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2016-11-26石贵舟余霞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

石贵舟?余霞

摘 要 高校转型发展是国之所需,社会之所盼。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科技训练,拓展了办学空间,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既适应了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形势,又促进了高校的转型发展。高校转型发展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实用性、适用性,有利于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丰富实践教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应从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应用技能办学定位;转变学校管理,优化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转变培养目标,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转变科研方向,凸显应用技能服务地方;转变办学条件,拓宽产、学、研、用基地建设等几方面促进高校转型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校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2-0014-0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实践能力强、技术能力过硬、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急增,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互联网+”的应用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用人单位希望招到能用的实用人才,社会希望高校能培养出基础知识过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高技能型人才;二是大学毕业生逐年增长,2016年大学毕业生达到770万,而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时适势调整,高校要进行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因此,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角度研究高校转型发展,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对高校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探讨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下高校转型发展的途径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转型发展的涵义及要素

一般以为,高校转型发展是高校为解决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实行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方向发展,增强大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从而培养应用型、科技创业型人才的高校发展方式。而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转型发展,则是各创新主体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联合攻关、分工合作、发挥协同效应的前提下[1],高校基于校内外实际条件,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的深入剖析、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以产学研融合为切入点,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搭建校企合作的实验实习平台,引进企业优秀专家参与高校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同时,高校师生也参与到企业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中去,实行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高校的发展。简单地说,高校转型发展不是另辟蹊径,更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信息社会化发展趋势,适应企业转型升级、专业需求和市场形势,主动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条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其本质充分体现高校功能,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

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转型发展,不是简单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而是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想融会到高校顶层设计中,让校企、政企深度合作,科技成果顺利实现转化,让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推动力。这对高校来说,重点是转变办学理念、进行科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模式,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实用观和职业观,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理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工学结合、鼓励大学生参与产学研课题研究和科技创新实践,扶持并鼓励“基础教学平台+特色化模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师资,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进行课程改革,引进电子化教学模式、开设微课、慕课等便捷的现代化教学课程,扩大教学的时空效应。转型发展的关键是科学定位、凝练特色,把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学研协同创新、多元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来。高校转型发展可以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师资队伍教育资源”、“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意见”、“教学质量保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转型发展要素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视角来看,高校转型发展要充分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优质的技能人才、与企事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科研创新成果、行业领先的科技发明,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成为企业“增产能、促转型、强发展”的助推剂和动力源。

(一)高校转型发展符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凸显创新的实用性

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企业四大创新主体,通过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产生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协同效应。而高校的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注重学用结合、学创结合,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同企业一起申报科研项目或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这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也突出了创新的实用性。转型后高校的发展在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向产、学、研、创相结合的方向倾斜,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把“强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职业”作为重点,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转型发展就是为了与企事业单位紧密联系,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入培养和挖掘大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宗旨和追求[2]。新型的科学教育追求职业实践而进行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创新精神、学用结合的能力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进行科技攻关,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追求和目标,而不是简单和传统意义上的职业人才或职员式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就应能够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承担科技攻关项目,解决科技难题,革新或改进工艺流程,改进工艺方法,提升工艺水平。

(二)高校转型发展契合产学研协同精神,创新育人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汇聚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四大创新主体的合力,也极大深化了高校改革,推动高校科学定位和专业结构调整,激发了科技创新和高校转型发展。而高校的转型发展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形势,使其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具相应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突出应用特点。加快课程内容更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突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应现代化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应用型更强,更具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特点;突出应用技术和工程特色,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结合,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和项目设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三)高校转型发展适合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建设多元师资队伍

高校转型发展就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营造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培养环境,让学生广泛参与科研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去,从而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要求教师科研和应用能力均比较强,这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效协同的要求完全吻合,也对高校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设一支科研能力强、技术过硬、创新能力出类拔萃的师资队伍,提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转型后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多元化,要求教师教学、科研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很强,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师资队伍的实力:一是引进企业高级工程专家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实践指导中,专业理论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科技攻关和工艺改进等工程技术建设中,充分满足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二是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才到高校开办讲座或任教,可以完善高校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双导师制;三是鼓励教师或大学生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革新,联合进行科研项目或课题申报,进行工艺流程改进和创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就是要求大学毕业生能解决生产难题,能进行技术革新或科技创新。

