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中兴思想研究
2016-11-26陈旭山
陈旭山
(东山县侨联,福建 漳州363000)
黄道周中兴思想研究
陈旭山
(东山县侨联,福建漳州363000)
黄道周出生于东山,是明末漳州著名大儒。黄道周一辈子研究易经,试图把易经卦象和星宿运行统一起来,用天象运行和日月寒暑的变化说明历史变迁和人事治乱,从而总结历史规律,以资国家治理。他的中兴思想产生于天启时期,形成于《三易洞玑》的写作过程中,黄道周运用易经推演历史变迁规律,得出明朝和周朝相同周期的结论,周朝在经历了二百六十年之后有周宣王中兴,而明朝此时也差不多到这个转折点,这是黄道周中兴思想的理论依据。
黄道周;周宣王;《三易洞玑》;光武中兴
一、天启时期:中兴思想的提出
明朝后期,朝政疏于管理,官场扯皮低效,吏治腐败。随着建州女真的崛起,辽东危机逐渐加剧,朝廷不断在辽东增兵加饷,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负担日益沉重。1619年萨尔浒之战惨败,1621年三月辽阳失守,辽东沦陷,明朝由军事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在这样内忧外患的背景下,1622年,38岁的黄道周中进士,选庶吉士,开始在明末的政治舞台亮相。
1622年黄道周写下了《拟中兴十三言疏》,提出了中兴大明王朝的十三点治国主张,这是黄道周中兴思想的首次阐述。黄道周认为明朝面临生存危机,危机的根源在于皇帝,责任在于大臣。在十三点建言中,前六言谈军事改革,即“致一以定人,乘五以用地,参三以申天。”从“天、地、人”三个方面探讨军队建设的基本方法,寻求破敌制胜规律。然后提出“不以兵治民,不以远兵治近民,不以兵治兵”的三个观点,从分析兵民的利弊关系,提出改革兵制,寓兵于农,就地练兵的主张。
后七言谈政治改革,即“仁主之动得人情、礼主之动见人性、义主之动作人气、智主之动制人命。”和“不督士而可以战,不削士而可以廉,不加土不增禄而可以赏功。”这七言中,前四言要求君主勤政,立足“仁、礼、义、智”实行仁政,巩固人心。后三言是效果,在满足前面十点主张的前提下,自然能达到刷新朝政,吏治清明的政治目标。
黄道周说:“故用臣初进之三言,则战胜于边疆;用臣再进之三言,则战胜于堂陛;用此四言者,则干羽可设,而后可无战也。边疆之战,将军任之。堂陛之胜,宰相大司马任之。干羽之治,则灵不在钟鼓,而在陛下。若夫百执之役,裨益圣治,可随举随报者,则又有三言于此。曰不督士而可以战,不削士而可以廉,不加土、不增禄而可以赏功。此三者亦方今要务也。”[1]
黄道周认为,采纳最初的三点建言,就可以在边疆取得胜利,采纳再次进呈的三点建言,就可以在朝堂取得胜利,采纳这四点建言,那么文德教化能够建立,然后可以消除战争。边疆的战争,任命将军,朝堂的胜利,任命宰相和大司马。至于百官的管理使用,最后的三点建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即不用监督而士大夫可以作战,不用削弱士大夫而可以廉洁,不增加封土和俸禄而可以达到赏赐功勋的目的。
黄道周在庶常馆学习期间,针对朝廷增兵加饷造成的社会危害,写下了《拟汰冗滥清宿蠹以足军需疏》,主要从财政方面,运用翔实数据,分析其弊端,提出解决方法。
他说看过档案文书,朝廷收入每年不足四百万,而三年来辽东的军事行动,国库支出已经达到千万。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仍然对百姓极尽所能加征加派,大小臣工极尽所能巧取豪夺,而且还在不断加剧,欲壑难填,其结果是:“故赋多则蠹生,兵多则盗出。堆赋如堆肉,上恶而下不可食。聚兵如聚蠹,不毒人则毒其身。”[2]
