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护理干预用于急诊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11-26俞海霞楼璐孙雪莲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搏心肺护理人员

俞海霞,楼璐,孙雪莲

优化护理干预用于急诊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观察

俞海霞,楼璐,孙雪莲

急诊;护理;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多种因素诱发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是导致心搏骤停的根本机制[1];心脑肺复苏术被认为是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抢救最为重要手段之一,可有效缓解心脑缺血缺氧现象,促进身体机能恢复[2-3]。而近年来随着心肺脑复苏诊疗技术发展进步,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抢救仍欠缺针对性和规范性。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立医院急诊科实施急诊心肺脑复苏优化护理干预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优化护理干预用于急诊心肺脑复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急诊心肺脑复苏优化护理干预,以实施前后1年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各140名;纳入标准:(1)血压≤90/60mmHg(1mmHg≈0.133 kPa);(2)心率≤45次/min;(3)经两名中级及以上职称急诊科医师诊断;排除标准:(1)心搏骤停前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2)出血性疾病;(3)精神系统疾病;(4)临床资料不全。对照组男78例,女62例;年龄22~68岁,平均(51.74±6.20)岁;按照心搏骤停原因划分,急性心肌梗死48例,心源性休克33例,急性心力衰竭22例,急性农药中毒19例,急性肺动脉栓塞9例,电击5例,溺水4例;试验组男75例,女65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51.90±6.27)岁;按照心搏骤停原因划分,急性心肌梗死50例,心源性休克34例,急性心力衰竭20例,急性农药中毒2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8例,电击5例,溺水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优化护理干预方法,具体如下:(1)心脑肺复苏术后患者因病情波动幅度较大,复发心搏骤停风险较大;故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1小时进行血压、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检测,同时注意精神状态和瞳孔反应[4];对于昏迷患者加强面部和口腔护理,降低经口感染风险;提供易消化、高维生素流质饮食,禁忌油腻、辛辣及刺激性食物;每隔2小时进行吸痰操作,保证呼吸道持续通畅。(2)心脑肺复苏术后患者重要脏器部分仍处于低血流灌注,故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外周循环改善情况,记录皮肤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程度等,对于出现异常者及时给予升压处理[5];对于卧床患者应定时协助翻身按摩,并在受压部位加以软垫保护,有效降低压疮出现风险。(3)护理人员需密切监视患者呼吸强弱频率、深浅程度及节律性,适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对于需长时间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者应及时给予气道湿化,定时检查气管插管与外界连通情况[6];对于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者应及时给予吸痰处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呼吸系统感染发生。(4)护理人员每隔24小时检测患者血气分析指标1次,明确机体酸碱平衡有无紊乱;同时密切记录尿量、颜色、比重及出入量,通过综合中心静脉压和脉搏血压来评价肾功能情况[7]。(5)患者高温状态可能诱发血糖异常升高现象,故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头部及大血管冰敷降温,如仍无法改善则可采用冬眠疗法短时间内控制体温和血糖水平。(6)患者因长时间处于昏迷或意识模糊状态,故护理人员应通过加强声音和身体接触刺激来促进其感官功能恢复;同时还需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提高护理配合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1)记录患者抢救成功例数,计算百分比;以患者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且持续时间>24 h作为判定标准[8];(2)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后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包括心率和平均动脉压;(3)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包括胸部不适、抽搐及记忆减退,计算百分比。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分别为12.86%(18/140)和28.57%(40/140);试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7.66,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护理前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3、0.27,均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生命体征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6.57,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胸部不适、抽搐及记忆减退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26、7.33、8.10,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心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危重疾病类型之一,患者以呼吸心跳停止为主要临床表现,常短时间内导致患者脑组织、脏器及四肢躯干出现不可逆损伤,致死致残率极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急诊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仅为14%~25%[9-10]。

作为抢救心搏骤停患者主要甚至唯一手段,心肺脑复苏技术关键目的在于挽救心脑细胞,延缓或逆转局部缺血缺氧坏死状态[11];尽管该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急诊科临床治疗,但因操作实施难度大,部分患者常因电除颤、胸部按压等出现胸部不适症状;同时脑部缺血缺氧状态亦可诱发抽搐、记忆减退甚至言语障碍等发生,给患者病情康复带来极大困难[12-13]。近年来研究显示,在急诊心肺脑复苏基础上加用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改善临床预后[14]。

本次研究优化护理干预措施主要针对促进患者正常生理功能恢复这一根本目的进行;首先,强调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由护理人员建立与患者一对一的护理关系;通过严密监视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有效评价心脑功能,及时发现机体异常并给予对症干预。其次,护理人员针对昏迷患者实施有效饮食和翻身按摩干预,经胃管给予科学流质饮食,避免受压部位压疮形成。再次,对于需长期行呼吸机辅助治疗及气道异物排出功能减退者,应由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吸痰干预,保证呼吸道通畅;最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体温、血糖、血气分析指标及肾功能检查,有效保证患者正常机体功能稳定,预防因高血糖状态导致代谢紊乱;护理人员还需通过语言和肢体接触加强对于患者感官刺激,保持其脑部功能区域对于外界刺激接受能力;而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则有助于增强相互间信任感,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生命体征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提示优化护理干预用于急诊心肺脑复苏在提高抢救效果和24 h生存率,改善生命体征方面优势明显。而且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证实了针对急诊心肺脑复苏患者实施优化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远期预后。

[1]陈永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解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317-320.

[2]王玉晖,张瑞敏,高玉霞.心肺复苏术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0): 65-67.

[3]黄燕红.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 21(23):17-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24.

[5]翟光维.链式流程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2):69-70.

[6]罗静娣.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程序化急救护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 2014,29(12):1102-1103.

[7]Field JM,HazinskiMF,SayreM,etal.Part1: ExecutiveSummaryof2010AHAGuidelines forCPR and ECC[J].Circulation,2010,122 (18Suppl3):S640-656.

[8]朱英华,董荔.214名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体会[J].重庆医学,2012,41(15): 1554-1555.

[9]张晓燕,廖晓玲,李星梅.心肺脑复苏急救中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 (9):856-857.

[10]焦剑慧.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PCI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7): 99-101.

[11]陈容,李平.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19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7):60-62.

[12]林艳.99例心肺复苏病人的急救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2015,13(11):1008-1010.

[13]陆霞.93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50-51.

[14]陈园园,黄素芳.节拍器引导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2):87-89.

10.3969/j.issn.1671-0800.2016.10.070

R473.5

B

1671-0800(2016)10-1393-02

2016-06-12

(本文编辑:姜晓庆)

312000浙江省绍兴,绍兴市立医院

俞海霞,Email:yuhai 1314xia@163.com

猜你喜欢

心搏心肺护理人员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突然倒地怎么办?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