于体育的目的“养成人格,保卫健康”的表述都是从身体的角度解读体育。同时,在民主科学舆论引导下,知识精英以民主、自由的观点探讨体育的人文精神价值,但他们对体育的关注,无论是从生理、心理,还是从道德方面入手,大多把体育的关注点聚焦于个人的身体活动上,从发育身心到增进知识与道德,都是围绕造就新身体,都必须以身体健康为根基。这些新思想和新观念开启了中国现代体育文化启蒙之路。

可以看出,晚清以降的历史语境,使身体被赋予“国家化”的象征意义,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政治问题。洋务时期,思想家精英通过传统的著书立说和上书言事的形式,形成“体育”强兵的社会舆论,政治精英则借此契机把身体作为强兵御侮的技术手段使之付诸实践,体育话语通过身体隐喻得以初显,中国体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开启体育现代化历程。甲午之后,民族危亡加剧,主张维新和革命的精英把“身体国家化”的舆论发挥到极致,从“尚力”到“贵武”再到“军国民”,无一不是借助身体话语表达强国强种之愿望,在身体被过度阐释中体育话语得以生成,中国近代体育由军队走向学校,由学校向社会传播,将近代中国体育开始引向了全社会。五四时期,知识精英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运用民主、科学的观点探讨体育问题,把“身体话语”融入到生理、心理等科学轨道,引导国人从体育的本质去认识体育,从而开启了真正的体育文化启蒙之路。

1.2议程设置的嬗变:兵操——“尚力、贵武”——学校体育——“社会”体育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它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影响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议题的先后顺序,从而改变人们认知层面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社会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8]因此,从议程设置的角度来考察媒介舆论与中国近代体育变迁具有理论的指导性。在近代中国,报刊是人们获悉公共事务的主要来源,从报刊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发现,近代媒介所设置的体育议程经历了从最初洋务时期的“西洋兵操”到维新时期的“尚力、贵武”,再到清末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五四时期的报刊则把体育作为社会公共议题,使国人逐步认识到体育的竞技、娱乐、健身功能和人文价值。

甲午之前的近代中国,国人自办报刊数量有限,现代化程度不高,仍处于摆脱外国势力对传媒控制、争取言论自由的阶段,故而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有限。这一阶段媒介舆论主要被外资控制下的教会报刊和商业报刊所操控,他们以士绅阶层为主要读者,传播西方文化和强国利民之法。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及外报西学舆论影响下应运而生,在这种历史语境下,被赋予强国强兵之重任的“夷之长技”——“西洋兵操”被洋务派引进到湘军、淮军、新军等新式军队中,随后又在创办的军事学堂中作为“体育训练”被推广,由此产生了中国最初的体育观念。这一阶段外人所办报刊迎合了当时士绅精英的需求,把“兵操”作为“体育”报道中的重要议程。虽然洋务派是以强兵为目的而接受西方近代体育的,带有浓厚的军事烙印,对“西洋体操”也仅限于一种粗浅的认识,但它却开启了中国体育现代化之路,并影响了后来体育的发展。

甲午惨败的严酷现实迫使先知先觉的人们进一步探求救国救民之路,传统的宗法纲常观念被彻底怀疑,进化论等西方先进学说开始为最早的知识人——维新派所接受,他们通过大量的自办报刊开始探讨中国“人”的问题,从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到梁启超首倡“新民”,大力“尚武”以自强及改造国民的军国民主义,这些议题成为清末国人自办报刊议程设置的主流,维新者通过政论和时评的方式批判“重文轻武”的思想,主张通过“体育”实现强国强种的目的。由于这一阶段的报刊所传播的体育观念是国家民族利益上的强国强种思维,是对西方近代体育的理性认知,加之这一时期的报刊大多是政论性报刊,其刊载的内容不是以新闻为主,而是以宣传政见和思想观念为主,所以观点集中,易于产生强大的传播效果,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学校体育和女子体育在清末的发展与这一时期报刊议程设置所产生的传播效果相联,因为强国强种与教育和女子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其向教育领域的延伸,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产生,而女子体育也大多是在学堂中开展。围绕学校体育问题,清末最后几年,无论是官报还是民报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议题加以关注,使之开始成为公共话题,并以报章代言的方式于反省和批判中引导公众舆论,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渐渐褪去革命激情和色彩的体育慢慢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体育话题在五四时期开放、自由的历史语境下,形成了中国近代体育传播“百家争鸣”的新文化景象,各种现代体育报道越来越丰富、各种体育观念和体育观点见诸报端,体育的独立性特征凸显。同时,白话文运动又进一步推动了传媒大众化和体育文化大众化,因此,围绕着体育与人的社会生活相关的体育本质、体育价值、体育功能、体育与人生的探讨成为这一阶段报刊体育报道的主要议程,从而逐渐摆脱了过去从强兵强种强国、救亡图存的社会功能上去定义和解读体育,人们开始从竞技、健身、娱乐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西方近代体育,去体会和感悟体育的真正乐趣,重新建构中国人的体育价值观念,开启体育文化启蒙之路,真正推动中国近代体育走向初步现代化。

