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尊素研究初探

2016-11-26黄成蔚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黄宗羲政治思想

黄成蔚



黄尊素研究初探

黄成蔚

【摘 要】黄尊素是晚明东林党重要成员,因弹劾魏忠贤等阉党成员被害,与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等人称“东林七君子”,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更是赞扬:“凛正色于兰台,抗直声而如矢”、“与日月争光,允矣!”然而对黄尊素研究的论著尚属空白,对其作品集,三百年来也未曾经人整理。本文即以黄尊素的作品文本为依托,较为深入地研究黄尊素的政治思想与文学成就,及其思想行为对他儿子黄宗羲等和后世的启迪,力图还原黄尊素应有的历史地位与学术贡献。借此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黄尊素这位浙东名贤的重视。

【关键词】黄忠端公文集 黄尊素 政治思想 文学成就 黄宗羲

一、《黄忠端公文集》的版本考辨与文献整理

2015年夏,应浙江古籍出版社之邀,参与整理点校《黄尊素集》的工作。黄尊素是晚明东林党的重要成员,同时他又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的父亲,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更是赞扬:“凛正色于兰台,抗直声而如矢”、“与日月争光,允矣!”可以说,他在浙江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由于黄尊素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与历史地位,他在被阉党迫害致死之后,虽然在崇祯朝迅速得到了平反,但他生前的著作并没有在当时立即被系统整理并公诸于世,我们现在所能得知的最早关于黄尊素作品集的信息,是清康熙年间甬上后学李文胤的一段回忆性质的文字:“文胤亦尝得登公(黄尊素)之堂,发读公之遗集,忾然见公忧国念深,反覆流涕。迩者公集新出,宗羲命文胤序之。”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李文胤曾经到过黄尊素家中,彼时黄尊素虽早已去世,但他的儿子们尚在家中,甚至很有可能,黄尊素的长子黄宗羲正在家中,并将黄尊素的遗集给李文胤看。可见,从黄尊素去世的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到李文胤从黄宗羲家看到黄尊素遗集的康熙初年,在这半个世纪里,黄尊素的遗集一直是秘藏于其家中,被他儿子妥善保存着,但并未刊刻行世过。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当时海宁知县许三礼因有感于黄尊素的忠烈,“故刻公之集以救之”。这就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刊刻最早的黄尊素的作品集,即清康熙清远堂许三礼刻《黄忠端公文集》本。而且,前引李文胤所撰一段文字中,黄宗羲“待公集新出”,让李文胤为此集写序,而恰恰李文胤的这篇序,被列在许三礼刻清远堂本之首,可见许三礼在正式刻印《黄忠端公文集》之前,已经接触到了李文胤这篇受黄宗羲之托而写的序。李文胤为之写序的这部黄尊素的“新出之集”,就是许三礼所刻的清远堂本《黄忠端公文集》。从而我们更可得出以下关于黄尊素作品集的流传脉络的结论,即清远堂本《黄忠端公文集》,是最早被刊印发行的黄尊素作品集,在这之前,黄尊素的遗集一直未刊印发行过,是被其子秘藏于家族里,直到许三礼见而刊之。

如前所述,由于黄尊素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与历史地位,他的作品集在清代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开来,《四库全书》也未著录。从现有版本情况来说,除了前文论及的清远堂本外,只有清道光中《乾坤正气集》里所收录的《黄忠端公集》,而且我们知道,《乾坤正气集》是选录本,即并非全本收录的,这里的《黄忠端公集》是三卷本的,仅是清远堂本的一半,而且由于《乾坤正气集》之前除了清远堂本之外,并无其他流传于世的黄尊素作品集,因此有理由推断,《乾坤正气集》中的《黄忠端公集》,很有可能就是清远堂本《黄忠端公文集》为底本选录的,在后期校勘中,也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可能。在有关明代别集比较权威的版本目录学书籍中,如《中国丛书综录》著录《乾坤正气集》之《黄忠端公集》三卷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清康熙清远堂六卷本《黄忠端公文集》;《千顷堂书目》著录《黄忠端公集》六卷本,当是作者黄虞稷在黄尊素家族中所见到的黄尊素的遗集,或者就是清远堂本;《明别集版本志》中亦著录的是清康熙清远堂六卷本《黄忠端公文集》。因此,《黄尊素集》整理可资利用的本子仅有清远堂本和《乾坤正气集》本。虽然如此,清远堂本由于出于黄尊素家藏,并流传有序,版本质量是较高的,所以整理工作即以清远堂本为工作本,参校以《乾坤正气集》本,再综合各方面史料进行参考。

