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16-11-26赵德敏刘建林钮瑞艳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赵德敏 刘建林 钮瑞艳

摘要: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和声望的核心举措,留学生群体特有的复杂性是造成留学生培养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此复杂性的来源主要有文化背景差异、前期基础教育水平差异、英语水平差异及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等几个方面。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需要构建多元文化教育空间、加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等。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5011004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和核心问题

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弘扬中华文明、促进国际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综合国力和高等教育实力认可度的逐年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在迅速扩大,留学层次也在逐步提高。[1,2]1999年中国接收的留学生人数为447万人,2013年迅速增长到356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72%。[3]88 2014年,中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占国际留学生市场份额的6%~7%,而美国和英国分别占22%和14%。尽管来华留学生的总量不及美英等发达国家,但近几年来来华留学生的年增长率持续高于美国,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留学市场一支崛起的新兴力量。[3]88再如笔者所在学校,2011年招收的留学生人数为410人,2015年上升至1 182人,四年来剧增了将近2倍。留学生的留学层次通常以学历生为表征,学历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生代表了该国高等教育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程度。笔者所在学校留学生的留学层次在逐年提高,2011年本科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60%,2015年增长到79%,研究生也从2011年的4%增长到2015年的11%。

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声誉和公信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它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核心问题。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三大目标之一,其中的留学生教育质量当是题中应有之义。[3]89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严重制约着来华留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下面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留学生教育状况,对影响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二、影响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复杂因素

(一)文化背景差异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留学生群体的文化背景纷繁复杂,属于多元文化类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留学生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80多个发展中国家,其中非洲和亚洲的份额分别为49%和45%,少数来自发达国家。非洲学生的国籍分布几乎遍及整个非洲且属于不同的部落族,亚洲的学生主要来自南亚和中西亚地区,也属于多个民族。如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就来自四个民族,它们分别为旁遮普人、信德人、帕坦人和俾路支人。不同的部落族或民族群体在饮食习惯、服装风格、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笔者所在学校留学生的文明类型主要有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部落文明,其中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人数最多,分别占留学生总数的30%和60%。基督教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与中国的文明较易于融合。而南亚、西亚和北非的学生多数是源于伊斯兰文明的穆斯林,穆斯林留学生生活在伊斯兰复兴运动空前高涨的社会背景下,无论何种肤色的穆斯林学生都对祈祷、礼拜和斋戒等宗教活动非常虔诚和热情。[4]非洲留学生文化更为复杂,部落文化是非洲占传统地位的文化,同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非洲广泛传播,因此,非洲学生除了具有基督教文化或者伊斯兰文化的性格特点外,还具有部落文化赋予他们的独特性格:吃苦耐劳、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粗犷豪放、散漫无羁、明朗愉快、躁动不安、过分欢乐等。[5]

留学生来到异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部落文明的中国,极易产生跨文化障碍或者不适应,甚至造成不同文明间发生激烈碰撞或者冲突。例如,在课程安排方面,中国高校的课程时间安排是按中华文明的习俗设置的,如果上课时间恰巧在穆斯林的某个重要节日,留学生的到课率就会很低。每周五下午的课程,留学生迟到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周五是穆斯林的聚礼日。再有非洲留学生上课纪律散漫和上课说笑现象较为严重,这也是由非洲民族的躁动不安和过分欢乐的性格特点决定的。如果教师和留学生各自以自己的民族价值观为中心来度量其他民族的行为方式的话,势必造成很多误解甚至冲突,降低彼此的满意度,增加教育能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0月第32卷第5期赵德敏,等: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二)前期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基础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差异很大且与中国学生相比整体偏低,这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首先,中国政府奖学金主要向发展中国家倾斜,要考虑一些非教育质量方面的因素。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留学生多数来自欠发达的非洲和亚洲地区,来自欧美等发达地区的留学生比例甚微。其次,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层次上有很大差别,留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教育参差不齐且水平偏低。再次,同年级留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其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也有很大差别。笔者在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中发现,部分留学生高中基本的力学和几何知识十分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留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这种状况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设计增加了难度。

