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编梨园戏《御碑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2016-11-26张宇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编杜丽娘

张宇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新编梨园戏《御碑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张宇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新编梨园戏《御碑亭》上演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完美诠释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梨园戏《御碑亭》,从题材选择、人物设置、演员身段、唱词唱腔、意境氛围,无不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浓郁的传统氛围中又透有现代气息,剧中运用了人性化解读、女性叙事的现代手法。梨园戏《御碑亭》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命题,并对我国当代新文化的建设富有启发意义。

《御碑亭》;传统性;现代性

一、梨园戏《御碑亭》的传统性

新编梨园戏《御碑亭》[1]上演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演员精湛的表演、舞台音乐灯光的美轮美奂、诗意的意境,让观众充分享受了一份盛大的视听大餐。戏曲在浓郁的传统氛围中进行,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以传统的唱念做打表演体系演绎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御碑亭》的本事最早来源于明小说《欢喜冤家·王有道疑心弃妻子》,故事的梗概是:明代书生王有道进京赴考,妻孟月华回家归宁,因惦记家中只有小姑一人,匆忙回家,途中遇雨,恰巧与秀才柳春生同时避雨于御碑亭。两人终宵末交一语,王有道赴试回来,得知此事,疑而休妻。后真相大白,两人重归于好。这是一则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小说,小说后被多种剧种所改编,其中尤以京剧最为出名,新编梨园戏《御碑亭》便是以传统京剧《御碑亭》为底本。

而传统性最为集中的体现,是梨园戏《御碑亭》对《牡丹亭》[2]的借鉴与应用。孟月华与杜丽娘形似神更似,《御碑亭》的唱词、意境都受《牡丹亭》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似之处

孟月华与杜丽娘皆为才貌出众的丽人。杜丽娘的才貌,《牡丹亭》中有多方的渲染,“才貌端妍”(《训女》),“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惊梦》),“似恁般一个人儿,早见了百花低躲。总天然意态难模,谁近得把春云淡破”(《玩真》)。杜丽娘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才华出众,她“淹通书史”(《惊梦》),一首“拟托良媒亦自伤,月寒山色两苍苍。不知谁唱春归曲?又向人间魅阮郎(《冥誓》)”的集唐诗赢得了才高八斗的柳梦梅“姐姐高才”的衷心赞叹。孟月华的美貌通过柳春生的之口来述说,“月影朦朦,照见芙蓉面,未把胭脂染,玉容别是一般闲婉。春衫窄,柳腰纤,整裙怯春寒,衣香风暗传。柔情弱态,天真无限,生就得这般容冶,犹胜楚台仙”(《避雨》)。短短的几语,勾勒出孟月华的美貌。一首“一宵风雨正掀天,危坐碑亭不敢眠。深感重生柳下惠,此身幸比玉贞坚”(《警梦》)的诗歌,更是显示了孟月华的才情。

(二)神似之处

1.两人所受的封建束缚相似。杜丽娘虽贵为千金小姐,但却处处受封建礼教的桎梏。白天偶尔瞌睡,便招致严厉的训斥:“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训女》);为其延师,为的是“女儿啊,怎念遍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谢女班姬女校书”(《训女》)。以至于杜丽娘长至十六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甚至不知道家中还有后花园。孟月华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王有道赴考前所担心只是妻子行为是否会有伤风化,“娘子,你独自在家,门户要紧,万不可掉以轻心!切记切记,防火防水防盗防……防那窗下送梅枝,防那门外踏地皮,防那……娘子在家若实实无聊,还可刺绣针黹,读书作诗,以遣时光”。王有道起疑心要休妻之时,满口都是伦理纲常,“避雨之事,事关名节,妇人之德,失节事大。事已至此,多言无益,唉!王有道啊王有道,你怎么娶了这样一个老婆,实实命乖也!我再容不得你了!罢了罢了,休再言语。休书白绫,你且取其一罢”(《出妻》)。