(四)高校转型发展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思想,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视角来看,高校转型发展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并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拓宽实践教学视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多与企业科研相结合;二是教育教学中应突出应用特色,应注重实践教育环节的作用,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效率,开展项目化教学;三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上,要加大企业实践等关键环节中产学研能力的培养,采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建立大学创业产业园,大学创业园孵化器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实验室、实习车间、实习工厂或创业企业进行科技项目的学习,或联合攻关,做科技助手或工艺助手,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中,开展技术研发,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创新,或者带着自己的发明创新到企业中去试制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对高校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实践能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四大创新主体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协作活动。在这四大创新主体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是产学研活动成果转化和科技孵化实现的主要力量,是产业化生产的关键因素;政府是科技政策、科技税收、科技信息等的重要主导者,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纽带和桥梁,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起着耦合作用;高校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创新的主要力量和智能库,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擎器和创造源;科研院所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处于创新与产业化过程的中间环节,既可以发挥其科研实力,又可以完成创新成果的试验和试制,从而向企业进行科技推广和产业化生产[3]。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将教育、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把前沿科技用于指导生产实践的实际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研制、试验中,培育出新产品或实现成果创新,改进生产或制造工艺,结构设计。同时,进行技术监测和控制,有问题及时进行协商,联合进行科技难题攻关,群策群力解决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科研活动实际中,利于培养其科研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其动手能力。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产学研用结合、工学结合、学创结合,在校内外建立实验实习基地,实训中心、工程中心和计算中心等,将极大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把实践教育教学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心,把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化、项目化。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推崇“平台+模块”的形式,也就是建立基础理论实验实习平台,构筑科研项目特色化模块,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三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宽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渠道。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和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开辟了多元化途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维推动了大学科技园、科教产业园建设,把大学较强的科研实力同社会成长型企业的孵化相结合,把大学的智力资源与社会的资金和资源相结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拓宽高校的办学空间和实力,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科技人才

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尝试,一方面,建立了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进行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等形式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创建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高校大胆尝试聘请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指导,也倡导在校教师到企业中去锻炼,切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了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客观上提升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热情,促进了研究成果的推陈出新,也为高校赢得了更高声誉。同时,新的科研成果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学科前沿动态,受益良多。教学与科研相融相生,也促进了高校的学科发展和生机活力。在高校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的形势下,科研和教学的统一与教学相长一样,相得益彰;三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创新意识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追求的目标,跟上时代形势,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是社会所盼,也是发展所需。教育创新,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有新的教育理念就会接受新的观点和做法;其次是教育内容的丰富、方法的多样和手段的更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用创新的思想去指导教育实践,在科学实践或研究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从而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素质的人才。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高校服务产业创新

一是充分调动创新资源。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四大创新主体,发挥各自所长,调动各方资源进行协同的创新活动。这一体系中,政府享有信息优势,在科技政策、金融资本和税收等方面发挥着统筹作用;企业是技术需求方,渴望进入新的技术领域,开发新的科技产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获得差异性技术优势,服务于大众;高校重点发挥智力优势,促进科研成果产生,大力支持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院所从事重大科研活动攻关,对于产业前瞻性、科技先导作用强、处于产业高端、能引导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性科研活动应该加以关注和重视。在网络信息时代,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更能高效利用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资源,挖掘多方优势,进行协同创新,让传统行业向智能化转型,这既是企业产业所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所求[4];二是促进创新成果产生。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所需,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高校就能形成一个崇尚学术、推崇创新的科学氛围,激励师生投入科技创新中,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一方面,这是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这四大功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就是要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服务社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产学研协同创新对高校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产学研实践研究中,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一种培养过程[5],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客观上,教师用科技成果和科技发明体现了实力,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也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三是促进成果转化孵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关键一环就是把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这个过程需要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也只有当企业生产出来后,在市场上得到很好的运用,科研成果的优势才会表现出来,科研人员的辛劳才能体现出来。而企业进行生产和试制前,必须通过专家认证或改进设计、多次试验才能进行批量生产,这一过程中,科研人员更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适时进行修正,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个细节,确保生产过程的精确。

