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影的告别》与《梦十夜·第七夜》的比较研究
2016-11-26张玉倩
张玉倩
《野草·影的告别》与《梦十夜·第七夜》的比较研究
张玉倩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的《野草》和夏目漱石的《梦十夜》有十分显著的相似性。其中《影的告别》与《第七夜》在一些表现手法和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极具个人特色。夏目漱石在东西碰撞下呼吁保护传统,却仍带有犹豫和迷茫,而鲁迅在矛盾面前则表现出了一个具有斗争性的勇士形象。
《梦十夜》 《第七夜》 《影的告别》
鲁迅的《野草》和夏目漱石的《梦十夜》两部作品虽然在思想表达上不同,都是通过一些光怪陆离的场景,表达深刻的意义。关于二者的影响关系,多有学者论及,主要是关于结构、思想、文体的相似性论证。但是以具体的篇章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其相似性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野草》的第三章《影的告别》同《梦十夜·第七夜》有很多相似之处。
关于鲁迅是否在创作《野草》之前读过《梦十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测:首先,夏目漱石是鲁迅创作初期最喜爱的日本作家之一。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谈到,“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显克微支。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无论是夏目漱石在《朝日新闻》上的第一篇《虞美人草》还是夏目漱石一鸣惊人的《我是猫》,鲁迅都是热心读者。周作人还曾具体地提到鲁迅受夏目漱石的影响,“唯夏目漱石做俳谐小说《我是猫》有名,豫才俟各卷印本即陆续买读,又曾热心读其每天在朝日新闻上所载的小说《虞美人草》……豫才后日所作小说虽与漱石作风不似,但其嘲讽中轻妙的笔致实颇受漱石的影响”因此相信鲁迅也不会错过夏目漱石随后发表在《朝日新闻》上的《梦十夜》。
从两篇文章的内容来看,首先是都通过大量的象征来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框架。在《第七夜》中,向西行驶的大船象征的是正在不断西化的日本社会,船上的外国人就是到日本宣扬西方文化的外来者,穿印花洋装低泣的女子象征的是西化的反抗者,虽心中不情愿,但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沙龙中的二人象征的是西化影响下已经忘却日本传统文化的人,文中提到的天文学和上帝代指的是西方的科技和世界观。夏目漱石借助象征手法表达了对正在全方位西化的日本社会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在《影的告别》,鲁迅主要用了“人”“影”“形”等意象组成,而这些意象究竟象征了什么,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第一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自我告白。例如孙玉林先生在《〈野草〉研究》中谈到“主要是剖析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阴影,是向虚无和失望的阴影告别”。第二种是象征着对旧中国的反抗。许杰先生在《〈野草〉诠释》中指出“鲁迅用晦涩的诗语反映了他当时所处的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但同时又体现出一种绝望的抗战的精神”。如上文中列举的那样,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人”“影”“形”分别象征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影的告别》同《第七夜》一样,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传递出某种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而这其中又有区别,借助的具体形象,以及表达的主题和理念却完全不同。还有一种说法,鲁迅之所以用“人”“影”“形”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鲁迅以形与影的不同想法来写自己思想矛盾,其渊源可以追溯到陶渊明的《形影神诗》三首,其中专门有《影答形》一首记叙影对形所说的话”。夏目漱石表达的是对日渐西化的日本社会的担忧,鲁迅透露出的是一种复杂、矛盾与痛苦的心理。
其次,两部作品都有大量的反义词。在《第七夜》贯穿全文的“东”和“西”,“西行之日,尽头是东吗?这是真的吗?日出东方,娘家是西吗?这也真的吗?身在浪上,以橹为枕,漂啊漂吧!”在《影的告别》中,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有我所不乐意在的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在的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两部作品都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碰撞的世界,语言中也都透露出不安。但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夏目漱石在陈述全篇最中心的两个反义词“东”与“西”时,“日出东方,娘家是西吗?”可以看出他虽然看到了二者的矛盾并为之担忧,但是在“东”与“西”是否完全对立的问题上,仍显得不够坚定,存在犹豫与迷茫。而鲁迅在这点上是十分坚定又果断的,连用了三个“我不愿去”,显示出了彻底的反抗精神。
第四是结局的相仿,最终都是投身于黑暗。在《梦十夜》中,主人公,也就是作者选择离开向西行驶的大船跳入黑暗的大海中,但当他纵身跃下后立即反悔了,认为应该“即使不知船将驶往何方,我仍应该待在船上的”。《影的告别》则是“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黑暗。
综上所述,《影的告别》在表达方法以及一些设定方面都受到了《第七夜》的影响。但是二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个人风格是完全不同的。夏目漱石主旨是保护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但是又深陷矛盾,对于西化虽然态度是抵制的但仍然抱有期待。而鲁迅则展现了一个坚定的斗士形象。
[1]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2.
[2]许杰.〈野草〉诠释[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06~107.
[3]王瑶.论〈野草〉[J].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35.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