2.闺愁相似。两人才貌出众,但都无人赏识;虽一为已婚,一为未婚,却同样有着情感的孤寂。杜丽娘“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惊梦》)孟月华:“虽敬重齐眉举案,奈何他功名心坚,红袖不侍诗书伴,幽闺冷淡,从来惯。独自轩窗前,抬首怎忍见,微雨双飞燕”(《警梦》)。

3.向往的感情相似。杜丽娘所向往的感情是“但得个秀才郎情意惬”(《冥誓》),希望是“生同室,死同穴”(《冥誓》)。孟月华所期盼的感情是“待把阳关之思诉,冰心玉壶,都向长亭路,道先生怎不容离情乎?人去处,空凝伫,不容离情别意倾吐,堆积几番愁绪,伤怀都教眉叶蹙。念千金士子何如,盼不得人回顾。枉殷勤,为甚半些儿留恋不可图”(《赴试》)。她们所向往的感情,是心灵的契合、精神的共鸣、是一种超越物质,心心相印的情感。

4.情感勃发的契机相似。两人情感的勃发,都有外界的诱因,自然景色的生机勃勃,触发了两者压抑许久的天性。杜丽娘的游园,大自然美好的景致,触动了杜丽娘的感春之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惊梦》)之后,感春之情到伤春的变化,“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惊梦)》孟月华清明扫墓,“入山祭祖,返途行来,看不尽仙花馥郁,异草芬芳,实实有趣呀!想我久未出门,竟忘了这三春好处动人,一时贪玩,误了天时。”

5.梦境相似。梦境是《牡丹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柳梦梅因梦而改名,杜丽娘因梦定情,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同样,短短几出的梨园戏《御碑亭》表演,《警梦》就占据单独的一出,虽为独角戏,但对表现孟月华的心绪和情感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似的是,两人的梦境中都有春梦的内容。如:“他倚太湖石,立着咱玉婵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捱过雕阑,转过秋千,掯着裙花展。敢席着地,怕天瞧见。好一会分明,美满幽香不可言。梦到正好时节,甚花片儿吊下来”(《牡丹亭·寻梦)》。“帘外云雨正掀天,且和你拼赴阳台了宿缘。随我来也——,步儿软,香肩偎着颤,难耐,这心性儿待怎言?啊,秀才,你且灭了灯——灯火儿忒晃眼,休教照见芳心展”(《御碑亭·警梦》)。

6.意境的相似。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意境,《牡丹亭》的诗化特征不待本文赘言,梨园戏《御碑亭》也呈现出如诗的意境,如“薄暮凝空,晚照斜笼,行来千树落花红,傍溪几株疏桐,别匆匆,血泪泣洒杜鹃红,伯劳飞燕各西东”,“玉容消瘦缘愁重,恨几重,怨几重,顾影自茕茕,无语立东风”等唱词(《出走》),化用了唐诗宋词的意境,情景交融,有着诗意的美感。

二、梨园戏《御碑亭》的现代性

新编梨园戏《御碑亭》虽言古事,却符合现代戏曲的范畴。所谓的现代戏曲,指在观念上必须是充分现代的,在形式上必须是充分戏曲化的,是充分地利用戏曲的艺术手段表达、反映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戏曲。[3]新编梨园戏《御碑亭》从形式上和实质在都进行了现代性的改编:形式上的改编,采用了极简主义的手法,将剧目压缩至短短的几出,人物也只保留了孟月华、柳春生、王有道三个主要人物,摘除了其他次要配角,突显女主人公孟月华的情感历程和心理变化;[4]实质上的改编,对孟月华人物角色的再造,把孟月华从一个逆来顺受小媳妇到独立自主女性的转变;主题从宣扬封建伦理教化到思考婚姻与人生,结局从喜剧到悲剧。故事的改编发人深省,另人深思,尤其是孟月华人物的解读,更是体现了人性化解读与女性叙事的现代化解读方式。