黄道周经过调查得知,京畿卫戍部队有十二万人,长期没有训练,都变成了杂役劳工,这支部队没有发挥作用。直隶地区的卫所部队和锦衣卫所属屯田共有四万八千七百多公顷,被私人侵占,这些土地没有发挥作用。京畿地区有人口四百万,无赖之徒非常多,没有人把他们组织起来发挥作用。辽东兵员定额九万,每年饷银六十七万,不久就增加到七十三万,又过了不久增加到一百二十四万。几年以来,户部在原有定额基础上,新增加饷银二百万两,加征之数又有一百多万,共三百多万都是为了辽东。
一方面是横征暴敛,造成冗官滥吏,贪污盛行;另一方面,原有的部队和屯田疏于管理,造成极大浪费。而矛盾的焦点在于辽东,黄道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故今天下之事,臣一言而决耳,曰陛下节俭则天下皆俭。开门之事,臣两言而决耳,曰决弃辽阳则不用益兵,决不弃辽阳则未可尽散新饷。决弃辽阳,则兵宜屯于关上,止复蓟镇之额三万守关、六万乘塞,精汰而慎用之,十年待动则已多。决不弃辽阳,则兵宜屯于广宁,止复辽蓟之额,九万营堑、三万屯田、五万待于关内,蓄积新饷俟一千万,三年待动,亦不为少。”[3]
黄道周认为,因为中枢和边疆大臣平庸低劣,贪图安逸享乐,朝政不作为,才导致国家出现财政困难,社会矛盾激化。黄道周肯定皇帝英明卓越,只要发愤图强,自力更生,用贤明的大臣辅佐,像尧舜那样的盛世就会来临。退一步说,辅佐以中等才能的贤臣,也可以达到周宣王中兴的局面。
二、崇祯时期:中兴思想的完善
1629年,黄道周花费十年心血的《三易洞玑》终于完稿。是年十月,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破长城而入,蹂躏京畿,史称“己巳之变”。黄道周慨然出山,准备报效国家。崇祯三年(1630)四月,黄道周到达北京,不久被派往浙江主持乡试,回来以后,因以前黄道周参加编修的《神宗实录》完成,被晋升为右春坊右中允。这时前内阁大臣钱龙锡因为受到袁崇焕的牵连,被关进诏狱,黄道周上疏挽救,受到降三级调用的处分。礼部个别官员弹劾黄道周在主持浙江乡试有作弊行为,前后调查了差不多一年,到了年底才结案。临行之时,黄道周惦念时局,上呈了《放门陈事疏》。他尖锐指出,崇祯登基以来“曾未四年,而士庶离心,寇攘四起,天下骚然,不复乐生。”又说,“所见诸大臣,举无远猷,动成苛细。治朝著者以督责为要谈,治边疆者以姑息为上策。序仁义道德,则以为不经;谈刀笔簿书,则以为知务。片言可折,则藤葛终年;一语相违,则株连四起。”
在疏中,黄道周希望崇祯皇帝效法武丁、周宣王故事,中兴大明王朝。他说:“臣自少学易,以天道为准,以诗、春秋推其运候,上下载籍二千四百年,考其治乱,百不失一。臣所学本于周孔,无一毫穿凿。其法以春秋元年己未为始,加五十有五,得周幽王甲子。其明年十月辛卯朔日食。以是上下中分二千一百六十年,内损十四,得洪武元年戊申,为大明资始。戊申距今二百六十四年,以乾、屯、需、师别之,三卦五爻,丁卯大雪入师之上六,是陛下御极之元年。正当师上六,其辞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自有易辞告诫人事,未有深切明著若此者也。凡易一卦直六十七年一百五日,一爻直十一年七十七日有奇,今历十分之四矣。”[4]
在《三易洞玑》中,黄道周把《易经》七十二卦和日月运行对应结合,认为天地运行一周四千八百年,乾坤中分二千四百年,是历史推演的一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周朝开始到元朝结束,第二个周期从明朝开始,朱元璋驱逐蒙古鞑虏,恢复了华夏王朝统治,这符合天道,伸张了春秋大义,因而,第二个周期的第一个王朝,即大明王朝当然和周朝一样长达八百五十年。黄道周认为,扣去周幽王以前的二百四十年,得出:2160年减去777(周幽王甲子年),减去1年(日食之年),减去14年(内损年数),等于1368(洪武元年)。