二、黄尊素的生平介绍与当代研究现状

黄尊素,字真长,号白安,明代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初授南直隶宁国府推官。按其后人黄炳垕所撰《黄忠端公年谱》记载:“殿试,第三甲一百八十二名。”以明清科举惯例,殿试中成绩最优者会被授以翰林院官职,次之者则被安排在京城各部中担任官职,再次之者才被外放做地方官。尤其在明中后期,要进入帝国权力核心之内阁,则必须有翰林的出身。所以说,黄尊素虽然在中年考中了进士,但无论是科举名次,还是政治前途,都不是非常有利。可即便如此,黄尊素本着一名士大夫的良知与担当,上任后就显示出了其清正操守与机智干练,“时汤宾尹为宣党魁,声焰慑天下。官其地者,必受牵挽。尊素至,宾尹辄自敛饬。有大姓置私狱杀人,尊素黥其僮客六七人,一郡股栗。”天启二年(1622年),由于在地方上政绩突出,升任山东道御史,当了御史之后,黄尊素恪守御史之责,一年上疏十三次,论军国大事。其后魏忠贤阉党集团逐渐得势,黄尊素为此深忧国运,于是他竭力维持东林党人的团结,将勇气与智慧并用,与阉党进行不屈斗争,但还是难逃魏忠贤阉党集团的忌恨和迫害,于天启五年(1625年)被削籍,次年被魏忠贤矫旨系狱,在狱中,黄尊素被拷掠备至,但他始终坚强不屈,与同时被捕的东林党成员互相吟咏砥砺,最后于当年从容就义。史载:“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死,时六年闰六朔日也,年四十三。”铮铮铁骨,道德文章,标炳千秋!史称“东林七君子之狱”。崇祯帝继位之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得到了应有的清算,黄尊素被平反昭雪,赠太仆寺卿,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端,再赠兵部左侍郎,公死后,其子黄宗羲继承了他爱国遗志。

到目前为止,所知的专门针对黄尊素的研究论著领域尚属空白,同时黄尊素作品集一直以来也未尝经人整理点校,我有幸值此整理点校《黄尊素集》之际,在对黄尊素作品进行细致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以文本为依托,深入研究黄尊素的政治思想,文学成就以及他的思想行为对其子黄宗羲及后世人的启迪,力图还原黄尊素应有的历史地位与学术贡献,在此领域进行初步研究,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界的重视。

三、黄尊素的政治思想

黄尊素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秉持一颗正直之心的忠君爱国思想,苟利朝政,奋勇自谏;其二是充满智慧与大局意识的政治斗争策略,在团结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阉党集团展开的斗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是他一心为公的忠君爱国思想,具体从三疏表现出来。明熹宗继位之后,随着魏忠贤的蒙蔽日益加重,熹宗亦越来越不思朝政,朝臣们慑于魏忠贤淫威,往往不敢直言,而黄尊素不忍视朝纲败坏而不顾,先上《请用讲学名贤疏》:“群奸之推刃,不遗余力;大冶之真金,只此数人……今求所谓宿儒大人者,宁能舍此诸臣乎?且今日之乏才,亦已甚矣……伏唯皇上毅然剖断,收天下之老成,主持国是,除天下之顽钝,维挽世风,国家其庶几有起色乎!”劝熹宗爱惜人才,亲贤臣而远小人。但是,奏疏上后并未引起熹宗的注意,到了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京城“十日而晦风,经旬一日而地震三次也。”黄尊素抓住这次进谏的时机,上《灾异陈十失劾奏魏忠贤、客氏疏》:“阿保重于赵娆,禁旅近于唐末,萧墙之忧,惨于戎敌,毫末不札,将寻斧柯。今以此言入告,似以为迂,浸淫不止,异日欲进言而不敢,有欲闻言而不得者,此中隐祸,尚未敢深言也。廷无谋幄,边无折衡,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而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时兼听并观,进贤退不肖,徒事唯诺,而刚方正直疾之若仇,皇上独不为社稷计乎……今当灾异初警,人心未有不惕。”用灾异来警醒熹宗,注意自己为政之失,更重要的警惕魏忠贤阉党集团的祸国乱政。不久继上《劾奏逆阉魏忠贤疏》:“皇上不于此称孤立,而乃以去一近侍为孤立于上也。今忠贤诸不法状,廷臣暴露亦不遗余力。夫小人为恶往往畏主知,畏人言,则尚有悚惕。及其已知之而皇上视为不痛不痒之物,已言之而群臣莫获片语单词之益,形见势穷,复可顾忌?忠贤于此,必不能复收其已纵之缰,而净涤其肠胃;忠贤之私人于此,必不能复回其已往之棹,而默消其冰山。始犹与士大夫为仇,而继将以皇上为注。柴栅既深,螫辣谁何?此时不惟台谏折之不足,即干戈取之,亦难为力矣。”黄尊素是熟读经史的,他深知宦官专权对国家的巨大危害,在此直言警上,非有大道担当者不敢为此。谏言已经说得很恳切了,甚至将可能导致的可怕灾难也摆在了熹宗面前,同时,也将矛头直指魏忠贤的命门。果然,这三疏遇到了魏忠贤的极大忌恨,最终自己惨遭削籍罢归。

