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特级教师、海淀区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黄玉慧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游刃有余

2016-11-26张小彩编辑李鲁山

教育家 2016年41期
关键词:黄玉颜回试卷

文 | 本刊记者 张小彩 编辑 | 李鲁山

北京市特级教师、海淀区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黄玉慧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游刃有余

文 | 本刊记者 张小彩 编辑 | 李鲁山

黄玉慧,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海淀区高中语文学科总督导,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北京名师工程实践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从独立到独到

记者:您最近的一本著作是《十五年,从独立到独到》,它的出版可看作是您对自己教育教学观的提炼与总结。“独立”和“独到”,有什么不同吗?

黄玉慧:所谓教师的“独立”,是思想的独立、人格的独立。具体言之是指教师应该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研意识;教师要有独立的人格,克服惰性、依赖性,不等、不靠、不要,不盲从;要能够独当一面,具有凭借自身力量,独立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完成教学的设计、教学任务;教师“独立”的重要表现是具有质疑和反思能力。

教师只有“独立”了才能够达到“独到”。所谓“独到”就是对教学有自己的独到认识和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教师的独到见解多了,就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思想;教师新颖独到的教学策略多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记者:您的教学是如何从“独立”走向“独到”的?

黄玉慧: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年轻气盛,为了在学生面前“显摆”,就刻意不带教材、不带教参,去完成授课。当然这样“任性”的前提是逼着自己必须好好研究教材,先思考再借鉴,独立备课。就这样歪打正着,不仅扎实了教学基本功,也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上有独立的思考才可能有独到的见解。在《十五年,从独立到独到》这本书中,我思考的主要是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问题,确切地说是如何独到、整体地解读文本的问题,最终也凝结成了我对语文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即当我们还不能说清楚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是什么的时候,可以借助哲学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把哲学的一般方法转化为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

这本书中,我就是运用辩证和联系的思想方法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形成自己对某些文本的认识的。

记者:能不能借助具体的文本给我们分析一下,应该如何独到地来进行文本解读?

黄玉慧:就拿我们都熟知的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来说吧,我在细读文本后就发现它是按照春天的物候特点来写的,如果我们把春天比作画卷,它应该是一幅连环画,是一幅长卷,而不是五幅彼此独立的年画。从这幅长卷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它生长着”的成长、奋进的特点,激发了人们的进取之心,引人积极向上,散文的主题也正在于此,而不仅仅是赞美、歌颂春天。

我一直认为,教师可以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但一定要有思想地教学。

>>教学上有独立的思考才可能有独到的见解

“优秀的试卷是有灵魂的”

记者:今年四月,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发布,北京教育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考试科目,试卷分值,学科定位等都有很明显的调整,这必然会投射到我们的教学中,对于“考试”和“教学”的关系,您有什么独到的理解?

黄玉慧:其实,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的变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不变。当前进行的中高考改革,不是对学科本质的颠覆,而是在引导教学回到学科的本质上来。

有人说既然没有本质的变化,那还为什么还要改革?改革就是要通过考试形式的变化来促使和指导教学做出调整,所以说,考试的指挥棒一定程度上指挥着或者促使教学不断地去调整、变革,达到比较好的状态。

记者:考试指导教学。面对这些变化和改革,您作为语文学科的教研负责人,在命制全区模拟试卷时有什么尝试?

黄玉慧:作为教研员,每次命制海淀区的语文考试试题,我一直都在尝试探索拓展试题的功能,即:这些模拟试题有模仿的性质、检测的性质,还应该有引领的功能。

在我看来,命制试题是一种特殊的教研。我把我的教研理念、教研策略、指导老师教学的方法,包括对学生阅读、写作学习的引导都全部渗透在我命制的试卷中,而这些试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学生做完这些试卷就慢慢知道:语文到底要学什么、应该怎么学。老师分析、讲授这些试卷就慢慢知道:语文到底教什么,应该怎么讲。我经常说,优秀的试卷是有灵魂的。

记者:您觉得有灵魂的优秀试卷应该是什么样的?