(一)人性化解读

新编梨园戏《御碑亭》以悲剧收场,然而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仅仅是由于一场避雨的意外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剧中以详尽的笔墨叙述了这一悲剧的由来:孟月华与王有道虽十载夫妻,虽表面上相敬如宾,但实质上蕴含着深刻的矛盾冲突。十年夫妻生活,其实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首先两人对情感的期盼就不一致,孟月华向往的是夫妻情深,王有道追求的是功名利禄,对孟月华的情感追求,王有道要不漠不关心,要不当头训斥:“哎,每逢赴试离家,你便泪眼相送,你若泪眼相送,我定不中而归”(《赴试》);最根本的冲突还在于王有道根本信不过孟月华,王有道赴考前的叮咛,实在是担心孟月华会做出有伤风化的举止;清明意外避雨让矛盾得以集中爆发,孟月华开始坚信“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呀”(《出妻》),可孟月华不管如何的苦苦哀求和再三解释,王有道始终认为“拾黄金于道途,逢佳人于幽室,最易差池。荒郊野外,夜雨倾盆,孤男寡女,你二人当真不曾有暗室之欺?娘子,你叫人如何信你哟”(《出妻》)。王有道的态度彻底让孟月华寒了心也死了心,“提笔泪难收,新红染袖啼痕溜,忆昔年时奉箕帚,罗带同心期白首。无端骤生疑窦,言语未及剖,忽作莫须有。岂是章台烟柳,无心飞蓬逐风走。未效琵琶别奏,此心本无垢。甚耻羞,只恨当初,嫁与无情,恩爱薄似窗纱透。休休休!好去莫回头”(《出妻》)。

梨园戏《御碑亭》把孟月华的情感变化放在真实的人性考量之中,这是对京剧《御碑亭》的重大改革,正如编剧张婧婧所言,“京剧《御碑亭》在讲故事颂道德之外,对人物心理刻画上总让我觉得有不合逻辑之处,比如王有道和孟月华之间的夫妻关系到底是怎样的,王有道爱孟月华吗,孟月华对王有道呢,御碑亭避雨的时候一对青年男女心里是否真的就只有道德廉耻而没有其他任何思绪闪现,王有道请罪后孟月华是否真的就心甘情愿与他言归于好?”的确,“人非草木,岂能无情”,《避雨》细致地展现了孟月华复杂的心理变化,“遇那秀才,初头我还烦恼,恐畏他年少轻薄,欲行歹事,心内暗惊,谁知他竟丝毫不敢怠慢,偶然偷觑,便憨憨傻傻一夜吟诵《感应篇》直至天明。呀,想来倒也可爱 ”(《警梦》)。从一开始的又惊又怕,到互相仰慕再到短暂的两情相悦,一更到五更漫长的避雨时光,双方的心绪也千回百转、复杂多变,然而这种心态的变化却显得真实可信,因其符合人性的发展。

(二)女性叙事

编剧张婧婧坦言,新编梨园戏《御碑亭》“是从女性的视角,以孟月华为核心来重新构建这个故事”,[4]并以孟月华的情感历程和心理变化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孟月华自请出妻和拒绝破镜重圆,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最为撼动人心的一幕。显然孟月华的这一举动突显了女性的自尊和人格的完整,这也是全剧大力弘扬的精神价值所在。“你们看——落花空绕枝,流水无返期。那落花流水雨落纷纷,可都还回得去么?去燕有归期,去妇长别离。妾有堂堂夫,夫心竟尔疑。自请相撤弃,撤弃欲何之?有声空呜咽,有泪空涟而。百病皆有药,此病需自医。丈夫心反复,曾不记当时。山盟并海誓,梦中且怀惜。吁嗟一女子,方寸有天知”(《别亭》),孟月华的回答富有深意,即使是一小小的女子,也是“方寸有天知道”。

三、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仍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梨园戏《御碑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总书记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命题,剧中深刻地提出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命题。