按照黄道周计算,天地运行一周的时间除以七十二卦,得出“凡易一卦直六十七年一百五日,一爻直十一年七十七日有奇”的结论,而明朝到此时才二百六十四年,刚刚经历了十分之四,还有一大半时间在将来。黄道周深信已经掌握了上天运行的规律,在崇祯十四年写成的《易象正》里,黄道周进一步把每一卦的时间长度对照相应的历史时期,认为历史的治乱兴衰和卦爻的揭示惊人一致。既然推演历史能够获得正确结论,那么,预示未来一定不会出现差错。这是黄道周中兴思想的理论基础,黄道周对此深信不疑,他才敢于向崇祯皇帝说:“考其治乱,百不失一。”
黄道周推算崇祯登基时正是《师》卦的上六爻的开始,一直到崇祯十一年为止,其爻辞是“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黄道周没有明确说谁小人,但是朝政混乱,大臣不作为,缺乏通盘计划,这正是小人干政的表现,他忧心忡忡告诉崇祯:“臣观陛下开承,应大君之实,而小人柄用,怀干命之心。在陛下以大君之哲,可制小人而有余;在小人以干命之才,可中大君所不觉。”[5]
崇祯皇帝对黄道周的易经推演没有兴趣,却抓住奏疏中“藤葛、株连”大做文章,要黄道周作出解释,黄道周在回复的奏疏中,为了帮助崇祯选拔人才,提出鉴别君子和小人的五个标准,供崇祯皇帝参考:“直亮刚方,必为君子,脂韦荏苒,必为小人;仁闵宽宏,必为君子,鸩鸷狡险,必为小人;乐善闻过,必为君子,好谗悦佞,必为小人;难进易退,必为君子,竞荣图宠,必为小人;非道不繇,必为君子,他途借进,必为小人。持此五者,衡量天下,十不失一。”[6]
崇祯九年,清兵入喜峰口,明军败退,清兵威胁居庸关、昌平等地,京师戒严。持续多年的陕西河南干旱不断加剧,扩大到北方广大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陕西蔓延到中原各省。面对天灾人祸,内外交困的局面,崇祯起用了正在服丧的杨嗣昌,任命他为兵部尚书。黄道周也奉命官复原职,入朝为官。
黄道周从日月星辰、四季更替的规律中,借助《易经》的推演和论证,得出历史发展的周期性,和天人相互感应的警示作用。他认为此时国家所遇到的困境是历史的必然,是王朝历史长河的一个小挫折,只要敬天爱民,任用贤才,实施仁政,就能够改变现状,使明朝的国运延续传承。因此,黄道周上疏弹劾杨嗣昌,在《拟论杨嗣昌不居两丧疏》里,黄道周首先抨击杨嗣昌“夺情秉枢”,为父母服丧是不可替代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天理在人间的伦理体现。天下不缺人才,为什么起用正在服丧的不祥之人呢?黄道周列举了张居正、崔呈秀、袁崇焕、翁万达等先朝大臣因为夺情起用而最终的悲惨下场,说明夺情不祥。从后来杨嗣昌的结局看,黄道周真的是不幸而言中。其次,黄道周反对杨嗣昌“溢地均输”政策,杨嗣昌准备让百姓增加垦荒土地,从而达到增加赋税的目的。黄道周认为,兵荒马乱的年代出现了大量荒芜的土地都没有人耕种,而杨嗣昌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垦荒、加征赋税,这无疑加重了百姓负担。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老百姓只要有一口饭吃,谁愿意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呢?