四、产学研协同视域下的高校转型发展途径选择

(一)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应用技能办学定位

产学研协同视域下,高校转型发展首先是办学理念的转变,要改变过去那种办学“大而全、高大上”的思想,把办学思路转变到解决产学研实际问题的发展中来。部分人认为本科高校就应该办成综合性大学,才能体现其学术研究的价值和地位,才是知识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殿堂,其实,这没有从我国整体形势考虑,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尤其是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军工和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校更应注重应用技能、职业素养、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的重要体现:一是应用型与学术型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要消除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如学术型院校的观念,这两类高校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德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办得有特色有影响,其人才培养就是以实践性强、技能优势明显而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要求严格。要消除那种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度较小,能速成的观念。其实高素质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训练环境、科研课题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格,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题设置,既要考虑其基础理论课题的设置和知识的覆盖面,还要考虑其实践操作,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师的选择上通常选用双师双能型教师,在实训环节上,注重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同时,还采用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和产业园,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科研课题的设置和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采用项目化的形式进行管理,多维度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应用型重在内涵建设,重视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有丰富的内涵,要特别注意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能力。

(二)转变学校管理,优化学科专业课程建设

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可以建立委员会负责制,突出其在学校重大事项的决定性作用,如教授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事务管理委员会。事务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基础建设、人事管理、重大投资、后勤保障、安全卫生和学生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专业事务;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学术、科研、战略规划、学位授予评定、职称评聘、学术成果申报与评定等事务,教授委员会对学校的内涵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学校的大政方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学校管理上,推行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的思路[6],在管理层级上,实行扁平化管理,探索校院(系)两次管理模式,扩大院系自主权,让其在招生、教学、科研、职称评聘、课程改革、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人事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构建责权统一、资源配置合理、机制运行畅通、民主监督有力的院系管理体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到在课程体系中培养科技创新、创造能力。可以根据专业和学科的不同而异,按照“平台+专业模块”的形式设置,“平台”涵盖理论基础课和公共课,“专业模块”涵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台”可以建成标准化模式,也便于推广和知识传授;专业基础课可以根据当地产业集群、产业链的特点,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专业模式设置,设立复合型新兴专业,形成特色专业集群;依托学校-院系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及评议机制。

(三)转变培养目标,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为手段,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工程技能的现代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可以听取企业的行家里手、政府部门资深专家或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集思广益,做出科学决策[7]。在培养方法上,建立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培育校内实习工厂、提倡职业资质考证、与行业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流程,重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各个环节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这些环节与企业的实际课题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推行校企共同设计教学环节、研究教学方案,探索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等多元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就业能力,培养企业家精神和素质。

高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师资和梯队建设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需要大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改变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一是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同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或通过科技挂职的形式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或管理一线,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实际生产操作技能及工艺流程,做到学、做、用三结合;二是可以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作讲座或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弥补实践师资的不足;三是建设一支实践教学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对学生工程设计、管理艺术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转变科研方向,凸显应用技能服务地方

高校转型发展既是高校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也是高校错位发展的自身要求,因此,高校转型后的科学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与地方的新兴业态、产业特点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相结合,广泛开展成果转化、项目开发、改进工艺流程、技术革新等应用型科研活动;二是实现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高校转型发展不一定跟学术型高校一样,开展前瞻性、理论性和共性课题项目的研究,但是可以与企业、当地政府、科研院所等开展应用型研究及应用技术型协同创新研究,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和发明创新相结合,同时发挥政策部门的协调作用,推动技术的协同创新;三是通过应用型科研将最新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产业发展动态引入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型品质和应用型课堂教学质量。

(五)转变办学条件,拓宽产、学、研、用基地建设

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能人才就必须拓展现有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形成合力:一是加强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第一种模式是共建教学与生产一体化基地,这种合作模式就是学校提供场地和环境,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共建生产、教学基地,企业的一条生产线供企业生产用,另一条供学生实习用,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第二种是培育校办企业建设学用结合的基地,这就是学校扶持校办企业的成长,校办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践基地、科研基地,帮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优秀学生毕业后还可以留在校办企业;二是加强政校合作。加强高校与政府的合作,政府是产学研教等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协调者,可以在科技政策、科技信息、金融和税收、教育投资等方面进行协调并提供保障,而高校人才济济,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和科技成果的出产地,二者的深度合作,为开展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和科研项目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三是高校建立大学创业产业园。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扶持力度,还可以让大学生在创业园里得到锻炼和成长,把有创业热情的同学从创业者培育成企业家。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学研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