1.3传播方式的变迁:“不自觉”——“自觉”两种不同方式的呈现

与西方体育传播路径不同的是,中国近代体育传播是从军队走向学校,由学校走向社会,在其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从“不自觉”到“自觉”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即国人迫于现实的“不自觉”传播与自我意识觉醒的“自觉”行为和外报无意识的“不自觉”传播与有目的的“自觉”文化传播,它们彼此交融,共同推进着中国体育现代化历程。

国人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并不是一种自觉的主动行为,它是迫于历史现实,在强兵御侮的要求下进行的,是外力作用下的“不自觉”传播。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华夏中心观被打破,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部分进步的地主阶级思想家通过著书立说和上书言事的方式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之后洋务派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于军队和学堂中引进以洋操、洋枪、洋炮为主要训练内容的“西洋兵操”,使之在军队中得以传播。甲午战后,维新派利用国人自办报刊高潮所形成的强大的强国强种舆论,使“西洋兵操”被逐渐引进到学校,并于1904年施行的“癸卯学制”中被确认。在这一过程中,体育被赋予强兵强种、救国救亡的社会功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因此,从一开始,中国近代体育就偏离了体育健身、娱乐、竞技的本源功能,是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无奈的“不自觉”传播行为,而且这种带有偏差的体育价值观念在清末思想家精英和知识精英利用报刊所形成的舆论影响下被放大,因为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虽然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却仍然自觉地将人的个体附属、服从、以至消融于以‘国家’形态表现出来的‘群体’(‘类’)之中”。[9]这种状况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被打破,这一时期人所具有的个体自由意识与主体意识被提倡,它充分肯定了“人”的个体价值,“个体”不再消融在社会、国家、民族等“类”之中,他们呼唤自然的生命力和原始的兽性。这是近代中国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些新文化观念的启蒙下,知识精英利用蓬勃发展的各类报刊“自觉”地传播体育新思想、新观念,用科学的态度思考体育问题,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体育的真义和本质,改变了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观念,转而逐渐树立健身、娱乐、竞技的体育观念,使中国体育现代化开始沿着体育的正确方向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在近代经历了一个特殊时期,即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垄断时期,外报的创办者们的主要目的是向中国输出他们的宗教学说、思想观念,西方近代体育作为格致类科技知识被外报所传播,很显然是一种“自觉”的带有文化侵略性的体育文化传播。同时,随着殖民侵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了中国,他们把西方近代体育项目也带到了中国,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现实的娱乐需求,但他们却在“不自觉”中传播了西方近代体育,尤其是随着报刊的广泛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了解西方近代体育。两者的交融,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不仅拓展了当时国人的眼界,而且起到了体育科学启蒙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行动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结果。”因此可以说,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对体育的传播,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体育文化传播工具”,它助推了中国近代体育于“自觉”和“不自觉”中走向初步现代化。

由此可见,中国体育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报刊舆论的引导下,国人迫于现实的“不自觉”传播与自我意识觉醒的“自觉”行为和外报无意识的“不自觉”传播与有目的的“自觉”文化传播两种不同传播方式交互融合,共同推进的结果。

1.4舆论引导主体的变化:士绅精英——思想家精英——知识精英

中国近代是一个充满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的历史大转折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以精英人物为主角的历史活剧曾经一幕幕地上演,中国体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深深地烙上了各类精英历史活动的印迹。他们顺应历史、把握时代契机,在客观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倡导公共体育话语,引导社会舆论,且近代中国精英话语与早期大众媒介一样显露出理性化的特征,从而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体育走向初步现代化的历程,其经历了从士绅精英——思想家精英——知识精英的变化轨迹,由于舆论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因此这一轨迹展现的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在某一历史阶段可能会呈现多个主体共同引导舆论,推动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局面。

甲午战败之前的晚清,士绅精英通过群体演绎的洋务思潮影响着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以魏源、冯桂芬等人为主的思想家精英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其中就包含与近代体育相关的养兵练兵之法,它为随后开展的洋务运动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从19世纪中期开始,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主的政治精英在新式军队和军事学堂中实践和传播“西洋兵操”,从而开启了中国体育现代化之路。1895年之后,晚清传统的士绅精英话语及其话语方式日渐式微,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思想家精英主导了当时的社会舆论,他们主要借助自办的新兴媒介——报刊传播西学,倡导人的现代化,使得“尚力”思潮、“贵武”精神和军国民主义得以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早期的以言论为事业和职业的知识精英在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下,也开始利用现代报刊传播西方近代体育。