承认历史的周期性,必然承认历史存在着相似之处。黄道周告诉崇祯皇帝:“周宣王中主耳,自文王至于宣王亦二百六十年而后中兴。宣王感旱魃而修行,是为云汉之诗。其诗曰:‘王曰何辜。’今之人言宣王侧身闵下之至也。感狂严狁蛮荆而修政,是为六月江汉之诗。其诗曰:‘王猷允塞,王心载宁。’言宣王忧思谋略之远也。宣王内以至仁忧其臣庶,外以至明至武奠其封疆,是以吉甫、召虎之伦,皆以儒生躬赞大业,享有太平者四十六年。”[7]
从周文王到周宣王二百六十年,从明太祖到崇祯皇帝也差不多二百六十年。周宣王时代,天下大旱,现在也是天下大旱;周宣王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狂严狁实力强大,成为周王朝的一大威胁,现在辽东鞑虏不断进攻,觊觎中原王朝。周宣王时代,南方长江流域的蛮荆起义,威胁周王朝统治,现在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席卷中原大地。周宣王时代天下大旱,现在陕西、河南一带连年干旱,人民流离失所。周宣王时代和崇祯时代多么相似啊!黄道周认为历史是可以类比和借鉴的,只要崇祯皇帝像周宣王一样,明朝完全有重新兴盛的可能。
周宣王能够消除来自上天和人间的危机,是因为“内以至仁忧其臣庶,外以至明至武奠其封疆。”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周宣王能够任用吉甫、召虎这样的贤臣,崇祯为什么做不到,而偏偏任用不祥的杨嗣昌呢?
黄道周认为治理国家要清刑狱求进言,清刑狱的本质在于仁爱,君主爱民,百姓就不会造反,流贼自然能够平定。求进言的本质在于汇集智慧,君主作出正确判断,就能够有效抵御鞑虏的侵扰。黄道周尖锐指出对流贼不可以“若抚若剿”,对于关外守地不可以“若弃若存”,而这恰恰是当时内政外交的弊端之所在。
崇祯没有采纳黄道周的建议,坚持任用杨嗣昌,因为“嗣昌锐意振刷,帝益以为能。每对必移时,所奏请无不听,曰:‘恨用卿晚。’”崇祯十一年“六月,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8]
于是黄道周再次上呈《论杨嗣昌疏》,弹劾杨嗣昌夺情入阁,抨击“张网溢地之谈,款市乐天之说。”并且弹劾杨嗣昌举荐服丧的陈新甲取代同样服丧的卢象升,他说:
“杨嗣昌在事可二年,张网溢地之谈,款市乐天之说,才智备睹矣。更起一不祥之人与之表里,指凫指鳦,说梦描风,犹狼狈之兽倚肩俱走,无从施其鞭策,又何益于负重乎?陛下事事欲卓越今古,又以经学范围缙绅,家庭小小勃溪,尚以法治之,而冒丧斁伦诸臣独谓无禁,臣虽至愚,窃以谓不可也。”[9]
接着,黄道周又写下了《论陈新甲疏》《论方一藻疏》,反对夺情,反对议和。还写下《退寻仁清之旨疏》,作为前三封奏疏的总结,提出仁和清的人才选择标准。
“清为天之淑气,君宜专受之,而分以与臣,臣又澄彻焉以佐天明之用。陛下宜患为臣者之不清,不患为臣者徒清而无所补于君。仁为天之本心,众所分受之,而独以与君,君又翕聚焉以立天明之体。陛下但虑为君者之未仁,不虑为君者徒仁,而反无以御其臣。”[10]
崇祯十一年七月初三日,黄道周把四封奏疏一起上奏,黄道周此举,后世许多学者认为他过于偏激。黄道周的学生庄起俦在《漳浦黄先生年谱》有精辟论述,他说:“徒以号纲揭常声责者大,故反以为有所为而激耳。呜呼!不激不奋,不愤不激,令以三缄膺特简,吾知先生必不愿也。即勿论不用,即用矣,而时事已去,吁都咈俞,细大必争,吾又知纶扉虽贲,不足行先生迹也。天之置先生,固将别有以用之矣。谁复能与先生争万古者?”
