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
2016-11-26吴爽编辑李鲁山
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编辑 | 李鲁山
解码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
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编辑 | 李鲁山
上海作为“一市两校”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承担了教育改革探索者的重要角色。近年来,上海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蜚声海外。欧美发达国家多次派遣高级官员、教育团队前往上海探访,了解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秘密。那么,上海的基础教育做了哪些有益探索,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
解码一:“等第制”评价 如何“落地”?
上海在小学低年级推广用AB CD代替百分制评价的“等第制”改革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学习兴趣、学习轻松程度、上学愉悦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好转。
记者:新学期,上海市小学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效果如何?怎么优化,使得这一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确保教师在进行“等第制”评价时做到客观公正?
贾炜:为使小学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有效缓解家长盲目“早学抢学”、教师追赶教学进度和拔高教学要求的状况,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上海市从2014年开始,在小学低年级扎实推进“等第制”评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学生学习状态有了大幅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学校适应、学习兴趣、学习轻松程度、上学愉悦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好转。如,2016年睡眠9小时以上的学生占86%,比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二是家长、教师高度认可“等第制”评价工作。76.41%的家长表示教师能对孩子的各个能力维度现状进行分项评价,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发展水平更加一目了然。相对于以往的百分制评价,81.6%的小学一二年级教师认为“等第制”评价有更多优点,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激励、对教与学的改进等方面。三是教师队伍评价能力得到家长高度认可。91%的家长表示教师已经用“等第制”评价取代传统百分制,76%的家长表示教师能对孩子的能力维度进行分项评价,88%的家长表示教师会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90%的家长表示教师会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95.99%的家长表示孩子受到过教师不同程度的鼓励和表扬。
在总结小学低年级“等第制”评价改革经验基础上,自今年秋季起,上海小学“等第制”评价工作向小学中高年级延伸。为确保“等第制”评价顺利实施,上海市教委要求学校教师在推进实施“等第制”评价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要求:一是从“评分”转向“育人”,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进行分项等第评价,有效呵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二是从“一个分数”转向“分项评价”。上海小学“等第制”评价不设总分,也不设总等第,而是分模块、分维度赋予等第,采取分项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三是从“基于常模”转向“基本标准”。只要达到课程标准,每一个孩子都可能得到A,每个孩子都会发现自己的优秀。四是从“筛选”到“激励、诊断和改进”。采取分项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明确、有针对性地反馈评价结果,更加强调孩子的个性特长与成长变化,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通过改进课堂教学、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精准指导中真正体验到自己成功与进步的足迹。
为了确保教师在进行“等第制”评价时能做到客观公正,我们专门编印了包含各种典型案例的评价指南,并发放到区县和学校,指引教师实践探索。同时,市、区两级教研部门开展了多层面、多途径的传导式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等第制”评价。我们还整合各方资源继续开展研究,鼓励与支持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工具,形成多元的“等第制”评价实践模式,不断复制和推广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努力实现基于课程标准“不一样的评价方式,一样的科学有效”。
解码二: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为何成绩突出?
上海的数学课堂,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特色的概念性变式教学,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过程性变式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
记者:上海数学教育成果备受关注,英国等发达国家也组团来沪参观学习。今年8月,全国“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上海举办。在数学教育改革方面,上海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呢?
贾炜:20世纪80年代,上海数学教育面临着数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发展需求;数学学习与评价形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和体验等问题。围绕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发展孩子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上海基础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着眼长远,扎根基层,大力推进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第一,连贯一致的改革思路。上海的数学教育在近30年的改革历程中,正确处理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以“必修”为主题的课程教学模式。学生是发展的根本,教师有重要的帮助指导作用,两者不可偏废;保证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上海开展的数学课程改革,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主干——削支强干,构建更为简明的数学知识结构,拓宽创造性学习的多种课程渠道,增加数学课程的可选择性。
第二,海派文化的数学课堂。上海的数学教育处在近代东西文化交融的有利位置,海纳百川、广泛汲取,精细研究、实践融合,是上海数学教育的典型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多角度理解,又强调数学问题解决的有层次推进。上海的数学课堂在近30年改革历程中逐渐呈现四个基本特征:注重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迫切而有自信地学习;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而有层次推进的教学设计;注重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的多种尝试与探索;注重通过作业辅导而及时反馈并调整教学。上海的数学课堂,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特色的概念性变式教学,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过程性变式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高度评价的过程性变式教学,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而易于应用和迁移,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使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高端学生优势明显,并且低端学生比例低、人数少。
>>上海基础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力求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教育。图为参与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生态区建设的老师在授课,学生发言踊跃。
第三,强而有力的教研与教师队伍。在上海数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以数学教学的实践知能为核心,帮助教师立足课堂主阵地、关心每个学生,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师指导系统。上海的教师发展指导者队伍来源具有多样性,建立了高校、教研、科研、培训、信息技术部门等的教师教育资源联盟,重心下沉到数学课堂,讲究课前的教学设计,突出课后的反复改进,逐步发展形成了“大教研”的格局。
解码三:上海义务教育如何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推进新优质学校的集群式发展,汇聚一批“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负担靠科学”的新优质项目学校。
记者:上海如何缩小学校办学水平差距,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贾炜:目前来说,我们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一项工作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五项标准,从硬件上全面保障和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我们要求:一是围绕满足教育教学的新需求,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做好“一场一馆一池”(学生剧场、室内体育馆、室内游泳池)建设和改造。二是适应学生培养的新需求,加强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和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三是以互联互通、增进应用为终点,优化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提升普通教室信息化配置,建设多功能数字学习中心,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移动终端配置,深化信息化应用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中小学网络和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四是统一城乡教师基本配置标准,均衡配置优质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保障教师工资逐步增长。五是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健全市级统筹与区级投入相结合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第二项工作是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指导学区和集团聚焦内涵建设,通过先进办学理念辐射、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设施设备场地共用、学校办学文化生成等,提升办学联合体内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广大市民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项工作是继续推进新优质学校的集群式发展。这项工作我们从2011年就开始启动,目的是通过汇聚一批“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负担靠科学”的新优质项目学校,针对内涵发展瓶颈问题,组成不同项目的实践探索团队,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在协同探索中提升学校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促进转型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第四项工作是促进城乡学校携手共进。从2007年开始,我们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委托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管理郊区农村相对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以学校契约和团队互助的形式,向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辐射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快速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