其次,黄尊素对阉党的斗争是充满智慧的,懂得把握斗争的时机和轻重缓急,团结东林党内部,尽力从全局上把握形势,而不是一味拼死抗争。

此处即以与杨涟等三人的交往为例。首先是杨涟,杨涟是东林党魁首之一,为人中正不阿,但与阉党的斗争却只顾一味刚烈而不讲究策略,杨涟上《二十四大罪疏》欲置魏忠贤于死地,在杨涟将要上此疏弹劾之前,黄尊素就已产生了隐忧说:“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果然上疏之后,魏忠贤从中作梗,不但熹宗未得实见此疏,反而杨涟将自己置于危机之中,此时黄尊素劝杨涟赶快辞官抽身:“以为在今堂翁唯有一去……然大臣击之不胜而身退,其祸缓;不胜而身不退,其祸亟。”然而杨涟不以为然,最后果被黄尊素料中,杨涟被魏忠贤下狱迫害惨死。

第二位是魏大中,魏大中借机弹劾阉党骨干魏广微,而彼时魏广微只是私下交通魏忠贤,并未公开倒向阉党阵营,黄尊素由此分析:“南乐(魏广微)以阉人之力入相,惴惴唯恐人知,居恒犹以故人子事高邑,此小人之包羞者也……一经论到,则南乐之羞不可复包,使其显显与君子为难。彼依草附木之精魂,不戒而孚,皆公然为青天白日之魑魅矣。”但身为好友的魏大中此时正义愤填膺,哪里肯听黄尊素的劝告,毅然弹劾魏广微,结果又确如黄尊素所料,魏广微马上给魏忠贤一份东林党人的名单,从此魏忠贤就开始以此名单迫害东林党人,流毒不浅!

第三位是阮大铖,他与黄尊素私交很好,起初阮大铖也是东林党人的一份子,但东林党内其实并不十分团结,黄尊素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团结内部所可能带来的危害,告诫阮大铖:“范文子曰:‘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自兄之长吏垣也,邀弟与魏廓园、章鲁斋、陈岵月四人沥酒指天,誓同肝胆。酒未寒而终养之疏已出矣,于是疑者四起,谓兄与同事诸君子不合。”阮大铖受到东林党内部斗争排挤而上疏辞官,黄尊素深为之痛心和隐忧,果然其后不久,阮大铖亦公然投入阉党阵营,南明时甚至成为阉党魁首。从这三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黄尊素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然而黄尊素如此苦心劝友,并非怯懦,而恰恰是经验与智慧的表现,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身名俱全者,上也;身死名存者,次也。当此之事,有一畏死之心固为非道,即有一毫求死之心,亦为非道。君子不顾成败,未有不顾出处者也。”

四、黄尊素的文学成就

许三礼在序文中这样评价黄尊素:“文章节义兼而有之者,唐有平原,宋有叠山,明有逊志、石斋。寂寥千载,如公者不过数人而已。”许三礼的评价是否存在溢美之词,我们都可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过接下去许氏对黄尊素诗文还有一条更为客观的评价:“公之诗文,从《文选》入手,卒归平淡。以文章家论之,理明而辞达,不求奇而奇至者也。”前文已经领略了黄尊素的道德思想,而且从他奏疏行文来看,的确“理明而辞达”,那么。“文如其人”,道德高尚的黄尊素,其诗文也确实颇有韵致,并且亦饱含思想。从《黄忠端公文集》文本来看。最能体现黄尊素文学成就的部分就是他的诗赋,这些诗文体现着黄尊素的志趣与情感,读来动人心魄。