此时崇祯内外交困,急需人才解救危局,颇有唯才是举,不顾其它之意。崇祯没有批复,而是在七月初五日召见黄道周,这就是著名的“平台召对”,黄道周顶撞了崇祯皇帝,在崇祯朝,这是唯一一次大臣顶撞皇帝的特例,此事《明史·黄道周传》有详细记载,说明后世的评价倾向黄道周一边。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但连降六级调外使用,而且导致了崇祯十三年黄道周被捕入狱。
三、弘光时期:中兴思想的实践
1644年三月十九日,京师沦陷,崇祯殉国。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而黄道周到五月廿七日才知道京师巨变的消息,他在写给钱谦益的信中说:“五月廿七日乃闻神州陆沉,鼎湖战血。”[11]六月廿二日上奏《时务疏》,他分析了江南各省的经济和军事地理态势:“以南都定鼎,则福建江右皆为首藩。江右之有虔镇,南携肇广,西揭汀漳。有事则合三省之师,不十日出于鄱阳之外,福建之有浦城建阳,东连温处,北距玉铅,水陆所凑,在于衢州。衢之比虔镇虽差弱,而建瓴之势,虔衢相等。有事则合三省之师,亦不十日出于钱塘之外。诚以岭南之饷济福省,以两省之事权,分注赣衢,则臂指之形成,藩屛之义固矣。”[12]
衢州地处浙西盆地,历来为兵家要地,有皖浙赣闽四省通衢之称。虔镇即赣州。黄道周非常看重赣州和衢州的战略地位,他向弘光帝描绘了一幅经营江南而后收复河山的雄伟蓝图,黄道周的九务进取策略如下:一务先复燕京而后可以都钟陵。二务先召勤王而后可以言讨贼。三务先讨闯贼而后可以平群盗。四务先理山左而后可以起山右。五务先靖河淮而后可以定江汉。六务先复承天而后可以收全楚。七务先镇滁州而后可以固江淮。八务先定进取而后可以议镇守。九务先树儒臣而后可以用武将。
以上九务可以看着是黄道周的战略思想,其中两点特别突出:第一,其战略对象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而不是共同的民族敌人满清。这是因为南明弘光政权与李自成起义军有不共戴天之仇,当时不论弘光政权还是黄道周都还没有能够对满清的威胁做出正确的判断。史可法的做法比黄道周更天真,他甚至希望联合满清消灭李自成。第二,从战略目标看是收复失地定都金陵,然后告慰孝陵,定都南京,回到明太祖的创业原点,完成龙盘虎踞之业。黄道周收复北京不是为了还都,而是为了维护领土的完整,他心目中的首都是南京。
黄道周所上的《时务疏》不被当局采纳,他很失望。弘光元年(1645)正月,黄道周来到南京,看到马士英、阮大铖操纵朝政,不想同流合污,于二月二十二日请求祭祀禹陵获准,从此离开南京,再也没有回去。
1645年五月十五日,黄道周听说弘光皇帝离开南京不知所终,马上到金华、严州、衢州一带招募义兵,“臣先至金华、严衢等处召募义兵,远檄虔镇闽广,相为应援。”而且和当地政府官员取得联系,“兵部尚书张国维所募乡兵四千名,金华守道王调鼎、知府王礼所练原兵一千八百名,永康知县朱名世所练原兵一千二百名,举人龚广生、秀才王同庚、朱万化所募义兵二千名,皆自备粮糗,仰候命旨蚤晚调度。”并且提出了“东出镇江,西上溧水”进军南京的方案。[13]
当得知潞王即将监国的消息后,马上赶往杭州,六月七日到达,六月八日潞王监国,当天上《潞王监国笺》,希望潞王在十天之内做好七件事,然后才能登基。黄道周明确跟潞王说:“臣考易象春秋历数之说,我国家与周室皆以土德二百七十五而中绝,故先周亦二百七十五年遂有厉宣之事,然又续而五百五十。积德有隆污,则显示有远近,亦惟在殿下自强而已。”[14]黄道周以周厉王和周宣王的故事比附弘光帝和潞王,暗示潞王只要发愤图强,就是周宣王第二。
黄道周希望潞王能够成为中兴之主,告诉他明朝和周朝都是因为土德在二百七十五年时中断,周朝在二百七十五年的时候有周厉王周宣王的故事,过此又延续了五百五十年。那么明朝也一样,关键在于潞王的自强不息。黄道周希望潞王仿效宋朝康王赵构,在杭州建立政权,和北方满清政权分庭抗礼。
然而潞王监国犹如昙花一现,黄道周上呈的《潞王监国笺》,被马士英扣压,高起潜等内侍举止轻狂,阻止黄道周和潞王见面,此时,大清铁骑逼近钱塘,而潞王宣布闭关修斋,不再处理政事。到了六月十四日,兵临城下,潞王降清,杭州沦陷。
四、隆武时期:中兴思想的失败
黄道周离开潞王后,沿富春江南下,1645年六月十三日晚上在桐庐见到了唐王朱聿键。他们相谈甚欢,相见恨晚,慷慨激昂,约定共同成就中兴大明王朝的丰功伟业。黄道周的本意是希望唐王驻跸衢州,但是郑鸿逵却希望在福州建立政权,这说明一开始黄道周和郑芝龙集团的意见分歧。黄道周准备返回家乡,以一己之力招募一支几千人的部队,起兵抗清,然而,在朱聿键的催促之下,黄道周最终来到福州。
七月初一日,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登基,改元隆武。任命黄道周为少保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但是第二天在朝堂文武大臣的位次排列问题上,黄道周、何楷等文臣和郑芝龙集团发生争执,不欢而散,隆武帝坚定地站在黄道周一边。此后,黄道周为隆武帝起草了许多文件和信函,以隆武的名义向各地藩王和大臣发出号召。黄道周也以个人名义写了76封信给各地大臣或朋友学生,号召他们加盟隆武政权,共同抗击满清。黄道周告诉他们,隆武帝“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15]