(三)英语水平差异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留学生教学一般以英语为媒介语言,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而对于许多学生而言,英语既不是其母语也不是其祖国的官方语言。例如,许多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法语、葡萄牙语或阿拉伯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官方语言为俄罗斯语。来自官方语言为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力差异很大,而且英语的发音也带着浓重的生源地地方口音。即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家的第二官方语言是英语,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英语素质较高,但是他们的英语发音也不是标准的英音和美音,有很浓的地方口音,教师也不能顺利地听懂他们的话。另一方面,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英语也不是母语,没有扎实的英语文化功底,这也是影响留学生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6]主要表现在:教师不能用英语流畅自如和简洁准确地表达观点,造成表达阻塞或者偏移;教师词汇量少,讲解语言枯燥或者死记硬背书面语,语言生动性和灵活性大大降低;教师的英语发音不标准,学生不能准确领会教师的意思。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英语水平的差异使得课堂授课异常困难,造成课堂沟通障碍,阻碍了师生之间顺畅交流,不利于改善课堂人际关系,因而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四)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跨文化交流过程,除了行为方式和习俗观念等文化碰撞外,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学习文化碰撞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文化是指教和学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信念和期望的集合体。学习者和教育者对课堂教学的期待、态度和价值观都受制于各自的文化,因此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互相的认可度等也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直接讲授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大部分亚洲穆斯林和非洲学生不习惯于这种教学方式。穆斯林学生更喜欢“穆斯林兄弟”间式的边讨论边学习,非洲学生喜躁动欢乐而不喜安静的性格则使他们很难安静地坐在教室听课,这些因素使留学生的课堂纪律较差。如果教师不采用适合于留学生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来控制课堂,而采用直接讲授式教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策略

维果斯基学派认为:“个体的心智发展依赖于伴随其成长的社会历史文化。”[7]44由此可知,留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习惯已经受各自文化的深刻影响。万花筒式的文化背景是导致留学生系统复杂性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须从解决文化多元性入手,对留学生教育的供给方予以深刻变革,从而有效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换言之,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应在于优化教育供给,提高教学效率,鼓励创新型师资力量建设,对人才的培养实现从考试型人才向能力型、专业型和创新型人才转变,继而实现由优质教育供给引领和释放教育需求,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留学生来华接受教育。

(一)构建多元文化教育空间

学校要积极创造多元文化教育空间,打破不同文明间相割裂的局面,加强文明之间的交流,使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宽容,逐渐消除文明之间的硬性碰撞,增进彼此间的情感共鸣,促进其他文明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实现多元文化教育。(1)在教育活动安排方面,在穆斯林、基督教与中国的一些重要节日,开展一系列留学生和中国师生都参加的文化教育活动,使得中国文化因素通过文化体验、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等形式渗透到留学生教育中,同时也让中国师生了解和接受一些基督教和穆斯林文化。(2)在留学生课程时间安排方面,要兼顾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在他们的重要节日时不安排课程。每周五下午的课程安排要考虑穆斯林聚礼日等因素。(3)改进留学生的住宿模式,增加中外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留学生一般都以集中的方式住宿在特定的公寓大楼内,这种“特区管理”的住宿方式造成学校的住宿资源非常紧张,许多学生被迫在校外租房。这减少了中外学生课外接触的机会,不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融合。[8]目前欧美国家在留学生的住宿管理上采用和本国学生无差别的“趋同管理”,给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接触东道主国学生的机会。但是,简单的“趋同管理”也很容易造成矛盾和冲突。因此,建议探索实行“趋同管理”和“特区管理”相结合的新型住宿模式。[9]例如,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安排在同一楼层,中外学生宿舍相邻等。这样可以很自然地让中外学生加强日常交流,“润物细无声”,让留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融入中国文化,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4)积极构建国际化文化“软硬”环境,加强全英文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在适当的空间展示世界其他地方如非洲、亚洲穆斯林国家等的优秀文化成果。

