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2016-06-30曹建敏刘海静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
关键词:西化喜福会自由

曹建敏 刘海静

摘 要:《喜福会》这部小说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母女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兼容、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与美国主流文化的霸权话语、以及一代移民女性与二代华裔女性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与认知。

关键词:自由;民主;移民;矛盾;融合;西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在华裔美国文学家中,谭恩美被世人视为当代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喜福会》是她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她讲述了四对移民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的故事。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造成了母女双方不同的文化身份和生活习惯。基于此点,整部作品里布满摩擦和冲突。书中来自中国的母亲都是第一代移民,能说一点英语,却很难融入美国社会,难以适应东西方文化差异;他们的女儿都在美国出生,接受西式教育,甚至有人和美国人结婚生子,在两种文化冲击的夹缝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文化、两种身份、甚至是两代人之间必然发生碰撞与调和。随着情节的发展,谭恩美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与融合:母亲和她们的女儿灵魂内形成双重混合身份——侧重于中国传统和侧重于美国文化的混合身份。

小说的第一部分题为“千里鸿毛一片心”,它与第四部分“西天王母”共同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的事迹。四位母亲生在中国,后移民美国。初踏美利坚的土地,她们内心彷徨;面对与中国截然相反的文化潮流,她们被迫鼓起勇气做出改变,努力试图摇身一变、破茧而出,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可惜,她们最终只能身陷文化冲击的泥沼中进退两难、难以自拔——夹在墨守成规、传统保守的中华风俗和善于变通、朝气蓬勃的美国风潮之间动弹不得。于是,她们总是怀念过去身在中国的时光,渴望如她们臆想中的那般,在所谓遍地机遇、富饶自由的美国过上一种更轻松的生活。当然,她们依然坚信,靠辛勤工作自己将摆脱过去、开始新生活:为她们的孩子及其自身开创一个自由与幸福的未来。

众所周知,中国女性在旧社会时期生活凄惨,而当时的美国却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度。正因为此,这四位生活在旧中国的母亲毅然决然地移居美国,哪怕她们在美利坚时常怀念过去。即便如此,她们也宁可面对一个陌生的、全新世界的挑战,而不愿留在旧社会的中国。在新土地上,她们试图适应新生活、融合中美文化,并最终在这里安家落户。而且,她们并没有为西方社会所彻底同化,而是努力调和两种不同文化,想从中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光明大道。

理想总是美好的,想要实现却总是很难。几位母亲并没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总是难以融入美国社会。正如E.D.亨特利所云,华人母亲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为中心源自其群体基础和历史文化背景。她们内心深处始终留有一份传自先人的文化思想、一份难以磨灭的记忆,这也是她们心心念念意图传给自己女儿们的最宝贵的东西。

鉴于此,她们在美国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灵魂寄托,找不到存在感。只有回忆过去在中国的日子,她们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比如吴精妹,她时常提及自己亡母吴素云的过去和她母亲的喜福会。吴素云在喜福会里打麻将、做中国料理并讲述在华时光,由此寻找活下去的希望与快乐。素云召集了诸位与其同病相怜的同乡,想通过共同努力探寻自我价值。她们甚至在喜福会里讲自己独创的方言,“中英杂糅”或用英文语调讲中国话。种种活动与行为下,四位母亲时时受到自身过去回忆与经历的影响,甚至于波及到她们最爱的人——她们的女儿。

女儿们生在美国,在这个国家接受教育,每天讲的都是英语。见此情景,母亲们尽管期盼孩子在美国功成名就,但也希望女儿们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她们试图控制女儿的行为举止,却引来孩子的公然叛逆。小说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在讲述女儿们的故事:母亲妄图把自身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受到思想西化的女儿们的强烈反抗。她们比自己的母亲更加感到迷失与困惑——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夹缝中艰难维生。她们有着西式思维的头脑,却长着一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面孔;她们有着两种身份,说着两种语言,接触两种文化,身兼两个名字。在中国人眼中,她们是地道的美国人;在美国人眼中,她们是中国人的一份子。简而言之,她们既不是真正的美国人,也不是传统的中国人。她们比自己的母亲更加渴望被认同。因此,她们竭尽全力想要适应新文化并被其同化。对她们而言,起初想要适应的是美国主流文化。于是,她们嘴里不停地说着英语,对中文弃之如履;和母亲眼中的外国人约会,并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甚至拒绝和她们眼中过时、土气的老古董母亲们交谈。如此同化下,她们慢慢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也变成了母亲眼中的陌生人与外国人。

面对女儿的彻底西化,母亲们开始意识到,在孩子身上传统中国文化无力对抗西方文化的冲击,也认识到自身的双重身份仍将继续保持下去。于是,母亲们开始慢慢接受孩子的改变、接受自己与孩子的双重身份、接受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调和。在小说结尾,母亲和女儿们通过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使母女关系慢慢变得融洽,女儿也开始学着去感受母亲的心情与感想。这使一代移民女性和二代华裔女性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与认知得到统一,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美国文化潮流,开始幸福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Amy Tan《The Joy Luck Club》,Vintage,1998.

[2]E.D.Huntley《Amy Tan: A Critical Companion》,Greenwood Press,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1998.

猜你喜欢

西化喜福会自由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论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