他写信给同年进士方逢年:“弟初遇皇上于桐庐,私拟等伦,当在高光而上。既稽玉牃,光武出于长沙定王,发迹南阳,为高皇九世孙。今上世系文祖,定王九世,发于南阳,不须谈赤伏之符,诵白水之谶矣。弟初在严华间,谈此州人物,推毂首及年翁。追念夙怀,卷舒与共。倘得邀福孝陵,追云台之业,兄冯弟邓,以两乙酉契于三同,千秋之余,蔚成盛事。”[16]
黄道周认为隆武帝的才能在汉高祖、光武帝之上,隆武帝和光武帝有三个共同点,希望方逢年效法东汉名将冯异,而自己就是邓禹。黄道周和方逢年都属鸡,生于乙酉年(1585),希望两个属鸡的配合具备三个共同点的隆武帝。(史籍记载方逢年生年均为不详,此信明确说方逢年生于乙酉年,既填补了史料空白,也为研究者提供重要证据)
他认为隆武帝是汉高祖、光武帝以来少见的帝王。他说:“今天子英武聪明,同符高祖。又有四同,与南阳相媲。业已从事,无拔身之理。”[17]“新主英明,敻迈千古,起于南阳,为高皇九世孙,又不饮酒,喜读书,动遵法度,精于吏事。以乙酉建元,四同光武,此可以镇定人心,远迈琅琊、昭烈而上矣。”[18]琅琊指司马睿,昭烈指刘备,黄道周认为司马睿和刘备都比不上隆武帝。
黄道周总结出隆武帝和光武帝刘秀四个相似之处,即同为九世孙、同为定王之后、同样崛起于南阳、舂陵和钟陵同音。隆武帝是明太祖九世孙,刘秀是汉高祖九世孙;隆武帝是唐定王后代,刘秀是长沙定王后代;隆武帝封地在南阳,刘秀崛起于南阳;刘秀的先祖发迹于湖南的舂陵城,钟陵指代南京,是明太祖的发迹之地。这种在现代人看来非常牵强的类比,黄道周却深信不疑,在他看来这不是巧合,而是上天的旨意,上天挑选了隆武帝作为中兴之主承担再造明朝的艰巨任务,黄道周只不过比别人更早更透彻地理解上天的旨意。因此,从1645年七到十月份的许多奏疏和书信看,黄道周充满着使命感,他把隆武帝比作刘秀的同时,把自己比作刘秀的部下邓禹。
“我太祖栉沐于外十有七年,光武藉先世之勋,一呼云集,然犹驰驱四载,不遑宁舍。邓禹以一书生,晨夕帷幄,犹自请麾下分二万人,持节入关,西走河东,围安邑,再离寒署,经营于外,而况于庸下如臣者乎?今天下皆我版图,大江左右皆为皇家,而相率畏避,拱手受敌,可叹也。韩淮阴曰:‘人心久则定而难动。’臣恐其久则动而难定耳……臣老矣,虽无所短长,然以微名寄于人口,大江左右颇信臣言……今玺书已发,而行不过百里。朝廷举动,远迩未知,臣又安处帘幕之下,无昆阳之绩以发声于前,无河北之勋以收实于后,栖迟岁月,天下嗤嗤……昔邓禹之才,善招怀而短于统御,长筹划而啬于应变,然犹所至下车,父老童稚欢欣威悦,是以州郡望风,携负来降。”[19]
黄道周在疏中阐明的意思有:第一,申明大义,鼓舞发动群众,不希望像韩信说的那样:“人心久则定而难动。”第二,相信自己的声望能够起作用,“大江左右颇信臣言。”第三,自己没有半点功业,“无昆阳之绩以发声于前,无河北之勋以收实于后,”恐为天下人嗤笑。第四,希望像东汉开国元勋邓禹那样,同样是一介书生,“善招怀而短于统御。”却能够“州郡望风,携负来降。”
由此可见,黄道周“自请行边”并非由于郑芝龙的打压,而是对未来充满自信的主动行为。他和郑芝龙的矛盾只是更加坚定了他“行边”的决心,他不是被排挤而离开的。
他把隆武帝和刘秀相提并论,把自己比做邓禹,而邓禹和刘秀是至交又是君臣关系。黄道周雄心勃勃,此时正是中兴的大好时机,绝对没有引身而退的道理。他还劝告隆武帝无论是对于中兴大业还是选拔人才,都要高标准严要求,他说:“陛下不屑为昭烈,臣亦不屑为孔明;陛下不屑为宋高,臣亦不屑为伯纪。取法不高,则庸佞狎来;视人太卑,则奸豪肆志。古今谗贼,偏中于高明;近代人才,沉沦于苟贱,陛下诚垂察焉。”[20]他说如果陛下不屑于当昭烈皇帝,那么臣也不屑于当诸葛亮;如果陛下不屑于当宋高宗,那么臣也不屑于当李纲。效法的目标如果不高,平庸佞幸之人就会轻佻到来;看人的标准如果太低,奸诈豪强之辈就会肆意横行。古今奸臣,偏偏比较高明;近代人才,常常沉沦卑贱,陛下确实应该垂询明察。
黄道周于1645年七月廿二日宣誓出征,八月初三日在南平树旗招兵,八月十八日到建阳,九月十九日同诸将出关,十月初一日到达上饶,十二月廿四日在婺源附近被俘,总共五个月时间,他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雄心勃勃,意气风发,希望和隆武帝重演光武中兴的故事,他觉得自己和邓禹很相似,不善于带兵打仗但都善于号召百姓,他太相信自己的影响力。他要用多年研究的象数易学理论指导抗清斗争,把《易经》六十四卦的爻变三百八十四之数应用于世间人事,认为这样符合天道,他以三百八十四人为一营,用卦爻数字的奥秘破解战胜敌人的方法,“盖臣所治营法,以三百八十四名为度,因而两之,七百六十八名。凡在建安、建阳两次操演,画阵成图,指爻按象,一士一卒,无所逃固,非复昔之空冒滥竽比也。”[21]
第二阶段,当他三攻休宁不克,进攻婺源和抚州又相继失败的时候,他希望引咎辞职,“陛下注念危疆,宜即风力能臣,如熊汝霖、孙嘉绩、尹民兴、沈宸荃、汪宗友、余日新、郭贞一诸臣中,速择一人,总督徽宁池太。或即以信抚徐世荫、旧布政徐应秋,因其地望,联络较易,速出上江,接理军务。如以臣巽软,久溷太阿,即以救徽之罪罪臣,速夺臣官,暴扬臣罪,以谢徽人,以为用师迟留者之戒。臣亦撤手乞骸,谢诸军士,感恩岩穴。无徒悠忽,进退无据,为国家羞。”[22]
