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120周年以老校训为根走出“达文化”之路

2016-11-26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王淑英孙宁编辑李玉婷

教育家 2016年41期
关键词:校训本能核心

文 |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王淑英 孙宁 编辑 | 李玉婷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120周年以老校训为根走出“达文化”之路

文 |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王淑英 孙宁 编辑 | 李玉婷

在人类历史的悠悠长河中,120年也许只是短短一瞬,但把这120年的时光放在一所学校身上,就足以被世人永恒铭记。1896年,在直隶保定这片热土上,一批仁人志士怀着教育救国、造福桑梓的誓愿,创办了蒙养学堂。历经两个甲子的风雨沧桑,秉承“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校训,保师附校伴着历史的风雨和时代的步伐砥砺前行。

从民国时期的文化坚守,到辗转办学的刚毅卓绝再到如今九年一贯制的华丽转身……一个多世纪的航程,她在校训的“达”文化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出无数服务于祖国发展的社会精英——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词作家阎肃、作家苏叔阳、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

“求发达”校训文化之源

1896年,直隶总督王文韶创建第一所新式学校——蒙养学堂;1907年,刘续曾出任堂长并于1913年提出“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校训。

尽本分——凡人各有其本分,本分应为之事,决不可放弃之。无责任心诚为一般人之通病,本校欲以教育之力矫正之,故学校取尽本分为第一条。

尽本能——人之生也,各有天赋之能,即各有其能为之事,能为而不为或为之而不尽其力,皆不足以发展本能,而独立以营事业。

求发达——发达之意,如植物之由播种而成苗,由苗而花,由花而实,至于实则种子之本能,而播种之目的达矣,本校为改良人心,使学生做事以恒为目的,学校取求发达为第三条。

“求发达”是校训中的目标,“尽本分,尽本能”是“达”的策略。“达”者,通也,四通八达、见识高远之意。“发达”者,取“事业兴盛、向上生长、人才充分发展”之意,即成为有“高洁”品格的人。历久弥新的“达”文化激励着附校的全体师生走在实践创新的大路上。

“求发达”文化是生长了120年的一株大树,是“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核心价值是她永久不变的根;“高、洁、仁、智、乐、活”核心素养是她的水土;中西合璧的课程理念和“国家课程+仁、智、乐、活+超学科”幸福课程体系是她的干;“研学结合”的学习方式是她的叶;“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与深度学习课堂是她的花,培养“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高洁幸福的公民”是她的果。这棵大树集传统性、现代性、开放性、历史性于一体。聚焦优秀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是实现“达”文化的最高的境界。

“求发达”文化创新之路

在文化创新中,保师附校依托课堂实践,深入挖掘“求发达”文化与今天教育的融合点,创新了以百年校训文化为根基的“达”理念、“达”管理、“达”课程、“达”课堂的共同体系。

融合“达”理念:让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有机整合

让学生成长为“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高洁幸福的公民”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正如老校友苏叔阳先生在校训石上所题,要让学生像莲花一样,“始终高洁地挺立在社会,散发出绵长优雅的芳香,捧出饱满的果实,服务于国家、民族,而“高洁”就是“达”理念的核心。

同时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保师附校围绕文化基础,通过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的方式,创新了校本化素养体系,在国家学生核心素养培育6指标的指导下融入“高、洁、仁、智、乐、活”附校元素,形成聚焦优秀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

融合“达”管理:九年一盘棋,四段一体化。

学校编制了《九年一贯优秀创新人才核心素养行动纲要》和《学科规划》,分别明确各类课程的素养指标和、实施方案以及学科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

“九年一盘棋”。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系统规划、分段落实、学段衔接、逐层推进学生的素养培养。“四段一体化”。把义务教育分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年级四段,前两段以“习惯养成,快乐成长”为成长样态,后两段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激发并培养兴趣”为成长样态,按照学生成长路径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把培养目标分段落实到不同的个体,以学生的个性成长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采取“三三三四”(三分、三选、三速、四制)课程实施策略:“三分”即学生分层走课、分组学习,老师给予分类指导。“三选”即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目标、选择任务、选择作业。“三速”即教师根据学生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辅导计划,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四制”即在初中部实行走班制、导师制、学分制和学长制,并在每个学段开展“四读懂”研究:

读懂教材: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问题情境、呈现方式以及旁注与留白;读懂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准确挖掘核心问题,因材施教;读懂生活:读懂生活情境,读懂活动和问题,整合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情感;读懂课题:在课题指导下让学生经历学、会、用、研四阶段,开展小课研究。

丰富“达”课程:提供优秀创新人才的土壤

学校立足国家课程学科,以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为目标,开发了国家课程以外的“仁智乐活+跨学科”校本幸福课程体系,以发掘不同学生的个性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仁人课程重在培养包括公民教育和生活习惯在内的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全部生活相联。设置“崇德”“尚美”“博学”“健行”四大类别,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智慧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突出主题性和综合性。在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科目中实行分层走课模式。第一步“兴趣走班,学院管理”;1—9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特长课程,进入六大学院管理体制。第二步“就近走班,单元教学”;在英语课程中植入剑桥国际课程,将7—9年级的各年级组分为4个单元,让学生在单元内分层走班学习。第三步“个性走班,导师指导”;在初中部成立北大研修学院,打破统一课表、统一进度、统一地点,按照“学生特需—老师特备—学校特供”的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第四步“跨段走班,弹性学制”;打破学段壁垒,依据英语水平组建严修学院,构建学分评价机制。

乐学课程作为延伸国家课程的选修课,以兴趣为先导,更加突出丰富性,重视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设置学科拓展实践探究类、艺术特长发展类、技术能力提升类等。

活力课程为有专长的学生开设“六大学院”,实行导师制,培养“超常”人才。小学部围绕“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共享地球”六大超学科主题,中学部围绕六大全球背景开展问题化、探究性、跨学科项目的主题学习。

重构“达”课堂:线上线下+“先学后研”,实现深度学习

课堂是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保师附校初中部探索“互联网+先学后研”课堂模式,在课前利用网校资源平台进行课前先学“自研”,主动、自主的建构新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上,通过资源分享、主动探究,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追问、质疑、争辩进行“后研”,深化理解, 成为“后研创造者”。通过把线上线下相结合,以项目、问题、质疑为基础,带领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形成了“少教多研”“先学后研”“广学精研”“不教之教”四种课堂模式。

由“达”文化形成的文化自觉,让每个附校人把“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内化为自己的责任担当。在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实践中,“达”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全面发展,也成为附校持续不断成长的永恒力量。

猜你喜欢

校训本能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逆本能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