1905年,随着封建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出现,与传统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他们已经转向大众化的公共话语空间,并开始承担起启发民众、唤醒民众的启蒙精英角色。他们利用正处于蓬勃生长期的现代报刊和良好的媒介舆论环境,继续传播军国民、尚武精神,西方近代体育教育制度、思想和体育科学知识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并对随之广泛开展的、备受国民关注的学校体育教育的传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因此,知识精英成为清末民初中国体育现代化舆论引导的主体,其中专家学者类的知识精英以传播体育原理、理论和体育史学等体育科学知识为主,并参与到当时诸如军国民、学校体育教育等公共体育话语的探讨中。以言论为职业和事业的报人则主要通过逐渐兴盛的民报以关注体育热点和焦点问题为主,如体育制度与观念、各类运动会等。两类精英往往有交叉,如徐一冰既是近代体育专家,又创办《体育界》和《体育杂志》,充当报人传播体育知识。这些知识精英通过报刊媒介对公共体育话语的参与和引导为体育文化启蒙奠定了基础。

五四时期,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与其它知识精英继续成为媒介舆论引导的主体,引领中国近代体育走向初步现代化。与前面几个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不仅肩负着救亡的任务,还肩负着启蒙的重任,他们“相信思想与文化的变迁必须优先于社会、政治及经济的变迁,而思想本身的改变是最根本的变迁,其它变迁是以思想的变迁为泉源的”。[10]因此,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各类知识精英开始用民主、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体育、用理性思维来思考体育,以新思想、新观点来指导中国体育实践。他们认为体育的真义就是强健身心,具有健身、教育、娱乐的功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在争论和批判中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很多报刊不但增加了体育报道的数量,而且开辟了体育专栏和专号来传播体育文化,从而为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适应发展和中国近代体育走向成熟创造了条件,为中国体育文化启蒙创设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国近代体育开始在理性思维和实践活动两个层面同时向前推进。

当新闻纸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事业传入近参考文献:

代中国之后,报刊的发展虽偶有起伏,但总体趋势是愈来愈盛行,在各类社会精英中,除了一些抱残守缺、顽固不化、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守旧派之外,更多的则是持有革新思想和开放观念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他们把报刊等媒介作为舆论阵地,运用不同的体育话语,传播西方近代体育,改变国人对体育的认知,推动中国近代体育从军队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体育的本质,认识到体育的健身、娱乐、竞技功能,引导中国近代体育走向初步现代化。

[1] 百度百科.媒介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eWlHj_kwmTLX9t14j6ZB5JGt_tBRKr28BX599LeQDQpGOAqUU8WfHlv2_yM_I9zxUEFmmgI2U00nhxs8cEPq

[2] 倪琳.近代中国舆论思想变迁[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72

[3] 倪琳.近代中国舆论思想变迁[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76

[4]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J].史林,2003(2):77-89

[5] 毕一鸣,骆正林.社会舆论与媒介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7

[6]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19

[7] 邵晓军,赖雄麟.晚清民族危机中现代体育话语的生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5):580-583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5

[9] 钱理群.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J].文学评论,1989(3):5-16

[10] 叶青.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分化与嬗变[J].东南学术,2004(3):158-168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of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Opinions

FU Hai-yan1,LIAO Hui-Ping2

(1.Facul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2.Department of sports news and communication, 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historical analysi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a opinion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ports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foundation of the Nanjing Kuomintang Government in 1927 as the logical en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from the body's perspective, the dis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sports went through the evolution path from technical lead, spiritual resort, all the way to “body discourse” of cultural enlightenment; from the evolution of agenda setting, the sports agenda set by modern media experienced “western military drill”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eriod, “power-oriented militarism”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to attention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sports became social and public topic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Period, and Chinese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value of competition,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of spor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edia opinions; from the evolution of transmiss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sports have been jointly driven by “unconscious” transmission by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stress of reality, “conscious” transmission by Chinese people with awakening self-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 transmission and purported “conscious” cultural transmission by newspapers founded by foreigners in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spaper opinions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from the subjects of opinion guid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sports have left a trajectory from elite gentries to elite thinkers and further to intellectual elite.

Media opinions; Modern sports; Body discourse; Agenda setting

2016-03-17

付海燕(1980-),女,江西樟树人,讲师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154SS15041)

G80

A

1007-323X(2016)05-0010-04

研究方向:体育理论、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报刊精英舆论
融合发展:少儿报刊的一次华丽转身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