这一点很重要,从另一角度证明后人说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站不住脚,不可为的时候他是不想为的。黄道周在最后关头请求隆武帝放他回家,不是怀疑中兴大业有问题,而是承认自己才能不高,年老体衰,他说:“才能智勇不逾中人……譬之鸡然,风雨晦明而鸣声不已,即有不寤之人起而刀俎之,亦无可奈何而已。”又说:“所以荏苒噍哓,瘁毛镞羽,以为朝廷守一日之藩篱,固一日之众志,非曰能之,亦各尽其义而已。”[23]
黄道周以雄鸡自况,在风雨交加的夜里,长鸣不已,即使被人宰杀,也在所不辞。不是说有能力,而是要尽君臣之义。
第三阶段,以身报国。假如隆武帝同意他辞职呢?那么历史将留下另一个黄道周形象。隆武帝拒绝黄道周辞职,在客观上不自觉地为黄道周成为民族英雄创造了条件。黄道周没有退路了,当一个人有了末日感,他看待生命的态度就比较谈定。他被捕后在徽州,最后一次给夫人蔡玉卿写信说:“三朝颠覆矣。事弘光而弘光蒙尘,奉潞藩而潞藩衔璧。栖迟此身,即老死牖下,有何颜面?生平耻为一节之士,从此遂志,亦无所恨,但恐为曾闵所笑耳。为子当孝,为臣当忠,无所愧而已。”[24]
对于一个孤傲的知识分子来说,还有什么比用生命来证明心中所坚持理想的更好形式呢!黄道周用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从凡人到圣人的飞跃。完人是道德层面上的概念,相信乾隆皇帝是据此对他作出“一代完人”的评价。
注释:
[1](明)黄道周:《拟中兴十三言疏》,(清)陈寿祺编:《黄漳浦集·卷四》,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41页。
[2]《拟汰冗滥清宿蠹以足军需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一》,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196~197页。
[3]《拟汰冗滥清宿蠹以足军需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一》,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197页。
[4]《放门陈事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二》,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02页。
[5]《放门陈事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二》,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02页。
[6]《放门回奏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二》,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03页。
[7]《求言省刑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二》,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08~209页。
[8]《明史全译·列传第一百四十》,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5106页。
[9]《论杨嗣昌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三》,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19~220页。
[10]《退寻仁清之旨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三》,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
[11]《与钱某书》,(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十五》,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395页。
[12]《时务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三》,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27页。
[13]《恭慰皇太后兴居并述义师情繇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四》,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32页。
[14]《潞王监国笺》,(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七》,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75页。
[15]《与杨伯祥书》,(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十五》,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398页。