(一)道德因素

梨园戏《御碑亭》对道德的弘扬,是放在真实的人性解读之中。与京剧《御碑亭》弘扬封建伦理教化不同,梨园戏《御碑亭》走的是“重情主义”的路线。“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清明夜雨的御碑亭,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已成为一处象征脱离道德和礼法羁绊的场所所在,郎才女貌、孤男寡女的两人将会如何相处?也许可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或许也可以来一场“一夜情”,反正此时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新编《御碑亭》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即使两人已经“两情相悦”,但两人都同时选择了恪守礼法,遵循自身道德的底线的。柳春生反复念叨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月华的自我谴责“啊呀,我在胡思乱想甚么哟”。并非没有情感悸动,但天人交战的结果,最终以道德因素胜出。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古代先贤“发乎情,止乎礼”的主张。道德的自律,让他们在经历在漫长的五更天后,迎来了天明雨霁的五更天,“一夜无事”的感慨何尝不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感慨。

(二)气节与尊严

“然老实说,我并未完全适应姑娘外在表演张力的改变,尤是末场《别亭》,窃以为相对全剧的传统格调反流露出一丝略生硬的现代感”。[6]以此类观点为代表,有些观众并不认同剧中孟月华自请出妻和拒绝破镜重圆的情节设置,认为这是刻意拔高了女性的人格尊严形象,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众所周知,古代的女性并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更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菟丝附女萝”,女性一定得依靠男性而生存。即使到了近代,西方女性解放之风吹入中国,文坛上曾刮起一阵“娜拉出走”的风潮,鲁迅先生却以深邃的眼光提出了相反的命题“娜拉出走后怎么办”。近代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古代自然也解决不了,所以古代的戏曲和小说谴责负心人的作品不少,但绝大部分却以破镜重圆结局,除去封建伦理道德因素的原因外,也有无力解决女性独自出走后生存的问题。且此时的王有道已金榜题名,既已知错,何不顺坡下驴,如此皆大欢喜,夫贵妻荣。在现实的考量面前,尊严气节不堪一击。可梨园戏《御碑亭》孟月华偏偏抛开了现实的考量,抛弃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选择了尊严和气节。这似乎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这一选择也并非不合历史的真实,也并非作者刻意拔高,而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向。中国传统文化就有悠久的重气节重操守的文化指向,“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饿死不食嗟来之食”等等的古圣先贤的名言,千百年来指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的兴亡而奋斗。这种精神的指向超越了封建妇德的束缚,成为中国文化的共同追求。

新编梨园戏《御碑亭》虽言古事,实醒今人。在当今物欲纵横的现代社会,如何解决“人心不古”的现代问题,还是要回归传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增加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5]但传统需要有创新性地转变,新编梨园戏《御碑亭》的成功为我们当代新文化的建设有着启发作用。

注释:

[1]本文所引用的梨园戏《御碑亭》的原文皆引自张婧婧:《御碑亭》,《福建艺术》2013年第6期。

[2]本文所引用的《牡丹亭》的原文皆引自汤显祖:《牡丹亭》,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

[3]李伟:《中国戏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刍议》,《艺术评论》2013年第59页。

[4]张婧婧:《吁嗟一女子,方寸有天知——梨园戏〈御碑亭〉创作谈》,《福建艺术》2013年第6期。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http://www.xmnn. cn/llzx/llzt/xxxjpzsjjh/201407/t20140709_3937010.htm.访问日期:2016年1月24日。

[6]《雨中曲,曲中人——观梨园戏〈御碑亭〉》,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216b330102vq49.html.访问日期:2016年1月24日。

〔责任编辑吴文文〕

New Liyuan Opera“Royal Pavilion”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Zhang Yu

The new liyuan opera“Royal pavilion”caused a strong reaction,and perfectly interpreted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Liyuan opera“Royal pavilion”,from the theme selection,the character set,actors,instruments and singing,artistic atmosphere,are all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but the traditional atmosphere is also with the modernity,from he use of modern human interpretation,female narrative.Liyuan opera“Royal pavilion”take concrete actions,practice the proposition of President xi that is to carry forwar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This had the rich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China.

Royal Pavilion,tradition,modernity

张宇(1981~ ),女,福建省永定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博士生,福建警察学院基础部讲师。

猜你喜欢

新编杜丽娘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新编报到等
新编喝唱《暗号就是我爱你》
新编《卖火柴的小女孩》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故事新编
《亡羊补牢》新编
刻舟求剑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