许三礼上文中以“平淡”二字归结黄尊素诗文的风格,的确平淡雅趣风格之诗文在黄尊素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亦绝对不止于此。先就黄尊素的诗而论,明显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尚未与魏忠贤阉党集团展开激烈斗争前的诗作,这个阶段内的黄尊素,主要是在诗中流露着文人士大夫恬淡的雅趣与抒发自己的抱负。如其早年所作之《马上》:“层冰积雪逗村家,半去春光柳未芽。一日鸣骢南陌上,黄鹂已闹杏头花。”文人游春之闲趣跃然纸上。再如《水阳舟中》一诗:“敬亭朝发隔重岑,诗卷相随度水涛。杂羽竟投春树密,孤竿自钓晚蒲深。才舒望眼波光白,恰送轻舟月魄临。时序渐移炎气近,快风蘋底正开襟。”一派初夏舟中的潇洒神态,如可亲见青年黄尊素闲逸的文人风采。还有《再渡晼上怀虞九阶二首其一》:“江头五月片帆过,汩汩连天岸亦波。弹指寒崖唯落木,使行重到听渔歌。”将对好友的怀思寄托于一片深秋江景中,淡泊旷远而思韵深沉。总之,闲淡是黄尊素这一时期诗作的主基调,再加上他一生中大部分的诗亦作于这个阶段,难怪许三礼会将黄尊素诗风概括为“平淡”二字,但他这一阶段的诗风绝不局限于此,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如《寄眺轩漫兴八首其五》:“只愁用劫长安局,应笑施颦优孟儿。海内岂无匡济者,漫将霄汉费人推。”将自己比作时局的匡济者,一抒抱负。在为官之后,也是将自己的志向抱负寄托在为民之上,如《送关粤良骥知府入觐三首其一》:“疏林叶尽晚香清,落日征尘一骑轻,快睹至尊亲召对,民风採取上瑶台。”虽非黄尊素亲自上京面圣,但他亦将自己关心民瘼,为民请命之志寄托在了同僚循吏身上。当然,当黄尊素看到百姓受到欺压时也是不能容忍的,如在《早发山中》指责朝廷对百姓增税剥削:“况逢缺饷增输日,天意将何慰蔀居。”当他看到辽东战局失利,则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愤,一吐报国雄心:“力尽供毛颖,名稀到帝疆。驰駈愁拙计,朴讷耻时籹。壮士誇如虎,雄心欲扫狼。愿言各努力。昂首向云骧。”这是一位有着良知的士大夫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告白!

第二个阶段是黄尊素参与东林党,对魏阉集团进行激烈斗争的时期,这一时期其诗作的风格很明显,即对国事日非深忧与对奸佞的痛愤!他的诗句时常对那段黑暗时光进行鞭笞:“漫道三纲与五常,却来个个说黄粱。”“见运知军苦,逢官欲泪涔。江南民力竭,忧国思难禁。”当然,黄尊素更是借古讽今,对阉党进行了深刻批判:“悠悠时事不忍言,独立长吟《出塞》篇。君不见靖康末、绍圣前,坏人家国总诸‘贤’。往事下场残史在,洛阳流涕亦徒然。”他痛恨魏阉奸佞:“由来血胆被谗倾,竖子自推万里城。只恐阶前鞭桧者,此身半是铁熔成。”将魏忠贤直接比作秦桧,但又悲叹扳倒他的困难与无奈。同时,他对被魏阉所害的正直同僚则饱含叹惋:“时事艰危借宋论,几回愤惋欲排阍。于今便有精忠骨,三字终须作狱魂。”他只能一边痛斥着魏阉集团,与他们作坚决斗争:“可怜处处江山血,无奈悠悠燕雀嬉。”一边激励东林党同僚,不畏艰险:“壮士于今须努力,醉看宝剑血尝丹。”

黄尊素被阉党迫害削籍到就义狱中,是他诗作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诗作有对官场与安危的旷达,同时也对人生多了几分禅意的理解。被削籍之后,他并不眷恋官位:“吁嗟乎!四十罢官已不蚤,白云空谷应许老。人生钓鱼射鹰尽,生涯谁言恋恋一官好。”显示出了一种道在我而无所惧的旷达之情,当得知阉党迫害日深,祸将不远时,依然保持着这种精神:“虞人果设弥天网,天末飞鸿何所思。”然而,在黄尊素削籍后的诗作中,我们亦看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充满着禅意的诗句:“废兴有命须参破,驴背明朝再咏诗。”“恰有幽人来伴汝,一般冷韵一般禅。”“耳旁除絮语,醉里学逃禅。”似乎诗人已厌倦世事,开始流连诗酒了。这虽有受明末士大夫普遍好禅之风的影响,但亦可从黄尊素诗这前后反差中看出他削籍后内心的落寞,他希望借助禅来使自己忘却忧国,然国已不堪,他只能用旷达与禅意来掩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最后,当他不免于被害之时,他终于得以一泄胸中的浩然之气:“正气长留海岳愁,浩然一往复何求。十年世路无工拙,一片刚肠总祸尤。麟凤途穷悲此际,燕莺声杂值今秋。钱塘有浪胥门目,唯取忠魂泣镯镂。”由此可知,黄尊素并未放下过忧国忧民之心,当他赋此绝命诗时,他得以用厚重的生命直刺阉党的罪恶,此时的黄尊素更无所畏惧,他与道同在并快然自足!