[16]《与方书田书》,(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十六》,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417页。
[17]《与陈无涯无技书》,(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十七》,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420页。
[18]《与方仁植书》,(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十六》,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411页。
[19]《前自请行边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五》,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42页。
[20]《恭报出关日期略陈军实情形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五》,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50页。
[21]《恭报出关日期略陈军实情形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五》,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50页。
[22]《食尽兵单请自黜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六》,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59页。
[23]《孤军莫救危疆难支疏》,(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六》,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262页。
[24]《在徽州寄家书》,(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十七》,道光十年木刻影印本,第424页。
〔责任编辑吴文文〕
On Huang Daozhou’s Resurgent Ideology
Chen Xushan
Huang Daozhou,born in Dongshan,Zhangzhou(Fujian Province),is a great scholar in Ming dynasty(1368-1644).He studied The Book of Changes(Yi Jing)all his life,attempting to combine hexagrams with planetary motion to figure out the historical regularity from the planetary motion and season’s change for the purpose of helping state governance.Huang’s resurgent ideology was formed in Tianqi Period and matured through the writing of Three Shifts in Observing Ji Star(San Yi Dong Ji).It wa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idea that Huang Daozhou used Yi Jing to forecast historical regularity,and concluded that the Ming dynasty had the same regularity as the Zhou dynasty;260 years after its establishment,the Zhou dynasty revived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Xuan of the Zhou Dynasty,and the Ming dynasty nearly reached this point.
Huang Daozhou,King Zhouxuan,Three Shifts in Observing Ji Star,Guangwu Resurgence
陈旭山(1960~),男,福建东山人,东山县侨联副主席,东山县政府特聘研究员,东山县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2015年度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黄道周中兴思想研究”。