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观察
2016-11-26魏玮李志国姚玉峰
魏玮,李志国,姚玉峰
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观察
魏玮,李志国,姚玉峰
目的观察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37例(40眼)圆锥角膜患者,采用共焦显微镜分别记录每位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1.5年和术后2年内皮细胞密度。结果37例(40眼)圆锥角膜眼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年丢失率均随时间逐渐降低。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1年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较多,其中术后3个月丢失率达到峰值,术后1年之后内皮细胞丢失趋于平稳,因此深板层角膜移植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角膜移植术式。
角膜;移植;深板层;圆锥角膜;角膜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对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因此角膜移植术后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是决定手术长期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深板层角膜移植作为近10年来的新兴技术,保留了患者自身的角膜内皮,降低了术后免疫排斥反应,进而降低术后植片的失败率。圆锥角膜是一种表现为局限性角膜圆锥样突起,伴突起区角膜基质变薄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目前病因不明,多见于年轻人,患者往往在年轻时就接受了角膜移植术,因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长期功能状态的稳定就显得尤其重要,直接影响患者日后长期的视功能。本研究观察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及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圆锥角膜患者,术中未发生后弹力层穿孔破裂,且术后随访时间超过2年。入选患者37例(40眼),其中男27例,女10例;年龄13~43岁,平均(22.4±6.5)岁。所有患者均无其他眼部疾患病史,也未接受过其他眼部手术。
1.2 手术方法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开睑器开睑。用环钻确定植床位置,然后钻切至2/3角膜厚度。用宝石刀在12点处分离前中基质,用tano镊子钩后基质,做成一个口袋。用1m l注射器抽出少量前房水,用23号针头进入后部角膜基质并打入粘弹剂和气泡进行分离,剪除角膜基质,用23号针头进一步分离剩余基质层至后弹力层,再做一个口袋。继续进行分离,完全暴露后弹力层,剪除后基质,术中未发生穿孔。取冰冻保存角膜,做相应大小植片,未撕除后弹力层。取植片放在植床上,做16针间断缝线,埋线结。
1.3 检查方法使用共焦显微镜(Confoscan3,美国NIDEK公司)分别记录每位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1.5年和术后2年内皮细胞密度,计算出相应内皮细胞年丢失率[复查期间年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前内皮细胞密度-本次内皮细胞密度)/术前内皮细胞密度/复查间隔月份×12]。
2 结果
37例(40眼)圆锥角膜眼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年丢失率均随时间逐渐降低。见表1~2。
3 讨论
表1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
表2 内皮细胞年丢失率变化
角膜内皮细胞对于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正常功能维持有着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对水分子起到机械阻挡和主动转运作用,当内皮细胞数减少到一定程度,内皮的离子泵作用逐渐减弱,直至失代偿。内皮细胞出生后即丧失增殖能力,出生时内皮细胞密度在5 500个/mm2左右,每年生理性的减少比率在0.6%左右[1]。大量研究发现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内皮细胞的年丢失率远高于生理性丢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前10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高达50%以上[2-3],除了本身手术创伤外,内皮细胞慢性丢失主要是由于供体细胞在宿主中各种长期潜在风险,如免疫排斥反应、细胞老化加速及继发性青光眼等[4-6]。
过去穿透性角膜移植一直作为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首选术式,但在近10年来,随着深板层角膜移植技术的发展,后者逐渐取代前者,成为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深板层角膜移植由于其保留患者自身角膜内皮的独特优势,降低了术后免疫排斥反应,进而降低术后植片的失败率,因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内皮细胞的存活率高于穿透性角膜移植[7]。
本研究中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1年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较多,其中术后3个月丢失率达到峰值,考虑与手术创伤及术后炎症反应有关,术后1年之后内皮细胞丢失趋于平稳,本研究结果在10%左右,而相关报道表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2年的内皮丢失率在33%左右[2],而且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能明显减少术后植片排斥反应的发生,因而优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是临床上相对安全的角膜移植术式。
本研究中深板层角膜移植采用钩取-大泡-分离技术,能很好的分离到角膜深层,直至完全暴露后弹力层,几乎可以完全去除病变组织,尤其是圆锥角膜急性水肿后遗留的疤痕,最终达到术后角膜完全透明,提高患者术后视力。但由于该手术难度非常大,术者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学习曲线。
[1]BourneWM,HodgeDO,Nelson LR.Cornealendothelium fiveyearsafter transplantation[J].Am JOphthalmol,1994,118(2):185-196.
[2]Ing JJ,Ing HH,Nelson LR,etal.Ten-year postoperative resultsof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J].Ophthalmology,1998,105(10): 1855-1865.
[3]PatelSV,HodgeDO,BourneWM.Corneal endothelium and postoperative outcomes 15 yearsafte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J]. Am JOphthalmol,2005,139(2):311-319.
[4]BourneWM.Cellularchangesin transplanted human corneas:Castroviejo lecture[J]. Cornea,2001,20(6):560-569.
[5]Böhringer D,Reinhard T,Spelsberg H,et al.Influencing factorson chronic endothelialcell loss characterised in ahomogeneousgroup ofpatients[J].Br JOphthalmol, 2002,86(1):35-38.
[6]Watson SL,Tuft SJ,Dart JK.Patterns of rejection after deep lamellar keratoplasty [J].Ophthalmology,2006,113(4):556-560.
[7]TrimarchiF,PoppiE,K lersy C.Deep lamellarkeratoplasty[J].JournalFran aisDOphtalmologie,2002,25(7):718-721.
10.3969/j.issn.1671-0800.2016.10.034
R772.2
A
1671-0800(2016)10-1326-02
2016-06-30
(本文编辑:陈志翔)
315040宁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魏玮、李志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姚玉峰)
魏玮,Email:4670403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