黄玉慧:比如说,2015年我命制了一道诗歌题。题面是从某诗歌鉴赏辞典上摘取的一句话,这句话本身就存在对诗句的分析鉴赏空洞、不具体的问题,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鉴赏分析诗歌时存在的普遍问题。题目中,我们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对这句话作出具体的分析。也就是说:命题就是学生问题的呈现,学生的做题过程就是对自我问题修正的过程。我们给出的参考答案也不是告诉学生答题技巧,而是引导学生找到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

我的观点是:试卷命题要针对学生问题,提供教学和学习建议,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这是最重要的。

记者:课改、考试改革的背景下,很多老师除了“如何教”,更困惑于“教什么”的问题,黄老师有什么建议?

黄玉慧:还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建议:“用教材”。当然,前提是教师要独立思考,能够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知道用教材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形成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既能雪中送炭,也能锦上添花

记者: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独立独到的教学离不开科研的支撑。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近几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黄玉慧:教学离不开科研,科研就是要研究教育教学的真问题,解决教育教学的真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引领、推进的区级课题是“读写相通性研究”。目前,我们还一直在开展的北京市课题是“高中读写深度融合研究”,都是关于阅读和写作关系的课题。前者是在探讨读写为何相通、何处相通,后者侧重研究阅读和写作深度融合的策略。

记者:阅读和写作在教学中是不同的两个环节,应该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呢?

黄玉慧: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阅读过程就是语言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对阅读文本中的言语规律、阅读文本的意义、文本思维模式等进行建构,这是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但如果阅读教学目的仅止于此,应该说非常可惜,因为这是半途而废的语文教学或学习。

从写作的角度说,我们可以把阅读所进行的语言建构,看作是语言运用的准备,是积累写作所需要的语言运用规律、写作策略;把阅读中对文本意义的建构看作是写作所表达的思想的酝酿准备过程。阅读是训练思维,而写作则可以表达交流阅读活动中所做的思考、产生的思想,写作过程是对阅读思考的深化、优化。如此,阅读与写作的过程就变成了同一过程,阅读、写作的教与学也可以真正地融为一体。

记者:您觉得打通读写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黄玉慧:读写融通的好处是,学生的阅读可以一石三鸟,一举多得。

比如,《论语》中有这样的一条文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个文段是典型而规整的议论段。文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学生可以从中学习一种论证行文的方法。

我们再做思考,会发现这个小小的文段中,还包含了思想的方法。孔子对颜回这个人做出判断,从吃、喝、住多个方面进行观察,且由表及里地观察颜回“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再将颜回与众人进行比较,看出颜回这个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整体思想的方法。

阅读这个文段,学生还可以获取识人之法。认识一个人,不看其是否能够高谈阔论,而是从日常生活最普通的生活细节观察,在人与人之间的比照中观察,从而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对颜回的认同,其实也是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与此相伴的是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

即便学生对颜回“不改其乐”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认识颜回的做法,并将自己的思考负责任地表达出来,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深化对阅读文本的思考,也可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还可以教会学生辨明是非,提升思维品质。

记者: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很多,各种研究课题也层出不穷,黄老师怎么会选择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听起来最传统的教学点作为研究对象呢?

黄玉慧:阅读、写作是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形成的基本能力,阅读到底读什么、写作到底写什么,阅读与写作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对于语文学科都是非常基础而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应该为了创新而去忽略最传统的教学点,教育科研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在教学过程、课堂之上发现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也就是要有研究的价值。我一直认为,当我们真正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科研就既能为教学雪中送炭,也能为教学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黄玉颜回试卷
Empirical Likehood for Linear Models with Random Designs Under Strong Mixing Samples
《溪山清远》
颜回偷食
沉痛悼念黄玉民同志
颜回之乐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