(二)加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要加强具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英语和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培训,要积极吸收具有海外经历又同时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加入到留学生教师队伍中。教师应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强对于其他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寻求文明之间和睦相处的有效途径,用创新手段解决师生关系问题。同时教师课下要多与学生交流,努力适应留学生的英语口音。要加大留学生辅导教师队伍建设,配备较多的留学生辅导教师,减小生师比。对于留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时通过课下辅导解决,对于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充分理解,并积极对他们进行帮助。总之,教师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论留学生的民族、种族和文化归属如何,都要促进其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使他们成长为与其价值观相一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才,从而提高留学生对教师以及对自己的满意度。

(三)优化教学内容

留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能力、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对于留学生要因材施教,预先对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程相关的原有知识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评估结果安排难度系数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照搬中国学生的教学大纲。可实行小班制教学,每一班都由能力高、中和差三类学生组成。将教学内容也分为基本、中级和高级三类难度系数模块。以笔者所讲授的材料力学为例,基本教学模块为:材料的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等四大变形,各种变形对应的强度问题和拉伸-压缩以及扭转对应的刚度问题;中级模块为: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材料的弯曲刚度;高级模块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每一个学生都可在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是否继续选学中级或高级模块。能力较低的学生只需选择基本模块,能力中级的学生可在基本模块的基础上附加选学中级模块,而能力较高的学生可附加选学中至高级模块。在教学案例上也要考虑留学生生源地的特点,尽量选取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案例。目前的材料力学虽然涉及的材料很多,但是例题、习题和实验都集中在钢材上,然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有着丰富的优质木材资源,如果在材料力学的教学案例中适当增加木材类材料,可使非洲留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理念上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逐渐降低记忆、直接套用公式等低阶认知目标在课程中的比重,加大分析、综合应用、设计等高阶认知目标的比重。比如,材料力学强度问题主要有三类子问题:(A)强度校核;(B)几何尺寸(截面)设计;(C)载荷设计。关于(A)类强度校核问题,构件的结构形式、几何尺寸和外载荷都是已知的,学生不需要创新思维,只需按照一定步骤直接套用公式就能判断结构是否安全。而对于(B)和(C)类问题,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结构形状或载荷类型,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国际留学生教学的重点应在(B)和(C)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能力,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Sfard曾提出两种学习模式:获取模式和参与模式。[10]讲授式教学方法源于获取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和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留学生课堂纪律较差的状态已经说明了讲授式教学不适合留学生课堂。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源自参与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和亲自参与中获取知识,并将其构建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框架,这种模式能与留学生群体性格相适应。建构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是辅佐式的,为学生提供线索、内容大纲和学习方法等。[7]240建构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研讨课实现,加大留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实现能力。更重要的是,建构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组织,实现从复杂系统向简单系统的转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推进建构式教学,增加研讨课的比重。[11]

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可增加利用材料力学知识进行构件和载荷设计的研讨课。每次研讨课教师可给出难易不等的几个设计案例,同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每小组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题目。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进行充分讨论,问题的解决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为保障研讨课有效进行,教师在教学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每一种案例都要预先在课程组讨论,以保证所涉及的案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增强学生和教师的效能感,使课堂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栾凤池.加快发展我国留学生教育的优势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788.

[2] 刘凤莲.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层次和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7):2222.

[3] 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应对政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4] 刘中民.民族与宗教的互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114.

[5] 李保平.传统与现代非洲文化与政治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6] 曹宇光.石油工程专业留学生工程力学全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3:4042.

[7] 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姚梅林,陈勇杰,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8] 李轶群.关于发展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9):2729.

[9] 张美云,刘开南.加强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5):6869.

[10] 盖伊·莱弗朗索瓦兹.教学的艺术[M].佐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

[11] 韩维春.来华留学生教育和我国“走出去”的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5859.

责任编辑:袁付娜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怎样运用多媒体教好英语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