黄尊素的文学成就,除了诗外还有赋,这里举他最精彩的一篇《浙江观潮赋》加以说明,这篇赋,不仅层次分明,韵律精到,而且生动地描绘了浙江观潮大会的盛况,可谓从古至今写钱江潮不可多得的佳作。首先他写出了八月十八观潮大会之盛:“油璧接轸,繍镼盈途,员冠峨如,大裙襜如。士女皆观潮而出,城郭为之空虚。”接着,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潮水从远处而来的过程:“俄而一线横江,天风飒然,摩挲目睛,指点云烟,瞻言百里之外,已觉隐隐阗阗。岂击鼓之动地?或殷雷之在天?方潮之初发也,浩渺之区浮天无岸,竭淡而东来,虽汹汹而弗叛。”潮水如约而来,进入高潮:“及其两山迫肋,沙潬中垾,忽而受于拘束,无所容其浩汗,卒中怒而山立,庶太空之无绊。天盖撼动而欲移,地舆震荡而似判。吴山越山为之低昂不已,亦恐其流转而互换。鱼龙失势,飞鸟惊窜。”潮过之后,渔民又“潮上渔捕,波澄如故。”一切恢复平静。能将钱江潮全程盛况写得如此生动传神,亦足见黄尊素在文学上的造诣。另外,他的《清景赋》和《两游剡湖记》等,或气势磅礴,声韵铿锵,惊心动魄,或铺采摛文,情致悠远,佳句迭出,展现出黄尊素文笔的变幻多端,极富才情与文采,将之列入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之林,亦是当之无愧的精品。

五、黄尊素对黄宗羲的影响及给我们后人的启迪

许三礼对黄尊素思想的结语为:“公之文章节义本乎理学。”的确,从黄尊素生前之所为来看,他是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理学思想的君子。因此《明儒学案》也将他收录其中,对他这样评价:“先生以开物成务为学,视天下之安危为安危。苟其人志不在弘济艰难,沾沾自顾,揀择题目以卖声名,则直鄙为硁硁之小人耳。其时朝士空疏,以通记为粉本,不复留心于经学。章奏中有引绕朝之策者,一名公指以为问,先生曰:‘此晋归随会事也。’凡五经中随举一言,先生即口诵传疏,澜倒水决,类如此。”明末受王学左派流鄙,文人大多空谈心性,空疏误国,而以黄尊素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却倡导程朱之学,提倡格物致知,同时将其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呼吁经世致用之学,学问一本乎经术道义与现实政治,这对其子黄宗羲后来的治学路径有很大的影响,而黄宗羲后来那部经典名作《明夷待访录》中那种对现实政治倾注强烈关注,充满着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有理由相信,在较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其父黄尊素之思想的。同时,对于黄尊素的学问,其子黄宗羲也是很佩服的:“公精典故,故言事皆有原委。”黄尊素不仅精通理学经术,对历史掌故也颇有研究,往往考证得当,发明精深。如他的《宋科目考》、《宋赋考》与《说略》中对明代掌故的考证与评论,都能看出他治学的功底与思考的深度,这一切也对黄宗羲后来所开创的以严谨著称的浙东史学派影响深远。另外,黄尊素的另两子黄宗会和黄宗炎,亦是一代经学与诗文名家,与黄宗羲并称“浙东三黄”,应该说与黄尊素的言传身教是密切相关的。

前人留给我们数量极其庞大的文化遗产,别集更是在其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整理这些别集,往往能让我们发现很多尚未受到关注却富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清)陈鼎.东林列传[M].扬州:广陵书社,2007.

[3](清)查继佐.罪惟录[M].济南:齐鲁书社,2014.

[4](清)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6](明)范景文.范文忠公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明)刘宗周.刘宗周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8](明)钱谦益.牧斋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清)邵廷采.思复堂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10]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2](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崔建英.明别集版本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张永刚.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黄成蔚,男,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黄宗羲政治思想
黄宗羲一生勤奋
清初实学之风与《孟子师说》
论黄宗羲与蕺山学的传播
黄宗羲与柳馨远改革思想之比较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黄宗羲 “风雷之文” 诗学思想内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